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管理活动对
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资金效益的一门经营管理学科。它是以
经济学原理和经济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组织生产力和处理
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对企业和
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
知识体系。
学科简介
理财活动,由来已久。但由于
财权的重要性和早期
财务活动的单纯性,理财活动往往由生产经营者或
生产经营单位的经理人直接进行,所以,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独立的业务工作形成较晚,而财务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存在的更晚。很长时期以来,财务管理学都从属于其他学科。直到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前
苏联和中国的财务管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管理学科。
在西方,15和16世纪
地中海沿岸一带商业蓬勃发展,财务管理开始萌芽。18世纪发生了
产业革命,过去的作坊、
工场手工业的
生产方式,被工厂化的机器生产方式所代替,财务活动开始复杂起来。但当时主要采取独资、合伙等
经营方式,
企业组织比较简单,
财务关系也比较单纯,其财务活动大多由
企业主亲自从事。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
托拉斯的建立,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所需资金大量增加,财务关系逐渐复杂,企业主已难以亲自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开始单独建立财务管理部门。这时管理的职能开始分离,独立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就分化出来了。财务管理实践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广泛的要求,财务
管理理论也随之得到发展。
学科发展
财务管理工作是近代
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作坊、
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下,财务活动比较简单,财务管理工作与
会计工作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产业革命后,特别是19世纪末托拉斯出现以后,企业的财务活动随之复杂化,制定
投资方案、筹集
经营资金、对外提供
财务信息,并对利润进行分配,就构成企业
经营管理中一项独立的职能:筹措、使用和分
配资金。单独履行这一职能的工作即为财务管理工作。早期的财务管理以集资为主要内容。经过20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西方
企业经营者看到了只重视筹措
资金管理的
严重缺陷,在财务管理中采取了许多对资金使用加强
日常监督和日常控制的措施,财务
管理发展到以监督为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
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又逐步转向以
事前控制为主,在
企业管理中形成较完整的
财务控制系统。与上述发展过程相适应,财务管理学也经历了以集资、
财务监督和全面
财务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三个不同的
发展阶段。
现代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
主要研究
企业资本需要量的确定及其筹集、投放、回收、运用等问题,内容有:时间价值和
风险价值概念的确定与计算、筹措资本的决策、
投资方向的决策、
股息决策、
资本收益分配的决策、运营资本的日常管理。
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保证盈利的实现和不断增长,必须在把握资本与利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长期
发展计划以及相应的中、
短期计划,并组织其实现。现代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就是根据资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进行
投资决策、组织实施、加强管理,以不断提高资本的利用效果,保证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利润。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在有关参与
经营决策、实行
预算控制和开展
事前分析等问题的论述中,使用了大量的
数学模型。
社会主义财务管理学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
苏联学者Β.Π.吉雅琴科(1902~1971)所倡导。其主要论据是:在
社会主义制度下,
国家财政的职能有所扩大,它包括
生产领域中形成的收入与积累的
分配关系和国营
生产部门以及部分地包括合作社
集体农庄生产部门新创造价值的初次分配关系。这样,
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的财务活动就作为苏联国家财政的基础,而纳入苏联国家
财政体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学,也就作为财政
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
客观存在的、在产品的生产和
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并间接表现出这个过程的货币关系的总和,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农业,
运输业和
邮电业,物资技术供应、采购业,商业,住宅
公用事业和道路事业。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为:①以货币
资源保证经济活动中的
资金周转;②分配
货币收入和积累;③对企业和各经济部门资源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
卢布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上述观点传入中国。在一些高等
财经院校逐步开设了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课程。50年代后期,中国讲授财务课的
教育工作者根据
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课程改建为“
企业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改变有两项:①理论上确立了
企业财务的实质是企业
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
经济关系;②实务上确立了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和包括计划、日常控制与管理以及事后考核、评价等职能在内的全面财务管理。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企业
固定资金管理;②
企业流动资金管理;③
成本管理;④
销售收入和
企业纯收入管理;⑤
专项资金管理;⑥
财务收支的综合管理,即包括
资金筹措、收入、耗费、收回、分配在内的广义的财务管理。社会主义财务管理学是以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运动理论为依据,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
生产关系的管理实践,研究和掌握资金运动的规律,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
财务管理学按照其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
盈利组织(主要是企业)财务管理学和
非盈利组织(行政、事业等单位)财务管理学。
在中国,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产生的历史较短,它的
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研究对象和论述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它与会计学在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重叠之处。
框架结构
1994年被《
商业周刊》评为全美商学院12个顶级教授之一的AswathDamodaran(2001)在其《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前后一贯的表述是:公司财务的研究对象是公司所制定的具有财务意义的所有决策。这些决策可分为三大部分:与
资源分配有关的决策(投资决策)、与
项目筹资有关的决策(
资本结构决策);与制定
再投资或退出经营现金额度有关的决策(
股利决策)。Brigham和Ehrhardt(2005)在《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提出,大部分财务管理知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一个特定公司的
股票价值通过什么因素产生;(2)管理者如何选择增加公司价值的决策;(3)管理者如何保证公司在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不出现资金匮乏。Ross(2002)等人在《
公司理财基础》一书中认为,
财务经理必须关注三类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着眼于企业的长期投资(资本预算);第二个问题着眼于企业对支持其长期投资需要的
长期筹资的获取和
管理方式(
资本结构);第三个问题着眼于对客户收款和向供应商付款等日常财务活动的管理(
营运资本管理)。若进一步考察这三本及其他财务管理类教科书的内容安排,就会发现西方学者对财务管理学框架的认识还是大同小异的,即:一个
目标函数、四个模块的内容和一个财务管理工具箱组成。其中,一个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四个模块的内容包括投资决策、
融资决策(或资本结构)、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财务
管理工具箱里有四把工具,即
会计报表与比率、现值、
风险收益模型和
期权定价模型。
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Damodaran教授曾将建构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性假设归纳为四组,即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
市场有效性假设和
社会成本为
零假设。尽管Damodaran教授认为这些
基本假设还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也尽管他试图想寻找一种新的目标函数和理论体系来解决“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活生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冲突,诸如经理与股东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公司与社会的冲突等,但迄今为止仍没有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假设仍是构建现代西方财务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前提。
课程设置
从各校财务管理专业
教学计划来看,其
课程体系按层次构成基本上可分为四种类别:
公共基础课
是高校各
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数学、军事训练、自然科学、
人文素质等课,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德智体
全面发展。
专业基础课
主要有
西方经济学、
会计学、
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
财务分析,设置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
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专业课
是集中体现本专业特点的中心课程。通常又分为两种,一是专业
必修课,有财务管理、
国际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学、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二是
专业选修课,有
专业英语、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金融工程学、
资本运营、税法。
跨学科课
为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的跨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
审计学、计算机会计、会计理论专题、
国际金融、
财会职业道德专题、
环境会计专题、
会计制度设计、
租赁会计、
管理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专题等课程。
从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各校都非常重视财务管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各校英语、计算机课程四年不断线;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校都不同程度地安排有实践性环节,如
社会实践、
课程设计、
学年论文。按此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疑问其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有较强的适应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变化的能力。然而,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深深刻着
会计学专业的烙印,
跨学科课程几乎都是会计学专业所应开设的,这不利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
个性发展。再则,同一领域的课程占到总学时的80%左右,
课程设置如此单一,不利于学生
综合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然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业设置
学分:80
时间:2.5年-4.5年
主干课程:毕业
实践报告(本)(不申请学位者选此课程)、
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法规、财务管理学、
财务信息系统、成本与管理会计、大学英语(三)、大学英语(统考)、
非营利组织会计、基础会计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金融机构与
金融市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审计学、
税收理论与实务、
税务会计、西方
财务会计、现代
远程学习概论、
学位论文(申请学位者选此课程)、
学位英语、
证券投资学、
职业生涯管理、中级会计学、
资本预算和
资产管理、资产评估等。
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能在
工商企业(公司、集团)、跨国公司、金融和
证券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以及各级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和业务服务,还能在高等院校和
科研机构进行财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
专门人才。
趋势:财务管理是对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进行预测、组织、协调、分析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多就业于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部门。而随着国际化
贸易战愈演愈烈,
新时代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将会有更高的要求。
建设规划
为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
教与学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
学生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
时代特征和
创新精神的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拥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进行设置。
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学科
财务管理是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会计学基础上的,因而与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理论和电子
计算机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财务管理的科学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赋予了财务专家以新的责任。财务管理的活动几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资金的筹集到资金的合法使用及资金的分配,此外还包括企业设立、合并、改组、解散、破产的财务处理。如果继续坚持会计包含财务管理的观点,必然会阻碍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完善,这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教学和财会工作中已体现出来了,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与会计有助于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严格按教育部关于“两课”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执行,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两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
思想政治素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保证学生在必修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选修一定的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课程。计算机、英语课程四年坚持不断线。
拓宽专业,整体优化的适应性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在时间安排上,前两年半的主要课程及实践环节都统一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专业有共同的
专业基础课,按管理学科宽口径培养,以打好专业基础,同时又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同设置一定数量的
选修课程,后一年半分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基础课既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内容的课程,也包括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内容的课程,专业课程则依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时加以调整,改变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现象,增设较为前沿的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加大实践性环节,设置财务管理大作业、
专业认识实习、撰写学年论文、会计模拟实验等,将课题性实验、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学生参与
科学研究实践在教学计划中予以落实,改革、充实实践环节的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科学研究。
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优化
课程结构,删除陈旧过时和重复的内容,增加现代内容,使课程达到整体优化,对实务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应采用
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减少必修课,增加
选修课,开设一些
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新动向,激发起学生学习、研究本学科的热情。大力进行
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
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讲得过多、过细、“
满堂灌”的
教学模式,课内精讲,课外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自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