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第3任君主
魏惠王(前400年 - 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通“䓨”,亦作“婴”“莹”)。战国时魏国第三任国君(前369年 - 前319年在位)。魏武侯之子。
人物生平
注:人物生平目录按照《竹书纪年》学术界目前公认的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前369年-前319年)的说法整理,详见目录在位年代争议。
夺得君位
魏罃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00年),魏罃生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四年后其父魏武侯继承君位。魏武侯在位时,并未册立太子。魏武侯二十六年(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罃与魏缓(公仲缓)因争夺君位而爆发魏国内乱。
这时,魏罃据有邺城上党(今山西东南部地区),占据上风,遂自立为君,是为魏惠王。公孙颀先后游说赵成侯韩懿侯,希望他们攻打魏国,借机除掉魏罃。魏惠王元年(前369年),赵、韩两国组成联军攻打魏国,攻克了魏国城邑葵。魏罃派兵迎击赵军,结果魏军在浊泽(今河南白沙水库东)大败,魏罃也被围困。然而这时,赵成侯想要杀死魏君、扶持魏缓、割取魏地,韩懿侯却想要让魏国一分为二,双方意见出现了分歧,不欢而散。魏罃也因此脱困。七月,魏缓出走到邯郸,准备继续作乱。于是魏罃出兵伐赵,在平阳击败了赵军,杀死了魏缓,从而保住了君位。
同年(前369年),魏军又先后在马陵与怀分别打败韩军与赵军。
抵御齐秦
魏惠王自从取得君位后,就面临着齐、秦两面的威胁。
魏惠王二年(前368年),齐国派田寿伐魏包围观城,魏不得已献观求和。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到韩国。
魏惠王四年(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懿侯在宅阳会盟,并在武堵(又名武都,今陕西华县东)筑城,共同抗击秦国,结果为秦所败。接着秦又打败韩魏联军于洛阴(今陕西大荔东南),秦开始战胜魏于河西一带。
魏惠王五年(前365年),魏惠王攻打宋国,夺取仪台。
魏惠王六年(前364年),秦献公发兵攻打魏国,攻入河东,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大败魏军,斩首六万。由于赵国出师救魏,秦国才退兵。是为石门之战
魏惠王七年(前363年),秦国又攻打魏国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赵国又出兵来救。魏国依靠赵国的救援才挡住秦国的攻势。
魏惠王八年(前362年),魏和韩、赵之间因利害冲突而发生大战。魏相公叔痤曾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生擒赵将乐祚,取得赵的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就在这年,秦国乘机派庶长国伐魏的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将公孙痤,攻取了庞城(即繁庞,今韩城东南)。这年魏国虽然战胜了韩、赵两国,却被秦打得大败。
迁都兴国
在秦、齐东西两方的进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付时局:一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二是重新与诸侯结成友好关系;三是推行改革增强国力。
迁都大梁
魏国领土主要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国都原在安邑,地处河东,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有一线地可以和河内交通,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秦的进攻,形势就岌岌可危。因此,在魏惠王九年(前361年)魏惠王就迁都大梁了。
魏在迁都大梁前后,曾极力图谋在中原开拓土地。魏惠王八年(前362年)魏国攻取了赵的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和肥(今肥乡西)。这两地就在赵都邯郸东面,造成对赵的严重威胁。次年(前361年)魏又送给赵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太谷东北)两邑;同时又取得赵的泫氏(今山西高平)、濩泽(今山西沁水东南)。大概也在这个时候,赵把突入魏国境内的旧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送给魏国,而魏把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浮水一带给了赵国。魏惠王十一年(前359年),赵、韩、魏瓜分了晋国公室仅剩的领土。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韩派使者把突入到魏国境内的平丘(今河南封丘东)、户牖(今河南兰考北)、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送给魏国,要求交换土地。等到魏以土地与韩交换时,魏又从韩取得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轵道(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和郑鹿(即白马口,今河南浚县东南)。这是在魏的压力下,三晋之间调整交换了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
交好诸侯
自从魏国迁都到了大梁,战国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间拉拢与国的活动空前活跃起来,魏国也不例外。魏惠王九年(前361年),魏惠王和韩昭侯在巫沙(今河南荥阳北)相会。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赵助魏攻齐。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惠王和赵成侯在葛孽(今河北肥乡西南)相会。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又在(今河北高邑东)相会。同年魏国攻取韩国的朱,并包围韩国的宅阳(今河南原阳西南),迫使韩昭侯和魏惠王在巫沙结盟,随后归还釐(在宅阳西南)于韩。由于魏国对于韩、宋、鲁、卫等国加施压力,到魏惠王十四年(前356年)鲁共侯(鲁共公)、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都入魏朝见魏惠王。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魏惠王入齐和齐威王会见,并曾一同到郊外田猎;同年又和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还攻打宋国的黄池,并赠送赵国建造宫室的木材。各大国国君的会见如此频繁,就说明了这时期形势的紧张。大国国君相互会见,目的在于争取与国;大国迫使小国入朝,则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推行改革
魏惠王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有下列三点举措:
(一)兴修水利,开发川泽。开始开凿鸿沟,从黄河开凿运河通向圃田泽,再从圃田泽开沟渠引水灌溉,接着又从大梁城外开凿大沟从圃田泽引水灌溉。同时,开放逢泽“以赐民”。
(二)实行选拔“武卒”的制度。采用按一定标准考选的办法来选拔“武卒”,并给以优待,免除全户赋役和田宅的赋税,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得到加强。所以《汉书·刑法志》说“魏惠以武卒奋”。
(三)加强防备和控制交通。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派“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三年后(前355年)又派其筑城阳池,这是在大梁以西建筑长城和城池,用来防备秦国进攻中原的。魏惠王十三年(前357年),魏与韩交换部分土地,魏取得了轵道(今河南济源一带)的要道,控制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线。
魏惠王所实行的这些改革,使魏国国力进一步强大起来。
桂陵之战
当初,孙膑因为曾与魏国大将庞涓一同学习兵法,也投奔过魏国。然而,庞涓却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而设计残害孙膑,迫使孙膑以残疾之身逃往齐国。此外,魏惠王九年(前361年)魏相公叔痤去世前,曾劝魏惠王任用或杀了卫鞅(商鞅),不要让他逃走,魏惠王却没有听从,放任卫鞅前往秦国。卫鞅仕秦后两年(前359年),便开始了商鞅变法。这两件事给魏国埋下了隐患。
魏惠王十六年(前354年),赵国为了兼并土地和扩张势力,进攻卫国,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当然不是魏国所能允许的,因而魏国就起兵伐赵,率魏、宋联军包围了赵都邯郸。次年(前353年),韩昭侯来中阳朝见魏惠王。而赵则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宋、卫在这时反水投靠齐国,三国联军先包围了魏的襄陵。此时孙膑认为,魏攻赵,精锐在外,内部空虚,如果“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必回救本国,这样可以“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田忌采纳了这个作战计划。
当时魏将庞涓带兵八万,一说将要围攻邯郸,一说已经攻陷邯郸,到达茌丘。田忌也带了八万齐军,依照孙膑的意见,一方面向南进攻处于宋卫之间的东阳地区战略要地平陵,另一方面准备直趋大梁城郊,迫使庞涓不得不回师自救。孙膑就派轻快战车西向直趋大梁城郊,“以怒其气”(使敌人震怒);又把队伍分散,“示之寡”(给人以兵力单薄的感觉)。这样,就诱使庞涓震怒而轻敌,放弃辎重,用急行军兼程赶来。等到庞涓进抵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孙膑率军加以邀击,取得大胜,“擒庞涓”。这个战役,孙膑采用了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等办法,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这一战役,魏因主将被擒而失败,但是实力损失不大。
魏惠王十六年(前354年),秦乘魏进围赵邯郸的时机,在元里大败魏师,并取得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同时秦派公子壮率师伐韩,将势力插入了韩魏两国的交界地区。
在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的同时,楚宣王也派景舍救赵,攻取了魏的睢水、濊水间地。但是后来魏国逐步扭转战局,还是占领了赵都邯郸。魏惠王十八年(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和。次年(前351年),魏国便迫使赵国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吕氏春秋·不屈篇》评论说:“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疲)潞,国家空虚,众庶诽谤,诸侯不誉,魏国从此衰矣。”
这时秦孝公正奋发图强,由于卫鞅的变法,秦国日益强大。魏惠王十八年(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魏不得不在固阳建造长城防御。次年(前351年)秦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秦国因此越过洛水,收复了一部分过去被魏国夺去的河西地。后来魏国和齐、赵两国先后结盟讲和,到魏惠王二十年(前350年),魏就回头向秦反攻,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和魏惠王相会修好。
魏惠王二十一年(前349年),赵、韩驱逐杀害了末代晋国君主,魏国默许了这件事。魏惠王二十二年(前348年),魏惠王又和赵肃侯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相会修好。至此魏国勉强挽回了战败的局势。
逢泽之会
这时魏国还保持着强盛的声势,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就是苏秦齐湣王:“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所谓“从十二诸侯”,具有合纵的性质,也就是《韩非子·说林上篇》所说“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天子”。因而秦孝公很是担心,加强防守。卫鞅分析了形势,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秦孝公接受了这个主意,于是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谓“从十二诸侯”“不足以王天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惠王果然听从了,便“广公宫,制丹衣,旌建九斿,从七星之柱”,“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俨然摆出天子的场面来。本来,在君主制度下,王是最高的等级称号,如今由于魏的“功大而令行于天下”,居然自称为王了。
同年(前344年),魏惠王就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有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并率诸侯朝见周天子。这次会盟由魏相白圭主持,魏惠王因而将白圭封于浍作为嘉奖。卫鞅这个计谋,使得魏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变为齐楚,“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
马陵之战
魏惠王二十七年(前343年),赵国攻打魏国的首垣。同年,中山君(一说魏挚,一说魏挚之子)被任命为魏国国相。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二月,因此前韩国拒绝出席逢泽之会,反而投靠齐国,魏便以穰疵为将进攻韩的南梁,韩向齐求救。齐威王根据田忌的建议,对韩表示救援之意,坚定韩的抵抗决心,但并不马上出兵。当魏韩打得筋疲力尽时,齐威王派田忌、田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救韩。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带了十万大军前来迎战。两军相持到次年(前341年),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计策,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三天内从十万灶减到五万灶,再减到二万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魏军果然中计,只以少数精锐轻装部队兼程追赶,到了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这时正好天黑,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阻隘,魏军正好进入齐国伏兵的包围圈,顿时“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结果魏军主力被全歼,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具体说明了把许多战车和武器作为障碍物,怎样在急迫中歼灭“窘处隘塞死地之中”的魏军,取得了“取庞涓而擒太子申”的战果。这是魏国从来未有的惨败。
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五月,齐将田朌继续进攻魏的东鄙,围攻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这年九月秦派卫鞅伐魏西鄙,十月赵又伐魏北鄙,造成魏被三面围攻的局面。魏惠王亲自率师向秦军反攻,又失败了。次年(前340年),秦、赵、齐继续围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卬和秦卫鞅交战,公子卬又受了卫鞅的欺骗,被俘虏了去,这是魏的又一次失败。卫鞅因为此功被封于商,称商鞅。同年,魏国在济阳筑城防备齐国。
魏惠王三十一至三十二年(前339-338年),秦又进攻魏的岸门(今山西河津南),俘虏了魏将魏错。是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逃亡到魏国,魏国不接纳。
徐州相王
魏国在秦、齐等国的夹击中,不断地遭到惨败,因而到魏惠王三十四年(前336年),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惠施还认为,若要报复齐国,“不如变服折节而朝齐”,这样“楚王必怒”,“楚必伐齐”,得到魏王同意,于是就通过齐相田婴的关系,带同韩国国君和其他小国国君朝见齐威王。
魏惠王三十四年(前336年),魏韩二君会见齐威王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南,次年(前335年)又会见于甄(今山东鄄城北),魏韩二君都戴着布冠,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到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魏惠王就率领韩昭侯等,到齐的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并且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即所谓“会徐州相王”。同年魏惠王改元正式称王号,又将魏女嫁给秦惠文王为后(即惠文后),还暗中交结楚国,试图改善外交处境。
齐、魏两大国在“徐州相王”,这是楚、赵等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赵肃侯派兵围攻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并在漳水、滏水之间筑了长城,防止齐、魏两国的进攻;同时楚威王为了表示对“徐州相王”的愤怒,亲率大军进围徐州,打败了齐军。
秦取河西
魏国在这时投入齐的怀抱,使齐停止了进攻,但秦国以魏为“腹心疾”,还是不断攻魏。
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秦惠文王起用魏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孙衍大良造,败魏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次年(前332年)魏献阴晋给秦,和秦修好,秦把它改名为宁秦。这样就便于秦国向东开拓领土了。同年(前332年)齐魏伐赵,不利而去。
魏惠王后元四年(前331年),秦遣公孙衍大举攻魏,首尾经历两年,攻取魏上郡雕阴,俘魏将龙贾,斩首八万(《秦本纪》,《魏世家》作“四万五千”)。龙贾是魏防守西边、抵抗秦兵的主将,魏的中原长城即为龙贾率师所建。这是三晋抗秦战斗中首次大失败。《战国策·燕策二》载苏代说:“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举歼灭,因而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年)魏即以河西郡与秦。同时秦又派樗里疾为主将,从函谷关沿黄河南岸向东出击,先后攻取曲沃和焦(都在今河南三门峡以西),并在曲沃“尽出其人”,作为秦进攻中原的据点。同年(前330年),魏又伐韩遭遇失败。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秦又从河西渡过黄河,攻取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和皮氏(今山西河津东)。
合纵连横
张仪初为连横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楚威王也攻打魏国。适逢纵横家张仪入秦,张仪便游说秦惠文王出兵帮助魏国,于是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支持魏作战,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陉山,秦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
魏惠王后元七年(前328年),秦使公子华(一作公子桑)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攻取了,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繇作为“质子”送到魏国,这是张仪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张仪前往魏国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魏因而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因以张仪为“相邦”,把少梁改称为夏阳。次年(前327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这是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并准备下年秦惠文君称王。
魏惠王后元九年(前326年),韩、赵围攻魏的襄陵,未能攻克。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秦惠文君举行称“王”的仪式,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而且魏韩二君还当场为秦王驾御作为称王标识的坐车,如同魏惠王在逢泽之会称王那样的“乘夏车,称夏王”。张仪此举具有巩固秦与魏、韩连横的作用。
公孙衍、惠施的合纵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大败赵兵。同年,魏惠王和韩威侯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 (即韩宣惠王)。同年,他又与韩宣惠王并带太子入朝于赵。而当时魏相惠施也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便在不久后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开展和齐、楚合纵的活动。
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年),魏、齐在平阿会盟。同年,张仪亲自率兵出函谷关,再度攻取魏的陕,“出其人与魏”,作为进攻中原的基地,同时筑上郡塞,巩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前323年)张仪又和齐、楚大臣在齧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来破坏魏国和齐、楚的合纵。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为了合纵,于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这来和秦国对抗的,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就在这年(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韩也趁机攻魏,公孙衍说服其退兵。
张仪相魏连横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前322年),魏、齐在鄄会盟。但这时魏惠王因为襄陵之败,对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方针失去信任,因此不得不改用秦相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魏相,张仪把惠施逐走。同年,韩、魏太子朝见秦惠文王。这年秦对外宣布免除张仪的相位,然后张仪为魏相,实际上“张仪欲并相秦、魏”,从而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但张仪既入魏为相、又兼领秦相后,魏惠王却不肯听张仪而专一“事秦”,反而兼用公孙衍为将,欲牵制平衡朝中的合纵连横势力。秦王得知后,怒而攻取魏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迫使魏国屈服。
魏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21年),张仪曾策划韩魏换地以便攻取楚、赵之地,但未能成功。同年,齐国约结燕赵楚孤立魏国,因公孙衍的离间而失败。
魏惠王后元十五年(前320年),张仪实施“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行动,秦假道韩、魏向齐进攻,齐威王使匡章为将应战,结果齐兵大胜,秦军大败。这是匡章初次为将而大胜秦军,使张仪“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的行动受到挫折,使公孙衍合纵的策略得以开展。
公孙衍再行合纵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由于齐、楚两国要驱逐魏相张仪,魏惠王得以重新采用公孙衍合纵的策略。他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争取合纵,于是就把张仪赶回秦国,让公孙衍为魏相,并让惠施回到魏国。
寿终正寝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惠成”。魏国举行葬礼时,遇到大雨雪,群臣要求太子延期举行,太子不听,因而报告公孙衍,公孙衍转告惠施。惠施以先王之灵一定想要安抚百姓为由,说服太子同意。太子魏嗣即位,是为魏襄王
为政举措
政治
迁都大梁
魏国的都城原来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地处河东。魏惠王九年(前361年),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以及保证国都的安全,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他苦心经营,把大梁城建造得宏大而坚固。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东西宽约5.8公里,南北长约6.4公里,有12个城门,城高七仞(17米),人口众多,设有宫城、市场、手工业作坊、居民住宅区等分区。
魏惠王在迁都后,多次与韩、赵交换土地,使得魏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成一块,并取得了轵道(今河南济源一带)来控制通过太行山的交通线,从而造成十分有利的形势。此外,他还对大梁地区开发建设,发展农业、兴办手工业、开发川泽,尤其是兴修水利,使大梁之地的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展,成为魏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惠王称王
春秋时期,周礼尚存,只有楚、吴、越等僻远国家称王。而魏惠王时,礼崩乐坏加剧,先是三晋瓜分晋公室剩余土地、杀害晋静公晋国彻底灭亡;而后魏惠王又在逢泽之会时称王,成为了第一个称王的中原诸侯。这一切标志着周礼秩序进一步解体。
经济
兴修水利
魏惠王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魏国有个大湖泊叫圃田(在今河南中牟西)。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魏国在黄河、圃田间开凿了一条大沟(运河),使黄河的水流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魏国迁都大梁后,又从大梁的北郭开凿大沟(运河)来引圃田的水,在大梁周围开始兴修水利,历经多年开凿完鸿沟。鸿沟的主干,从今河南荥阳以北,和济水一起分黄河的水东流,经过魏都大梁折而向东南流,经过陈的旧都(今河南淮阳),在今沈丘附近注入颍水,而颍水下流注入淮水。济、颖、淮、泗和黄河互相贯通,在黄淮平原形成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的运河网。这条运河不仅对当时的航运起了重要作用,还可以灌溉农田,使鸿沟流域成为重要的农业丰产区。
施惠于民
魏惠王大力鼓励垦殖,把大梁城南的逢忌泽薮让农民开发经营,改变了统治者独占山林川泽专利的局面。这既改善了民众的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此外,他还通过移粟、迁民的手段赈济灾民,并推行宽仁的经济政策。白圭为魏相时,为魏惠王制定过二十税一的田税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惠施为魏相时,也关心民生,制定了“民人皆善之”的法令,得到了魏惠王的认可。
因为这些爱民的举措,魏惠王在当时有着“慈惠”的名声。但魏惠王对臣下过于宽纵,“有过不罪,无功受赏”,也招致了时人的诟病。
文化
魏惠王在接连遭遇战败后,就折节下士、奉以重币,吸引各国人才前来魏国。一时间,阴阳家邹衍儒家孟轲名家惠施道家庄周,以及淳于髡等,都来到大梁,使得魏国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此外,魏国天文学家石申曾在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观测了数百颗恒星并发表了《石氏星经》,在我国天文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军事
训练武卒
早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吴起开创了魏武卒制度。魏惠王沿用了这一制度,采用按一定标准考选的办法来选拔“武卒”,并给以免除全户赋役和田宅赋税的优待,军队的战斗力因此得到加强,即《汉书》所说“魏惠以武卒奋”。但魏武卒退伍后仍然享有这些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
修筑长城
魏国有西长城、南长城和北长城,都是在魏惠王年间修建的。其中,西长城修建时间最早。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惠王让龙贾开始建造西长城,来防御秦国。这条长城从郑(今陕西华县),经华阴阴晋,跨过渭水,再经过朝邑大荔,滨洛水,再经过澄城合阳少梁(秦夺取少梁后,改为夏阳)、韩城,一直到黄河岸边,呈弧状。截至魏惠王十八年(前348年),这条长城已修至固阳(一说今陕西合阳,一说今内蒙古固阳)。
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在大梁以西、黄河以南又修筑了一道南长城。这条长城主要位于魏国西南边境,是用来防御韩国的。南长城从卷(今河南原阳西)开始,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直到密(今河南新密东北),又称卷长城。
此外有一些学者认为,魏国还有一条北长城,或为卷长城的延伸部分,建在魏、赵边境的从太行山支脉山脊上,是用来防御赵国的。
军事活动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魏惠王在位时期,对外战事较为频繁,败多胜少。今展示主要战役如下:
外交
魏惠王即位之初,因韩、赵两国支持公子缓争夺君位,与韩、赵不和。待政权稳定后,就与韩、赵会盟修复关系,试图团结三晋,共同抵御秦国。然而,由于魏国与韩、赵两国存在利益冲突,摩擦仍然时有发生。而魏惠王举行逢泽之会,号令十二小国,“称夏王,朝为天子”,也引起了列国的不满,使魏国陷入孤立。少梁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是秦、齐两国趁魏与赵、韩两国发生冲突,借机大败魏军的。
马陵之战后,为改变与秦赵齐楚四面为敌的处境,魏惠王采纳了惠施“合齐楚以按兵”的建议,通过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的徐州相王,与齐国改善关系,并诱使齐楚交恶。但是,秦、楚两国仍在图谋攻伐魏国。为摆脱这一困境,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起,魏惠王又在张仪、惠施、公孙衍等人的游说下,尝试了秦韩魏连横、魏齐楚合纵五国相王合纵等多种外交策略,时纵时横,以求保全魏国。战国从此进入合纵连横的时代。
历史评价
孟子: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卜皮:臣闻王之慈惠也……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吕氏春秋》:①当惠王之时,五十战而二十败,所杀者不可胜数,大将、爱子有禽者也。②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谢於翟翦,而更听其谋,社稷乃存。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从此衰矣。
司马迁:惠王数被於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
班固:魏惠以武卒奋。
宋杰:(魏惠王时)魏国霸业跌落的原因大致有,魏武卒带来的财政负担、外交上树敌太多、作战指挥上有重大失误等。在地理方面,魏惠王即位之初对河西战场缺乏足够的重视,过早向中原扩张和迁都,也是战略失误之一。
李玉洁:战国时期魏国的灭亡,不是因为大梁无关塞险恶的地理环境造成的。造成魏国由盛转衰的原因有三:人才的流失,同盟国关系的破坏,梁惠王的张扬和狂妄。
王向辉:客观而言,魏惠王也能够审时度势、兢兢业业,对魏国的变法事业有再续之功,但是惠王变革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点,加之世易时移,魏国时运不济,因此惠王变革的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轶事典故
魏国选相
公叔痤是魏国之相,他手下的中庶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卫鞅很有才能,公叔痤欲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但未及推荐他就病卧床榻了。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去看望,他问公叔痤说:“万一相国一病不起,我将把国政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君上把国事全托于他。”见惠王默然无言,公叔痤遣退侍臣,单独对惠王说:“君上倘不任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境,为别国所用。”惠王许诺离去。公叔痤又召来卫鞅,抱歉地说道:“君上询问国相的继任人,我推荐了你,看君上的神色并不同意。我先君而后臣,当时对君上说如果不能用你,就应把你杀掉,君上答应了我。你应该赶快离开,免遭擒杀。”卫鞅回答说:“君上既然不能采纳您的意见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您的意见杀掉我呢?”于是没有离开。惠王离开公叔痤病榻后对身边人说:“公叔痤的病情很重,他竟然要我把国政交给卫鞅,后又劝我杀掉卫鞅,真是太糊涂啦!”果然没有考虑公叔痤的意见。公叔痤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于是西入栎阳(秦国旧都),被秦国任用,封于商地,是为商鞅
惠王问宝
魏惠王十五年(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一起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大王有何宝物?”齐威王说:“我没有。”于是魏惠王不无自豪地说:“魏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径长一寸的夜明珠十颗。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道连这样的宝贝也没有吗?”齐威王听了他的话,很不以为然地说:“我的珍宝与你的大不一样。我有大臣檀子,镇守下陲,强楚不敢犯境,泗上诸小国来朝。我有能臣朌子,镇守高唐,赵人不敢东到黄河捕鱼。我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吓得燕人北门祈祷,赵西门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并且有千余户归顺了齐国。我有良吏种首,负责国内治安,人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有这四位能臣贤相,他们就是我的宝物,岂止照亮十二辆车子!”一席话使魏惠王惭羞难容,自认失败。
让国惠子
魏惠王与惠施关系亲近,曾送给惠施大葫芦种子,还周济他粮食。据《吕氏春秋》记载,魏惠王认为惠施比自己贤能,就尊惠施为仲父,并几次表示要禅让王位给惠施,称这样做可以制止民众的贪争之心。而惠施坚辞不受,说自己拒绝魏惠王的让国更能教化民众。后来张仪为魏相而行连横后,准备逮捕主张合纵的惠施;惠施易冠变服,乘车逃跑,差点没能逃出魏国。
问政孟子
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河内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安置到河东,将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时,也是这样做的。可是魏国的人口不见增多,魏惠王因此感到困惑,向孟子闻询。孟子回答,魏惠王所做的只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与诸侯没有本质区别;要治理好国家,就要遵循农时的自然规律,让人民衣食无忧,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戴。魏惠王又谈到自己继位以来,被秦、齐、楚等国多次打败,向孟子询问报仇雪耻的方法。孟子认为,魏惠王行“王道”,施行仁政、轻赋薄罚、发展农业,用忠信孝悌教化百姓,就可以战胜秦楚。孟子还说,作为一国之君,要讲仁义道德,而不应该讲究利益得失。
惠王认错
淳于髡博闻强识,有人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惠王单独两次单独接见他,淳于髡都一句话也不说。魏惠王感到很奇怪,就问推荐他的那个人:“你说淳于先生才艺出众,超过管仲晏婴,可为什么见到我连一句话也不说,难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谈话吗?”那个人把惠王的话转达给淳于髡,淳于髡说:“这里有原因。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
魏惠王听闻了淳于髡的话,惊讶地说:“确实如此,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啊。他前次来,正好有人献好马,第二次来,又有人献歌伎。当时我虽然让身边的人退下,表示对他的尊敬,但心思还是集中在好马和歌伎身上。”魏惠王诚恳道歉后,淳于髡又来见惠王,两人专注交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淳于髡临走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
人际关系
人物争议
继位年份
史记》认为前371年魏武侯魏击去世,魏惠王继位,次年(前370年)为魏惠王元年。但是,史学家杨宽结合魏文侯、魏武侯及魏惠王等魏国历代君主的史料记载,发现《史记》中魏惠王改元以前三十五年的大事年份与《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大事年份存在有一到两年的误差,并且经过考订认为魏武侯在前370年去世,同年魏惠王继位,次年(前369年)为魏惠王元年。
去世年份
据《史记·魏世家》所载,魏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但是,按照《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前334年时魏惠王并没有去世,而是将年号改元重新纪年而已,后面又经过了十六年才去世。杜预荀勗和峤司马贞司马光等古代史学家均认可《古本竹书纪年》之说,认为司马迁误以为魏惠王改元的那一年去世,从而把惠王改元后的十六年错误地当作是他儿子魏襄王的在位年份;陈梦家钱穆、杨宽等近现代学者亦从此说。因此,结合继位年份,魏惠王实际上在第三十六年改元后又在位了十六年,于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去世。
迁都时间
魏惠王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往大梁,但是关于其迁都的具体年份,不同的史料记载不一。其中,《史记·魏世家》记载是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商君列传·索隐》根据秦伐魏战役的记载,推测魏国在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迁都大梁避秦。《魏世家·集解》《魏世家·索隐》引《竹书纪年》称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迁都大梁;《水经·渠水注》《汉书·高帝纪·注》引《竹书纪年》作魏惠王六年(前364年)迁都大梁;雷学淇、钱穆、杨宽等学者比对其他史事,排除了时间较晚的两种说法。目前,学界均采纳《竹书纪年》的二说,对魏惠王在前364年还是前361年迁都大梁尚有争议。
史料索引
关于魏惠王的记载,主要见《竹书纪年·魏纪》和《史记·魏世家》,其余则散见《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及《史记》的秦、齐、赵、韩、楚等国本纪,和商鞅孙膑张仪等人列传等。
影视形象
2009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李立群饰演魏惠王。
2012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李立群饰演魏惠王。
后世纪念
主词条:梁惠王墓
魏惠王墓位于河南郑州中牟县官渡镇韩庄村西南500米处,该墓南北长98米,东西宽65米。墓冢高出地面4米,俗称“老虎谷堆”。清·乾隆十五年《中牟县志》云:“梁惠王墓在县东30里韩庄西南一里处,周围二亩,高一丈五,形如偃月”。该墓由中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于1994年首次发现,2009年6月3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5:5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