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风险(Financial Risk),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
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
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
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企业在筹资、投资和
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
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
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
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产生背景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
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
资金利润率和借款
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使得企业
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
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
经营目标(使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但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
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Financial Risk)。
种类
企业筹资渠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有者投资,包括企业的
资本金及由此衍生的
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等;另一类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这一类
筹资活动而言,筹资风险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借入资金均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本付息金额,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效益,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经济和
社会代价。例如向银行支付罚息,低价拍卖
抵押财产,引起企业
股票价格下跌等,严重的则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
借款筹资的风险,表现为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
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它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它是属于企业的
自有资金,这部分筹入资金的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正是由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从而使得这种
筹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
风险性,具体表现在资金使用效果低下,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期望,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使筹资难度加大,
资金成本上升。此外,企业筹入资金的两大渠道的结构比例不合理,也会影响到资金成本的高低和资金使用效果的大小,影响到借入资金的偿还和投资报酬期望的实现。因此,筹资风险具体有借入资金的风险、
自有资金的风险和筹资
结构风险三种表现形式。
根源
按照筹资风险的成因不同,
负债筹资风险可以分为
现金性筹资风险和
收支性筹资风险。
现金性筹资风险
现金性筹资风险指由于
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
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
支付风险。现金性筹资风险对企业未来的筹资影响并不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上受
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即使企业当期投入大于支出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没有直接的关系。现金性筹资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
企业理财不当,使
现金预算安排不妥或
执行不力造成支付危机。此外,在
资本结构安排不合理、
债务期限结构搭配不好时也会引发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风险。
收支性筹资风险
收支性筹资风险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它会对
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一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一旦这种风险产生即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或者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产量总量减少所致。出现收支性筹资风险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
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它又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会导致企业破产。
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
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大,利息
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
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
财务杠杆系数=[税息前利润/(税息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2)负债的利息率
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税息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3)负债的期限结构
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
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原因在于:第一,如果企业使用
长期借款来筹资,它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将固定不变,但如果企业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第二,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并将短期借款用于
长期资产,则当短期借款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
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展期,则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第三,长期借款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通常较高,而且还会有一些
限制性条款。
外因分析
经营风险是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
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
负债融资时,由于
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
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
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
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
宣告破产。
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
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
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
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
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动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
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而固定资产的
变现能力最弱。
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不同,即各类资产在
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关系甚大,当企业资产的总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很多
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只好宣告破产。
金融市场是
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
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
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而且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
借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
破产清算。
筹资风险的
内因和外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诱发筹资风险。一方面经营风险、预期
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而且
负债比率越大,负债利息越高,负债的
期限结构越不合理,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另一方面,虽然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但企业已进入平稳
发展阶段,经营风险较低,且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大,那么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对就较小。
资信评估
资信评估是指对债务发行人的特定债务或相关负债在其有效期限内及时偿付的能力和意愿进行鉴定,或者说是对一个企业的
资产质量、
偿债能力、守信程度及
经营状况进行
综合评价,它反映的是
信用风险,即企业所拥有的风险程度(表现为企业未来
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
不确定性)。从资信评估的概念可以得知,“资信评估”是对企业今后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进行鉴定,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企业的债务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筹资风险的分析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企业筹资风险的分析是资信评估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筹资
风险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盈利能力是
企业经营和理财业绩的主要方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健康企业其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
负债资金,这样企业才有能力抗击各种风险,有实力迅速补偿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否则企业将弱不禁风,随时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分析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仅看一至两个
会计年度是不够的,它仅仅反映了企业的短期
经营成果,要将其若干年度的盈利情况进行
比较分析,才能客观地判断企业持续稳定的获利水平和
创造能力。因此,
盈利能力分析是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筹资风险的前提条件,也是资信评估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企业由于
自有资金不足,经常要靠举债筹集其所需的资金,企业如果
生产经营活动能正常进行,能够及时归还其债务本息,就不致造成财务风险,而且企业还能从
举债经营中获得盈利;但是如果缺乏按时偿还债务的准备和能力,企业便会陷入“举债——再举债——债上加债”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危及企业的生存。在我国资信评估
指标体系中评价偿债能力的指标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也说明
偿债能力分析也是判断是否存在筹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
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
资本金,并通过最初资本金的运用获得盈利和积累,以扩大和增强企业的实力。
企业资本金不仅要有稳定的来源,同时要有合理的构成,且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
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企业有关章程、制度的规定,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符合
企业发展方向,体现稳健经营、减少风险的原则;反之如果企业
资金来源及构成混乱,企业的内部功能便会减弱,各种风险便会滋生、蔓延。如一个企业接受的投资多数为小轿车、室内装修、高级办公用品等
非生产性资产,这种方式虽然增强了企业的实力,扩大了企业
固定资产比重,但是企业
实际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企业的资金
利用率,相对减少其盈利,进而增加其财务风险。
企业
经营资金总是分布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筹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否将其筹集的资金合理地运用到经营各个环节,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说,加快企业
资金周转速度,以最少的
资金量获得最大的收益,使企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一旦企业的资金在某个环节出现停滞,就会引起其整体经营状况发生恶化,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成长能力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后劲和持续力,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
盈利性、应变性和竞争力及
抗风险能力。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分析往往是对其
综合能力的分析,其分析方法有企业
市场开发和
占有率、生产经营
管理组织、
技术进步状况、
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产品及其优势等详细分析。一般来说,成长性好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控制
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投资项目若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获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在筹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拓展
投资渠道,必须谨慎,应着重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控制与分析,对重大
投资项目进行
可行性研究。
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
财务分析和
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对
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
合法性和
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并分析不同渠道资金的成本以及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尽量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充足的资金供应。因此,筹资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就成为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内容。
在
资金结构中,若负债的比例过大,即过度
负债经营,那么依赖于外界的因素过多,也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生产经营环节稍有脱节,
资金回收不及时,
资金成本大幅度增加,降低了企业
经营利润削弱了
企业活力,应把握好负债经营的“度”。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
自有资金、
短期资金与
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使企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合理确定企业一定时期所需筹集资金的数额是企业筹资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一方面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以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筹集的资金又不能过多,防止产生资金的配置风险,出现资金的闲置,增加企业的债务负担。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
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
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
债务比率,同时还要考虑债务
清偿能力,要尽量做到资金的筹集量与资金的
需求量相互平衡。从大量
负债经营实例中不难得出以下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虽然
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
自有资金为基础,如
资本结构中
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偿债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
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从偿债能力看,
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
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
企业的筹资方式可归为两大类,即
负债筹资和股票筹资。一般来说,负债筹资
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利息税前支付,但偿还风险相对较大,表现为能否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根据利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的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
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或由低向高过渡的时期筹资较为有利,应尽量采用
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股票偿还风险相对较小,股票筹资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它的风险只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但是股票筹资的利息需税后支付,
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3)选择适当的筹资时机
筹资机会是
客观存在的,能否把握筹资的机会,不仅影响到筹资的效益,而且关系到筹资的风险。企业在选择筹资机会时要考虑以下几点:要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周期和
财务状况相匹配、要与企业的
股票行市相匹配、要与企业未来
现金流量相匹配。
企业筹集的资金,由于来源、方式、期限或成本的不同,其筹资风险也不同。企业全部资金来源通常可分为
自有资金和
借入资金、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内部筹资和
外部筹资、
直接筹资和
间接筹资。
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
财务杠杆收益;根据组合风险分散理论,多元化筹资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的筹资风险,单一化筹资是不现实的,也可能是非常危险的或成本很高的。筹资结构的确定就是要使
筹资组合中各
筹资方式所占比例,能将筹资风险最小化同时又使加权
资金成本最小化。
这几年,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金融监控,并加大了监管力度,但许多企业仍然收效甚微,金融风险有增无减。主要是重视了外部环境的制约,而对
内控制度的建设抓得不够。笔者认为,由于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要防范金融风险,建立
内控机制,必须强调发挥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健全财务监控机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
风险意识,财会部门除了自觉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以外,还必须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去调节、制约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使财会人员的
理财意识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要增强理财技能,对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
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要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面对不断变化的
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
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
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
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
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应成立投资、融资
项目审查委员会。各下属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