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是指用
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政治、法律和
社会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整体
社会变迁的过程。是
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国家的工业化和
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城乡一体化以及人口的现代化。
简介
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
概念
这里的“现代”一词,不是一个纯粹的时间或时代概念,而是指一种与传统中世纪社会不同的
社会形态。在社会学中,所谓现代化是指由传统
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
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
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
协调发展的
社会变迁过程。至于实现现代化之后的国家将进入的社会形态,有学者称之为“
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贝尔)、“
知识社会”(界屋太一)、“
风险社会”(
贝克)等。
历史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
工业革命和
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某些指标的堆积,是一种与前现代社会发展相比独具特色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特征
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例如,工业化,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
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由于西方国家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并取得了相对高的成果,某些学者有意无意地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其他一切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典范”。他们认为,所有的社会无论它们的历史、社会现状和发展起点有多大的不同,都会按照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他总结发达国家所提出的六个阶段,即传统阶段、准备
起飞阶段、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大众
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因此,
第三世界各国可以照搬西方国家曾经实施过的方法和策略。这违背了历史发展的
客观规律和历史现实
注意
但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跟在它们后面亦步亦趋。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实际上不可能按照某种“普遍模式”推进本社会的现代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
有机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家应该、也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但这种学习不应当成为单纯的模仿。
内容
社会现代化2003年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前沿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增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在许多方面的变革实现的。了解这些变革的特征或社会转型的标志,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这一过程。具体来说,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过程实现的。
社会结构的变更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社会的
制度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化和
社会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
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
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
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
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例如,经济发展是社会的目标之一,工具和手段包括相应的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生产组织形式、
劳动力市场、完善的
金融体系、适当的受
教育人口等。与理性相对立的是愚昧、习惯、传统,甚至是迷信等。
理性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
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社会文化
价值观的
理性化转变,或者是理性原则的提高。人们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采取一定的行动,从而导致某种社会发展结果的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都可以从不同社会理性化的差别上得到解释。
科学技术
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社会
生产力。
工业革命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结果。自从人类发明了
蒸汽机以来,
技术进步便越来越成为工业化及其
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新技术的出现则主要是根源于
科学研究成果向
技术发明的转化。众所周知,以蒸汽机和工具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
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近代的第一次
产业革命;以电力和
通讯技术为标志的
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19世纪末后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电子
计算机技术、遗传
工程技术等等为标志的
第三次技术革命,正在酝酿着更重大的突破。
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原有
空间结构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
交往方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在传统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枣社区之外,一种新的社区枣撔槟馍缜鴶正在形成和发展。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一种
文化现象(例如消费、价值观念)可以很快超越国界,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接受。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得
工作场所的组织形式、
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
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
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例如,现代生物遗传工程的发展,就向原有的
道德观念、家庭
婚姻关系提出了挑战,而
克隆技术的发展,更是将有关人类社会生存和基本价值的问题提到了人类的面前。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和社会所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已经使控制科学技术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首先意味着
经济结构的变革,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工业化——指的就是从人力能源到非人力能源的转变,也就是由以农业、
手工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
工业生产成为
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一个国家的
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例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中,1980年农业
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4%,
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6%;而
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71%。大部分生产和劳动力集中在哪一类部门,表明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若集中在农业,就表明人们还在为满足衣食温饱而奋斗。自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
新技术革命,又给现代
经济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里,服务业或
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兴起,说明了知识、智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关键的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
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
一个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若干条件。第一,是整个社会的
经济发展水平。据
世界银行1990年的统计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城市化呈正
相关关系。因此,只有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提高了,其
城市化水平才能提高。尽管有些国家大城市人口剧增,但一方面整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还低,另一方面这些大城市的
发展质量也相对较低。但是,城市化水平与
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也并不总是那么紧密,有时也经常出现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而
城市人口增长很快的情况。第二,是
社会文化条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社会制度、社会结构背景。首先是城市在整个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权力。西欧的城市是在与
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随着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于封建领主来说,它拥有相当程度的
自治权。尽管在
封建时代,西欧的城市发展水平不如东方社会高,但这些城市却成为欧洲社会现代化的
生长点,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多东方社会,城市仅仅作为政治和军事统治中心而存在,根本不存在独立自治的城市社会。尽管在一定时期达到相对高的城市化水平,却在以后陷入长期的停滞之中。其次是一些
社会体制的作用。有时,某种社会制度的存在,也会在经济背景之外对国家的城市化产生影响。如我国的
户籍制度和
商品粮制度,就是造成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及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无数
社会成员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在任何社会和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因此,在一个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运行的。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
现代性,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方面。
全球化
近年来,学术界对
全球化讨论较多,将它视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
发展趋势和最重要的现代性特征。一时间现代化概念和理论大有被全球化概念和理论所取代之势。何谓“全球化”?它有哪些特征?其与现代性的关系何在,以及它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结构、国家的体制和世界的秩序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社会学必须正视的问题。
关于全球化的界定,
麦克卢汉将其形象地描述为“
地球村”时代,沃勒斯坦称之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吉登斯把它概括为“时-空延伸”、“跨距离的互动”。这里,我们参照以上说法把全球化定义为各种个人、群体、社区、国家、市场和国际性组织(包括跨过公司、
民族国家体系和
非政府组织)通过发达的高科技和跨时空的“
脱域机制”在全球规模上加强联系的过程。也可以更简单地把它规定为世界范围内互相依赖之关系网的发展。
发展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
革命性的变迁过程,它以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同传统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往往带来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社会现代化又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历史进程。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过程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即使进入了现代化过程并达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水平后,仍然要继续推进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还是一种协调发展的过程,它不是
社会体系某一个因素的单独发展,而应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增长、制度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社会现代化的途径与方式是多元的。西欧和
北美的国家率先成功地进入现代化过程,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不等于是“西方化”的过程。任何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过程,都是普遍的特征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应该也不可能全盘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除了最早一批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外,后来大部分进入现代化过程的国家,一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是现代化传播的结果。后来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在社会
结构体系中长期存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乃至多元结构。
基本特征
主要有
①科学技术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
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科学技术也促进
社会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变革和
人的全面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
②经济持续
经济增长的首要标志是以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即工业化。它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同传统社会的主要区别。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在已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中,现代
经济发展结构的趋势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
主导地位③政治民主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上,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对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社会结构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各种社会活动日益复杂,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专门化的功能互补的
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经济、政治、文化、情感的需要。社会的每一个
结构要素,承担着越来越专门化的功能
在现代化过程中,与经济、政治等变革相适应,整个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由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生活方式转变到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安于现状、惧怕变革、墨守成规的价值观念,转变到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
精神状态⑤城市化
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长。城市化是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也是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是成正比的。
理论研究
在社会学思想史上,法国
社会学家A.
孔德和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率先对新的
工业社会作了研究与分析。孔德认为,
工业文明是
实证主义阶段的本质,是
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的高度分化和对科学的信仰。斯宾塞认为,发达社会和
原始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发达社会是异质的,原始社会是同质的、隔离的。社会学学科化时期的思想家对社会现代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以“社区”和“社会”的理论表明,
现代工业社会是一个理性不断增长的社会。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社会划分为“
机械团结”的社会和“
有机团结”的社会。机械团结的社会是
不发达的社会,以个人的
相似性为特征。有机团结的社会是现代工业社会,以分工造成的社会关系统一体为特征。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现代
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动力和条件。他认为,
新教伦理所提倡的入世
禁欲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正相吻合,二者的结合是资本主义首先在
西欧出现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的变迁可分为原始、中间和现代三大阶段,而现代化是在17世纪从西方开始向整个世界扩散的过程。现代社会与
传统社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
价值体系的五组“
模式变量”上,即特殊性与
普遍性、
广泛性与
专一性、先赋性与
自致性、
情感性与非情感性、集体
倾向性与自我倾向性。所谓现代社会,就是将每组变量中的后一项合并而成的变量组合体。后来美国社会学者对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基本上承袭了帕森斯的理论模式,但对帕森斯理论中关于西方中心的观点及其“传统”与“现代”
二分法和
静态分析的倾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中国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19世纪中叶以后,经过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国开始踏上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是
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的大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的不同地区,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很
不平衡。人口众多与发展的
不平衡性及
经济文化的落后,是中国的
基本国情之一。作为
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的历史
文化传统,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行为、心理和观念之中。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既要吸取西方
发达国家和其他
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又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它是经济、政治、
科学文化、观念和生活的
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现代化的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协调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同全面的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主要内容
3.文化`科学`思想道德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7.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