汉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
十三刺史部,其中十一部采用了《
尚书·禹贡》和《
周礼·职方》中的
传说州名,即
冀州、
兖州、
青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豫州、
雍州、
梁州、
幽州、
并州,并改其中的梁州为
益州,雍州为
凉州。益州刺史部始立,治
雒县,置
蜀郡、
犍为郡、
越巂郡、
牂柯郡、
汉中郡、
广汉郡、
梓潼郡、
巴郡、
益州郡、
武都郡等郡,下辖146县。中平五年(188)三月,太常
刘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以重其职。灵帝为镇压此起彼伏的
农民起义,遂从刘焉之议,改刺史为州牧。东汉末年,
刘焉、
刘璋父子曾做过益州牧,然后
刘备靠
诸葛亮取得益州牧的位置。后刘备称帝不久便
驾崩,后主
刘禅即位,益州牧便由诸葛亮担任。
历史沿革
先秦
殷商时期益州是
巴人和
蜀人生活的地方。公元前316年,
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
两汉
西汉
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益州刺史部,管辖今四川、贵州、云南及
陕西汉中盆地。东汉时期全国行政区划作了改动,把益州的治所定为
雒县(今四川广汉)。191年,
益州牧刘焉徙治
绵竹。194年,又将州治迁往
成都。
魏晋南北朝
益州是当时最大的三个州之一,
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
西晋灭
蜀汉,分割益州,另置
梁州。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期间这里一直是益、梁二州。其间十六国时期
谯纵在此建立
谯蜀政权。
隋朝
隋开皇三年 (583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此时益州仅为一郡之地,益州刺史部遂除。
行政区划
西汉
下辖:西城,
旬阳,长利,
锡县,武陵,
上庸,
房陵,成固,南郑,沔阳,安阳,褒中。
益州刺史南部.哀牢
下辖:武都,上禄,平乐道,下辨道,修成道,河池,
嘉陵道,故道,沮县。
下辖:梓潼,葭明,白水,刚氏道,阴平道,旬氐道,
涪县,广汉,什方,
雒县,绵竹,新都,
郪县。
下辖:成都,郫县,繁县,江源,
临邛,汶江道,
蚕陵,湔氐道,青衣,徙县,严道,
旄牛。
【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下辖:江州,
枳县,涪陵,临江,朐忍,鲁复,垫江,安汉,
宕渠,充国,
阆中。
下辖:僰道,江阳,符县,资中,武阳,南安,南广,
朱提,堂琅,汉江。
益州刺史北部
下辖:邛都,苏示,卑水,台登,莋秦,阑县,
灵关道,定莋,会无,三绛,姑复,遂久,
青蛉。
下辖:滇池,胜休,俞元,同劳,昆泽,谷昌,连然,味县,毋棳,贲古,来唯,律高,双柏,秦臧,弄栋,云南,
叶榆,比苏,不韦。
下辖:兰且,
平夷,毋敛,夜郎,谈稿,
谈指,
漏卧,
漏江,
同并,
句町,
宛温,都梦,
进桑。
东汉
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房陵。
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
领3道: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领8县3道:成都、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虒道[sī]、汶江道、湔氐道。
领4县: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领9县:武阳、南安、牛鞞[bēi]、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领3县:朱提、汉阳、堂琅。
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领14县: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青蛉[líng]、卑水、三缝、会无、定莋[zuó]、阐县、苏示、大莋、莋秦、姑复
领16县:滇池、俞元、胜休、建伶、连然、谷昌,昆泽、同劳、同濑、味县、牧靡、秦臧、挵栋、毋棳[zhuō]、律高、贲古。
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闽濮部、鸠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三国
益州: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等十三郡,下辖146县,属蜀地。约於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晋朝
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