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区,隶属
河南省洛阳市,地处洛阳市中心,总面积55.95平方千米。西工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由城区平原和邙山丘陵区及少量坡地组成。西工区位于暖温带地带,四季分明。截至2019年10月,西工区下辖9个街道。区政府驻
王城路街道。截至2022年末,西工区常住人口为36.9万人。
历史沿革
西周成王五年(前1038年),周公
姬旦在此建王城。自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阳,到晋高祖
石敬瑭天福三年(938年)的1708年间,先后有
东周、
隋、
唐、
后梁、
后唐、
后晋等6个朝代30个帝王先后在此
建都。
民国二年(1913年),属河南省
豫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
北洋政府在洛阳老城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民国九年(1920年)9月,直系军阀
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身份进驻西工,并进一步扩建兵营,修筑马路,由原来267万平方米的兵营扩大到677万平方米,5000余间营房扩建到1.2万余间。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驻西工,洛阳第一次成为河南省省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国民党中央党部设在西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西工,洛阳成为当时华北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驻西工,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省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洛阳二次解放,西工地区划属洛阳市第五区(乡级区),9月改属第三区。
1953年8月,西工地区改属第二区。
1955年7月,西工区合并到洛阳市老城区。
1956年3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本区,升格为县级市区。10月,组建西工街道办事处,北窑乡划归老城区,同时将马路街街道办事处由老城区划归西工区。
1958年12月,西工区与老城区、郊区邙山公社合并为政社合一的洛北人民公社,后改称洛北区。
1975年11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恢复西工区建制。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7年6月,筹建金谷园街道办事处。
1982年7月,将关林街道分为关林街道和安乐街道,道北街道分为道北街道和邙岭路街道办事处。
1983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新设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车管会”),归西工区管辖。
1984年5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将西工区关林街道和
龙门街道,改属郊区管辖。
1989年2月,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委员会改名为洛阳车站地区管理处(简称“车管处”),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1991年6月,新设凯旋东路街道和汉屯路街道。
2000年6月,市属各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安乐街道改属
洛龙区管辖,红山乡、洛北乡改属西工区管辖。
2010年9月15日,市政府将西工区管辖的道北路街道划归
老城区管理;将老城区邙山镇管辖的大路口村、史家屯村划归西工区洛北乡管理;将西工区邙岭路街道管辖的洛阳市殡仪馆所占区域划归
道北路街道管理;将道北路街道管辖的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所占区域划归西工区邙岭路街道办事处管理。
2012年,撤销红山乡,设立红山街道。撤销洛北乡,设立洛北街道。
区划详情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西工区,位于洛阳市市区中东部,东至定鼎路,北接邙岭,与
老城区毗连;西邻涧河,与
涧西区相邻;西北与
新安县、
孟津区接壤;南至洛河,与
洛龙区隔河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1千米,辖区中心位置约在东经112°43′,北纬34°67′,辖区总面积55.95平方千米。
地质
西工区地处华北地台(华北古陆板块)与
秦岭褶皱系(古秦岭洋板块)接合部位,横跨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黑沟——栾川断裂为界划分为北部地台区和南部地槽区。其中的北部地台区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地层出露齐全,分布有基底变质岩系及上覆盖层沉积岩系,为典型的双层结构,地层有较好的连续性。
地形地貌
西工区位处
洛河下游平原中部北侧,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由城区平原和邙山丘陵区及少量坡地组成。城区地面较为平坦、开阔。红山乡和邙岭路街道办事处位处邙山黄土丘陵和坡地,有些较狭窄的丘陵,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气候
西工区位于暖温带地带,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气候干旱,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的显著特点。
西工区全年四季分明,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6小时,各地差异不大,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据统计,西工区内夏季的炎热期、暑热期比郊区长,分别多5天;冬季的冷期、寒期则比郊区短,分别少5天。
西工区1986年~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在12.0℃~14.7℃左右。四季平均气温1986年~2000年,区内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春季平均气温在15℃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在26.8℃~27.2℃之间;秋季平均气温在15.0℃~15.4℃之间。
西工区内气温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1月气温最低。入春以后急剧升温,从3月到4月,升温最快。春季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阶段,温度回升很不稳定,时高时低,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
西工区处于背风处,海拔高度低,降水量显著减少;年降水量一般比临近山地少200毫米~300毫米,形成了明显的少雨区。四季降水量春季(3月~5月)降水量:随着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开始增多。
西工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不大。各个年代内逐年降水量偏多与偏少交替出现,特多与特少的年份很少。
西工区全年盛行东北风或西风。由于地处河谷地带,和山区相比风速较大,年均1.9米/秒~2.9米/秒。冬春季风速多大于2米/秒,夏、秋季风速多小于2米/秒。
水文
洛河:潼关以下
黄河上的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南田县灞源乡木岔沟芋园泉和洛南县西北部的洛源乡黑章村龙潭泉,两流汇合东流,到洛宁、卢氏两县交界处的故县水库入洛阳市境,经西工区南侧、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区,纳涧河后流入偃师,纳伊河后改称伊洛河,东行经黑石关出境入巩义市,最后在巩义神堤汇入黄河。
涧河:洛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北马头山,向东流经渑池、义马至吴庄入洛阳市境,再东流经铁门镇、新安县城、磁涧到西工区瞿家屯入洛河。枯期时有断流。入城区后,主要接纳西工区、涧西的雨水和污水,河床为亚粘土组成,呈“U”型发育。金水河为涧河支流,发源于新安县云梦山东麓,流经新安、孟津和红山乡党湾村,注入涧河。
中州渠:始建于1959年。起源于瞿家屯涧河口,筑有进水坝,引涧河和洛河水,蜿蜒流经西工区南部和东部,经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在偃师境内流入洛河。全长60千米。
西工区中部和南部,由于位处河谷与平原,地下水较为丰富,补给便利;西部和北部的红山乡及邙岭路街道办事处,位处丘陵边沿,地形凸出,地下水较为贫乏。在正常情况下,地下水动态年内变化大体是:1月~6月,由于冬春干旱少雨,加之灌溉用水量大,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汛期7月~9月,是全年降水量最集中的月份,在这期间,由于受降水量补给,农作物需水量主要靠降雨,农灌用水减少,地下水位明显处于上升趋势;10月~12月,随着降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位又处于缓慢下降状态。
西工区天然水质较好,适宜作多种用途的水源。浅层地下水主要为重碳性低矿化度淡水,一般无色无味,PH值在6.5~8.5之间,各项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一般可直接作饮用水源。
土壤
西工区南部位处于洛河北侧,土壤沉降堆积而成,由黄色沙质黏士组成,多为褐土,也有少量潮土;在褐土中,石灰性褐土比重最大,红黏土比重次之。西北部的红山乡和邙岭路街道办事处,与邙山为骨架的黄土丘陵相连,其土壤组成物质,下部为中更新世深色黄土,上部为晚更新世浅色黄土,由于侵蚀较为强烈,浅色黄土被削移,丘冈顶部中更新世深色黄土广泛出露分布。除黄土外,黑坊土、白面土少量分布。耕层有机质、氨和速效磷含量低,不利作物生长。
自然灾害
1、旱灾
1986年~2000年,西工区内降水量偏少,加之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又大,致使旱灾较为频繁。大范围的春旱发生几率约两年一遇,1986年出现的春旱是较重的一次。夏季由于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夏旱出现几率较大,约十年八遇,多于春旱。
2、雨涝
暴雨是造成雨涝的主要原因。连续多雨使洼地积水,甚至河堤决口,农田浸淹或被冲毁。雨涝的地区分布特点,是市区多于山区。
3、冰雹
冰雹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也比较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往往会给局部地区工农业以至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降霉多集中在每年4月~6月,这时冷暖空气在境内上空交织,提供了形成云的条件。冰的持续时间很短,大部分少于5分钟,30分钟的仅占5%。
4、霜冻和冻害
霜冻是作物在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到0℃以下而受害的一种气象文害。区内每年平均无霜冻期为205天~209天。
洛阳地处邢台——河间地震带与许昌——淮南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历史上曾发生7次里氏5级~6级地震,地震强度和频度居河南省上等。由于受邻省强震波影响,洛阳地震小震多、震源浅、烈度高。
洛阳地震地质具有重力场、磁场和地壳厚度三个特征。洛阳地壳厚度总体表现为西厚东薄、南厚北薄,深度变化较大。最厚处厚度约为45千米,最薄处洛阳盆地中部约为26千米。西工区位于洛阳盆地的西部。其中洛阳、济源间厚度变异较大,历史上强震多发生于厚度变异带。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后,各级党政领导更加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工作部门还进行了防震减灾的基础性研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规划。
1、烈度区划
1987年省地震局编制的《河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定洛阳市除栾川外,包括西工区在内的地区为N度;1990年国家地震局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及使用规定》,划定西工区为≥N度区。
2、地震小区划
市地震局于1989年编写《洛阳市地震影响小区划》,对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环境、潜在震源区的划分,进行计算并分析城市区地震危害性。把地震效应相同或相似的场址划为一个小区,并划分出对抗震有利或不利的地段。如经过西工区的中州渠、润河沿岸,呈带状分布,均属坡高小于30米的中高边坡或低边坡。用圆弧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初步评估,均属不稳定边坡。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6年末,西工区耕地面积1009公顷,较上年减少10.62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61公顷。
植物资源
西工区内植物主要是暖温带植物,分为6类:粮油类、蔬菜类、瓜果类、花卉类、乔木类、野草类。
动物资源
西工区内动物资源主要有哺乳类动物、鸟类动物、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昆虫类动物和鱼类动物等6个类别。
哺乳类动物主要有
小家鼠、
田鼠、
蝙蝠、
野兔、
黄鼠狼等。
爬行类动物主要有
地鳖、
乌龟、
无蹼壁虎、
蜥蜴、蛇类等。
鱼类动物主要有
鲨、
草鱼、
鲤鱼、
鲢鱼、
鲫鱼、餐条鱼、
泥鳅、黄鳍等。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工区常住人口为369165人。
截至2022年末,西工区常住总人口为3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96.5%,乡村人口1.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640人,出生率为7.2%;死亡人口2598人,死亡率为7.1%;自然增长率为0.1%。分性别看,男性17.9万人,女性18.9万人,性别比为0.9。分年龄看,全区0-15岁人口为6.7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8.1%;16-59岁人口为23.1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2.6%;60岁及以上人口为7.1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9.3%。
西工区民族以汉族为主, 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
经济
综述
2022年,西工区地区生产总值5526371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69万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396万元,同比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3680305万元,同比增长2.5%。
人民生活
2022年末,西工区法人单位数8801个,从业人员总计168395人。其中,第一产业法人单位30个,从业人员248人;第二产业法人单位1362个,从业人员57765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7409个,从业人员110382人。
2022年,西工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94元,较上年增加2181元,同比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904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1元,同比增长6.3%。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869元,同比下降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51元,同比下降9.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812元,同比下降11.1%。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西工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同比增长19.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4.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7.2%,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9.1%。全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02400万元,同比下降12.9%。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232200万元,同比下降41.3%。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6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7个,竣工项目89个。总施工面积60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3%。
财政
2022年,西工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983万元,同比增长-1.8%。全区税收收入完成115068万元,同比增长3.0%,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6.1%。税收收入中,增值税29115万元,同比增长-18.7%;企业所得税9449万元,同比增长28.2%;个人所得税5862万元,同比增长5.3%;房产税20031万元,同比增长63.8%。
2022年,西工区财政支出合计263588万元,较上年下降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7526万元,同比增长0.3%;基金支出26062万元,同比下降8.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八项支出合计211632万元,同比下降3.5%。
第一产业
2022年,西工区农业增加值2964万元,同比增长4.4%。
2022年,西工区耕地面积576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92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5公顷,总产量3402吨;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积339公顷,总产量1542吨;秋收粮食播种面积266公顷,总产量1860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6公顷,总产量为87吨。蔬菜类播种面积47公顷,总产量为1277吨。瓜果类播种面积14公顷,总产量为233吨。年末水果总产量为592吨。
2022年,西工区猪牛羊禽肉总产量35吨,下降25.5%;禽蛋产量496吨,增长5.8%。年末大牲畜存栏63头,增长8.6%;羊存栏450头,下降12.8%;家禽存栏34560只,增长7.9%。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西工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819万元,同比增长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从所有制性质看,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563759万元,同比增长11.0%;实现利润总额51590万元,同比增长51.5%;利税总额132034万元,同比增长8.8%。
建筑业
2022年,西工区累计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42577万元,同比增长7.5%。房屋施工面积1079.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7%;房屋竣工面积16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4%。
第三产业
邮政业
2022年,西工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0522万元,同比增长7.5%,总量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5%。其中,铁路运输业71289万元,同比增长4.2%。道路运输业121999万元,同比增长11.3%。邮政业51980万元,同比增长5.4%。
国内贸易
2022年,西工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1919万元,同比增长0.01%。其中,批发零售业2923063万元,同比增长-0.4%;住宿餐饮业238856万元,同比增长5.3%。全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10482万元,同比增长5.6%,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8.5%;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达到76729万元,同比增长-15.9%。
对外贸易
2022年,西工区实际引进外资4.7万美元。引进省外境内资金498000万元,超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6%。引进省内资金212300万元,同比增长3.0%。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1个,概算总投资173.1亿元,其中十亿元以上项目3个。开工项目39个,签约项目开工率达95.1%。全年全区外贸企业进出口累计206700万元人民币。
交通运输
济洛高速南北贯穿,310国道(连天线)、小浪底专用线过境,洛阳火车站和洛阳长途汽车站位于境内东部。
公路
2014年,西工区辖区管道路46条。有行署路、防洪渠北路、西工小街、永红巷、春风街、盐业路、春晴东路、春晴西路、影院街、丹城路、支建东街、八一路、涧东路、经三路、道北三路、丽春东路、芳林南路、上阳路、丽春东路等道路。
铁路
洛阳站,原名为河南府车站,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等站,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普速铁路第二大客运站,年客运规模仅次于郑州站。
洛阳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站进行了改扩建。1992年4月,洛阳站开通使用新站房,截至2018年12月,洛阳站建筑面积为2.1万平方米。洛阳站站台规模为4台8线。
公共交通
西工内公交站点设施由公交公司二分公司管理。2000年,公交二分公司拥有从洛阳站始发的线路11条,另外途经本区的线路达17条。
洛阳站始发公交线路:2路、3路、5路、6路、11路、40路、41路、42路、46路、48路、50路;
途径西工区公交线路:1路、4路、7路、8路、9路、10路、12路、17路、49路、51路、54路、55路、57路、59路、101路、102路、103路。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西工区共有公办中小学校37所,在编教职工2863人,在校学生34167人。其中,初中9所,专任教师1527人,在校生10361人;小学28所,专任教师1262人,在校生2376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14名,学生37人。民办学校5所,教师157人,在校生3476人。备案注册幼儿园60所,专任教师1049人,辖区户籍在园幼儿数10584人。
科学技术
截至2021年,西工区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156家,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42个。签订技术合同84份,技术合同成交额6.19亿元。
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2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2个,其中: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9个,市级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23个。获批市级中试基地1个,河洛创业人才(团队)1个,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1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两所小学入选河南省“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信息科技城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年度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馆:西工区文化馆。
截至2022年,西工区共有区文化馆1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9个,市级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公共图书馆1个,城市书房15个。区图书馆年新增图书4419册,人均新增图书藏量0.012册,书刊文献外借13.94万册次,全年总服务人次66.4万,人均到馆次数1.07次。各城市书房开展各类读者活动798场次,参与群众9.96万余人次。区文化馆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33场,受益人数3.4万人。其中,开展公益性培训、讲座117次,参训人员0.69万人次。街道、村(社区)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共计1119场次(其中办事处216场、社区903场),惠及民众10万余人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西工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61处,场地面积106.153万平方米,人均2.88平方米,超出省、市人均面积。开展体育健身器材巡检3次,安装健身器材25处。全区社会体育组织共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3800余名,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提高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80余名;举办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次,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87名。共举办区级群众体育活动35项;完成洛阳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任务。西工区青少年组荣获31枚金牌、18枚银牌、20枚铜牌,奖牌榜排名全市第六名,城市区第4名(含偃师区);团体总分排名全市第六名,城市区第4名(含偃师区)。共完成辖区群众监测人群2087人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西工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34个,其中医院20个,基层医疗机构20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基层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1个,卫生院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卫生监督所(中心)各1个。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94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76人,注册护士3932人,药师(士)346人,技师(士)500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94人。年末全区实有床位4824张。
社会保障
2022年,西工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87571人,享受待遇人数5323人,累计支出16314万元。参加机关养老保险人数3409人,享受待遇人数2854人,累计支出15930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26093人,享受待遇人数11710人,累计支出169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5534人,享受待遇人数1096人,累计支出3604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3743人,享受待遇人数116人,累计支出419万元。
历史文化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
潼关、
华阴,东至
荥阳、
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
嵩山周围地区,包括
颍水上游
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
外方山、
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
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
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
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
文物古迹
博物馆是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整个博物馆分为两个展区,第二展区是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展区。这里展示的是2002~2003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的17座车马坑(马坑)中的2座。其中北边一座,规模系国内少见,其车马呈纵向两列的排放。
应天门遗址位于中州中路与定鼎路交叉口以南,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应天门是洛阳紫微城正南门,隋唐洛阳城“七天建筑”中的“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其取名寓意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隋唐洛阳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是古代宫城正门最高礼制。
西工兵营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东,由袁世凯兴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整个建筑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筑的典范,对于研究洛阳的近代建筑有重要意义。同时,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从民国三年(1914年)至解放这一时期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在洛阳近代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2013年,洛阳西工兵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工兵营初建时占地4000亩,建营房5000间,整个工程耗费上等白银170万两。民国五年(1916年)建成后,西工兵营成为各地军阀互相争夺的焦点。民国九年(1920年)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进驻这里后兵营的规模扩大至占地1万余亩,房屋增加至1万余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迁至洛阳,国民党中央党部驻扎于兵营;七七事变后,兵营成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
九洲池遗址是隋唐时期洛阳城重要的皇家园林,九洲池正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宫西北部高地上,池内的水向宫城辐射,构成了水网密布、殿台楼阁点缀其间的宫苑园林胜景。九洲池作为隋唐时期洛阳皇宫中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帝后妃嫔每日休闲之处,也是宫内风景最美之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西工区有审核认定区级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项,市级传承人7人,区级传承人33人,组织非遗传承人20余人次参加各级培训4次。
风景名胜
周公营造洛邑雕塑位于洛阳市中心的周王城广场。
周王城广场,是洛阳西工区最大的公共广场,广场分为两部分,洛阳中州路横贯其中,中州路以北广场较小,主要的建筑为“天子驾六”雕塑和“天子驾六”车马坑,其他为市民休闲草地和园林道路。广场分北入口区、历史长河区、洛邑王城区、南入口区、林阴休息区5个部分,广场中央的圆形水系及广场上设立了灯光音乐喷泉。
洛阳王城公园坐落在洛阳市中州路北侧,洛阳博物馆西的东周王城遗址上。地跨涧河两岸,中间仿玉拱桥相连,占地1080亩,王城公园大门楼为仿古建筑,红墙碧瓦,古朴凝重。迎门石壁前设一王权重器巨鼎,是洛阳市金村出土周鼎复制模型。园内东中部为牡丹亭,牡丹园、人工湖、滑冰场、动物园和儿童游乐场,及大片草坪、假山、树木;园内西部有竹林曲径、“河图洛书碑”、韶乐台、翠环廊、纪成亭、德胜门、纪胜柱碑群、天成阙、风湖、靓思斋茶室等。北部有大片牡丹园及熊猫馆、狮虎山、禽类馆等。
上阳宫是始建于唐高宗时期的大型离宫。唐高宗在位时期,长期居住洛阳,为了便于朝政,上元二年,高宗下诏在毗连宫城西南、临洛水、禁苑(隋朝的西苑)之东,修建大型宫苑——上阳宫。一共有六大组团,依据地形地势分布,自然环境优越。六大组团分别为: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组团。
武则天开始处理朝政的“二圣”时期,大唐帝国的中心开始移步,转移到上阳宫,上阳宫历经高宗、武皇、中宗、睿宗、玄宗、德宗、经久不衰,深得帝王欢心。安史之乱时,上阳宫被严重破坏。此后上阳宫逐渐荒废,唐德宗时废弃。上阳宫文化园是在原上阳宫遗址之上修建的大型复古园林建筑,复原了原上阳宫观风殿、甘露殿、客省院、洞元堂四组建筑。位于洛浦公园彩虹桥东、滨河北路与上阳路交会处,占地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樱桃沟风景区位于红山乡西北部,西临新安,北接孟津,距市区仅8千米。景区内南、北、西三道沟自然形成,曲折绵延10余千米。南沟内小桥流水;北沟内环境幽静;西沟内曲径通幽,樱桃泉、虎饮潭、集香亭、绕碧廊等景观自然散布。沿小道攀缘登上海拔390米高的虎头山,面向西北,俯首可饱览樱桃沟盛景,举目可欣赏田园风光;眺望东南,可俯瞰市区全貌。樱桃沟村有着千余年的樱桃种植历史,放眼而望,满沟翠绿,连天碧日,故名“樱桃沟”。
荣誉称号
2020年1月,西工区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
2022年4月,西工区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