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训诂学家、中医文献学专家
钱超尘(1936年3月17日-2022年11月11日),男,河北省玉田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训诂学家,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钱超尘先生在传道授业之余,潜心于中医训诂学、中医文献整理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尤其是他以上古音韵学为手段,参照《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改正现行本《素问》《灵枢》讹衍倒夺60余处,体现了他在中医音韵训诂方面颇深的造诣。
钱超尘先生治学严谨、专深渊博,秉承清代乾嘉考据学派传统,践行现当代学术大家章太炎先生、黄侃先生、陆宗达先生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治学理念和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治学方法,在《黄帝内经》语言研究、《太素》综合考证、《伤寒论》版本梳理、《本草经》名物训诂等方面多所创获,解决中医古籍中诸多疑难语言问题和文献问题,赢得学界广泛认可,一些重要学术观点为全国规划统编教材所采信。他还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南阳市中医管理局等单位联合评选为“仲景国医大师”。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部分远播海外,学人奉为舟楫。弥留之际,先生仍对积多年心力完成的《脉经》校本念兹在兹,展现了一代鸿儒的学术热忱。
钱超尘先生以学术传灯为使命,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医文献学乃至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其担任第二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主任委员期间,建立健全了学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组织举办多种学习班培训青年教师和中医人员,邀请海外学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提升研究会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主任及学术带头人,他悉心教学,提携后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和学者。主编多版《医古文》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一些著作成为德、法、日、韩等国家的教学参考书,推进了中医学的海外教育工作。
社会任职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及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专家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医故事、养生嘉言、民俗民谚的文化内涵研究”课题负责人兼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名誉主任、医史文献分会名誉主任、中医药文化分会名誉主任。
人物生平
1936年3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即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故乡。
196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保送为该校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北京函授学院、青海省教育局。
1972年11月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在任应秋、王玉川、刘渡舟等名师的传带之下,开始从事古代汉语、医古文、中医文献、中医药文化及中医思想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2012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成立“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室”。
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项目聘请钱超尘为首批导师。
2018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聘请钱超尘为“仲景国医大师”。
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钱超尘教学名师工作坊”,钱超尘继续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202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成立中医训诂与考据研究所,聘请钱先生担任所长,引领中青年教师薪火相传。
2022年11月11日18时51分,钱超尘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023年1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钱超尘人文学术传承工作室”更名为“钱超尘人文学术研究室”。
主要作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洪氏集验方考注》《伤寒要旨药方》《伤寒明理论》《北山医案》《伤寒论文献通考》《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黄帝内经太素研究》《内经语言研究》《中医古籍训诂研究》《伤寒论文献通考》《唐本伤寒论》《千金翼方诠译》《宋本伤寒论校注》《战国策译注》《古代汉语》和《医古文》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出版图书
社会评价
印象
还记得初见钱超尘教授是在远远的讲台上,他是深受敬仰、学识广博、细致严谨的学者,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我觉得他是那么遥不可及。随着日后工作的不断开拓,我与钱教授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我发现钱教授不仅刻苦钻研、醉心学问,而且还非常和蔼可亲、乐观豁达、谦逊淡泊,对待后学更是关爱鼓励有加。
近日钱教授在百忙之中应邀接受本刊的专访,他以淡淡的朴实无华的话语对其一生求学、治学、教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让我深深地感动于他几十年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学术品格,也感动于他对学术研究的满腔赤诚与严谨,更感动于他对祖国医学和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情和责任。
几十年来,《说文解字》《伤寒论》被他翻烂了,《素问》《本草纲目》也被他翻烂了。汗水终究会被风干,但书架上一本本写满注解的书籍依旧伴随着他,见证了他思索的痕迹,也见证了他研究的岁月。钱教授似乎就是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中实现着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下面就和我一起走近他,体会他的学术人生,解密他的治学之道。
家庭环境
钱超尘教授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其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能诗善画,藏书颇丰,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淳朴的乡情,滋养着他年幼的心灵,给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他自幼即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对《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的诵读,对培养他传统文学功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1年,先生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推荐为古汉语专业研究生,受业于我国当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学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不仅开启了他学术研究的大门,也让他成为乾嘉学派的正宗传人。
陆宗达先生是近代音韵训诂大师黄侃(季刚)先生的入室弟子,黄侃先生师从近代经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先生,太炎先生出自清末经学家及训诂学家俞樾(曲园)先生门下,由此钱教授的师承授受可以直溯清代乾嘉学派的奠基人顾炎武先生。
好老师教诲
一个好老师,可以让人一生受益无穷。钱先生说:“跟随陆师学习是我学习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光”,每谈及此,钱老总是有些动情,这种动情包含着钱先生对老师无限的景仰和深深的怀念。
钱教授说:“陆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因此也就特别重视许慎的《说文解字》,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因形释义的书,是乾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乾嘉学术传承的核心。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章太炎黄侃直到陆宗达,都精心地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成就最为突出的著作。陆先生把段氏书列为研究生学习的重点。”
钱先生回忆说,陆宗达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生领会乾嘉学派研读《说文》的方法和激发研究生学习《说文解字注》的兴趣,讲述了他跟随黄侃学习《说文》的故事:黄侃让陆宗达点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一遍要求三个月点完,三个月后黄侃看到陆先生点读时所写眉批,深感满意。于是又让陆先生另买新书点读第二遍,规定两个月点读完。两个月后检查合格,又让另买新书点读第三遍,要求一个月点读完。陆先生日以继夜读书,按要求点读三遍《说文解字注》。
陆先生说:这三遍点读,收获很大,段玉裁许多重要注释记忆犹新。陆先生按照黄侃先生的教学方法指导钱先生学习《说文解字注》、要求钱先生背诵《说文解字注》卷末的《六书音韵表》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这种教学原则的核心是一丝不苟地阅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不是翻检阅读,而是反复研读。
钱先生谨记陆师从黄侃先生那里得到的治学教诲:“不许杀书头”,就是拿来一本书翻阅前面几页,不读完就搁置在一边,这是很不好的读书习惯。陆先生的指导,使钱先生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不仅得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做学问的具体方法。
随后陆先生又讲解《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尔雅》,钱先生把《十三经注疏》所收录的这几部书的经注全文,全部点读完了。陆先生讲授《史记》和《昭明文选》,进一步拓宽了钱先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学功底,为日后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钱先生一直谨记乾嘉学派“以经考字,以字考经”治学方法。陆先生反复强调,“以经考字,以字考经”,是乾嘉诸老校勘训诂考据的经验总结。戴震把这个方法传授给弟子段玉裁,段玉裁又传授给弟子陈奂,直到清末俞樾撰写《诸子评议》等著作,仍然沿用着这个方法。钱先生的学术著作,贯穿了这一重要的治学方法。
钱教授告诉我“我读研究生时,陆师每周讲六节课,每周按时给学生辅导,还经常另请著名语言学家讲课,绝没有放羊式的指导方法。我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名,我给自己列出课程表按时上课,一方面是为了规范自己,另方面是为了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如今钱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乾嘉学派的朴实学风和教学方法,依旧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结构的充实与完善,以老一辈为楷模,每周按时为研究生讲课。
刻苦钻研
研读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著述,是学好中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中医学子要有良好的古籍阅读能力。医古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对提高中医学子的文学素养和临床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1972 年,钱先生调到北京中医学院教医古文,开始教授医古文课,钱先生虽然不是中医出身,但其扎实独特的古文字学背景在中医药大学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运用。
钱先生将乾嘉小学及章黄陆传统语言学运用于中医文献研究中,充分吸收当代的科学成果,开辟了中医古籍研究领域的新格局,尤其在《伤寒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方面的研究可谓独占鳌头。
治学方法
钱先生秉承“以字考经,以经考字”的治学方法,凡研究某一专题,均深思熟虑,抓住主线,寻根溯源。将历代的有关研究成果细细整理,理清历史脉络,找到疑点,再进行深度挖掘。不盲从前人的学术成果,即使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也要站在立场上重新审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他运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文字音韵训诂,改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书相沿已久许多讹字。
例如:《伤寒论》“项背强几几”,金成无己读“几几”为“殊殊”,训为“短羽鸟飞几几也”。成无己注大误。《说文》卷十四己部有“卺”字:“读若《诗》云赤舄几几。居隐切。”谓“卺”与“几”的读音都是“居隐切”(jin),“几几”有拘紧义,见《诗经·豳风》。“几几”指项背受寒颈项拘紧,转动不灵活。这一改误纠正了800余年的误读。
又如:经考证,通行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所有“搏”字全是讹字,正确字形为“抟”(简化作“抟”)。同时指出,《内经》中有些“搏”字也是“抟”的讹字。根据古韵确证《内经》语言经过汉人润色与整理,考证出《素问·七大论》为东汉之作。
以上均见所著《内经语言研究》及获得西南西北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医古籍训诂研究》和荣获北京科学进步三等奖的《黄帝内经太素研究》之中。
锲而不舍
钱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善于捕捉有学术价值的选题,通过积极发掘中医古籍善本进行校正考注,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入研究。并且要注重版本的选择,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此才能为读者提供切实可靠的学习资料。”
他不畏长期的伏案劳形,编写了《仲景医学全书》,其中收录珍秘罕见的今藏于台湾的《宋本伤寒论》《日本安政本伤寒论》《北宋淳化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元邓珍本金匮要略》和《金匮玉函经》计6部善本,为读者提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张仲景著作。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则以罕见的日本仁和寺影印本《太素》为底本详加校正,改正误字100多个。
《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以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金陵本及日本珍藏的金陵本影印本为底本、以江西本为校本详加校正,改正金陵本及江西本误字七百余个。
洪氏集验方》《伤寒要旨药方》为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南宋孤本,据以校注考证之,撰成《洪氏集验方考注》《伤寒要旨药方考注》,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原藏敦煌,旧题梁陶弘景撰。1908年法国伯希和至敦煌藏经洞盗掠经卷,《辅行诀》流落河北民间,1966年被红卫兵毁灭,仅有一些抄本存世。钱先生费尽心力,搜求到21个抄本,主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撰写长篇考证论文,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为《辅行诀》之保存与流传做出巨大贡献。
学以致用
钱先生认为学以致用,才能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而著书立说是学术传承的重要环节。钱先生在清儒“欲免俗儒需读史”思想影响下,深入研究学科发展历史,撰写专科学术史。所著《本草名物训诂发展史略》是对从“本经”开始至清末雅学本草名物训诂的历史回顾与研究之作,将本草名物训诂发展史作以初步总结。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灵魂之作,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钱先生为了深入研究《伤寒论》,通读了《章太炎全集》第八集的所有医学论文,先生关于《伤寒论》的文章数十遍,他说不仅每次阅读都有新的启发,而且更开启了他学术研究的智慧之门,钱先生所著《伤寒论文献通考》即是《伤寒论》多种版本的传承史。
钱先生对学术研究有种使命感,当他发现《伤寒论》尚无一本流传版本史的时候,他立即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著成《伤寒论文献通考》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钱先生与他培养的研究生正在整理研究日本江户时期著名中医文献学家的著作,以期对我国中医文献之研究有所借鉴。
渴求知识
钱先生博览群书,关注各种文化博览会和学科发展动态,如今依然勤奋好学,充满了对新知的激情与渴望。钱老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而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钱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每有心得启发,当即记录,不断积累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并贯穿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治学心得
当问及他治学心得时,钱老说:“做学问要沉潜其中,要坐好冷板凳,才能厚积薄发。”随即钱老抑扬顿挫地诵起孔夫子傅山的名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君子疾夫没世而名不称焉!” 傅山曰:“过其户宛若无人,批其闱,其人斯在。”
他指出人生的目标,应该是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年寿也好,荣乐也好,随着自已生命的结束便没有了,但一篇篇佳作却是不朽的,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短暂,要珍惜并合理安排时间。先贤的这些名言一直激励着先生,使他惜时如金,长期忘我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
他看似从容的工作难掩内心的紧迫感。先生强烈地感受到对中医古典著作进行系统的研究考证的重要性,几十年来,以中医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沿革,校正其文字讹误,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其版本原貌,以便于临床医生不断从中医古籍中汲取真知。
1996年,钱教授在韩国釜山讲学,教学任务繁重,每周要教授18节课,虽然如此,先生都将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用于写作,每天都是写作到深夜,从未在午夜前就寝过,最终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40余万字的著作,于是我们看到了《黄帝内经太素研究》的诞生。
面对工作中的艰辛和困难,先生时时以孟子的话自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良好的传统文化塑造了先生坚强广博的精神世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机遇成就了他无限珍惜的事业,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着,满足着工作带给他的快乐。
养生秘诀
神静心清,即是养生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当问及钱老有什么养生秘诀时,钱老说:“《黄帝内经》告诉我们 “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钱老淡泊豁达,他说追求健康的目的不是单纯的长寿,而是为了更好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他欣然说起他自创的“养生十六字诀”,即基本吃素,心平无怒;起居有节,日行万步。
他认为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里,工作的忙碌、社交的频繁,容易过度紧张精神疲劳,故要多抽出一些时间贴近大自然,感受天然生机,顺应自然之道,吸取天地精华。钱老过七十,依然身体健康、步伐轻快。可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健康的关键所在。
钱老的一生不走仕途,不慕荣利,心如澄水,性若朗月。一生待人,唯诚唯肯;一生治学,唯严唯谨。他深受顾炎武“非关六经者,一字不书”的影响,不关学术者,一字不书。先生一生站在讲台,传道授业解惑,倾囊相授。岁月漫漫流逝,不变的是他依然真诚清澈的眼神,当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从他的课堂走上中医之路,畅饮中医药古籍的知识琼浆,感悟中医理论精髓,为百姓的健康带去福音的时候,钱先生也收获他的自足自乐。
缅怀钱超尘先生
钱超尘同志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史教育。196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保送为该校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学习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毕业后,先后任职于北京函授学院、青海省教育局。1972年11月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在任应秋、王玉川、刘渡舟等名师的传带之下,开始从事古代汉语、医古文、中医文献、中医药文化及中医思想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整整50个春秋。钱超尘同志既具有中华传统儒者的高尚情怀,又具有当代人师刚毅坚卓的使命感与立人达人的仁爱之心,其人格魅力获得了大家由衷的崇敬与爱戴。他一生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育人精神,以毕生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与无限忠诚,是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
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许慎文化园.
缅怀钱超尘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20:18
目录
概述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