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简称“宿”,别称宿城、蕲城、云都、符离,
安徽省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东、东北与
宿迁和
徐州接壤,南临
蚌埠,西至西北与
淮北、
商丘和
菏泽相邻,介于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之间,总面积9939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宿州市辖1个区、4个县。截至2023年末,宿州市
常住人口526.3万人。
历史沿革
上古
宿州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
埇桥区的古台寺、萧县的花甲寺、灵璧县的三山蒋庙、泗县的佘家台等地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的历史遗存就是明证。
夏、商、西周
境内为徐夷、淮夷等部落的居住区。
春秋时期,宿州境内就置有宿国、萧国、徐国等诸侯小国。宋国都城曾一度迁于宿地相山(今淮北市)。东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宋国宋湣公将原封地于今山东东平境内的伏羲后裔风姓男爵小国——宿国强迁于宋地(今宿州辖区)以为附庸,此为今宿州地域和“宿”字结缘之始。
战国
宿地属楚。
秦
秦朝一统后,辖区分属泗水郡、砀郡,置有灵壁、符离、蕲县、相县、取虑、铎县、僮县、下邑等县。
汉高帝五年(前20年),革砀郡为梁国,设砀县。初设甾丘县(在今埇桥区支河),杼秋县(在今萧县黄口),在今泗县境内置夏丘县和虹县。
新莽
始建国元年(9年),改砀县为节砀县,改符离县为符合县,不久复原称。
更始三年(24年),封刘秀为萧王。
建初四年(79年),迁梁国于下邑,砀县属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析沛国置谯郡,以竹邑、相城、符离等县属沛国,以镗县、蕲县等县属谯郡。
太和六年(232年),国除。
青龙二年(234年),复置萧县,属豫州谯郡。
景初二年(238年),分沛国置汝阴郡,阳城废。
西晋
元康五年(295年),砀山并入下邑县。
建武元年(317年),萧县属沛郡,郡治由相县徙于萧。
升平元年(357年),沛郡、谯郡陷于前燕。
太和五年(370年),燕灭,宿地尽入前秦。
大元九年(384年),东晋北伐,夏宿地。
义熙七年(411年),泗县地属南兖州,治夏丘。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废下邑,置砀郡,下设砀县、安阳两县。
东魏武定六年(548年),置新丰县(今宿州市北新丰村),竹邑县(今宿州城北20里老符离)属睢南郡,改夏丘县为晋陵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萧县为承高县,属彭城郡。
隋
开皇六年(586年),改承高县为龙城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废安阳置砀山县。
大业元年(605年),改龙城县为临沛县,后又复改临沛县为萧县。
武德四年(623年),析夏丘县置虹县。
武德六年(625年),夏丘县入虹县,夏丘县废。
贞观八年(634年),虹县属泗州。
元和四年(809年),析原徐州属之符离县、蕲县,原泗州属之虹县置宿州,因此地域古属“宿国”疆域,故取名“宿州”。治埇桥镇。
元和九年(814年),以亳州属之临涣县入宿州。
太和三年(829年),宿州废。
太和七年(833年),复置。
光化四年(901年),于砀山县置辉州。砀山县属之。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砀山县属单州。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萧县属徐州武定军节度。
宋
开宝五年(972年),宿州为保靖军节度,属淮南路。
熙宁五年(1072年),属淮南东路。
元祐元年(1086年),析虹县属零壁镇巡检司置零壁县,隶宿州。
政和七年(1117),因其地盛产如美玉般的磬石,故改县名零壁为“灵璧”。
金
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城被黄水湮没,县治迁虞山保安镇(今属河南永城)。
宪宗七年(1257年),迁回旧治。
至元二年(1265年),废蕲县、临涣、符离三县入宿州,属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废萧县、永固县入徐州。因砀山县屡遭水患,人口稀少废入单县。
至元三年(1266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
至元四年(1267年),拨宿州属之灵璧县归泗州。
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萧县,属河南行省归德府。
至元十三年(1276年),拨泗州属虹县入宿州。
至元十七年(1280年),复拨虹县属泗州,灵璧属宿州。
泰定元年(1324年),黄河行故汴渠仍与徐州泗水合,至清口入淮。宿州汴渠湮废。
洪武元年(1368年),宿州(辖灵璧县)属临濠府。
洪武十二年(1379年),萧县、砀山县属
南直隶徐州。
顺治十八年(1661年),宿州(降为
散州)属
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
雍正三年(1725年),升泗州为直隶州。
雍正十一年(1733年),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州府。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迁泗州于虹县,虹县并入泗州,初称泗虹州,后为泗州,原虹县降为虹乡。
宣统三年(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16日宿州光复。
中华民国
民国肇建,改宿州为宿县,改泗州为泗县,与灵璧县均属安徽省。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萧县、砀山属江苏省铜山行政督察区,宿县、灵璧县、泗县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今宿州所属各县先后沦陷。日伪、国民党、抗日人民政府三方政权并存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政权则在县城以外乡集设立流亡政府,宿、灵、泗隶属国民政府第六行政督察区,萧、砀则隶属江苏徐州专区。共产党则在各县交界毗邻处建立抗日政权,如宿东、宿西、萧宿铜、灵睢泗、泗五、泗南、泗宿等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伪在苏皖北部设淮海省,今宿州各县均属淮海省。
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灵璧县、泗县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砀、萧属江苏省徐州专员公署。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今宿州各县相继解放。各县分别属于豫皖苏边区三专署、六专署和江淮边区二专署、三专署。
1949年3月25日,江淮二专署并入三专署和豫皖苏三地委、六地委之一部合并,成立宿县专区,属皖北行署。辖邳睢、睢宁、泗阳、淮宝、泗南、泗宿、泗灵睢、萧铜、灵璧、宿东、五河、永城、砀山、萧县、怀远、宿西、宿城市和盱凤嘉、洪泽湖工委、宿迁市二十个县级政权。
1949年6月,经过合并、调整后,邳睢、睢宁、泗阳、宿迁市归属江苏建制。宿县专区辖永城、砀山、萧县、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泗洪九县,宿城市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析宿县西部置濉溪县。
1951年,重置宿城市。
1953年,砀山县、萧县划归江苏,永城县划归河南,宿县专区属安徽省。
1953年,撤销宿城市。
1955年,泗洪归划江苏,砀山、萧县划归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2月,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
1961年3月,蚌埠专区撤销,重新设立宿县专区,辖濉溪、砀山、萧县、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八县。
1964年,析宿县、灵璧、五河、怀远衔接处各一部,置固镇县。
1971年,宿县专区更名为宿县地区。
1977年,濉溪县划归淮北市。
1979年10月,析宿县城关镇及城郊、城西区之一部置县级宿州市。
1983年7月,五河、固镇、怀远三县划归蚌埠市。宿县地区辖砀山、萧县、宿县、灵璧、泗县、宿州市计五县一市。
1992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县级宿州市与宿县合并,仍为县级宿州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原宿县地区,设立省辖宿州市;辖泗县、灵璧、萧县、砀山和埇桥区(原县级宿州市)等四县一区,治所驻宿州市城区。
1999年5月,中共宿州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和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会议相继召开,省辖宿州市正式宣告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1月,
淮海战役结束,(今宿州)属江淮边区行政公署二专署、三专署和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三专署、六专署。
1949年3月25日,江淮边区行政公署决定,将二专署并入三专署和豫皖苏行政公署三专署、六专署之一部合并,成立
宿县专区,辖邳睢、睢宁县、泗阳县、淮宝、泗南、泗宿、泗灵睢、萧铜、永城县、砀山县、萧县、宿城市、宿东县、宿西县、灵璧县、五河县、怀远县和盱凤嘉、洪泽湖工委、宿迁市共二十县级政权。
1949年4月21日,宿县专署决定将宿城市、宿东县、宿西县合并为宿县,成立中共宿县县委、县政府。
1949年6月,邳睢,睢宁县、泗阳县、宿迁市归属江苏省管辖,经过合并、调整后,宿县专区辖宿县、砀山县、萧县、永城县、灵璧县、泗县、泗洪县(由泗县析置,驻青阳)、五河县、怀远县共九县。
1950年1月,政务院批准,将萧县东部的褚兰、棠张、桃山3个区全部和北望、郝寨2个区部分计61个乡,429个行政村,524个自然村,划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1950年,由宿县重置宿城市。
1950年9月20日,由宿县重置宿西县。
1950年11月13日,宿西县改为濉溪县。宿县专区辖宿城市、宿县、濉溪县、砀山县、萧县、永城县、灵璧县、泗县、泗洪县、五河县、怀远县共一市十县。
1952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改为城关镇,宿县驻地也由老符离集迁驻城关镇。
1952年将铜山县的桃山区、褚兰区划入宿县。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将宿县专区所辖的萧县、砀山县划入江苏省,将永城县划入河南省(1952年11月25日政务院【政齐字第149号】命令)、(1952年12月1日华东军政委员会【东办政字第1127号】命令转发)(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1月20日决定,于2月1日正式划出)。
1952年,安徽省宿县专区濉溪县的赵庄、钟庄、王庄、小沟岸、邸庄、张庄、苗庄、黄庄、祝庄、张井、呼庄等11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永城县(内务部1952年12月5日批准)(1952年4月2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东办(三)字第0443号】批复)(1952年6月4日皖南北人民行政公署【皖民字第03446号】批复)宿县专区2月18日报告。安徽省永城县、砀山县的雨亭区、新兴区(原属于永城县)划归河南省商丘专区(政务院1952年1月31日批准)。将砀山县的雨亭区、新兴区划入河南永城县。固桥、陈堤口、胡屯、后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宿县专区辖宿县、濉溪县、灵璧县、泗县、泗洪县、五河县、怀远县共七县。
1955年,盱眙县、泗洪县划归江苏省管辖,萧县、砀山县划归安徽省宿县专区管辖。宿县专区辖宿县、濉溪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怀远县共八县。
1956年2月,宿县专区、
滁县专区合并为
蚌埠专区。
195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开发淮北矿区初步规划和施工方案》,成立闸河煤矿筹备处。
1958年3月,改为濉溪煤矿筹备处;5月,改为淮北煤矿筹备处。
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6次会议决定,撤销濉溪县,将原濉溪县的行政区域全部设立
濉溪市。
1960年2月17日,改淮北煤矿筹备处为濉溪矿务局。
1961年1月13日,析萧县相山地区与濉溪县北部地区(方城大队和渠沟大队)与濉溪矿务局成立濉溪市,濉溪市人民委员会与濉溪县人民委员会合并办公,并将萧县南部杜集、朔里公社全部及永堌公社闸河以西4个大队、吴庄公社闸河以西7个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1960年4月16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同年6月17日,成立濉溪市郊区,辖相山、杜集、高岳3个公社;同年8月4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报告备案;同年12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4次会议决定,恢复濉溪县,以濉溪市的部分地区为濉溪县行政区域,划濉溪县北部和萧县相山地区与濉溪矿务局组建濉溪市。
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重新设立宿县专区,辖宿县、濉溪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怀远县共八县。
1963年12月16日,宿东办事处成立,辖宿县专区宿县东部部分区域,所辖区域划归濉溪市管辖。
1964年,由宿县、灵璧县、怀远县、五河县衔接处各一部,析置固镇县。宿县专区辖宿县、濉溪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怀远县、固镇县共九县。
1971年,国务院批准,改濉溪市为淮北市。
1977年,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管辖。
1981年4月21日,将萧县的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5个整建制公社和毛庄(毛庄、郝台、姚楼、路庄、沈庄、袁庄、祁庄7个大队)、牛眠(牛眠、大庄、冯庄、王窑、欧集、二庄6个大队)、吴庄(房庄、李台、刘行3个大队)、丁里(许堂大队的孟楼1个生产队)4个公社的16个大队、1个生产队划归淮北矿务局领导,实行以矿带社体制。
1983年07月,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三县划归蚌埠市管辖。宿县地区辖宿州市、宿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共一市五县。
1985年07月15日,淮北市撤销宿东办事处,所辖区域划归宿县地区宿州市管辖。
1992年,撤销宿县,并入县级宿州市,宿县地区辖宿州市、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共一市四县,地区行署驻宿州市。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宿县地区和县级宿州市,设立地级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埇桥区。宿州市辖原宿县地区的砀山县、萧县、泗县、灵壁县和新设的埇桥区。(国务院1998年12月6日批准)
1999年元月,埇桥区挂牌成立。
2021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安徽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宿州市萧县人民政府驻地由龙城镇大同街138号迁移至圣泉镇复兴路18号,保持其行政区域不变。
区划现状
截至2022年10月,宿州市辖1个区、4个县:
埇桥区、
砀山县、
萧县、
灵璧县、
泗县,共18个街道、93个镇、1个乡。
宿州市人民政府驻埇桥区银河一路506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襟连沿海,素有安徽省北大门之称。东至东北与
江苏省宿迁市、
徐州市接壤,南临
蚌埠市,西至西北与
淮北市、
河南省商丘市、
山东省菏泽市毗邻。介于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之间,总面积9939平方千米。
地质构造
宿州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中朝准地台区的淮北盆地一穹隆分区。丘陵地区基岩局部出露,岩性以寒武、奥陶、震旦纪白云质灰岩为主。含有部分页岩、砂岩、石英岩。由于受多次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多支离破碎、裂隙溶洞发育,透水性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分布较广,岩性为粘性土,砾石及砂。区内构造有东西的构造带、新华夏构造带、弧形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自南向北有蚌埠、固镇、沛县三个东西向隆起,隆起之间为相对的凹陷区。宿州北部的苗安、灰古至四铺一线,有东西断层,此断层对淮北水文地质条件起着控制作用。断层以北的相对上升区,为基岩地下水强径流交替带,断层以南基岩地下水降径流滞缓,水质水量较北部有明显差异。
地形地貌
宿州市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地貌要素的差异较大,大体上可分为丘陵、台地、平原三大类型。
丘陵
丘陵主要集中分布在濉河以北,面积59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1%,丘陵地的基岩除极少数为酸性和基性岩浆岩外,主要为震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及少量砂岩、页岩。水热条件虽不足以使灰岩发育成大规模的喀斯特地貌,但崎岖石牙和小型溶侗发育相当普遍。高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的京沪铁路两侧,海拔高度一般为200至250米,少数高达250—395米。其发育受褶皱构造的影响,成带状;由于灰岩岩性较坚硬,难破碎,其坡度多在25度上下,从而使陡坡高丘与缓坡高丘相互交叉存在,其残积、坡积物除山麓部分能连片较厚外,一般仅呈鸡窝状。基岩裸露地占有很大比例,故其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利用。低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宿州东北部,灵璧九顶、渔沟一带。海拔高度一般为100—200米,只有黑峰岭才略超过200米。低丘基岩虽然亦以灰岩为主,但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下,坡积、残积物较厚而连片,林牧业利用条件较好。
台地
台地主要分布于丘陵地的四周,面积292平方千米,占宿州市土地总面积的2.9%,台地根据其台面组成的物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剥蚀堆积台地,其地面先被夷平,后抬升,再经剥蚀堆积的台地,主要紧挨丘陵分布,分为二级,第一级台地高出洪积扇、洪积平原或砂姜黑土平原,或黄泛平原5米左右;台面堆积物主要为黄色粘土,属坡积物;台面坡度一般多在5度以下,切割深度常可达3至5米;第二级台地,高出于第一级台地2至5米;台面堆积物主要为红色粘土,属于残积、坡积物。台面坡度一般多在5度以上,切割深度常可达5米以上。剥蚀堆积台地由于地势较高,而土层又粘重。故其易旱,水土流失也较严重。二是沉积台地,主要分布于泗县东南的墩集一带,分为二级,一级为高出于平原5米左右,台面较窄,但平坦,组成物质主要为综黄色粘土,含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第二级台地高出第一级台地,也在5米左右。这级台地台面广,亦较平,但可偶见土状突出物。台面组成物质主要为黄色、黄褐色亚粘土,并含有大量的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
平原
平原是宿州市地貌中的主体,面积889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1%。以五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的比降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缓倾斜状;各地的中、小地貌形态及沉积物的性质又各自迥异,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洪积扇和与洪积平原。由丘陵地区河溪的洪水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洪积扇及由洪积扇联合组成的洪积平原,面积260平方千米。存在于丘陵间和丘陵、台地的边缘,但由于其形成时间长,且覆盖于砂姜黑土之上,为一种现代沉积,故土质较肥,为丘陵地边缘的重要耕作地。
二是黄泛平原。黄泛平原是因黄河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起多次溃堤决口改道南泛所形成,面积5657平方千米。由于黄泛平原的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多,所以地表易于盐化、碱化。根据地貌分类,又分为黄泛高滩地、黄泛决口扇、黄泛缓坡地、黄泛洼地等四种类型。
三是黄泛砂姜黑土平原。主要分布于宿州市境南部,即宿州、灵璧县、泗县的南部,面积2980平方千米。砂姜黑土平原由于它一方面既以七千五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比降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一方面又自河岸向河间地区微凹,故又称为缓倾斜微凹平原。由于在这里有多条淮河支流平行穿过,地面被分割成多块而位于两河间,故又称为河间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所发育的土壤为砂姜黑土,根据其成因,又可分为河岸高地、河间洼地、缓倾地。
山脉
宿州市濉河以北地区的埇桥区、萧县、灵璧、泗县部分,分布着绵延的岛状低山残丘,属于淮阳山脉余脉,系古生代构造带。在250万年前开始的新构造运动中,为缓升降交替区,大部分地区沉陷,少数地区相对隆起而形成。高度多在200米左右,最高的大官山在萧县境内,海拔395米。
高度超过200米的山岳有高山、独山、歪头山、长山套、马山、两辫山、轿顶山、轿山、锦屏山、大龙暴峪、黄包山、寨山、凤山、官山、萝卜山、圣泉山、岱山、老虎山、灵山、五洞山、程蒋山、黄山、鹰咀山、龙虎.峪、皇藏峪、大虎山、龙王山、老鹰窝、天门山、乌牛山、秤砣山、灵鹫山、灵蛇山、卧虎山、老龙脊、八山、青山、鹤山、二郎山、芳岩山、孤山、唐山、武里山、茭山、亮山、骞山、齐山、马湾山、瞻凤山、望山、大黄山、鱼山、白虎山、尚山、桂山、东平山、广龙山、马山、九顶山、梅山、湖山、老海寺山、大望町山、宜山、青铜山、蝙蝠山、大龙山、张山、香山、黑风峪、塔山、贡山、藕圹山、巍山、柏山、仓山、刁山等。
较为著名的有萧县皇藏峪自然保护区内的诸山、圣泉山,宿州市埇桥区夹沟的武里山、镇町寺山,灵璧县的凤山、九顶山,泗县的鹿鸣山、阴陵山等。
气候特征
宿州市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带,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鲜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无霜期长。宿州市冬夏长而春秋短,春秋—般不足2个月,夏季110—115天,冬季137天左右。宿州市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果树和林木的生长,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宿州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同时又受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及海陆气候的影响,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天气变化剧烈,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强烈,干旱、洪涝、大风、冰雹、连阴雨、低温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常有发生,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气温
1.平均气温
全市历年平均气温14.5℃左右,年平均最低的是1956年和1957年,全市各地12.9—13.2℃;最高年份是2006年,宿州站达到16.3℃,其余各县在15.5℃左右。1月是全年最冷月份,自北向南平均气温0.2—0.8℃;最热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27.2℃左右。
2.极端气温
平均极端最高气温是指多年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宿州站37.9℃,其余各地37.5—37.6℃。全市各地每年都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日数和持续天数有所不同。极端最高气温全市各地均在40℃以上,其中多数超过或等于41℃,泗县1988年7月9日极端最高气温41.7℃,是全市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极端最高气温的最低值在35以上,最低的是35.1℃,时间是出现于萧县1963年7月1日。日最高气温≥35℃日数各地平均为9.9天至13.0天,宿州站最多,萧县最少。
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是指多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平均值,全市各地均在-10.9—-11.7℃之间,相差不大,且有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全市极端最低气温除砀山不足-20℃外,其余各地均在-23℃以下;极值为灵璧县的-23.9℃,出现于1969年2月6日。日最低气温≤-10℃的寒冷天气日数历年平均2天左右。20世纪90年代冬季日最低气温≤-10℃的寒冷天气日数平均不足2天,不到60年代的三分之一;1999—2007年连续9年没有出现≤-10℃的寒冷天气。
3.无霜期
宿州市的
无霜期较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历年平均无霜期202——209天,砀山县最少,萧县最多。无霜期最多的一年有244天(1984年),出现于萧县,最少的—年只有164天(1965年),出现于泗县。全市各地平均终霜期4月5日左右,最迟出现于灵璧.(1961年5月4日);平均初霜期10月26—30日,相差3—4天,最早出现于砀山县(1968年9月29日)。
4.地温
(1)地面温度。
历年平均地面温度16.0—17.6℃,泗县站最高,砀山县最低;北部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8℃左右,中东部偏高2.8℃上下;各月变化基本与气温同步。全市各地地面极端最高温度70℃左右,极值为73.7℃,出现于泗县,日期为1988年7月9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大多接近-26℃,极值为泗县的-28.0℃,出现于1969年2月6日。
(2)5厘米地温。
春季3—4月,地中浅层5厘米地温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北部5厘米地温升至10℃在3月下旬后期,中东部在3月下旬中期;升至129大都在4月上旬初。
(3)冻土。
冻土一般出现于每年的11月至翌年3月,为期5个月,发生冻土的日数一般为40天左右。全市各地最大冻土深度超过15厘米,最大值为28厘米,出现于砀山县(1967年1月6—7日)。出现冻土深度≥10厘米的年份,灵璧县最多为31年,占有观测资料年份的65%;泗县最少14年,不足30%。
降水
1.降水量
宿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728—900毫米之间。具有明显的南多北少特征,灵璧县最多,接近900毫米,北部的砀山最少,只有728毫米,比灵璧偏少170毫米左右。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全市年降水量最大为泗县的1620.5毫米(2003年),该县年降水量最少为465毫米(1978年);全市年降水量最少的是砀山县的414.7毫米(1966年),砀山县年降水量最大为1333.9毫米(2003年)。降水的季节分布有明显差异:夏季最多,春、秋季相近,冬季最少。夏季(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4.5%,春季(3—5月)占19.4%,秋季(9—11月)占19.3%,冬季(12—2月)占6.8%。各月平均降水量7月最多,176.5—229.2毫米;12月降水最少,14毫米左右。汛期(6—8月)历年平均降水量396—493毫米,砀山县最少,灵璧最多。汛期降水量最多的是灵璧站的11343毫米(2003年),最少的是砀山站的1503毫米(1999年)。
2.降水日数
宿州市各地年降水日数84—102天,泗县最多,砀山最少,中、东部都在95天以上,只有泗县超过100天,南北相差较多。全年最多降水日数123天,出现于泗县(1958、1985、2003年3年);最少降水日数58天,出现于砀山县(1988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天,出现于灵璧县(1965年7月7—22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88天,出现于萧县(1987年11月29日至1988年2月24日)。
3.降水强度
(1)平均状况。宿州市全年各级降水量的历年平均分布是:自北向南小雨62.4—77.3天,中雨12.6—15.6天,大雨5.1—7.2天,暴雨2.3—2.6天,大暴雨0.3—0.5天。
(2)一日最大降水量。一日最大降水量之冠是萧县的374.6毫米(1982年7月22日),其次为泗县的239.8毫米(1962年7月8日),其他各地均在221—229毫米之间。
(3)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一小时最大降水量是萧县的106.5毫米(1982年7月22日),其次为泗县的106.2毫米(1966年7月22日),其他各地在85—101毫米之间。
(4)十分钟最大降水量。十分钟最大降水量之最属砀山的33.8毫米(1985年8月22日),其次为泗县的32.0毫米(1972年7月4日),其他各地均在30—31.4毫米之间。
(5)一次最大连续降水量。宿州市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为萧县的437.6毫米(1982年7月20—24日),灵璧县最小为287.5毫米,其他各地均在324—381毫米之间。
4.降雪与积雪
(1)降雪。多年平均初雪期常年出现于12月中旬初,终雪期在3月上旬。平均年降雪日数萧县、砀山县10—11天,其余各地12天左右;降雪日数最多是1968—1969年的冬季26—31天。全市最早降雪出现于1987年10月20日(泗县);最迟降雪出现于1955年4月18日(宿州站)。
(2)积雪。
历年平均积雪日数泗县、砀山县10.7—11.0天,其余各地9.5天左右,差异不大。全市各地最多积雪日数42—47天,主要出现于1956—1957年冬季的1—2月份。
(3)雪深。北部积雪最深为23——24厘米,出现于1964年2月中旬;中部最大雪深28厘米,出现于1989年2月23—24日;南部积雪最深达30—31厘米,出现于1989年2月下旬。
日照
年平均
日照时数2179.4—2261.5小时,中部偏多,东南部偏少,相差80小时左右。——年之中,日照时数最多月为5月,—般在218——230小时;北部砀山县、萧县1月日照时数最少,中东部2月最少;最多月与最少月相差75.3—86.6小时,砀山县相差最多,泗县相差最少。2月日照时数南北差异最小,有4.6小时,8月差异最大,达13.9小时。
风向风速
1.风向
宿州市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宿州站为例,全年以东北至东风居多,频率在10—12%;春季多是东北至东风,频率为9—14%;夏季6—7月盛行东至东南风,频率8—12%;8月多是东至东北风,频率达到13—17%,是风向频率最为集中的月份;秋季东北风较多,频率14—17%,是单一风向频率最高的季节;冬季盛行东北风,频率为13—14%;静风频率除3—7月不足10%外,其余各月均在10—16%。
2.风速
宿州市年平均风速在2.3—3.0米/秒之间。年平均风速以宿州站较小,与测站位置及周围环境影响有关。地理位置偏东南方的灵璧县、泗县年平均风速较大,较能客观反应全市平均风速状况。月平均风速,一年之中以春季最大,尤其是3—4月,平均风速在2.7—3.5米秒之间,夏季和冬季风速次之,秋季风速最小。
蒸发量
宿州市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279—1568毫米,最多与最少相差289毫米,全市各地分布较为均匀。一年之中,蒸发量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且春季大于秋季。从逐月分配看,各地以6月蒸发量最大,占年蒸发量的14.5%左右;冬季1月蒸发量最小,仅45毫米上下。春种4月与秋种10月相比,4月蒸发量明显大于10月,在北部更为明显。
水系水文
宿州市属淮河流域,境内有中、小河道70条,排水大沟354条,分为6大水系。
(一)怀洪新河水系
怀洪新河水系市内流域面积3372.7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会河、沱河、北沱河、唐河、獬河、石梁河。浍河为跨省河道,主要承泄上游河南省来水。浍河、沱河、北沱河、唐河、獬河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由入淮河改经崇潼河汇入洪泽湖。
(二)奎濉河水系
奎濉河水系市内流域面积2975.5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奎河、濉河、拖尾河、老濉河。奎河发源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山麓,呈南北走向,在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汇入濉河。濉河呈东西走向,在江苏省泗洪县境内注入洪泽湖的溧河洼。
(三)新汴河水系
新汴河全长127千米,市内流域面积2493.3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沱河、王引河、萧濉新河。新汴河流域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干流从戚岭子截沱河至江苏省泗洪县付圩子流入洪泽湖溧河洼,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大型河道。
(四)南四湖水系
南四湖水系市内流域面积439.0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复新河、苗城河、废黄河,均为跨省河道。复新河、苗城河源于砀山县玄庙镇南,流经江苏省丰县,山东省单县、鱼台县,注入昭阳湖。废黄河由豫、皖、鲁三省交界处入境,经江苏省丰县、沛县大沙河入昭阳湖。
(五)安河水系
安河水系市内流域面积313.0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潼河、龙河。潼河发源于灵璧县花山子,流经江苏省睢宁县和安徽省泗县,在泗洪县经安河入洪泽湖。龙河发源于江苏省睢宁县龙集,在泗县小王庄北成为皖、苏两省边界河道,在高庄处汇入徐洪河。
(六)故黄河水系
故黄河水系市内流域面积193.5平方千米,系指萧县故黄河段。故黄河上段在砀山县高寨东进入大沙河汇入南四湖。下段为皖、苏两省边界河道,向东经江苏省的徐州、宿迁、淮安、滨海流入黄海。市内河流受地势制约,多流经平原。除砀山县北部复兴河流向东北入南四湖水系外,其他河流均自西北流向东南,先后汇入淮河、洪泽湖。市辖区中南部处在淮河各大支流下游,每逢暴雨来临,河水猛涨,常造成洪涝灾害。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水灾。冬春季节中上游许多河、沟断流,砀山县、萧县常有旱灾发生。
土壤类型
宿州市土壤共有6个土类,12个亚类,26个土属,近70个土种。就地貌类型,成土原因和地域特征,可分为三大土区。
低山残丘土壤
包括黑色石灰土、山红土、山黄土、山淤土等,习惯称为山地土壤。大多分布在萧县东南部和宿、灵、泗县的中、北部。
黄泛平原土壤
只有潮土一个土类,习惯称为沙淤土,集中分布在黄河故道及汴河以北,土种比较多,主要有沙土、淤土、花碱土、两合土等。
河间平原土壤
共有2个亚类,七个土属,18个土种,主要是砂礓黑土和零星分布的坡黄土。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宿州市树种有53科270余种。天然林仅存于皇藏峪和大方寺、秦山等地区,计有140余种。上层木有
黄檀、
青檀、
黄连木、
栓皮栎、
五角枫、
椴、黄桢,并有楝树、
山槐、大果榆、枫杨、八角枫等。小乔木层,林下灌木主要有鸡麻、卫茅、
山胡椒、
五加、
小叶鼠李、二色胡枝子等。村庄附近,道路两旁常见树种有侧柏、水杉、榔榆、刺槐、槐、臭椿、香椿、苦楝、
泡桐、梓楸、小叶杨、旱柳、
银杏、
桂花、
白榆、大官杨、梧桐等。常见灌木有腊条、杞柳、紫穗槐等。
宿州市有中药材236科1065种。其中植物药材162科893种;动物药材74科115种;矿物药材9种;其它类药材84种,主要品种有
紫苑、
薏米、
荆芥、
芦巴子、
红花、
莲心、
芡实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有半夏、元胡、百合、
贝母、
金银花、芋肉、
杜仲等。
水生植物有9科11种,主要有马来眼子菜、苦草、金鱼藻等。水生经济作物有芦苇、藕、蒲草、菱白等。
动物资源
宿州市野生动物有
獾猪、獾狗、
狐狸、
野猫、
黄鼠狼、
野兔等。
鸟类有
鹰、
雁、白鸳、
鸳鸯、
灰鹤、
斑鸠、鸽、雀、燕、鹊、
鹌鹑、
黄莺、
画眉、鹑鹰、猫头鹰、
百灵、布谷鸟、
鸬鹚、鸦、托白练鹪鹩、鹩鸽、雉等110多种。
鱼类有7目15科49种,主要鱼种有
草鱼、
鲢鱼、
青鱼、
鳙鱼、
鲤鱼、
鳝鱼、泥鳅、鳜鱼等。底栖生物11种,有螺、蚌、水蚯蚓等。还有中华新米虾、秀丽虾等类和蟹、龟、鳖等。
矿产资源
宿州市有矿产资源28种,其中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17种,现已开发利用的有11种,以能源、非金属矿产为主,保有储量大,主要矿产地分布集中。其特点:一是矿产种类多,潜在价值大。发现的矿产有
煤、
煤层气、
铁、
铅、
钾、
白云岩、
石灰岩、
石英岩、硬质高岭土、
耐火粘土、
瓷石、
金刚石、
矿泉水等;已查明储量的有煤、铁、铅、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硬质高岭土、耐火粘土、瓷石、饰面石材等。大宗矿产为煤炭、煤层气、白云岩、石灰岩、硬质高岭土、瓷石、铁;有找矿前景的为石油、天然气、金刚石、含钾类岩石、石膏、金、铜、铅、石灰岩类观赏石、矿泉水等。二是矿产分布广,优势矿产储量大。
白云岩、大理石(饰面用灰岩)、耐火粘土位居安徽省第一,
瓷石居安徽省第四。
人口
截至2023年末,宿州市常住人口526.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万人,
城镇化率48.09%,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来源
政治
(截至2024年1月)
经济
综述
2023年,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3]增加值338.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739.2亿元,增长5.2%;第三产业增加值1213.9亿元,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8:32.2:53.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387元,增长6.5%。
参考资料来源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宿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6.5%,民间投资增长6.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5.8%。分产业看,一产投资增长45.6%,二产投资增长16.6%,三产投资增长6.0%。2022年,宿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97.5亿元,下降9.3%。 2022年,宿州市826个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60亿元,增长20%;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8个,较上年增加89个;计划内开工率99%,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宿马园区中鹰包装纸、萧县华企云谷等5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开工建设。
财税收支
2022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税收收入94.7亿元,下降0.5%;财政支出502.1亿元,增长5.9%,其中民生支出429.0亿元,增长5.7%,占财政支出的85.4%。从重点支出项目看,教育支出增长6.2%,城乡社区支出下降1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1%,卫生健康支出下降2.8%。
人民生活
2022年,宿州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10元,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7元,增长6.2%。
2022年,宿州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5974元,增长4.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9047元,增长2.0%,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35.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3939元,增长5.7%,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2%。
2022年,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4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6.5平方米,增加8.7平方米。
2022年,宿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6%,衣着价格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7%,交通和通信上涨5.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5%。
第一产业
2022年,宿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6.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增加值198.5亿元,增长3.6%;林业增加值14.2亿元,下降3.2%;牧业增加值117.1亿元,增长6.5%;渔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12.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7.9亿元,增长8.0%。
农业
2022年,宿州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3.9万公顷,增长0.5%; 粮食产量458.0万吨,比上年增产4.4万吨,增长1.0%。其中,夏粮278.6万吨,增产4.5万吨,增长1.6%;秋粮179.4万吨,减产0.04万吨,下降0.02%。油料产量13.9万吨,增长1.4%。水果产量311.1万吨,增长4.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43.8万吨,增长4.5%。
林业
2022年,宿州市林木年采伐量12.7万立方米,四旁植树955.9公顷。
畜牧业
2022年,宿州市肉类总产量62.0万吨,增长4.4%。其中,猪肉产量38.2万吨,增长4.2%;牛肉产量1.5万吨,增长5.5%;羊肉产量6.8万吨,增长1.9%;2022年,宿州市生猪存栏275.1万头,增长5.1%;出栏430.5万头,增长4.7%。牛奶产量1.5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32.1万吨,增长5.9%。
渔业
2022年,宿州市水产品产量4.8万吨,增长4.6%。
生产条件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 4.4万台,比上年增长8.3%;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4万台,增长2.3%,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比1:1.66,农业机械总动力856.2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9%。灌溉面积48.1万公顷,增长0.1%,新增耕地灌溉面积0.07万公顷。
第二产业
工业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其中,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9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2.1%,食品制造业下降13.7%,纺织业下降2.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9%。2022年,宿州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小麦粉比上年下降30.8%,饲料下降24.7%,罐头增长5.4%,机制纸及纸板下降4.9%,水泥下降2.6%。2022年,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实现利润总额89.5亿元,下降12.9%。
2022年,宿州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9.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2.7%。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0万户,增长13.5%,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8.4万户。
建筑业
2022年,宿州市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6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64.6亿元,增长12.5%,占比73.4%;安装工程产值86.6亿元,增长4.3%,占比13.7%;其他产值81.7亿元,增长9.3%,占比12.9%。从行业类别看,房屋建筑业产值253.0亿元,增长35.3%,占总产值的40.0%;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234.7亿元,增长1.4%,占比37.1%;建筑安装业产值137.0亿元,下降4.3%,占比21.6%;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产值8.1亿元,下降11.9%,占比1.3%。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宿州市服务业增加值1114.8亿元,增长3.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2.9亿元,增长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9.9亿元,下降1.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7.0亿元,增长3.1%;金融业增加值123.6亿元,增长7.7%;房地产业增加值151.5亿元,下降2.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31.9亿元,增长5.8%。
国内贸易
2022年,宿州市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0亿元,比上年下降1.3%,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918.0亿元,下降1.4%;乡村零售额306.0亿元,下降0.8%。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书报杂志类、家具类等零售额分别增长56.9%、15.9%;日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煤炭及制品类、汽车类、服装类、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及中西药类分别下降6.0%、1.1%、86.2%、2.4%、11.0%、65.2%、4.0%、24.6%;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11.7%。
对外经济
2022年,宿州市进出口总额1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进口总额1.2亿美元,下降17.6%;出口总额16.9亿美元,增长11.2%。
招商引资
2022年,宿州市引进外资项目11个;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225.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2亿美元,下降44.6%。
邮电通信
2022年,宿州市邮电业务总量64.0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4.2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9.8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07.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5.7户/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17.4万户,互联网宽带普及率41.0户/百人;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7.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5.2户/百人。
旅游业
2022年,宿州市国内旅游人数1864.3万人次,下降16.0%。入境旅游者199人次,下降37.0%。旅游总收入130.1亿元,下降18.5%,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3万美元,下降51.6%;国内旅游收入120.1亿元,增长18.5%。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94.7亿元,增长15.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443.7亿元,增长19.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34.5亿元,增长15.1%。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89.4%,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保险业
2022年,宿州市保险业保费收入103.6亿元,增长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3亿元,增长11.0%;人身险保费收入61.3亿元,下降5.8%。赔款和给付支出40.8亿元,增长12.7%。其中,财产险赔款26.7亿元,增长12.9%;人身险赔款和给付14.1亿元,增长12.4%。
交通运输
交通
国省干线
“十三五”期间,宿州市累计实施国省干线一级公路项目36个,总建设规模约480千米,总投资约252亿元;S407符离大道、G206北段、S303宿淮快速通道、G104泗县段和G310、G237、S303徐明高速泗县连接线等29个项目建成通车,完工里程355千米,完成投资196亿元。全市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758千米(其中:国道7条546千米,省道25条1212千米),一级公路里程达700千米,居安徽省第2位,皖北第1位,已形成市至县、县与县以及重要交通枢纽节点之间高标准互联互通一级公路骨架网。
高速公路
德上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徐明高速公路联通南北,连霍高速公路、盐洛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60千米,居全省第5位,形成“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同时,结合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及调整,在现有高速公路基础上进行扩容、加密。徐州-宿州-蚌埠、徐州-淮北-阜阳高速公路纳入安徽省“十四五”高速公路网规划。
铁路
京沪线、陇海线两大铁路干线呈“十”字状贯穿宿州市全境。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宿州车务段,担负着京沪线和符夹线接发列车以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固镇县、五河县和蚌埠市经济区域的客货运输,管辖符离集站、十里堡站、宿州站、宿州南站、陵家桥站、曹老集站、徐家港站等15个车站,全长117.5千米。
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宿州东站开通运营。
2014年12月10日,宿淮铁路开通客运。
水路
宿州是
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市区域内有
浍河、
新汴河、
沱河、
萧濉新河等河流。2013年,有7级以上航道里程176.23千米。其中五级航道142.41千米,六级航道15.73千米,七级航道18.09千米。宿州港以浍河和新汴河为主,主要航线由宿州港经
洪泽湖至长江中下游各港口城市,经大运河至江、浙、沪等地;或经淮河到淮河沿岸各港口城市。
航空
运输
2022年,宿州市公路旅客运输量200万人,比上年下降73.6%。旅客周转量2.56亿人千米,下降62.9%。公路货物运输量2.1亿吨,下降5.4%。货物周转量375.9亿吨千米,下降0.9%。年末汽车保有量77.4万辆,比上年增长5.8%,其中个人汽车保有量70.5万辆,增长6.4%。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共有
高新技术企业363家。专利有效量3607件,专利授权量4972件。省科技成果登记1514项。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1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
院士工作站3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普通高中学校48所,普通初中学校205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馆藏书量1273.5万册。2022年,宿州市组织文艺活动1.2万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共有体育社团组织机构数326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7个。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11181人。2022年,宿州市共开展各项全民健身活动112次。省及省以上比赛共获得金牌99枚,银牌35枚,铜牌48枚。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拥有卫生机构2158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2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4个、其他卫生机构22个,医院9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6个。全市实有床位3.7万张,其中医院2.4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万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万人,
注册护士1.7万人。
更新至2024年
社会保障
2022年,宿州市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万人。
2022年,宿州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349.1万人。城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0.0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领取人数89.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68.4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6.8万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31.6万人。基本医保参保率106.7%。
截至2022年末,宿州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32个,床位3.8万张。
社区服务中心213个,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市共支出医疗救助金2.9亿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8万人。2022年,宿州市销售社会
福利彩票2.6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8亿元。
环境保护
2022年,宿州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水量达标率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6.7%。城市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均值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分别为54.8dB(A)和65.5dB(A)。2022年,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802.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6%,单位GDP能耗0.362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0.3%。
安全生产
2022年,宿州市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22起,死亡22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6起,死亡53人;道路运输事故34起,死亡31人。
历史文化
综述
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
淮夷等部落在宿州市境内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有
宿国、
萧国、
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设立
蕲县。隋大业年间,通济渠(汴水)开通,古城宿州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
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史称这里“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秦末,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宿州揭竿而起。
楚汉相争,
垓下之战,霸王别姬在此发生,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张浚、韩世忠抵御外侮、抗击金兵的“戎马之郊”。
抗日战争时期,
新四军四师在宿州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陈、粟指挥的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在宿州开辟了
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扭转了内战的形势,奠定了
渡江战役的胜败。
地名由来
宿州市古名埇桥镇,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即治于此,埇桥镇自此易名为宿州,为历代州、县治所。
文物古迹
宿州市境内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术
龙城画派
“
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因为活动中心在安徽萧县龙城镇,故称“龙城画派”。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有
王之麟、许辉祖、
吴作樟、张太平、路荫南、侯子安、谢来占、
王为翰、
袁汝霖、刘云巢等,他们冲破笼罩画坛的“四王”画风,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性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师法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趣趋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和流派。
石刻艺术
萧县汉画像石的大量出土,丰富和充实了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2008年,“萧县石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萧县石刻技法分平面刻和主体刻两种,平面刻又有平刻和浮雕之分,大都为剔地浅浮雕;表现手法可分阴刻和阳刻。在萧县石刻中,几乎可以看到中国石刻艺术中所有的技法和刀法。
曲艺
坠子戏
坠子戏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安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坠子戏是一个具有浓郁
淮北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化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基本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很强,大气动人;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优美华丽;悲苦的“大寒韵”可催人泪下。坠子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表演程式是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具有较强的乡土化色彩。坠子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戏中的“段子话”(说唱小段)与“蔓子话”(大部书)改编而成。其中传统大戏百余出,小戏、折子戏40余出,大小现代戏50多出。
四平调
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由于四平调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3日,“砀山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戏
埇桥马戏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清末年已颇具规模。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30年代末,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
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2007年9月27日上午,
中国杂技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命名授牌仪式,宿州市埇桥区被正式授予“
中国马戏之乡”称号,成为中国首个获此荣誉的县区。
民俗活动
泗县是连接河南、江苏,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水系发达,赛龙舟也成为每年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泗县划龙舟由来已久,近年不断充实丰富活动内容,一年一度的龙舟民俗文化展演已成为泗县最热闹、最具观赏性、人气最旺的旅游品牌活动。
非遗
方言
宿州方言总体属于
北方方言,各县区略有差别,分别属于
中原官话的
商阜片(
埇桥区、
灵璧)、徐淮片(
砀山、
萧县)、信蚌片(
泗县)。
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
赛珍珠虽然从小生活在江南的镇江,但是她学习的是北方方言,所以1917到宿州的时候,她很容易听懂本地的方言,还为她的丈夫农学家Buck做翻译。她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
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xǔ)州和徐(xū)州几乎一样不易区分,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宿州,称徐州为北徐州(1911年民国废州置县开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宿州)。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许县”(宿县)。
饮食
宿州本地民众饮食以小麦面(俗称“白面”“好面”)为主。本地面食、面点,种类丰富、特色分明。长期以来,无论是生活困难时期,还是生活富足的时代,宿州人民在“吃”的问题上毫不含糊:穷时,粗粮细做,单纯的红薯杂面可以做出窝窝头、锅贴喝饼、面鱼子、发面团子等面食,“红芋面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富时,讲究口感美味,单就小麦面,单做或配以作料,经过擀、蒸、煮、烙、煎、烤、炸等程序就可以做出面条、面饼子、馒头、卷子、烧饼、烙馍、干馍、油条、馓子、炸果、水饺、蒸饺、煎包等数十种各色面食。
节日
风景名胜
综述
宿州市境内有33处自然景观,163处人文景观。A级景区14家,其中4A级景区2家。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古刹寺庙
战役遗址
符离大道
地方特产
风味小吃
著名人物
古代
现代
荣誉称号
宿州市是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
中国书画之乡。
中国观赏石之城。
中国马戏之乡(埇桥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酥梨之都(砀山)。
中国书法之乡(萧县)。
2016,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2017年,被列为中国5大量子通信节点城市。
国家智慧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质量之光”年度质量魅力城市。
2019年,被选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国家节水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2020年,被选为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0年11月,入选国家医疗保障局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城市名单。
2022年,被选为2021年度安徽省卫生城市。
2022年5月,获评2021年度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2023年1月17日,入选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
对外交往
国内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