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
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
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
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
难以企及,在中国
新闻史和
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的“
百科全书”。
报刊介绍
《申报》是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中期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日报,申报数据库保留原报所有信息的数码全文,包括正文和广告、文字和图表,总计影像超过42万页、全文超过二十亿字。包含《申报》上海版:1872年4月30日--1949年4月19日共26845号;《申报》
汉口版:1938年1月15日--1938年7月31日共198号;《申报》香港版:1938年3月1日--1939年7月10日共489号,总计3种27532号。
发展历史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
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
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
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
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
民报》;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瀛寰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
点石斋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
同治、
光绪和
宣统三个时代,又经历了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刊行78年之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
上海书店以
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
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
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申报》是体现新闻自由的典范
1908年的《申报》,在光绪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其病情的变化,连续报道达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 “
脉案”和药方。兹将有关内容择要摘录如下:
1908年6月23日“陈御医请脉近闻”:“皇上违和,近 日耳响发堵、
腰酸足痛诸症依然如旧,而
口干心烦、大便溏稀、头蒙觉疼、夜寐不实等症亦未见增减。
1908年8月22日:“江督所保御医
周景涛,于月初到京,进内请脉,所开药方与陈、曹各医所开者不甚相同。据
内监云,近两月来,各医所开药方,皇上辄不愿饮,
十剂之中仅服一二剂,独周医之药,颇得圣上欢心,故四日之中已诊三次。”(周景涛的脉案药方略)
1908年11月16日,《申报》发布
光绪帝驾崩的电讯:“上病大渐,今日酉正二刻升遐。”这条电讯附一按语:“此电于前夜接到,因恐不确,未录昨报。”
《申报》刊发的这些消息,不是来自官方的通报,而是通过自己的
信息渠道获得的
独家新闻。值得注意的是,《申报》的报道持续近半年之久,并未受到
清政府的干涉,为《申报》提供消息的人亦安然无事,一直不断地发来最新的消息,《申报》在报道中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以显示消息之可靠。有报史云:“光绪末叶数年,出报既不报知
官厅,其言论之自由,可谓有闻必录。对于政治之得失,内外大员之善恶,皆可尽情指责;人民之冤抑隐疾,更可尽情登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新闻最开放的一段时期,否则,像“圣躬违和”这样的宫廷秘事,是不可能得到公开传播的。
史料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
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
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
十月革命,发生了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以及
戊戌维新,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
“四·一二”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
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
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
出版业和
货币制度为例。
中国的
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
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
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
源本和变故。
创办者是个英国商人
《申报》的创办人是
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
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
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
竞争对手《
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
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
毛太纸、赛连纸、机制
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
新闻纸两面印刷。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
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
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其要点可概括如下:
1、当代有许多可以作传的事情,湮没
不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加以记载。中国的古笈虽有记载,但都是
前代的事情,且文辞高古,一般百姓看不懂。
2、古笈中虽然也有稍为通俗的书籍、小说、
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不能雅俗共享。
3、新闻纸所刊出的文章,事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
4、新闻纸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5、有了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
知天下之事。
6、条例申明:报纸零售和整批的手续及价格;欢迎投稿,不需付费;刊登告白(即广告)的手续及付费办法。规定西人的
广告费比华人的加倍。
由以上可见,《申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读报,也使得一大批中国人从懂得读报的第一天起,就是《申报》的读者。
1905年、1911年和1932年,《申报》因“世势日进,人事日繁”,而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整顿和调整过时守旧的做法,拟定新的办报宗旨和工作方针,力图顺应历史潮流,“以肩荷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的责任,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并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1932年的新编辑政策公布在该报60周年时评栏上,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与时俱进的感觉。
史籍资料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
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
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
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
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
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
黎烈文任主编,约请
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
青年作家撰稿投登。
陈望道、
夏丏尊、
周建人、
叶圣陶、
老舍、
沈从文、
郁达夫、
巴金、
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
章太炎、
柳亚子、
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
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
文学界的新人,如
姚雪垠、
刘白羽、
周而复、林娜(
司马文森)、
柯灵、黑丁、荒煤、
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
1916年月2日,上海《申报》开始披露由
袁世凯秘书
张一鏖提供的日记。
其记述的内容是:
戊戌变法面临夭折的危急之际,
光绪皇帝于1898年9月16日召
袁世凯从
天津进
京觐见,赏袁侍郎职,办练兵事务,随时具奏应办事宜。9月18日深夜,
谭嗣同到袁世凯住处,拿出光绪皇帝的密谕,命令袁迅速举兵,先杀
荣禄,然后包围
慈禧的住处
颐和园,挽救
维新变法以及袁临回天津前再次觐见光绪帝,接着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筹商绞杀维新派变法的经过。此日记记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898年9月29日,地点在天津督署。
日记一公布,全国一片嘘声,朝野上下得知袁世凯出卖维新变法的历史,纷纷嘲骂袁贼卑鄙无耻。倒袁之风迅即风起云涌。
主笔陈冷发表《图穷而匕首见》一文
一生服务于社会,也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动荡而变迁、浮沉。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
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
张謇、
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他网罗人才,改进业务,设立分馆,扩大消息来源和广告范围,修建五层大厦,购进新式印刷机,使《申报》销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报14万多份,与另一份《新闻报》一起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波折。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
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汉口版于当年7月停刊,香港版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
美商之名在
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
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
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
日本投降当天,
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
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国医与食养》等等。
停刊
抗战后,由于战时《申报》为日军强占,于是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
CC系要员
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
设备封存。1945年12月22日《申报》复刊,
潘公展任指导员,
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
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
官商合办,彻底改变了74年来申报的民营性质。同时,在此基础上,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政府委派
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
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而史泳赓则转任副董事长。
1949年5月25日,
解放军接管上海
苏州河南岸市区,中共委派工作组进入报馆。由于此时《申报》已为中国国民党官方报纸,因而终刊必在意料之中。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
机关报《
解放日报》在
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影响介绍
《申报》从发刊到终刊,历时77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
难以企及,在中国
新闻史和
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的“
百科全书”。
《申报》促进了报业的顺利发展,
史量才主持时期更加明显。史量才等人接办《申报》时,发行量不足万份。到1920年3万份,1922年上升到5万份,1925年到达10万份。1926年飙升到15万份以上,之后每期稳定在15万份以上。1932年上半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销量一度突破20万份。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创刊时,《上海新报》独占中文商业报坛,创刊后《申报》即以压报价和刊登文艺性材料战胜了《
上海新报》。接着《申报》又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申报》创刊时
头版就刊载“论说”,打破了《
上海新报》不发表论文的惯例,
美查等人重视
报纸言论,他们认为“利”和“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办报虽要得利,但必要时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因此《申报》的论说内容丰富,从对苛政陋规的笔伐到现代化建设的鼓吹,在启发民智上还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首先报社重视新闻的真实性。1874年5月,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为了解事实真相,美查还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
战地通讯。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1873年 11月,浙江
余杭(杭州)发生了轰动朝野的。“
杨乃武冤案”,《申报》从1874年1月6日开始报道到1877年4月7日止,
连续报道三年多。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披露了冤案的真相,形成了
社会舆论,对这个问题的
最后解决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申报》公开征集、发表文艺性作品,特别是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的
竹枝词更受欢迎,这就容易符合当时主要
读者群即旧式文人和市民的兴趣和需求。这一创造性的举措,为后起的《
字林沪报》、《新闻报》所效仿。
《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物力经营副业。一是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1875年后又先后出版《四溟琐记》和《环宇琐记》,这些都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文艺期刊。二是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
白话小说《
民报》,其发刊告白说:“此报专为故字句俱如寻常说话”,使
女流、童稚、贩夫、工匠等“稍识字者,便于解释”。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三是编印画报。1877年5月《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专门刊载各国时事风俗、山川地理,有图有文,实为
中国画报之祖。1884年5月又出版了时事画报《
点石斋画报》,选择新闻中可喜可惊之事,绘制成图,并附事略,因而深受读者欢迎。四是印书。《申报》创刊不久就开始印书,出版过一百六十多种孤本名著,特别是1885?1888年出版的由1628册图书组成的《
古今图书集成》,更是为保存
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
点石斋石印书局、图书集成
铅印书局、申昌书局、隧昌
火柴厂、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井由。此在 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
总资产达白银 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600两的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 的目的。
继《申报》之后,1882年4月字林洋行又创办了《
字林沪报》,聘请上海著名报人
蔡尔康担任主笔,为了吸引读者曾连载长篇小说《
野叟曝言》凡还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第一个副刊:《
消闲报》,在社会上也很有影响。1893年2月17日英商丹福士创办了《新闻报》,它以
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为重点,以
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并以低于《申报》价格卖给读者,不几年,发行量大增,成了《申报》的劲敌。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
广州而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