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是中国
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
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
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七五”计划实施期间正逢国际国内形势风云激荡之际。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的主题继续主导着
世界格局的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资本主义阵营中美国丧失霸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
国际格局。
社会主义阵营中,
东欧与
苏联进入改革
关键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苏联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
亚洲,以韩国、
新加坡、台湾、香港为代表的亚洲
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发展。
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同时,改革与自由化成为整个世界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方向,这种趋势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改革。
在国内,
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开始推进。
所有制改革方面,松绑
私营经济与
外资经济的发展,建立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
所有制结构。企业改革方面,增强
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
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起步,试行
承包经营责任制与“股份制”,探索
经济运行新体制。
市场化改革方面,以
价格改革为核心,大胆尝试“价格闯关”,利用
双轨制逐步放开价格,逐渐建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机制。由于改革的步伐过大,以及原先计划体制下的
价格扭曲与资源配置扭曲状况严重,放开价格的改革导致了“七五”计划后期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与
社会秩序一度出现混乱。加上“七五”计划末期发生的政治危机,1989年至1990年不得不对
国民经济结构失衡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
治理整顿,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1983年,国务院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1985年上半年拟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这个《建议》经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
原则通过后,提交1985年9月的党代会审议通过。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提交六届
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就制订出了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史上是第一次。
“七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基础。
“七五”计划实施期间,我国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凸现。在复杂的政治
经济形势下,“七五”计划的完成情况不尽理想,完成计划
百分数均值为122%,完成率为71%,基本完成率为71%。
这一时期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完成了各项经济增长指标,但
经济波动剧烈。“七五”期间
国民生产总值的年
增长率为7.8%,完成计划的104%,但
通货膨胀率高达10.6%。各项
经济速度指标均完成,工业增长率为13.2%,完成176%;农业增长率为4.7%,完成118%。这一时期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各项指标均以计划1.5倍左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于“六五”时期,但完成情况并不理想,5个指标中有3个没有完成。由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趋缓,是改革后城乡
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的时期。城乡
消费水平增长率为3.3%,完成计划的66%;职工实际
平均工资增长率为2.8%,完成计划的70%;
农民纯收入增长率完成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