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工业区是
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西部、
莱茵河下游支流
鲁尔河与
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在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鲁尔区拥有510万人口和4435平方公里的面积。鲁尔区南部的
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
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
城市带。并且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
工业地域,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位于德国中西部,地处
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
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
法国、
荷兰、
比利时、
丹麦、
瑞士等国的工业区。
发展简史
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炼焦、电力、
煤化学等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
特别是重型机械
制造工业、氮肥工业、
建材工业等,形成
部门结构复杂、
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
轻工业,如
服装工业、
纺织工业、
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
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
炼油工业和石油
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工业、
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工业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是分不开的。
地理位置
鲁尔区的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
北欧通向
中欧、
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
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
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
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
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
汉诺威—
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
科隆—
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
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交通运输
水运
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
顶推船队,可直抵
杜伊斯堡港。从杜伊斯堡港到
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
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
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
利珀河和
埃姆斯河的4条
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
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
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
运输联系。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铁路及公路
铁路运输与
河运同样发达。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
营运里程达9850公里,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从巴黎通往北欧和
东欧的铁路,由本区穿过,
哈根是德国最大的货运
编组站。公路和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
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主要结构
生产中心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
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
西德经济恢复和
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
机械制造、氮肥工业、
建材工业等。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
轻工业,如服装、纺织、
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
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
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
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鲁尔区有着发展工业的优越条件。西距
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成员
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
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较近·。
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从莱茵
河口上溯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
杜伊斯堡港。从杜伊斯堡到
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年均
运输量达1亿吨,并可通过河口的
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区内还有沟通莱茵河、
鲁尔河、利珀河和
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
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
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
欧洲标准货轮。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等
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区与世界其它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
结构性危机,使鲁尔区在德国
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其工业产值仅占全国不足1/6。为此鲁尔区开展了区域整治,首先发展
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促进区内
经济结构多样化;第二调整区内
生产布局,开发原来相对落后的莱茵河左岸和鲁尔区北部,与此同时拓展南北向
交通网,以利新区开发;第三大力发展文教科研,推进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整治环境,消除污染。
鲁尔工业区不像其他工业区,它风景如画,被人们誉为花园工业区。
消费中心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万~100万和24个10万~50万人口的城市。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
埃森是鲁尔区最大的
工业中心,人口61.5万(1987年)。位于鲁尔区中部。早在19世纪就成为鲁尔地区
采煤、钢铁生产中心,后成为德国最大垄断集团——克虏伯军工厂的发迹地。现为鲁尔区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气工业中心,轻重工业都发达。
杜伊斯堡人口55万,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也是鲁尔区对外联系的门户。莱茵河西岸,钢铁厂林立,在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7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集中了13个钢铁厂,拥有3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所以杜伊斯堡有“钢铁城市”的称号。此外,重型机械、炼油、石化、
有色金属冶炼、造船等工业也很发达。多特蒙德位于鲁尔区东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的迄点。人口59万。是鲁尔区发展历史悠久的采煤、钢铁工业中心,随着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西移,这里发展成多种工业中心,以啤酒酿造、重型机械、化学和
电子工业最重要。
借鉴意义
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快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大决策。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
能源基地和
重工业及
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
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
资源开发到
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
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
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
计算机和
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
协调发展的新型
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际经济发展规律:较早发展起来的地区走向相对衰退,主要是因为它们拥有较为不利的
经济结构。德国鲁尔工业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虽然相距万里,但由于具有同样的资源优势,所以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即:由资源开发到经济繁荣,再由资源枯竭到经济衰退。问题的关键是衰退后的鲁尔工业区经过
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取得了显著的
经济效益,人们生活和谐宁静,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蔚蓝色的天空下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该地区的经济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
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
二战前由于
煤炭资源丰富,钢铁
市场需求强劲,就业情况良好,人们
生活水平日渐提高。随着战争的爆发及结束,战败后的
德国经济一派萧条,加之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
重化工经济结构的弊端越发明显,传统的
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很多煤矿和
钢铁厂纷纷倒闭,大批的工人开始下岗失业。据有关资料介绍,1957年至1968年原
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7.8%,而鲁尔区只增长了80%。截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煤炭工业就业人数已降至7万人左右,
钢铁业减少了4万多个工作岗位,
造船业职工人数减少2/3,失业已经成为严重的
社会问题。
与此相对照,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政府集中了300多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创建的“新
中国工业摇篮”——东北老工业区也是以资源型的
煤炭工业、
石油工业、钢铁工业、
机械制造业、
化学工业见长,曾经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由于国家
投资政策上的失误,在过去几十年建设中对
东北地区的工业建设只抽血而不输血,只重视对重工业
建设规模的投资,而忽视了对传统企业的改造,特别是忽视了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的转产改造工作。以
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有4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下岗失业情况严重的局面。其中,
抚顺市资源开采业的
下岗失业人员占失业总数的16%,资源开采业中享受
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仅矿区就有3.6万户,占总数的54%;
本溪市资源开采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占失业总数的21%,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总户数达3.8万户。四个城市享受低保的人较多,有的已占市区人口1/4。这种情况使城市的
第三产业很难衍生,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多渠道加快开发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是对资源型城市就业工作的重大挑战,也是相当紧迫的任务。
此外以
自然资源为依托的
老工业城市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地陷区
职工住宅转移安置、贫困
下岗职工子女教育、就业等一系列问题。
衰落原因
鲁尔工业区的工业
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
工业部门,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衰落则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的发展使
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也逐渐减少。能源的消费构成是指所消费的能源占
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
能源消费构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一半以上,60年代以后,煤炭所占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主要能源,70年代石油提价后,煤炭所占比重略有回升,维持在30%左右,80年代以后,水电和核电所占比重上升很快。
③世界性的钢铁过剩。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
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随后,20世纪70年代的
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
替代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
消耗量急剧减少。世界性的钢铁过剩,也导致了鲁尔区钢铁工业的衰落。
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迫使许多企业的
经济活动纷纷向德国南部地区转移,也使鲁尔区的工业发展难以为继。
园区重振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进行调整
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
第三产业和优化
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整治。
鲁尔区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其转型大致分为3个阶段:
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
经济结构趋于协调,
工业布局趋于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改变了
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环境优美地区。鲁尔工业区的
振兴计划为全世界的旧工业区改造提供了范本。它的策略不是废旧立新,而是旧物再利用。通过改变原有建筑、设施及场地的功能,既再现了工业区的历史,又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生活的园地。整个鲁尔工业区已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和休闲区。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
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经验教训
调整产业结构
对老企业的改造先从调整
产业结构入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改造起始于1968年,他们首先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对那些
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
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并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
技术含量。对其他大型企业改革也采取了基本稳定的政策,尽量实行渐进的方式。对于大企业的破产相当慎重,以免引起
社会震荡。
其次,加大开放力度,努力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在加快老企业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
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
这样做至少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首的
信息技术产业和以
遗传工程为首的
生物技术产业)可以迅速的
积累资金,为老工业改造提供必要的
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第二可以带动其它相关
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鲁尔工业区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伦州还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例如:凡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到
北威州来落户,将给予大型企业投资者28%、
小型企业投资者18%的经济补贴。优惠的政策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兴产业有了高速的发展。统计
数据显示,北威州从事电子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企业超过了11万家,各类
电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位于鲁尔工业区内。
社会保障
筑起“社会保障”的大堤。
鲁尔工业区另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经验是政府为每一个公民都筑起了“社会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鲁尔工业区由于资源枯竭使得相当一大批工人失业,为了保障
失业者能够安定地生活,德国政府为他们建起了必要的“社会保障”。在这里,完善的
保险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德国
保险业的基本险种分为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补贴)、以及
公职人员退休金和职工
病假工资等。在这个
福利网中开销最大的项目是
养老金,年支出额达750亿欧元左右,占直接支出总额的1/3。支出占第二位的医疗保险,占支出总额的1/5。德国国民中大约有88%都处在法定的
医疗保险系统之中。占支出份额较大的其他开支项目依次为失业补贴的劳动就业促进措施、公职人员退休金以及职工病假工资等。
再就业机会
实施矿区
生态恢复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失业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鲁尔工业区的资源型城市在采矿开发过程中,对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
大气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地质环境破坏诱发的各类问题日渐突出,因此一些矿区的
环境修复已成为该地区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首要任务。鲁尔工业区在处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时十分重视矿区的环境修复。把煤炭转型同
国土整治结合起来,列入整个地区发展规划,并为此专门成立整治部门,负责处理老矿区遗留下来的
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当一个企业关闭后,他们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对关闭后的企业进行科学的环境评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规划,科学地对环境进行整体改造,以期迅速抹掉老矿区的痕迹,并在企业原址上建设
城市居民住宅小区、
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今日的鲁尔已成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同时大量增加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