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庆斋
饽饽铺,最初店名是聚庆斋京果铺,开业于清代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聚庆斋的
油糕质地柔软、细腻,弹性大。据老人回忆,当年从聚庆斋买的油糕,用手攥瘪,松手即恢复原状。
简介
聚庆斋
饽饽铺,最初店名是聚庆斋京果铺,开业于清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昔日门市坐落在前门外
大栅栏路北,前店后厂式手工生产,随产随销,颇受欢迎。
创办人物
“聚庆斋”创建于1458年(明·天顺二年),创办人
田庆隆,初址前门外
大栅栏。以用料精良、艺高工湛名噪达官贵族阶层。清《道咸朝野杂记》载“聚庆、瑞芳、正明诸斋三处,京师最有名者”。
店铺特点
当年聚庆斋京果铺的
饽饽特点是:品种齐全,应时应节,花样多,一年四季都有供应。春天(农历二月)做
太阳糕;四月玫瑰开花时做
玫瑰饼;初夏(五月)做
五毒饼、粽子;七月至八月做
绿豆糕、
水晶糕豌豆黄、月饼;秋天做花糕;冬季做槽糕、
油糕;腊月廿三祭灶,制售桂花板糕,兼卖
关东糖、
蜜供、
糖瓜。
特需糕点
聚庆斋除季节生产时令
饽饽外,还供应居民办喜庆事的特需糕点。昔日,旧京城满汉居民娶媳妇办事要“放锭过礼”,聚庆斋专为“放锭过礼”制作的
龙凤饼,糖多油重,外观中看,大户人家一次要购上百斤,小户也要买上四五十斤。旧俗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娘家亲戚除了送鸡蛋、小米、红糖外,还要送缸炉缸炉是过去饽饽铺开炉试火时制作的产品。聚庆斋的缸炉呈深棕色,毛边,裂纹均匀,质量很好。当年聚庆斋还生产祭神供佛专用
饽饽,供应范围有:前门月墙里的
关帝庙,
西便门外的
白云观,
东便门内的蟠桃宫,崇文门外的
娘娘庙,齐化门(今
朝阳门)外的
观音庙,三里河的
铁山寺和
城隍庙。当年寺庙
祭社供佛的饽饽,多用
奶皮的自来红和
酥皮的
大八件。大八件是由
枣花、福字、禄字、寿字、喜字、
卷酥、
核桃酥八拉饼等八样组成,八块共一斤。
常供品种
除了以上的按节令和民俗供应
饽饽外,聚庆斋常年供应的品种还有:
芙蓉糕、萨其马、
金钱饼、
江米条、套环、糖
麻花、
双麻饼、
蛋卷、槽糕、
油糕、
喇嘛糕、卷糕、俄式
排叉、西洋糕、
蛋黄酥、
茯苓饼、
蜂糕小八件(包括枣方子、杏杜酥、小桃、小杏、
小石榴、小苹果、小核桃、
小柿子等,八种共半斤。旧制:每斤16两、半斤八块,合每块一两);细八件(
状元饼、
太师饼、
囊饼、
杏仁酥、鸡
油饼、硬皮桃、白皮饼、蛋黄酥等共八件)。
品质把控
用料考究
进料与产地直接挂钩,不经中间环节。如小枣选自密云;核桃仁购自山西,因该地区出产的核桃皮薄肉厚;桂花购自云南;红果采自京郊燕山;花生油购自
河间县;主料面粉是按糕点制作要求,用麦子精心磨制;油料选用西红门精制的
小磨香油,质地纯正,香味浓溢;糖料是用广东产的二
贡糖此糖的特点是油性大、绵软酥松;鸡蛋由
宣武门外
菜市口西砖胡同“鸡蛋王”提供,个头大小匀净,新鲜蜂蜜多用
枣花蜜;
杏仁产自怀柔县山里;
糖桂花选用“天津卫”的老字号“福昌祥”。唯独玫瑰由本家自制,选料严格,通常每年农历四月在京西
妙峰山采摘,经脱水、拌糖、入缸泡制,长期备用。外埠原料经由
平汉铁路、
平绥铁路、
京奉铁路运京,然后逐件逐个验质,合格后,方可入库结帐。
严把质量关、不合格产品决不外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八月十二,有一批为客户订做的月饼,质量有点欠缺(实际上是火候稍重了点),该店第六代掌柜冯传铭不准许出店。在场家眷怕损失提出凑合着打发了。可冯传铭坚决不同意,严肃地说:“收入损失事小,信誉丢了事大!”聚庆斋不惜重金特雇了一名外号叫“火龙”的龙振海师傅专职烧炉。昔日
饽饽行业有句俗话:“三分捏,七分火候”。这位龙师傅善于掌握火候,烤制的饽饽色泽均匀,不糊不生,色香味俱佳。
技艺发展
田掌柜不仅自己精通技艺,还特别注重吸取他人长处。起初他经常把北京其他家饽饽铺的点心各买一点,拿回店里,掰开揉碎,亲自品尝、分析、摸索、研究,总结各类糕点制作诀窍,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充实自家的
饽饽。经过不断地琢磨、锤炼,后来聚庆斋的糕点逐渐达到色香、味美、工精的地步,形成自身特色。如
大八件、细八件、
玫瑰饼、
杏仁酥、
提浆月饼、芝麻方酥等皆具有特色,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内部组织细腻,口感松软酥脆,回味无穷。
糕点比较
与别处老字号
饽饽铺相比,聚庆斋的点心皮软、馅丰、油足、不掺假。有人曾经做过实验,从聚庆斋买回一斤
自来红月饼,放在瓷盘里,不到一天瓷盘底就会浮着从月饼里渗出的一层油。再有,别的铺户生产的
蜜供,在温度6℃以下,摆放尚可,如摆放在6℃以上的地方,蜜糖就会溶化淌下来,蜜糖一溶化,蜜供就瘫软松散了。如果遇到春节前立春,气温高,这种蜜供就摆不长。可是聚庆斋的蜜供三个月不变形。据当年一位曾在该店当过“掌案”的老人沈鸿祥回忆,原来聚庆斋做蜜供时,往蜂蜜中掺兑一定比例的上等冰糖,所以不会溶化,而且产品可以永葆光泽。
店铺发展
从清末同治年间至宣统年间,宫内所需各种
饽饽由聚庆斋供应。王公大臣大部分也买聚庆斋的饽饽。辛亥革命以后,很多军政大员、社会名流喜欢吃聚庆斋的饽饽。
1956年,聚庆斋实现了公私合营,改名为海淀食品厂。1979年更名为海淀
糕点厂。1983年改名为北京市糕点六厂。1994年恢复老字号。解放后几十年来,聚庆斋在生产工艺、产品特色上始终坚持既要继承老字号的优良传统,又要不断创新的原则。在技术上,曾得到聚庆斋掌案师傅张泽、谢成、沈宝山等人亲传。现在,由张泽亲传技艺的其六子张长山仍在厂里从事产品技术研究工作。
1995年,聚庆斋出资20万元买进了无糖
糕点生产专利,开始进行各式无糖糕点、月饼的生产,以适应现代人们不断变化的品味。踏着时代的步伐,如今老字号聚庆斋,已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主营中西糕点,同时兼营各种副食品批发零售业务,还设有餐厅、出租汽车公司和电子联营公司的综合性企业。聚庆斋生产的萨其玛、
开口笑、团圆月饼、
豆沙月饼,先后获原得
国内贸易部和北京市优秀产品称号 。
特色糕点
李鸿钟
解放初期的聚庆斋糕点铺位于前门外
大栅栏东口路北,三间大门脸,金匾黑字。童年时代,多次奉母命来这里购缸炉。
缸炉是一种混糖糕点,高高的正六边形,数个连在一起,掰而食之,炉发“漏”的音。
这就要提到蒲包了,过去人们讲究“礼轻仁义重”,探望老人或满月的妇人,手提个用香蒲编成的小蒲包儿,上盖红纸,用毛笔写上祝语,内装点心或水果。而缸炉也是那时人们常爱提着蒲包送的东西。
老人食用时,掰一小点儿,放入口中,反复地慢慢咀嚼,起
磨牙的作用,促进面部的微循环,仿佛越嚼脸色越是红润。
看望
坐月子的产妇,除了鸡蛋、小米、
红糖、
挂面之外,另购聚庆斋的缸炉也是一种时尚。缸炉对产妇的牙回位、护发、
免疫系统恢复正常有功效。原理吗?咀嚼缸炉的过程中,正如侯宝林大师所云:加强口腔体操的训练!
糕点厂家,三节最忙,端午节的
粽子;
八月节的
月饼;春节的领衔供品——
蜜供尖,老舍先生在小说《
正红旗下》中称“塔似蜜供”,结束食品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
元宵。
国际友人说:中国人
过年节是一种艺术。粽子,用苇叶裹
糯米做的多角形食品,边品边观,怀念古人,欣赏
郭沫若大师的《屈原》大剧作,江河龙舟大赛。
月饼,近些年人们吃得最多,忘了早年
梅兰芳大师的“嫦娥奔月”,现在没人能演“吹腔”,更不知吴刚与
桂花酒。
春节,华人的大节。咱们先人就懂得进入腊月门,
贴春联,点红灯,换挂历,馒头上印梅花点,初七初八冻死寒鸦(又指人的脚丫儿),喝
腊八粥,
泡腊八蒜,人们就融入春节气氛。
蜜供,
腊月二十三的领衔供品,用
香油、开水、小苏打和面,在案板上擀成薄皮,用毛刷轻轻涂上一层红色,叠成卷,正一刀,反一刀,切成条,用手拧,掰、压扁,在油锅中炸成焦黄,凉透后,再放进白糖、麦芽糖、蜂蜜兑桂花的糖汁里“过浆”,过好浆的糖瓣,码在案板上,然后用湿糖浆像建筑师一样,从基上砌镂空的花砖子墙一样,按尺过在四方形的厚纸板上,一条条摞着往上粘,粘出四壁,再倾斜着粘成四个斜面,顶上再横压竖压几条糖背后,很自然地变为塔形,到春节人们称“蜜供尖”,老舍先生称“
蜜供”。
供,就从这个字眼儿,就知道有点“孝敬”的意思。当年蜜供,不单为了吃,而是供佛、祭祖怀念亲情的必需品。
祭祖,京城老人还记得,那时春节,由“二十三
糖瓜粘”,
过小年,胡同内谁家过年要是连蜜供都没摆上,就会遭到街坊四邻的议论或小瞧。
大宅门厅,将太祖父母、祖父母的影像(画像),高挂堂屋,长条案上设摆五供:香炉、香筒、油灯和一对烛台。另摆五碗塔似蜜供、月饼与干鲜果品。
小门小户也用牌位,写下太祖姓名,后辈们分批磕头。让后人能记着先人创业成错之事和生活家史。
元宵,是聚庆斋的春节结束食品。正月十五闹花灯,商店宣传,门前挂上“桃园三结义”,“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红楼百草仕女图”,为猪年带来好财源!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这样喜庆红火,美好而深情,这是民族情,也系着民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