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声音阶(英Heptachord),是在八度
音程之内,由七个相邻的音所组成的音阶。中国战国时期已有七声音阶的出现,由原有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CDEGA)五音加上变徵与变宫两音而成(CDE#FGAB)。西洋七声音阶的出现可分为教会音阶及近代大小调音阶两种。
简介
七声音阶,是指在八度音程之内,由七个相邻的音所组成的音阶。教会音阶盛行於中世纪,其音阶之构成及名称皆渊源於希腊,共有四个正调式(Modi):多利安调式(Dorian)D-D';弗利吉安调式(Phrygian)E-E';利地安调式(
Lydian)F-F',及米克索利地安调式G-G'。後来又加上两种正调式是伊欧利安调式(Aeolian)A-A',及爱欧尼安调(Ionian)G-G',後两种为近代大小调音阶的前身。近代大小调音阶盛行於自十六、十七世纪。
大调音阶(Majorscale)CDEFGABC',除了第三、四音间与第七、
八音间(第八音为第一音高八度的重现)为半音外,其馀各音间的距离为
全音。
小调音阶(Minorscale)A-A'共有三种(一)自然小调音阶ABC'D'E'F'G'A'。(二)和声小调音阶ABC'D'E'F'#G'A',其第七音升高是为了使其具有和声学
导音作用。(三)旋律(曲调)小音阶ABC'D'E'#F'#G'A',将第六音及第七音同时升高,是为了能夥够成为一个易唱的曲调,而避免和声小音阶中第六、七音间增二度音程。但音阶下行时须将第六、七音还原同於自然小音阶。
起源时间
中国七声音阶起源的时间,历来有争议。有些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力主
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是很晚的时候从国外传入的,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只有宫、商、角、徵、羽
五声音阶。另有一些音乐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大约起源于商代早期。
距今8000—9000年的
贾湖文化出土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
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八声音阶,特别是
七音骨笛,这推翻了中国“七声音阶”西来的说法。
考察文献,《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公元前227年,
燕太子丹派
荆轲去刺杀秦王,送行到易水河边,将分开时,荆轲在好友
高渐离的伴奏下,唱起离别歌,曲调先用“变徵之声”,接着用“慷慨羽声”。所谓“变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音阶名称,它的位置在徵音之前,而比徵音低
半音,相当于升高半音的fa,这个音突破了五声音阶的范围,使一些音乐史学家感到迷惑不解。郭沫若等学者提出,荆轲所用变徵之声是否从
两河流域,即
西南亚的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传入中国的?这在20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史学界曾经严肃讨论的问题。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
中国音乐史家试图通过对出土乐器的测试,解决中国七声音阶起源的
时间问题。中国古代最原始的乐器是埙,所以有关的研究从对
史前陶埙的测音开始。
半坡出土的一
音孔陶埙,距今约六千七百年,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小度
音程。我国民间的
劳动号子,依然是
小三度居多。半坡以后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埙从一音孔发展到两音孔,包含的都是小三度的音程关系。
专家对山西
万泉县荆村出土的三件陶埙进行测音,发现音高各不相同,可见埙的主人并没有按
绝对音高或者
标准音来制作。其中一音孔埙所发二音约为小三度,如3-5或6-i;二音孔埙所发的音构成纯
五度上加小三度,如5-2-4或6-3-5。二音孔埙能
吹出二、三个高度不同的
乐音,因而可以确认为旋律乐器,
制造者可能已略具音阶或调式的意识。
甘肃
玉门火烧沟出土了多件三音孔陶埙,三个音孔呈倒
品字形,吹奏时的指法可以有全闭的一种、开一孔音的三种、开二音孔的三种、全开的一种等八种指法。经初步测试后略去同音的结果,尚有六种指法能得出不同音高。
专家测试了其中9个完好的埙。由于埙体大小不等,各埙全闭孔的音最多相差达一个八度。又因为各埙孔位大致相同,所以每埙都能发4个音,但所构成的3个相邻音程又只有4个埙大致相同,另外5个则彼此大多不相同。由此可知,五声音阶的应用已相当成熟,专家认为,此时有可能已经应用六声、七声音阶。
如果用
西周以来的沿用阶名表示三音孔陶埙的音阶序列,可以发现大多数是以宫、角、徵、羽作为骨架,而缺少“商”音;甚至有了“清角”,但依然没有“商”音。
《国语·周语下》作品中有一段周景王与
乐官伶州鸠的大段对话。周景王将要铸造
林钟,因而向伶州鸠询问了许多乐理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七律者何”的问题。根据韦昭的解释,文中的“七律”,就是指宫、商、角、徵、羽、变宫、
变徵等“
七音之律”,即七声音阶。韦昭还特意说明“周有七音”。联系
上下文,可知韦昭的解释是正确的。到此,问题似乎已经很清楚,周景王之前,周人已经有七声音阶,否则,周景王不会提出“七律”的问题。但是,伶州鸠在回答周景王的问题时,试图对为什么音阶只有七个的现象作出解释。他说,
武王伐纣之日,岁星在鹑火之次的张宿,月在大火之次的
房宿。岁星与月亮之间正好有张、翼、轸、角、亢氐、房等七宿,所以周人取“七”为音阶之数。其实,音阶何以只有七个的问题,是音乐的
自然属性,在伶州鸠的时代是没有能力回答的,迫于无奈,只能用“
岁在鹑火、月在天驷”等天象来加以附会。但是,武王伐纣时,是否出现过“岁在鹑火、月在天驷”等天象,学术界有很大分歧,而伶州鸠关于音阶何以为七的谈论又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大多数学者对伶州鸠的论述持怀疑态度。但是,学者发现安阳
殷墟出土的
武丁时代的五音孔陶埙,
音列已经相当完备,表明至迟在晚商,完整的七声音阶已经出现。殷埙中的
半音阶序列问题。安阳埙已在十一音之间有了半音关系,只差一个音就构成了完整的“
十二律”。有理由认为,晚商音乐中已经有若干
变化音可供使用,并有可能产生某些具有变化音特点的调式。安阳埙除了以C为宫的七声音阶各音以外,还有
清商、清角、清徵和闰四个变化音。从甘肃三音孔埙到晚商五音孔埙,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有几件甘肃陶埙没有出现五声音阶中的主要音阶“商”,却率先出现了“清角”。可以说明“二变”的出现并非一定晚于五声。
商代出现七声音阶,并非说商代是音阶的原创时代,其原创的时代应该还要早于此。商代只是七声音阶出现的下限。那么它的上限又在哪里呢?
西周的
宫廷音乐中不用商声作为调式主音,不等于宫廷音乐的音阶中没有商音。前人认为西周礼乐是只用五声音阶的(其实在反映西周制度的有关典籍中,也找不出宫廷中不用“二变”的证据,这也不过是后人的说法)。我们只能说,宫廷中至少已用全了五声,不过商声却不在骨干音之列。也就是说,西周宫廷乐,无论其为五声或七声音阶,其可用于不同调式作为主音的音阶骨干音却是:“宫-角-徵-羽”的结构。
第三钟以上的“右
鼓音”几乎例外的都是小三度。而且绝大多数是倾向于
纯律的小三度(中有极少的例外,比纯律小三度略小)。
隧音为“角”者,其右鼓音必然就是“徵”,隧音为“羽”者,其右鼓音必然就是“宫”。西周钟的“右鼓音”,即使未曾在演奏实践中配合旋律音来敲击使用,也是在同音和异音的相和中起共振作用的。它们采取纯律小三度的音程关系也说明了这一点。从这里也反映出了钟乐以外的旋律乐器中,确有角、徵、羽、宫这种音阶骨干音的大量存在。
温县殷钟的全部右鼓音、隧音加在一起则构成了宫、商、角、徵、羽五声,可起应和旋律的作用。这种右鼓音情况当然也有可能经过有意识的选择。但它们既有小三度、又有
纯四度、
大二度 音阶的起源似应早于
律制。远古至
青铜时代的乐器从实际调查已见者说,其乐音系列都由音阶组成,而并无任何按律编排的事例。在十二律的数理规律被发现以后,诸如故宫所藏的
金编钟,则确实是按律编列的乐器了。
春秋时,七声音阶在实践中已经相当普遍,并已形成“七律”的概念,而写作《
地员》篇的那个学派,却只算到五音为止,这件事情就很耐人寻味。
五音的计算是:“一以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就可以得到五音的
弦长关系的简单整数比。那末,沿着同样的原则推下去,需要计算到七音时,也只消“六开以合九九”就能得出完满的结果:
乐曲专名的大量出现是
黄帝的
传说时期以后。乐曲有专名,说明乐曲本身的
艺术形式已经经过磨炼加工,而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音阶有一定的、不得紊乱的法则。但是,这里一个“律”字,恐怕只能当做音阶用音或其规律来讲。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
随县发现了一位名叫“乙”的
曾国诸侯的墓葬,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曾”似乎是名不见经传的国家。《
春秋》、《
左传》等
文献对江汉地区诸侯国的记载非常详密,甚至连江、黄、邓、唐、厉等鲜为人知的小国都曾提及,但就是没有提到过曾国。而至迟从
北宋开始,湖北的
安陆、
京山、
襄阳、随县,以及河南的
新野等地都出土过曾国的铜器,曾国的地望究竟在哪里,学术界一直不清楚。难道“曾”是史籍失载的国度?《春秋》桓公六年曾提到“
随国”,清代学者认为,随国的地望就在“湖广德安府
随州”(即今湖北随县),并说“终春秋世犹存”。《左传》说“
汉东之国随为大”,并记载了
楚国与随国之间的几次战争。可见,随国曾经是
汉水以东的一个国力较强的国家。著名
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所谓曾国,实际上就是文献所见的随国。
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中,最为轰动的是一套
青铜编钟。
编钟出土时,沿中室的南壁和西壁呈曲尺形立架陈放,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钟架为铜木结构,7根彩绘
木梁,两端以
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名铜质的佩剑武士和8根铜圆柱承托。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最大的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编钟的
总重约2567公斤。钟架的铜套、铜人、铜立柱、
挂钟配件等共重1854.48公斤。两者相加,共用青铜4421公斤。是所见最大的成套
青铜乐器群。
整套编钟共由65枚钟组成,钟的形制,可以分为
钮钟、
甬钟、?钟等三类。它们依照大小和音高,有规律地编成8组,分别悬挂在上、中、下3层钟架上。上层为3组钮钟,中层为3组甬钟,下层为2组大型甬钟,另有?钟一件。
整套编钟以姑洗律为基调,形成超低、低、中、高等四个音域区,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于同一音列,总体音域宽广,从大字组的C(发自下.一.正
鼓部),一直到小4字组的d(发自上.一.1侧鼓部),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5个八度又1个大二度,仅比钢琴的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其中心
音区,12个半音齐备,构成了完整的
半音音阶,可以旋宫转调,音列如现今通行的
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中外乐曲。演奏效果表明,编钟的和音、
复调、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整套编钟以徵、羽、宫、商四个阶名为核心,在这四声上方和下方的
大三度音分别后缀“角”、“曾”字表示,构成十二个半音。钟铭的律名或阶名还用前缀或后缀的形式表示律高、音程、音域的变化。已经完全具备了
旋宫转调的能力。
曾侯乙编钟中有一件?钟,上有31字铭文:“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
西阳,楚王熊章,作
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铭文中的“楚王熊章”,就是
楚惠王。“隹王五十又六祀”,就是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西阳”可能就是曾国的都城。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提到,曾侯乙去世时,楚、宋两国的国君前来会葬,并赠送车马等助葬的器物。“作曾侯乙宗彝”,是说将这件?钟作为曾侯乙宗庙祭祀的
彝器。铭文的大意是,楚惠王五十六年,楚惠王从西阳参加会葬回来,特地制作了这件?钟,作为曾侯乙的
祭器,置于西阳,永远使用。根据这段铭文的记载,专家认为,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为战国早期的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曾侯乙编钟有如此完善的钟律体系,其前至少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更长的
发展阶段。据此可以推断,《国语.周语下》伶州鸠关于“七律”的论述当有事实为基础,而不会是空穴来风,或者是出自后人的伪托。如果与安阳埙联系,则无疑可以为商代已有七声音阶的结论提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