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
物理疗法,它源于
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温灸美容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
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后放入
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
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
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起源
灸法起源于人类知道用火以后,火的发明和使用让人们认识到,被熏烤或
烧伤的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疼痛,于是就采取用火烧灼的方法去治疗某些疾病,从此产生了灸法。临床常用的有
温灸盒和
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
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俞穴火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
左传》中。公元前581年,
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
秦国太医令
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
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以前,认为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
黄帝内经》。但是,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这是一次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目前见到的《
内经》以前的珍贵
医学文献,也把对
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中医
外治法,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
常用穴位
气海穴
神阙穴
三阴交
大椎穴
作用
灸足三里: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
经穴,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
温肾固精,益气回阳,
培元固本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
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痿,滑精、
月经不调灸肾俞穴:肾俞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之
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明目,壮骨健身,
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胱张力,兴奋
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
肾虚腰痛,精少早泄,诸虚百损等。对肾虚腰痛、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有调整肺气,养阴润肺,补虚益损的功效。灸之能缓解支气管症, 增加
血红蛋白和
红细胞数,防治肺结核、
支气管炎、哮喘、虚劳及一切
血证。
灸风门穴: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交会穴,又称热府,是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宣肺解表, 疏散风邪,调整气机的功效。灸之能调整
肺功能,增强
肺通气量。主治一切风证,防治感冒、
鼻炎、肺炎、中风、
面瘫等。
灸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具有保健和胃,调补肝肾,调理经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防治各种类型的
心脏病、高血压、
糖尿病、精神
神经病和
妇科病等多种疾病。
灸风池穴:风池穴在
胸锁乳突肌与
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具有松弛肌肉,缓解肌肉僵紧的作用。对头痛,
眩晕,
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
鼻渊,
鼻出血,
耳聋,气闭,中风,
口眼歪斜,
疟疾,
热病,感冒,
瘿气等疾病的防治。
灸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
棘上韧带及
棘间韧带;有第1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
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常用于各种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现代研究证实,灸大椎穴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
血小板和白细胞有
双向调节作用。
灸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
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常用于头痛、失眠、腰痛、
小儿惊风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涌泉穴有
养心安神、补肾壮阳、益寿延年的作用。
副作用
艾灸是一种纯天然
自然疗法,艾灸本身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
不良反应。
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结合的中医疗法。是绿色自然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艾草制成的艾绒燃烧来治病养生的方法。正是因为它的绿色天然一直流传至今。
艾灸疗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 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
发热、疲倦、
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能消失。
八大穴位
身柱穴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
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
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
神经系统,可以防止
神经衰弱,
失眠症,
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
胃肠道疾病,如
消化不良,吐乳,
泄泻,
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
精神萎靡、夜哭,
呼吸系统的
哮喘、
气管炎、
百日咳、
感冒、
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 载:小儿每月灸身柱、
天枢,可保无病。
大椎穴
大椎穴又名
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
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
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
散寒,
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
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
转化率和E一玫瑰
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
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
畏寒,
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
头胀、
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 起的
项强不适、
颈椎病,血管
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
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
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中脘穴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
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甲乙经》载:“
胃胀者
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
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
章门。”又载:“伤忧思
气积,中脘主之。”《
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
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
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
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
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
抵抗力,对于胃脘
胀痛、呕吐、呢逆、
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
关元穴
该穴为小肠之“
募穴”,
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
难经·六十六难》
集注中
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
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
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
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
疝气,
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
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
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
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 (SI)和
左心室搏
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
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
遗尿、尿频,隆闭、
少腹胀痛,
脱肛、疝气、
遗精,
白浊、
阳痿、
早泄,
月经不调、经闭、
痛经、
崩漏、
恶露不尽、
不孕,
中风脱证、
虚劳赢瘦等。
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
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
柳公度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
气海穴可防治
下腹部疼痛、
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
闭经、崩漏、带下、
子宫脱垂,中风脱证、
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
神经衰弱、
肠炎等 。
神阙穴
艾灸
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
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
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
杀伤细胞活性,在
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
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
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
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
角弓反张、
产后尿潴留、
慢性腹泻、
皮肤瘙痒、
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
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
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
脾阳,温中散寒,
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
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
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针灸大成》载:
中风预防灸,若有
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
绝骨四处,各三壮 ”,“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
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
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
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
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
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
吸收能力 ,改善铜、锌代谢.减少
动脉硬化和
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
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
吸收不良、
急慢性胃炎、口腔及
胃溃疡、
胃下垂、腹泻、便秘,对
心脑血管系统的
高血压、
低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
肺结核,对
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
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
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
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
肝经)的
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
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
身重,
四肢不举,腹胀
肠鸣,
溏泄,
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
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
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
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
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
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
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
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
二种病,皆当灸之也。《
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
夜尿增多,
小便不利,
膀胱炎,急、
慢性肾炎,
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
月经不调,
经闭崩漏,
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
神经衰弱、
心悸,
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
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
消化不良、
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
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最佳灸量
艾灸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
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才不会造成上火
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
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
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
医宗金鉴》认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
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
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
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个穴位,都要“足量”,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直达病所。为了防止施灸时出现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还视病情的深浅轻重、穴位的位置来决定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艾条最好不要截断,那样很浪费,熄灭的办法最好不要用水,不然下回使用要等很久。我介绍一种既安全又省事的方法:找一个二两装空小
酒瓶,想熄灭艾条时,把艾条燃烧的部分直接放入瓶口,两分钟很快就熄灭,下回想接着用的时候也很好点燃。方的瓶子不会滚动,也很稳。所以很安全。
补益作用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
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
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
营养物质之输布。
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
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
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
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一是直接补益,如对
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
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
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
肝血等,起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
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
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种
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
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1)灸
天突、
百会穴后,
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
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
脑血流量的作用。
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
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灸足三里、三阴交、
曲池可以改善
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万淳夫等观察艾灸对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时发现:艾灸后l~3小时可见血
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
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3)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
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艾条
温和灸和文柱
隔姜灸左侧足三里穴时,发现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温热或
灼痛,
皆能很灵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
容积曲线的变化上。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
白细胞数量,其中以
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艾灸大椎可以增强网状
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可使
免疫功能低下的
小鼠的
T淋巴细胞(TC)和
B淋巴细胞(BC)增加明显,而以TC更为显著。说明了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