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冯·马肯森
德意志帝国陆军将领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德文:August von Mackensen,1849年12月6日一1945年11月8日),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将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五位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1849年12月6日,马肯森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萨克森省的豪斯-莱比锡(位于维滕贝格附近)。其祖父曾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过汉诺威的骑兵指挥官,在马上一直活跃到90岁。不过他的父亲路易斯·马肯森这时只是一个土地经纪人,直到1887年才靠其财富成为一名贵族。
马肯森在易北河和莱比锡地区长大,那里是1813年莱比锡会战的战场。祖父的光荣的骑兵生涯和父亲对保皇主义的热爱对马肯森影响颇大,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轻骑兵军官。但是由于担心门第的偏见和昂贵的费用,其父亲并不赞同他的理想。马肯森不得不压抑住热情,在私人指导下完成了高中教育,开始学习经营农业。
一路高升
1869年10月1日,不满20岁的马肯森获准作为一年期的志愿兵加入精锐的“死亡轻骑兵”部队。马肯森十分兴奋,决意抓住这个机会。随后爆发的普法战争让他得偿所愿。战争中,“死亡轻骑兵”隶属于第4骑兵师,该师属于威廉王储率领的第3集团军。1870年8月5日初临战场后,马肯森作战十分勇敢。10月5日,他被提升为军士长。奥尔良战役后,他晋升为少尉。
1871年战争结束后,马肯森在父亲的要求下复员,并进入哈勒大学学习农业。但他更大的兴趣在于选修专业外的战争历史课程。最后他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说服了父亲,让他回到军队,成为了一名轻骑兵军官。由此,他开始了一系列稳定而不引人注目晋升。1876年9月,他晋升为中尉。1879年11月21日,马肯森和高级行政官员卡尔·威廉·冯·霍恩的女儿多萝西娅·冯·霍恩结婚,这一婚姻提升了他在军中的地位。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1905年多萝西娅去世。婚后他们育有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1880年马肯森进入总参谋部,获得了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伯爵的赏识。1884年2月,转任第7团参谋。一年后,负责指挥在梅斯的第9龙骑兵中队。1888年10月15日,他晋升为少校,就任布罗姆博格的第4师参谋。
1891年2月11日,马肯森回到总参谋部,担任参谋总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的第一副官。在和施利芬相处的两年半里,马肯森获益良多,其表现也得到了好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891年和皇帝威廉二世的会面,马肯森对于战史的熟悉留给皇帝很深的印象。1893年6月17日,马肯森转到第1死亡轻骑兵团。他在这里呆了很长时间,分别于1894年1月27日和1897年3月22日晋升为中校和上校
1898年,马肯森作为副官陪同威廉二世访问巴勒斯坦。马肯森身高六英尺的体形和恳挚谦恭的举止使他在扮演这一角色上大获成功,获得了皇帝的器重。1899年1月27日,在威廉二世40岁生日那天,马肯森受封为贵族,称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德文:August von Mackensen)。1901年9月,马肯森被威廉二世提升为将军,派往指挥死亡轻骑兵旅。1903年,他调往指挥位于但泽的第36师,同时兼任皇帝的将级副官。同年9月11日,在这个职位上晋升为中将。1908年1月27日,马肯森晋升为骑兵上将,负责指挥第17军。期间负责教导在他麾下的威廉皇储。同年4月29日,58岁的他再次结婚,对方是时年30岁的莱奥妮·冯·奥斯滕。
转战东线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之初,年近65岁的马肯森隶属于马克斯·冯·普里特维茨的第8集团军。1914年8月17日至19日,伦南坎普夫率领俄国第1集团军约20万人进入东普鲁士,迫使第8集团军节节后退。20日,马肯森等指挥德军在贡宾嫩(一译古姆宾年)一线发动猛烈反击。最初德军突破俄军右翼,但俄军中路守住阵地,并以猛烈的炮火击退马肯森的进攻。德军滞留在出发地的比洛军团处于暴露位置,于是德军全线由进攻变为溃退。随后,德军最高统帅部命令保罗·冯·兴登堡接替普里特维茨,制止撤退。8月17日至9月2日,重整旗鼓的马肯森在兴登堡和第8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的联合指挥下,参与了围歼俄第2集团军的坦能堡战役,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他随后乘胜追击,参加了于9月9日开始的第一次马祖里湖战役,将俄第1集团军驱逐至湖区,使其全部撤至涅曼河东岸。
1914年9月下旬,马肯森调往新成立的第9集团军。在10月初开始的波兰战役中,马肯森指挥第9集团军逼近维斯瓦河,10月12日进行对华沙的围攻,但被俄军击退,被迫于10月19日撤退(参见词条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11月4日,马肯森升任第9集团军司令,随后遵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主动发起罗兹战役,虽未能达到合围俄军第2和第5集团军的目标,但亦打破俄军向德国腹地推进的企图。他随后因此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
在奥匈军1915年3月至4月间的喀尔巴阡山攻势惨败后,马肯森带领德军增援兵力南下,于4月出任德奥第11集团军司令,向普热米什尔进发。在参谋长汉斯·冯·塞克特的协助下,他于5月2日指挥第1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在加利西亚发动了精心准备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攻势,一举突破俄军防线(参见词条对戈尔利采的突破)。在这个夏天,马肯森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力,接连发动了三波攻势,其先头部队俘虏了12万俄军,消灭了俄国第3集团军,使俄军在1914年战局和喀尔巴阡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化为乌有。这次胜利使马肯森在6月20日被提升为陆军元帅,并获得了包括黑鹰勋章在内的诸多荣誉。此后,马肯森继续挺进,于6月22日率部攻取伦贝格,8月29日拿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他在这次壮大的攻势中一直推进到巴哥河畔,赢得了作为突破战术大师的声望。
1915年9月,马肯森被调往巴尔干半岛,指挥了对塞尔维亚王国的新攻势。10月7日,他指挥德军11集团军、德奥第3集团军对数量处于劣势和厌战的塞军实施心理攻势。10月9日,德奥联军顺利拿下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随后进一步挺进其中心地带,在2个月内(到12月4日)横扫整个塞尔维亚。
罗马尼亚王国参战趋势明显后,第9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法金汉于1916年春任命马肯森担任在保加利亚王国北部的多瑙河集团军司令,这支部队由保军、土军和德军混编而成。罗马尼亚实际参战后,马肯森于9月1日开始向北进攻多布罗加地区,随后分别在9月6日和9月9日攻克图特拉坎锡利斯特拉,迅速行进,到10月夺取了从康斯坦察到多瑙河畔切尔纳沃达的铁路线。由于兵力不足,他一度被阻。当得到2个土军师的加强后,马肯森继续北进,11月在斯维什托夫渡过多瑙河,朝东北方向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挺进。12月1日他曾一时被罗军反攻所阻。到12月6日,在法金汉的第9集团军的支援下,与罗军激战三日,顺利进入布加勒斯特。这天正是他67岁的生日。马肯森骑上白马,搬进了罗马尼亚的王宫。之后不断推进,至1917年1月7日抵达谢列特河为止。1月9日,马肯森被授予大铁十字勋章,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有的五名获得者之一(其余四人为德皇威廉二世本人、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陆军上将埃里希·鲁登道夫与东线总司令及陆军元帅利奥波德·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玛利亚·阿努尔夫)。在余下的时间内,马肯森一直负责指挥罗马尼亚占领军,巩固了对罗马尼亚的控制,并在克伦斯基攻势后攻击重组的罗马尼亚军队。在俄军崩溃后,他迫使罗马尼亚签订《福克沙尼停战协定》(后改订为《布加勒斯特条约》)。
战后角色
停战之后,马肯森撤离罗马尼亚,并于1918年11月在诺维萨德被法军拘留。1919年12月,马肯森从军队中退役。1925年,当时任魏玛共和国国防军总司令的塞克特重建了德国陆军后,马肯森对他进行了祝贺,还不无恰当地把他比作了拿破仑战争期间重整普鲁士军队的沙恩霍斯特伯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马肯森开始涉足政治。作为民族主义者的他敌视共和国及其民主制度(还有反犹太主义等标签),厌恶被认为是不公正的《凡尔赛和约》。他的态度影响了当选总统的兴登堡,使其建立了排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内阁。
马肯森对纳粹的态度模棱两可。1933年,他加入了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党和政府,当选普鲁士国务会委员,并被授予荣誉总司令的称号。他经常穿着黄色的帝国骑兵制服出现在德国政府或纳粹党举办的活动中,“作为旧普鲁士的象征服务于‘元首’”,被柏林人称为“帝国的宴席饰品”。
在1934年的6月30日,马肯森曾与兴登堡联系,试图阻止长刀之夜的进行,但没有成功。结果前国防部长库特·冯·施莱彻尔上将和其幕僚库特·冯·布莱多夫少将被杀。此事促使马肯森“同纳粹政权分道扬镳”。此年8月兴登堡死后,马肯森以84岁的高龄,成为上一代德国武装力量的象征。1935年2月28日,在德军总参谋部的“施里芬宴会”上,马肯森于演讲中提起了长刀之夜的杀戮行动,证明两位遇害的将军是清白的,因此激怒了希特勒和赫尔曼·威廉·戈林,后者禁止演讲流传出去。此后不久,纳粹政府决定将位于波美拉尼亚的占地1250公顷的布吕索庄园赠予马肯森。戈林亲自主持了公开的赠予仪式,并根据《普鲁士法典》的规定,允许马肯森无须承担任何纳税义务。在兴奋之余,马肯森举办了一场晚餐宴会,并邀请希特勒出席。据说流亡的威廉二世对此表示失望,“一位与自己仍然有书信往来的帝国军官,竟然会与希特勒这般匪徒走得如此之近”。同年3月,马肯森还在德国的“英雄纪念日”中检阅了来自各军兵种的部队。
(20世纪30年代的马肯森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马肯森虽然在表面上支持希特勒,但其内心依然是一位前君主主义者,且没有希特勒想象的那样“服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上处于退休状态的马肯森没有扮演任何活跃的角色,他曾在战争初期支持希特勒攻击英法等国。而等到希特勒出席了马肯森90岁生日宴会(1939年12月)后不久(1940年2月),马肯森写信给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大意是说他已经过了90岁,不大过问时事,但听人反映说陆军在波兰战役不能制止谋杀(或指党卫军在此处的暴行),这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尊,作为陆军的长者,他对此不能不表示关注。同时,马肯森敦促布劳希奇向“盖世太保”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反映这个问题,但没有取得成果。作为一个深受新教影响的人,马肯森还对纳粹政府干涉教会事务的举动持保留意见。1941年,威廉二世在荷兰的多伦去世,马肯森作为那个时代的唯一的幸存者出席了葬礼。
1942年,希特勒通过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之口听到一些传言,说布吕索是基督徒主导的“失败主义”宣传言论的一个秘密源头,这些言沦正在德军将领中散播开来。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不幸的是,由于马肯森威望甚高,我们拿他没办法。但是,我将提醒元首警惕他的不忠。”尽管传言并不属实,但希特勒承认自己“很早以前”就知道马肯森的政治倾向有问题。不过,希特勒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没收马肯森的地产。此外,马肯森谴责1944年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参见词条瓦尔基里行动)。同年底,这位年迈的元帅虽然承认德国行将失败,却还在最后关头仍呼吁德国青年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
高寿而终
1945年初,正当苏联红军向德国本土推进时,马肯森与妻子回到了下萨克森州。等到英军攻入德国本土后,马肯森在家中短暂地被拘捕。等到他被释放后,第一件事就是投诉了英国士兵偷了他家的鸡。11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月,96岁高龄的马肯森在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附近的策勒逝世。被安葬在策勒的城市公墓。
主要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肯森参加了德军在东线绝大部分的主要进攻。其参加的战役(战斗)主要有:古姆宾嫩战役(1914年)、坦能堡战役(1914年)、第一次马祖里湖战役(1914年)、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1914年)、戈尔利采一塔尔诺夫战役(1915年)、塞尔维亚战役(1915年)和罗马尼亚战役(1916年)。他多次击溃俄军的进攻,为德军反攻并占领波兰、塞尔维亚及罗马尼亚作出重大贡献。
历史评价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在《失去的胜利》中认为马肯森具有“平易近人的性格和骑士风度”。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休斯《欧洲现代史:1914-1980》:“(马肯森是)一位英俊而无情的人物,手腕高明,连脾气很暴躁的奥地利人都受他魅力的摆布。不久之后,他就以闪电攻势的大师闻名,他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闪击把敌人彻底摧毁了。”
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马肯森是一位能干、充满活力并足智多谋的将领,他是德军在东线最为成功的陆军指挥官之一。”
人物荣誉
(勋章表格参考资料)
1915年,马肯森获哈勒大学授予政治学名誉博士学位。
轶事典故
在进攻塞尔维亚前,马肯森召集部下说:“明天我们将面临的敌人不再是法国人或者俄国人,而是塞尔维亚人,这个小国敢于向我们挑战,他们是勇敢的,危险的和值得尊重的,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将不惜任何代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请诸位必须提高警惕,不要因为轻敌令我们的荣誉抹黑。”1915年底,当马肯森指挥德奥联军占领塞尔维亚后,他对英勇抵抗的塞尔维亚后卫部队大为赞赏,称其为只有在童话故事中才能遇到的勇敢人物,因此特地在贝尔格莱德为对方阵亡将士立碑纪念。
人际关系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1915年,德国发行了一枚马肯森的纪念章:该章直径36毫米,材质500银:正面图案是马肯森的头像;背面图案为身着战服的马肯森立像(他左手叉腰,右手拿枪,眼望前方,好似在筹划未来)。
因为马肯森立下的巨大功绩,1917年德国开始建造的新战舰被命名为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3 13:3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