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
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释义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
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
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基本解释
[
weigh;
deliberate] 斟酌字句。亦泛指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推敲字句
详细解释
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 岛 似不见。时
韩吏部 愈 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 岛 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 岛 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 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 韩 立马良久思之,谓 岛 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宋
张孝祥 《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
里乌巾猎猎。” 明
徐渭《
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清
孔尚任《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
吴组缃《山洪》二:“ 三官 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
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原诗译文
造访独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没有邻家,显得闲适宁静,只有一条杂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院。月下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友人的院门。(没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过了桥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动的山石遮住了云层接地的部分。我暂时离开,但还会再来,相约的会面,不会食言。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之权
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
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
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
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
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
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字词解释
贾岛:唐朝诗人
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长安)
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吟哦:吟咏.
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讶:对……感到惊讶.
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云云:如此.
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俄:不久.
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留连:舍不得离开.
权:代理……职务.
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时间短.
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 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车骑(ji):车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某地.
近义词
斟酌 琢磨 揣摩
启示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链接
关于贾岛韩愈的资料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
诗奴”,与
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
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
河北省
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
长安(今陕西
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
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
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
辽宁)。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
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
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
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父辈能文者有
韩云卿,
李白称他“文章盖世”。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
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
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这次考试,由
陆贽主考,
梁肃、
王础为佐,号称得人。“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除韩愈外,还有
李观、
李绛、
崔群、
欧阳詹、
王涯、
冯宿等,“皆天下之选”。韩愈此后又应
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
汴州,又佐
徐州。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
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与
柳宗元、
刘禹锡等同为
监察御史。
韩愈以书生而得官,立即上书言事,却不料《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奏,即得罪“专政者”,贬为
连州阳山令。十年谋官,两月即贬。当“
永贞革新”的期间,韩愈正在贬所。
永贞元年(805)八月,
宪宗即位,韩愈遇赦,移官
江陵,为
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奉诏回长安,充
国子博士。因避谤毁,求为分司东都,移官洛阳。又因“日与宦者为敌”,降职
河南县令。
韩愈这几年的贬官生涯,对于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贬官不久,又回长安。元和六年(811),迁为尚书职方员外郎,坐论柳涧,调为国子博士。元和八年,迁
比部郎中,
史馆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议
裴度用兵
淮西,被任为
行军司马,功成之后,迁
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当宪宗妄图福田,迎接佛骨之时,他又上书直谏。《
论佛骨表》一疏,引起宪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贬
潮阳。一到贬所,他立即上表请罪,
长庆元年(821)又返长安做官。由
兵部侍郎转
吏部侍郎、京兆尹。
韩愈二十年间,两次贬官,都由极谏,说明其人确有正直的品质。但贬官不久而又升官,则是他的不幸。如果长期被贬,成就可能更高。晚岁定居长安,没有写出更好的文章。
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终年五十七。韩愈的生平事迹,见《
旧唐书》卷一六○、《
新唐书》卷一七六及
皇甫湜所撰《神道碑》、
李翱所撰《
行状》。著作有《
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