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
中国境内太平洋水系河流
长江,中国境内太平洋水系河流,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63千米(一说有6236千米,一说6380千米,一说6397千米,一说 6403千米,一说用6300余千米)。是中国、亚洲第一大河,全球第三长河流。
形成变迁
早在距今7亿多年前的元古代时,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为海水所淹没。
至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为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滇中、黔西等地均为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鄂西则为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这个海湾一直延伸至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介于北方亚欧古陆与南方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古地中海,由青藏高原向西延至西亚和欧洲南部,向南伸向中印半岛,长达数千千米。当时,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亦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属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距今1.8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印支造山运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以及横断山脉开始出现、秦岭突起,长江中下游南半部也隆起为陆地。古地中海逐渐往西退缩、原始的云贵高原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云贵高原之间,则为—些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如云梦泽巴蜀湖、西昌湖、滇湖等,它们相互串通,从东向西、经云南西南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这就是流向正与今日相反的古长江的雏形。
到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中国地史上发生了更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长江上游的唐古拉山脉在此期间形成,整个青藏高原缓慢抬升,并褶皱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的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拗陷,西部的古地中海进―步缩退。
到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均衡地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由于这时气候炎热多雨,降水分布又比较集中,所以河流切割作用剧烈,湖北西部的古长江加强了向三峡一带山原的溯源侵蚀。那时,以巫山为分水岭,西部的古长江流入四川盆地(巴蜀湖),东部的古长江流入云梦、洞庭盆地(湘鄂湖)。
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又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根据板块学说解释,这是由于印度洋洋底的不断扩张,印度陆块(距今1.8亿年前)从冈瓦纳古陆东部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向北移动的速度加快,并与亚欧古陆相撞而引起的。那时,印度板块顺着古地中海的北缘海沟,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两大板块相互强烈挤压,结果使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随之消失。此时,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由于西部上升急剧,东部上升和缓,从而形成了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地壳的剧烈隆升使长江上游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并形成一些断陷盆地。伴随着地壳的隆升,河流产生强烈的下切作用,出现了许多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受云贵高原的阻挡、构造控制或河流间袭夺等影响,改变流向,相互归并、沟通,顺地势的倾斜折向东流。四川盆地西缘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响,也加强了向西的溯源侵蚀,并截夺了从高原上东来的水流,形成了金沙江河段和四川盆地河段相贯通的水系形态。由于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仅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一些低凹地带则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鄱阳平原、苏皖平原等。
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在其影响下,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溯源侵蚀作用加快,最后切穿巫山,使东西古长江贯通,注入东海。
干流情况
综述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63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千米。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千米。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千米,流域面积12万平方千米。
长江源
长江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介于东经90°33′~95°20′、北纬32°26′~35°45′之间,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北靠昆仑山脉,南界唐古拉山脉,西邻可可西里、乌兰乌拉、祖尔肯乌拉诸山,东至楚玛尔河口。东西长约40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300余千米,总面积约10.2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达4500米。
长江江源地区水系呈扇形分布,河流有40余条。按长度较长、水量较大、位置较居上游的计有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布曲尕尔曲等5条。在旧地图上,自尕尔曲往东经囊极巴陇到楚玛尔河口止,均称木鲁乌苏河。1976年考察报告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后,对江源地区水系按各河长度排列主次,进行了重新归并划分:尕尔曲为布曲支流,布曲为当曲的支流,当曲延长至与沱沱河相会合处的囊极巴陇。据此,尕尔曲长162千米,布曲长度增至234.5千米,当曲长度增至352千米。水系归并后,建议木鲁乌苏河一名不再沿用,江源水系则主要由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3条河流组成。
金沙江水系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干流的一段,起自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止,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4省区,全长约2290千米,约占长江上游干流河长的2/3;自玉树巴塘河口至宜宾岷江口的区间集水面积36.2万平方千米,约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36%;落差3300余米,平均坡降1.45‰。
金沙江从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至云南省丽江石鼓为上段,从石鼓至四川省新市镇为中段,从新市镇至四川宜宾岷江口为下段。
金沙江从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流向东南,至真达入四川省石渠县境,然后介于四川与西藏两省区之间奔流,经邓柯、岗拖,过赠曲河口后,折向西南,至白玉县城西北的欧曲口,又折西北,不久又复南流,至藏曲口、热曲口,再径直向南经巴塘(巴曲河口)至德钦县东北入云南省境,过松麦河口、奔子栏,直至石鼓止,为金沙江上段。上段河长约965千米,落差1720米,平均坡降1.78‰。
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至四川省新市镇为金沙江中段,河长约1220千米。江水奔流在四川、云南两省之间。金沙江过石鼓后,流向由原来的东南向急转成东北向,形成奇特的“U”形大弯道,成为长江流向的一个急剧转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
从四川省新市镇至宜宾市岷江口为金沙江下段,下段河长106千米。江水过新市镇转向东流,进入四川盆地,经绥江、屏山、水富、安边等地,右岸汇入金沙江最后一条支流横江,再流28.5千米到达宜宾市,过岷江后始称长江。
川江水系
长江干流自金沙江末端的四川宜宾市至湖北宜昌段,因大部分流经原四川省境内(现有683千米江段属重庆市),故俗称川江,唐代以后又称蜀江。川江全长约1040千米,区间面积约532200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的30%),横贯整个四川盆地,由西向东流经川、渝、鄂3省市。
川江干流自岷江汇入处宜宾起向东流,于泸州北纳沱江,在合江南接赤水河后折向东北,至重庆市北岸有嘉陵江汇入,到涪陵有乌江由南岸汇入,经过重庆市万州区后又改向东流直至宜昌。过江津后,干流进入平行岭谷地区,在穿过各山岭时,先后形成了猫儿峡、铜锣峡、黄草峡等峡谷。在长寿境内,河道曾折向东南,于涪陵蔺市复又转向东北,流经奉节县后就进入巫山山地。在穿切山岭中,先后经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大峡,即长江三峡。三峡段河长近200千米。其中瞿塘峡穿过七曜山背斜,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至巫山黛溪镇,长8千米;巫峡穿过巫山背斜,西起巫山大宁河,东至巴东的官渡口,长约47千米;西陵峡最长,穿过黄陵庙背斜,西起官渡口,东至宜昌的南津关,长约138千米,由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宜昌峡等几个短峡连接而成。
汇入川江的支流在两岸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岸:自上而下,顺序排列着大致呈北南流向、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二级支流有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在南岸,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只有赤水河、乌江。川江共有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24条,其中涪陵以下有11条。
中游水系
长江中游水系系指长江宜昌至湖口间的河湖水系,包括长江中游干流、洞庭湖、汉江、鄱阳湖水系和其他分布两岸的湖群以及直接汇入长江的一些支流。区间流域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下荆江裁弯后干流河段长955千米。
长江中游干流自宜昌至湖口全长955千米,绝大部分在湖北省境内通过。河流走向,宜昌至城陵矶间为东南向,其间接纳清江和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水量大增。城陵矶至武汉间,流向折为东北,其间接纳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后,水量约占全流域水量的80%以上。武汉至湖口间流向又转为东南向,到湖口承接鄱阳湖五河之水,总水量已占全流域的90%以上。河段所经之地为冲积平原,两岸地势低洼,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宽多为800~1200米;河道坡降平缓,为0.048~0.02‰。干流两岸平原广袤,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常受外洪内涝的威胁。
长江中游干流河段按其河道形态可分为四段,即宜昌枝城,枝城至城陵矶,城陵矶至汉口和汉口至湖口
宜昌至枝城段:长江干流自南津关出三峡,进入丘陵平原过渡带,江面展宽,江中有江心洲葛洲坝、西坝把长江水流分为三股,胭脂坝再次把长江分成两汊,主流在左汊。江水继续东南流至宜都市,有清江由南岸入汇,江中有潜洲南阳碛,从此河道成90。左转弯,至白洋又右转90。直至枝城。本段长江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流。从宜昌至枝城,全长60余千米。
枝城至城陵矶段:长江枝城至城陵矶河段通称荆江。长江出枝城后由东南流向转成东北流向。在陈二口,江中形成百里洲,南岸有松滋口分流长江水入洞庭湖,至杨家脑又向东南流,在太平口又有虎渡河分流入洞庭湖。至沙市附近有沮漳河入汇。自此长江转向南流经公安县,及至藕池口再有藕池河分流入洞庭湖。自枝城至藕池口,称上荆江,长约172千米,河槽平均宽度1300~1500米,为微弯分汊型河道,弯曲系数1.70。自藕池口至城陵矶称下荆江,属蜿蜒型河道,长约175千米,平均宽度约1000米,河道平面摆动较大,近200多年来整个河段摆幅达30千米,弯曲系数为2.83。至监利县又转向东南流直至城陵矶,有洞庭湖水系入汇,流量大增。
城陵矶至汉口段:城陵矶至汉口段,河道较顺直,长约275千米,河道坡降约0.024‰。螺山站低、中、高水位相应水面宽约分别为675米、1575米和1810米,汉口站低、中、高水位的水面宽约分别为1200米、1515米和1930米。南岸于赤壁古战场附近的陆溪口有陆水注入,至金口有金水河注入(金口已建闸)。北岸内荆河于新滩镇汇入,东荆河于新滩镇西北注入长江。长江最长支流汉江出汉口龙王庙与长江交汇。此段河道属分汊性河型和弯曲性河型两类。分汊性河型又分为顺直分汊、微弯分汊和鹅头分汊。城陵矶至螺山、螺山至赤壁、沙帽至沌口均为顺直分汊;赤壁至石头矶为鹅头分汊;石头矶至潘家湾为微弯分汊;潘家湾至沙帽——长江大拐弯簰洲弯,是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鹅头弯曲河型。1546年这一河段尚属微弯单一河道,此后300年间因上下弯颈不断凹崩,弯顶不断向下游发展,到1846年即已形成这一河型。近百来的变迁主要表现为上下弯颈继续弯曲,弯顶逐步下移,与此同时在上弯颈部形成为江心洲。受护岸工程控制,弯道变化减缓。
汉口至湖口段:此段河长272千米,河道坡降约0.02‰,是长江中游坡降最小的河段。河道较顺直。在武汉市区谌家矶西南的金家嘴有府澴河注入,在谌家矶的东北有滠水来会。流至阳逻,折东南向,过黄州至鄂州樊口,其间右纳梁子湖水系,在左岸纳倒水、举水、巴河,在兰溪镇的河西街有浠水注入。流至蕲春管窑镇又有蕲水注入。至阳新富池口镇纳富水。过武穴市,东向经九江市达湖口。此河段河道特征是宽窄相问,呈藕节状。窄段一般是一岸或两岸有山丘或矾头控制。
下游水系
长江下游干流上起鄱阳湖出口的湖口,下迄长江口50号灯浮,全长938千米,流经江西、安徽、江苏、上海4省市,流域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其中湖口至徐六泾长756千米,徐六泾至50号灯浮长182千米。长江在上海市吴淞口接纳入海前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后汇入东海。
湖口一徐六泾干流河段:湖口至徐六泾干流河段,全长756千米,流经江西省的湖口、彭泽,安徽省的宿松、望江、东至、怀宁、安庆、枞阳、池州、青阳、铜陵、繁昌、无为、芜湖、当涂、和县、马鞍山和江苏省的江宁、江浦、南京、六合、仪征、句容、丹徒、镇江、丹阳、邗江、江都、扬中、武进、常州、泰兴、靖江、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等县市。
本河段湖口至大通段,河谷多受断裂控制并偏于南岸,河道流向东北,南岸阶地较狭窄,北岸阶地和河漫滩则甚宽阔,河谷两岸明显不对称,河道呈藕节状分汊(有的3~4汊)河型。大通至江阴段,河宽一般达2~3千米,水深20~40米,南岸靠近宁镇山脉和下蜀黄土阶地,北岸主要为平原,河漫滩较宽,最宽可达25千米。自大通以下为感潮河段。该段有滁河汇入,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在扬州、镇江附近与长江干流相交,北岸三江营有淮河入江,此段亦呈藕节状分汊河型。江阴至徐六泾河段,首尾窄、中段宽并向北弯曲,其间有福姜沙汊道,如皋沙群汊道和通州沙汉道等。两岸河港纵横,有望虞河等太湖水系通入长江。本段河道为江心洲滩十分发育的分汊(有的3~4汊)河型。整个下游河段共有分汊段22个。其中,顺直分汊5段,微弯分汊10段,弯曲分汊7段。一般汊道段长20余千米,最长的是铜陵和扬中河段,铜陵右汊长42千米,扬中右汊长60千米。
长江河口段:长江河口段上起徐六泾,下迄50号灯浮,全长约182千米。流经江苏省海门、启东、常熟、太仓等县市和上海市的宝山、浦东、南汇、崇明等区。徐六泾河宽约5.7千米,入海口门启东嘴至南汇嘴扩展为宽约90千米,整个河口呈喇叭形。徐六泾以下的崇明岛将长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吴淞口以外由长兴岛和横沙岛又分为南、北两港,南港在横沙岛尾右侧被九段沙再分为南、北两槽,形成长江口三级分汊4汊入海的格局。河口段南岸吴淞口有黄埔江入汇。
徐六泾至吴淞口为南支河段,全长69千米。根据河势特性以七丫口为界,又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徐六泾至七丫口长35千米,因白茆沙居中,又称白茆沙河段,为两端窄、中间宽的藕节状河床形态;下段自七丫口至吴淞口长34千米,由于河床中原有扁担沙、中央沙、浏河沙等暗沙,故又称三沙河段。现沙体已演变为“四沙”,即扁担沙、新浏河沙一南沙头、下扁担沙及老浏河沙四个沙体。下段由七丫口宽9千米展宽至吴淞口为17千米,属宽浅河段。南支吴淞口以下分为南、北港。南港自吴淞口至九段沙全长为28千米,是长江干流和黄浦江上海港出海主要航道所在。九段沙分南港为南槽和北槽,南槽全长为46千米,北槽全长为27千米。北港自中央沙头分流点起到口外理论最低潮面10米处,全长86千米。根据动力条件和沙槽性质的差异,北港又可分成三个河段,即上口通道、北港主槽和拦门沙河段,北港堡镇以上与南支的新桥水道和新桥通道相连接。
北支是河口段入海分汊河道,自西端上口崇明岛头至东端连兴港全长约79千米。上口宽约3千米,河床逐渐束窄,至青龙港处宽2.2千米,为北支最狭处,青龙港向东河床又拓宽至4千米左右,到大新港处又收缩为2.5千米,过大新港再向下游河宽不断扩大,并出现南、北两个深槽。北槽以涨潮流为主,南槽以落潮流为主,南、北二槽之间沙洲密布。自三和港向东河宽已达10千米以上。
支流水系
支流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437条,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9条,8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支流的流域面积都超过了10万平方千米。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湖泊
长江流域有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760个,总面积17093.8平方千米。其中江源区湖泊总面积758.4平方千米,云贵高原区湖泊总面积540.8平方千米,最大的湖泊为滇池,面积297平方千米。中下游区共有湖泊642个,总面积1579.6平方千米。这些湖泊既是灌溉水源,又是排涝、调蓄洪水的天然水库,由于泥沙淤积、垦殖等原因,面积日趋缩小。
水文特征
径流
长江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2.9万立方米/秒,年水量9145亿立方米,大通以下两岸支流和淮河大部分水量汇入后,入海总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长江水量主要来自上、中游,宜昌以上来水量占大通站的49%,汉口来水量占51%。径流中雨水补给约占年径流量的75~80%,地下水约占20~25%,还有少量冰雪融水补给。汛期(4~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80%左右,枯季(11月至翌年3月)仅占20%左右。干流的洪水取决于支流来洪时间的早晚,一般多出现在6~9月,并以7、8两月机遇较多。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支流则多陡涨陡落,历时较短。
近百年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径流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变化。上游宜昌站和中游汉口站径流都呈减少的趋势变化,平均每100年分别减少918立方米/秒、1108立方米/秒。下游大通站径流则呈增加趋势,且增加量大于中上游径流的减少量,平均每100年径流增加1707立方米/秒。
水量
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是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959亿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36%,居各大江河之首,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为59.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2020年长江供水量达1957.56亿平方米,不仅支撑流域经济社会供水安全,还通过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工程建设,惠泽流域外广大地区。
含沙量
长江含沙量较小,宜昌站多年平均为1.38千克/立方米,大通站为0.51千克/立方米,屏山站为1.63千克/立方米;但年输沙量仍较大,如宜昌站为5.14亿吨,汉口站为4.3亿吨,大通站为4.68亿吨。宜昌至汉口为长江主要的泥沙沉积河段。
灾害
长江流域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尤以洪旱灾害为甚,其具有中下游地区普遍高于上游地区的特点,且洪涝灾害的平均频率显著高于干旱频率。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大体上与干旱相同,中下游地区普遍高于上游地区。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通常将长江大洪水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性大洪水,如1860年、1870年、1935年、1981年、1991年、2017年等年份的洪水;另一类为流域性大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和历史上的1788年、1849年等年份的洪水。此外,山丘区可由短历时、小范围大暴雨引起突发性洪水;上游高海拔地区存在冰湖溃决洪水;长江河口三角洲地带受风暴潮威胁。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水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
长江流域旱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季节性,上游地区以春、夏旱最为频繁,中下游地区以夏、秋旱居多。历史上长江流域旱灾多属农业范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干旱缺水逐渐从农业扩展到畜牧业、城乡供水、农村人饮领域。流域内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滇中高原、黔中地区、衡邵丘陵、湘南地区、吉泰盆地、南阳盆地、鄂北岗地等是流域主要干旱地区。长江流域历史时期典型旱灾年份有1671、1679、1778和1835年。
流域概况
地貌
长江流域由江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阶梯。第一阶梯由青海南部和四川西部高原和横断山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米。第二阶梯为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米。第三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在500米以下。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4%。
长江源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是一个比较平缓、向东倾斜的波状高平原。高耸南北的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两大山脉之间横列着冬布里山、巴颜倾山、西恰日升山、风火山、开心岭等一些相对高度500~600米的山丘。远在7亿年前,这一地区为海水淹没。
金沙江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滇北高原,属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或较强烈上升区,地壳活动剧烈,流域内高大的山脉主要形成于距今25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二幕。在此期间地壳持续抬升,山峰升高,河流下切强烈,结果形成长约2000千米的金沙江峡谷河段。如此规模巨大的高山深谷地貌,为世界所罕见。在青藏高原抬升的同时,原来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受滇北高原的阻挡、构造控制或河流袭夺等影响,改变流向,相互归并、沟通,顺地势的倾斜折向东流。而四川盆地西缘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响,也加强了向西的溯源侵蚀,袭夺了从高原上东来的水流,终于使金沙江与四川盆地水系相贯通。
川江流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高山迭起,中部广大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区构成了著名的四川盆地,其中成都平原平均海拔约400~500米。流域内地层以石灰岩、砂岩、页岩类分布最广,占主要成分。奉节以下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河段(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巫山山脉纵贯其间,海拔约为1000~1500米,沿江两岸峰峦起伏,岸壁陡峭,河谷深切曲折,水流湍急,险滩众多,江面狭窄,一般宽度250~350米,最窄处枯水面只有100余米。川江两岸支流均向盆地辐合,左岸大支流较多,右岸除乌江外,支流多短促,构成不对称的向心状水系。丘陵与阶地交错,河流弯曲,枯水季节有较多的浅滩和沙洲。
长江中游河段所经之地为冲积平原,两岸地势低洼,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宽多为800~1200米;河道坡降平缓,为0.048‰~0.02‰。
宜昌至枝城段河段两岸主要是侵蚀低山丘陵、河流阶地和河漫滩,组成不同的岸坡形态和结构。侵蚀低山丘陵是由白垩第三系碎屑岩层组成,山脊丘顶海拔约150~670米,一般是近岸低而远岸高,左岸低而右岸高。两岸阶地可分为六级,即高出长江中水位约10米(相对高度)的第一级阶地至高出中水位130~150米(相对高度)的第六级阶地。河段边滩不甚发育,间断分布,多为溪口边滩和凸岸边滩两种类型,主系要由砾卵石和中细砂组成。
枝城至城陵矶段分布着丘陵和孤丘。两岸地貌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剥蚀丘陵,如洋溪以南石灰岩低山和碎屑丘陵,石首笔架山石英岩孤丘,华容墨山结晶岩低丘等;冲积平原,荆江两岸为冲积湖平原,荆北平原地海拔程在30米左右,而荆南平原地面海拔约35米左右。
城陵矶至汉口段两岸绝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在江南部分有少量第一、二级阶地。其间有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孤山矶头,如北岸的白螺矶、杨林矶、螺山、纱帽山、大军山、龟山等,南岸有城陵矶、龙头矶、赤壁、金13矶、蛇山等。汉口至湖口段两岸除冲积平原外,尚有较多的丘陵、低山和控制河势的基岩构成的矶头,如谌家矶、阳逻、回龙矾,右岸的青山、白浒山、赵家矶、中观矶、黄柏山、鄂城、寡妇矶等。
长江下游沿江两岸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各异。北岸为大片广阔的低平原,多为冲积,部分为湖积而成。平原上有众多的支流和湖泊,而阶地和山地离江甚远。阶地级数少,伸出江岸的矶头少,只有少量的丘陵阶地零星分布在江岸附近,如安徽境内的小孤山、安庆、枞阳、新开沟、西梁山,江苏的六合及仪征一带的蜀岗等几处有孤丘和阶地滨临江边。南岸则与北岸不同,河漫滩平原比较狭窄,沿江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阶地,阶地不仅分布广,级数也多,可达3~4级。不少地段石质山地直接滨临江边或伸出江中成为矶头,如九江的拦江矶、彭泽的彭郎矾、马墙的牛矶、东至的吉阳矶、繁昌的板子矶、芜湖的广福矶和东梁山、马鞍山的采石矶等。牛矶至荻港间有三级阶地,荻港以下有1~2级较新的阶地。据初步统计,从九江至江阴沿江两岸共有各种矶头58个,其中分布在南岸的有50个。北岸广泛分布全新世冲积湖积层,抗冲性能差。南岸山地丘陵由基岩组成,阶地有的是基座阶地,有的是网纹红土和下蜀土组成的堆积阶地,抗冲性能强。
长江下游干流河段的河谷地貌,呈现三个特征:
长江河口段地势西高东低,除少数岛状孤丘外,整个河段地势平坦,一般海拔2~7米。根据长江口平原地貌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6个区:通吕水脊区、启海平原区、马蹄形海积平原区、江口沙洲区、碟缘高地区、滨海新冲积平原区。
气候特点
长江流域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丰沛。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16~18℃,夏季最高气温达4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4℃左右。
从长江流域的外围看,它西连“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濒浩瀚的太平洋,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长江流域具有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特别是东西气候差别显著的特征。
江源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其特点可概括为寒冷、千燥、气压低、日照长和多冰雹大风。多年平均气温- 4.4℃,年平均降水量在150—500毫米之间,东南多,西北少。
长江进入金沙江段后,穿行于横断山脉之中。由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高谷深,垂直落差大,地形复杂,因而各种气候类型并存,具有“立体气候”特征。金沙江地区属于高原气候和中亚热带气候两大类型,分界线在中甸、木里和泸宁一线(北纬28度附近)。沿垂直方向,金沙江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和平坝为热带气候,1000-2000米的丘陵山地为亚热带气候,2000—3000米的山腰地区为温带气候,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为高原气候。气温的四季变化不甚显著,而干湿气候特征却比较典型。金沙江地区年降水量在600—1000毫米之间,其分布与本地区地形趋势正相反,东南多,西北少。
四川盆地的气候温和湿润。这里地处副热带纬度上,四周被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所包围,冷空气不易侵入,于是形成一种气象要素年变化和日变化均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封闭式气候。这里的基础气温(即非地形影响气温)较高,加上地形增温,即使隆冬季节也不很冷。
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为海拔较低的丘陵和平原,北与华北大平原相通,东临太平洋,南与南岭、珠江三角洲相接,冷暖空气活动无地形阻滞,东亚季风活动非常明显。气候四季分明,大体上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0月为秋季,11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冬夏两季稍长,春秋两季较短,并明显具有过渡性特征。
长江流域的降水与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冬季和冬季前后,流域盛行来源于极地和亚洲高纬度地区寒冷而干燥的冷空气,降水很少;夏季和夏季前后,则盛行分别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挟带着大量水汽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在季风进退与冷暖气流交锋过程中,形成降水;春秋两季的降水量少于夏季,多于冬季。长江流域多山的地形也有利于大气降水。通常山地降水多于平原,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又多于背风坡。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近1100毫米,高于全国年降水量(650毫米)40%,仅低于华南沿海地区。雨季从4月至10月,长达7个月,其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85%左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较大比重。在地区分布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汉江4大水系的上游,即流域西部和北部边缘降水较少,其他地区的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中下游地区大于上游地区,江南大于江北。
2021年,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152.8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7%,比2020年减少10.1%。与2020年比较,除汉江、嘉陵江增加15.2%、13.4%外,其余水资源二级区均减少,减少20%以上的有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干流。
自然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浮游植物1200余种(属),浮游动物753种(属),底栖动物1008种(属),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流域内分布有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已灭绝)、长江江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特有物种,以及“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长江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11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7处。
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占全国比重50%以上的约有30种,其中钒、钛、汞、铷、铯、磷、芒硝、硅石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铜、钨、锑、铋、锰、铊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铁、铝、硫、金、银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30%以上。
社会发展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区,拥有4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城镇化率达49%。流域人口密度较高,约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8倍,平均人口密度超过220人/平方千米,特别是长江三角洲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密度达600~900人/平方千米,上海达4600人/平方千米以上,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长江流域共有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中游较少,下游没有。全流域5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亿人,其中汉族约占94.24%,少数民族约占5.76%。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依次为: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瑶族仡佬族纳西族傈僳族羌族等13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民族依次为:蒙古族、鲁族、满族壮族傣族、水族、普米族,其中普米族刚过1万人。
治理开发
利用基础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任务广泛而复杂,涉及国民经济各有关部门及流域内11个自治区直辖市。根据1990年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水土保持、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调、水产、下流沿江城镇布局、城市供水、水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等,并指出流域规划工作要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基本原则,正确地解决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整体与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航道航运
长江是联系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长江水系航运资源丰富,3600多条通航河流的总计通航里程超过7.1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56%;通航能力大,2017年完成客运量1.84亿人次,占全国水路客运量的65.0%,完成货运量47.14亿吨,占全国水路货运量的70.6%。
宜宾以上金沙江有分段、季节性通航里程751千米,一般通行较小吨位船舶,兼有漂木。长江干流宜宾至宜昌为上游航道,全长1040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22‰,平均流速在2米每秒以上。宜宾——兰家沱,长303千米,航道尺度(最小航深×航宽×弯曲半径,以下同)为2.7米×50米×560米,可通航1000t级船舶;兰家沱——重庆河段,长81千米,航道尺度为2.5米×50米×450米,最大可通航800~1000t级船舶;重庆至宜昌660千米,航道尺度为2.9米×60米×750米,单向运输通过能力约1000×10t,通航1000~1500t级船舶组成的3000t级船队,其中,香溪、黛溪以下76千米的葛洲坝水库常年回水区,可通行1500~3000t级驳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三峡工程兴建以后,川江航道条件将大为改善,万吨的船队年内约有半年以上时间可直达重庆,航道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可达5000×10t以上。
宜昌至武汉为中游航道,全长626千米,有主要浅水道18处,航道维护最小尺度:宜昌——临湘416千米为2.9米×80米×750米,临湘——武汉210千米为3.2米×80米×1000米,可分别通行1500t和1500~3000t级船舶,航道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分别为1.7×10t和4.7×10t,“目前”航道能力利用率为9%~23%。
武汉至长江口为下游航道,全长1143千米,长江水系97%以上的一级航道主要集中在该河段上。其中,武汉至南京708千米河段中,航道维护的最小尺度为4米×100米×1000米,通航3000~5000t级船舶,年单向运输通过能力为7×10~8×10t;南京以下进人感潮河段,航道维护尺度10.5米×200米×1200米,乘潮可通行2×10~2.4×10t级海轮。
按自然条件和经济联系来分,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为6个自成体系且又通过长江干流相互联系的地区航道网: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包括金沙江、长江干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乌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横江、牛栏江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10千米;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网,包括湘、资、沅、澧和洞庭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0千米;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江航道网,包括长江干流、汉江及其他支流,总计通航里程约9300千米;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水系航道网,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阳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5000千米;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网,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区、饶河、洲河、兆河、得胜河、罗昌河等,总计通航里程约3000千米;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航道网,包括苏申内外港线、江南运河、长湖申线、丹金溧漕河、锡澄运河、苏浏线、杭申甲线、芜太运河、张申线、六平申线等等,该地区为长江水系航运最发达的区域,总计通航里程约20000千米。
南水北调
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勘测、规划和研究,在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分别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6.50千米,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36千米,黄河以北173.49千米,胶东输水干线239.78千米,穿黄河段7.87千米。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1.945千米(其中,总干渠1276.414千米,天津输水干线155.531千米)。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临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规划分三期实施。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
引江济淮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跨流域、跨省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工程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市55县(市、区),总面积7.06万平方千米,输水线路总长723千米。安徽省供水范围为13市、46县(市、区),总面积5.85万平方千米。工程等别为Ⅰ等,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段,主要建设内容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两段输水航运线路和江水北送段的西淝河输水线路,以及相关枢纽建筑物、跨河建筑物、交叉建筑物、影响处理工程及水质保护工程等。
治理工程
水能开发
长江流域是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作为全国水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长江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亿千瓦,年发电量2.6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的40%;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2.81亿千瓦,年发电量1.3万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的47%和48%。流域内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同样十分丰富,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地区。
水库建设
2021年,对长江流域284座大型水库和1529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年末蓄水总量2143.87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0.5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1939.82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7.1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04.05亿立方米,比年初减少6.56亿立方米。
生态保护
2019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为重点,加快入河(湖、库)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20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国控断面比例达到85%以上,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国控断面比例低于2%;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达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97%。
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长江保护法》。这部法律将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为了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江保护法的出台施行将形成保护母亲河的硬约束机制。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年底,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干流水质保持Ⅱ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重点水域逐步实行合理期限内禁捕的禁渔期制度,2020年底以前实现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
2019年6月2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视频会议,部署长江禁捕工作。据了解,长江禁捕涉及14个省份,2019年底前,长江流域已经公布的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要完成渔民退捕,实现全面永久性禁捕;2020年底前,长江干流,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大渡河等重要支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通江湖泊要完成渔民退捕,实施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2020年7月24日上午,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根据《决定》,长江干流湖北段上起巴东县官渡口镇,下至黄梅县小池口镇,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2023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长江等七大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其中明确规定,长江干流水质要稳定达到Ⅱ类。
经济文化
经济
长江流域内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聚集地级以上城市50多个,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34%(按2019年经济数据计算)。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7%。
特色文化
长江流域饮食文化近两千年来在中国居领导潮流的地位,尤以其中的几大菜系独具特色。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对于人类生息总体上是十分优越的,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十分容易满足,有更多的时间研究饮食文化。尤其是唐宋以来,随着长江流域的经济地位上升,人口大增,经济实力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长江流域饮食文化之深厚远胜于北方地区。明清时期,随着移民运动的进行,各地移民的饮食文化在长江流域来了一个大杂烩,而且随着境外的饮食用料进入中国长江流域,特别是辣椒在长江中上游的生根,为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国的菜系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的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其中川、苏、浙、湘、徽五大菜系都在长江流域。
由于长江流域特殊的地理风貌,使长江上的码头风情很有特色。长江流域地貌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早期,上游人口相对稀少,城镇经济并不太发达,码头往往就成为一个城镇商品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商家云集,八方杂处。
古代长江上的城镇一般是城门面江,下临街提直通江面,江面上趸船边木帆船桅杆林立,遮蔽大片江面,通往码头的石梯两边往往草蓬相连,商人在内叫卖不断。码头人头攒动,力夫、客人、商贩等往来穿梭。
过去木船航行时间长,而且风险大,生死往往一瞬间,船工和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强烈需要情感的补充,所以沿江码头往往是妓院、烟馆、戏院、赌场最多的地方。奉节旧时为夔州府治,是出入四川的咽喉之地,经济军事地位非常重要,码头热闹非凡,各种船舶云集。一到了晚上,到处都是灯红酒绿,卖艺人到处都是(在夔州当时叫“唱灯儿”),一时笙歌在江面回荡。南京的秦淮河在古代更是出名。史书上有名的“十里秦淮”在东晋以来就成为粉黛佳丽、南曲靡靡的代名词。其实这些都是码头文化的真实体现。
遗址
大约距今200~3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就是早期人类生存和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中,早期、中期、晚期的都有发现。约200万年前,中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被称为“巫山人”。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亦称元谋猿人)为早期猿人阶段的晚期,比北京猿人更原始,可能已会用火。1988年元谋县又出土了一具人猿超科头骨化石,距今约300~400万年。以上发现证明长江上游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继1975、1976年在湖北郧县发现两颗猿人门齿化石(距今约50~100万年)之后,1989年该地区又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至200万年,被认为系人类直系祖先的“南方古猿”属,亦有称为直立人。属于上述的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还有长江下游安徽和县境内“和县人”头盖骨化石,介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是中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湖北长阳发现的距今约10多万年前的“长阳人”,属早期智人或古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1万年至10万年之间的四川“资阳人”,已属于晚期智人。近些年来,云南丽江亦有类似发现。新石器时期开始于约7000~8000年前,其基本特征为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长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已发现重要遗存。长江上游除成都平原外,东至三峡地区,西北至甘孜、阿坝境内,西南至安宁河、雅砻江流域,均有遗址发现,初步统计约数十处,其中最著名的属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经1959年和1975年两次发掘,共发掘墓葬214座,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镜、石凿、网坠、鱼钩、箭链、纺轮等生产工具;釜、罐、曲腹杯、碗等生活用具,还有耳坠、抉等装饰品,代表了新石器时期从中期到晚期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江汉地区,尤以江汉平原分布为密,仅湖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450多处,经发掘和试掘的有60多处,多集中分布在汉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交汇的江汉平原上。早中晚期文化特征都具备的屈家岭文化,以薄如蛋壳的小型彩陶器、彩陶纺轮、交圈足豆等为主要文化特征,还出土有大量的稻谷及动物遗骸,畜牧业也相应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增多,并已有了渔业。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可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位于杭州湾附近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曾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约7000件珍贵文物中,有成堆稻谷、稻壳遗存,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证明6000~7000年前就已掌握种稻技术;出土大量“骨耜”,证明已脱离“火耕”,开始用骨耜翻地;还出土了大片木构建筑,已出现榫卯,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一批殷商文化遗址。四川新繁水观音遗址的出土文物说明“蜀”与殷商中期有密切的文化交流。长江中游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已发现的长江流域第一座商代古城,距今3500多年。城邑和宫殿遗址壮观齐全,遗址、遗物、遗骸中明显反映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分群。属于商晚期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古铜矿。江西清江的吴城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商代遗址。1989年江西新干出土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距今约3200多年,具明显的南方特色。
冯焕阙为东汉幽帝时安州刺史冯焕墓前神道石阙,为四川现存最早的石阙,对研究汉建筑、雕刻艺术及文物制度很有价值。平阳府君阙是现存汉阙中雕刻最精美的。溪州铜柱(湖南永顺),是五代后晋刻有盟约的铜柱;玉泉寺铁塔(湖北当阳),是佛教建筑;太和官金殿(云南昆明),是古代道教官观建筑。安徽黟县西递“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被称为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传统文化的缩影。大屯土司庄园(贵州毕节),为清末彝族土司庄园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祥集弄民宅(江西景德镇)、潜口民宅,是明民居;岳麓书院白鹿书院西秦会馆杜甫草堂,都是名建筑;卓克基土司官寨,是集居住、官署、防御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官寨建筑(四川马尔康);还有苏州庭院等等。
主要有湖北随州擂鼓墩古墓群;荆州楚墓群;浙川楚墓群;乐山麻浩崖墓;棘人悬棺墓群;荆州秦汉墓;云梦秦墓;长沙汉墓;王建墓;李自成墓;张衡墓;李时珍墓;明显陵;南唐二陵;明孝陵等等。
主要有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乐山大佛白鹤梁题刻麦积山石窟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特别是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历史地反映云南边疆地区与中原的关系,同时又是民族友好的重要历史文物。云南曲靖的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系宋大理国碑刻,又称石城会盟碑,是研究大理国史及云南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大理南诏德化碑,是赞扬南诏与唐朝关系的重要碑刻;南京栖霞山石刻,是现存唐碑中最早的行书体碑之一。
湘阴两晋至唐代的青瓷窑址,宜兴均山窑址,为吴晋时期南方青瓷窑群址,是中国南方早期青瓷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遗址,是唐五代瓷窑遗址,开彩色釉先河,陶瓷史上有重要意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09:29
目录
概述
形成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