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影响
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
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
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
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
简介
货币政策从政策手段到操作目标,再到效果目标,最后到最终目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传导过程的机能。货币政策分为制定和执行两个过程,制定过程从确定最终目标开始,依次确定效果目标、操作目标、政策手段。执行过程则正好相反,首先从操作政策手段开始,通过政策手段
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影响效果目标,从而达到最后实现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在
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
传导机制大致可分为四种途径,即:
利率传导机制、
信贷传导机制、资产
价格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
现状
我国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经历了从直接传导向直接传导、间接传导的双重传导转变,并逐渐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的阶段。
1.传统体制下的直接传导机制
如图2所示:这种机制与高度集中统一的
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在确定
宏观经济目标时,如
经济增长速度、
物价稳定和
国际收支平衡,已经通过
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将
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乃至该项指标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包括在内。因此,
中央银行的
综合信贷计划只是
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央银行的
政策工具惟有
信贷计划以及派生的
现金收支计划,在执行计划时直接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这种机制完全采用
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
指令性指标运作。其特点是:第一,方式简单,
时滞短,
作用效应快;第二,信贷、
现金计划从属于实物分配计划,中央银行无法主动对经济进行调控;第三,由于缺乏中间变量,政策缺乏灵活性,政策变动往往会给经济带来较大的波动;第四,企业对银行
依赖性强,实际上是资金供应的
大锅饭。
2.改革以来的双重传导机制
我国改革以来至1997年,
货币政策直接传导机制逐步削弱,间接传导机制逐步加强,但仍带有双重传导特点,即兼有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套机制的政策工具和
调控目标。如图3所示:
(1)第一个环节是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操作目标——
同业拆借利率、
备付金率和
基础货币。
信贷计划、
贷款限额是直接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影响直达中介目标贷款总规模和
现金发行量。直接传导过程中没有操作目标,或许可以称季度、月度的贷款、现金指标是其操作目标。这个环节是调控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和
金融市场的
资金融通成本。
(2)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到
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市场利率。信用总量的
可测性不强,还不太实用;我国实行管制利率,不存在市场利率,只有
中央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来调整利率。这个环节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在变化了的金融条件下,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
货币供给和
货币需求行为,从而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变动。改革之初,货币转化为存款和现金比较透明,贷款总量基本反映了
货币供应量,只要守住了贷款就几乎守住了货币供给。但两者的相关性减弱,只控制贷款并不能完全调控住货币供应量,
直接控制的效果减弱。然而,在
货币政策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只能两者并用。在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直接控制比
间接调控的效果更好,所以并没有马上放弃它,形成了双重调控的特点。
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通胀后“软着陆”成功,商业银行推行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各级政府防范金融
风险意识大大加强,取消
贷款限额的条件基本成熟。1998年我国不失时机地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双重传导过渡到以间接传导为主。
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仍在建立之中,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运行
经营机制还不健全,所以
货币政策传导效应也有待提高。只有真正按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步伐,使其对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反应灵敏,才能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途径
从
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
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
准备金、
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
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
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
经济变量,包括
总支出量、
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传统货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以溯源到18世纪早期的
货币数量论,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利率途径传导机制理论问世之前,这一理论在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无人问津,未能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者大多未能摆脱“
货币中性论”的传统,总体理论框架仍然局限于货币与物价的变动关系之中。货币数量论的鼻祖,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就认为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虽然率先受到冲击的是
利率水平,但利率水平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利率的降低刺激
企业投资由此引起产出增加,产出的增加又会引致利率水平的上升直至利率回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更高。因此货币数量的增加最终只能影响
物价水平,而不影响利率和产出。
虽然在货币数量论者的理论中的涉及面不广,但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被不少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凯恩斯、托宾、弗里德曼、
莫迪利安尼等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分析货币政策传导中的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财富变动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是指,
中央银行改变
货币供应量,促使各
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从而影响投资和
消费需求,进而导致实际
经济活动出现变化。财富变动效应是指,由
通货和存款组成的货币供应量是实际财富的组成部分之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会改变实际财富的数量,从而使各经济主体改变自己的投资和
消费支出意愿,从而影响实际
经济运行。”这两种效应是在
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货币与非货币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与
实物资产具有高度替代性与
相关性;信息是完全而且对称的,且各种金融资产的供给与需求都是随着
市场利率信号的变化而灵敏地变化, 具有充分的
利率弹性这样严密设定的条件下展开的。随着经济和
金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样的理论抽象和假设前提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朝着以
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为假设前提来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发展。
健全完善体系和设施
当前主要有两大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要对现有的信贷担保机构进行适当的改革与调整,二是要加快独立
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
运用
税收杠杆调节商业银行
信贷行为,为
货币政策通畅传导提供宏观支持
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多存少贷、只存不贷,甚至损害地方经济的行为,应该受到政策层面的约束。可以考虑运用
税收减免杠杆对大
银行分支机构片面的信贷行为进行调节,为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条件。
为逐步实现利率与
资产价格为主要传导渠道创造条件 从改革开放和
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目标看,中国未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制约渠道应该以利率和资产价格渠道为主。当前,应积极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
继续大力发展
货币市场,增加货币
市场主体,鼓励货币
市场创新,建立货币市场
做市商制度。大力发展
票据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
国债市场。
发展
货币市场基金,形成完善的货币
市场体系。稳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发挥货币巾场利率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
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
贷款利率水平的
利率体系,完善
利率调节机制。
加快推进
国有商业银行和
国有企业改革,调整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的
资产结构,培育真正的市场
活动主体,提高
经济活动中的利率弹性和
货币政策的
有效性。
注意政策的协调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根据
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继续进行适当的
适用性调整,以充分发挥资产价格的传导作用。
问题
(1)随着
西方国家以利率取代
货币供应量作为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传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2)
金融市场的日益健全、
间接融资比重的不断下降和直接融资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
银行信贷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反映状况越来越不全面,银行信贷传导作用越来越小。
(3)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资产价格、
财富效应的传导作用越来越重要,资产价格开始纳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监控指标之中。
(4)预期和信心的传导作用引起了一些
国家货币政策当局的重视。
(5)
新经济和股市财富效应的增强,使利率与股市的关系复杂化,
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完善方法
1.处理好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与服务的关系。
2.关注总行和省级分行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中化以及加入WTO、
外资银行进入等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和总行集中资金,向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必须注意防止
不良资产发源地从基层分支机构向省分行和总行的转移,造成新的金融风险。
3.下力气调整与优化
人员结构、
年龄结构、
知识结构、
专业结构,建立适应
市场性信贷投放的员工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贷款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力发展新的
中小金融机构,为
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建立更多的“
毛细血管”
建立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上应该以股份制方式设立,尽量使股权分散化,以企业和个人股份为主,建立真正规范的产权
约束机制和
风险防范机制,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综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
中央银行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影响
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
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①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
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②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③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金融市场在整个货币的传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市场实施
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向;其次,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接受金融机构对资金供应的调节进而影响投资与
消费行为;最后,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
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
启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不仅取决于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取向,而且取决于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即它们必须对
市场信号做出理性的反应。如果它们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准则运行,即不能对市场信号,包括中央银行的
间接调控信号做出理性反应,那么货币政策工具就不可能通过对
货币信贷条件的调节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就会受到梗阻,
货币政策效果就会被减弱。
(1)随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货币渠道向利率渠道的变化,各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也逐渐由
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提醒中国注意客观认识并恰当把握货币供应量
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和
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不宜简单地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否适度来衡量。应该更多地关注最终目标,即物价上涨水平变化而非中间目标即货币供应量变化。
(2)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
资产价格渠道在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比较复杂,资产价格本身日益引起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并将其作为主要的监控目标,中国必须高度关注资本
市场发展和资产价格变化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
中国来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资本
市场投资与银行
储蓄存款的替代关系越来越明显,客户
保证金对货币层次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致使
M2指标的
全面性受到挑战,需要建立包括保证金等在内的
货币供应量新指标。
但另一方面,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
财富效应不显著,资产价格变化对
实体经济尤其是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并不大。因此,
货币政策需要关注
资产价格的变化。但不能以资本市场变化为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应该主要以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为目标,适当兼顾资本市场的需要。
(3)生产者一消费者信心使预期因素的传导作用趋于增强,对于
货币政策效果造成了比较复杂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需要在
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加以考虑。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应当适当地考虑预期因素的作用,在货币政策决策之前,对预期因素的作用有一个“预期”,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
宋清辉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论文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央行官方的态度。相信未来通过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例如弱化对贷款的
数量限制,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降息的力度,或将成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