鮠,
鱼名。亦称“
江团”、“白吉” [Leiocassis longirostris]。鱼纲(
鮠科)。体延长,前部
平扁,后部侧扁,长达1米左右,浅灰色。眼小,体无鳞。吻圆突,口腹位,具须4对。尾分叉,身长可达三四尺。生活于江河中。
简介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属鲶形目,
鲿科,鮠属。俗称:江团,肥沱,肥王鱼,灰
江团鱼。
长吻鮠分布于
中国东部的
辽河、
淮河、长江、闽江至
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分布区域 40°N以北的浅水水域,包括
西欧的法国、英国东部、挪威西部、俄罗斯联邦的
西伯利亚、美国的
阿拉斯加和
加拿大等国。中国的
黑龙江水系和新疆的
额尔齐斯河均有分布。
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
长吻鮠为
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
水生昆虫。达到
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
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
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
长江的
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
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
长江流域的
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为大型的
经济鱼类,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
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
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
鱼肚。湖北省
石首市所产的“
笔架鱼肚”素享盛名。它胶
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
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
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
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早在明初就作为珍品献给明太祖
朱元璋,从此一直被列为贡品。著名唐代诗人
杜甫、宋代诗人
苏轼和现代诗人
碧野都为之作诗著文大加赞誉。但是,长江中
长吻鮠资源近年日趋下降,产量锐减。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名贵鱼类,中国科学院
水生生物研究院与
石首市特种水产品研究所协作攻关,已于1987年在人工繁殖与
养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鮠鱼的
背鳍刺和
胸鳍刺有
毒腺,为淡水刺
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
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长吻鮠体色灰白,各鳍灰黑,吻锥形,向前突出,眼小,有四对须。属
肉食性底层鱼类,喜夜晚捕食。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水温24℃-28℃,20℃以下摄食减少、生长放慢;耐低氧与
家鱼相近;性成熟期为3龄,雄鱼比雌鱼个体大,每年4-6月产卵。当年繁殖的鱼苗年底可长至100-150克,次年可养至500克的上市规格,3龄鱼的体重达1公斤。
放养池塘淤泥少,单口面积4-6亩、水深1.5米以上,水质清新,塘中放养一些
水浮莲等
水生植物,以适合
长吻鮠喜暗避光的特点。主养每亩投放5厘米以上规格的
鱼种1000尾,并适当搭配一些鲢、鳙,以控制水质。鱼种放养前用3%浓度的盐水或5ppm
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15分钟,进行鱼体消毒。饲料投喂开始以
蚯蚓和
鳗鱼饲料为主,逐渐驯喂其它饲料,当长至8-10厘米以上改投含
蛋白质30%左右的
配合饲料或
花生麸、
豆饼等,日投喂量夏秋为鱼体重的5%-7%、冬春为鱼体重的1%-4%。做好
水质管理,一般每星期更换三分之一的新鲜水,保持水质清爽,水色
透明度35厘米左右,ph值在7.2-7.5,溶氧3-6毫克/升;每月每亩施放生石灰10公斤,起调节水质和防病作用。
长吻鮠作为搭养品种时,可同
鳗鱼、
鳜鱼、
加州鲈等
混养,每亩放种200尾,但不宜与
鲶鱼、
罗非鱼、
白鲳、鲤、鲫等同是底层鱼混养,避免抢食饲料。
通常为300-500毫米,前4年生长快,后4年即减缓。寿命较长。已知的最高年龄为22龄,
性成熟较迟,最小成熟年龄3龄。产卵期为12月至翌年1月,产卵时水温2℃左右。产卵时选择在冰下1-3米的沙质或砂砾质的河滩进行,栖息于湖泊的
江鳕也洄游到河道中产卵。产卵时,雄鱼首先达到产卵场,经3-4天雌鱼才来,雄鱼多转圈追逐雌鱼,转圈后雌雄鱼分别颤动身体产卵排精,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怀卵量随鱼体的大小相差悬殊,体长340毫米怀卵量5.7万粒,体长870毫米怀300万粒,
仔鱼的
孵化期长,约60天,初孵仔体长3.8-4.3毫米。凶猛
肉食性鱼类,且是夜食者。体长50毫米的幼鱼以浮游类、
毛翅类、双翅类等的
幼虫为食。成鱼完全以鱼为食。几乎无选择性,在食物缺乏时相互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