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原意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一种艺术形式。由于这种艺术风格的盛行,后人称之为
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出产的
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时期,是西方
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其最早的表现,在
意大利为16世纪后期。而在某些地区,主要是
德国和南美殖民地,则直到18世纪才在某些方面达到极盛。
简介
巴洛克音乐的一些特点(Baroque),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
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的变化,速度从始至终保持不变。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
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
弦乐方面的发展,弦乐的音色更能体现出巴洛克的特色。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巴赫是音乐之父,由此可见他的威望之高;维瓦尔第凭着他的《四季》
一举成名天下知;亨德尔是旋律大师,他的作品有一种优雅;他们所留下来的东西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笔财富。
命名
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原意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十七世纪的法国被称为“伟大的世纪”,是由于当时在
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出现了高乃伊、拉辛、
莫里哀、
波舒哀和拉封丹这样的作家。那么,这难道不也是欧洲绘画的伟大时代吗?如果一个人在十七世纪
周游过整个欧洲,他在所到之处都会遇见伟大的艺术家:如
安特卫普的鲁本斯,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巴黎的路易-勒南,罗马的贝尼尼和马德里的委拉斯贵兹。可惜我们没有一份关于十七世纪旅游欧洲的纪录,即使是十七世纪的人,也不容易知道有一个在洛林作画,死于1610年的卡拉瓦乔。
在两百年前,还没有谁像现在这样,把这个时期称为巴洛克时期,那是因为随着十八世纪末
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复兴“巴洛克”这个词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贬义词。而只是像温开尔曼和科特雷梅尔-德-坤赛的同时代人那样,把“巴洛克”这个词看成是一种奇怪的、过分雕琢的、独特的、简言之,是极不值得赞美的艺术。
历史沿革
按时间线索
巴洛克时期一般被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它的分法始于曼弗雷德·布科夫策的著作《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同时,巴洛克音乐流行时期的一般以歌剧的诞生(1600年)为开端,而它的终结则是以巴赫的逝世(1750年)为标志。
早期
早期大约开始于1580—1600年,因为在1600年前后诞生了历史上第一部歌剧,于1630—1650年结束。该时期出现了一群人文主义者、音乐家、诗人和知识分子,组成了Florentine Camerata(佛罗伦萨卡梅拉塔)意大利诗人和音乐家协会,他们在乔瓦尼·德·巴迪伯爵的赞助下聚集在一起讨论和指导艺术,尤其是音乐和戏剧的趋势。他们拒绝了同时代人对复调和器乐的使用,并讨论了诸如独奏之类的古希腊音乐手段,其中包括独唱和基塔拉伴奏。Camerata的主要成员有理论家Vincenzo Galilei(天文学家伽利略的父亲)和作曲家Giulio Caccini。这些想法的早期实现,包括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意大利作曲家)创作出歌剧《达芙妮》,产生出新的戏剧演唱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传统的复杂复调质感截然不同,这些标志着歌剧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巴洛克音乐的形成。结合这些作曲的新想法,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开发了两种独立的作曲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prima pratica)和巴洛克(seconda pratica)的新低音连奏技术,推动了从文艺复兴音乐风格向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转变,是当时新流派歌剧最重要的开发者。它还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作品和牧歌,其中牧歌的产生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世俗音乐发展的顶峰。其主要作品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佩阿的加冕》等。
这个时期是文艺复兴风格向巴洛克风格的过渡时期,也是巴洛克音乐风格形成的时期。巴洛克早期音乐风格主要受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曲家正处在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他们受到当时的革命和人文主义开放思潮的影响,他们试图打破常规,努力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体裁和作曲技法上走出来,寻找新的表现手法,力求突破16世纪旧的音乐体裁和表现手段。这个时期,从创作实践到美学理论都有了新的创造。
中期
中期大约开始于1630—1650年,结束于1680—1700年。这段时间是巴洛克音乐的定型期,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采用同一种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以此区别于其他时期的音乐创作。这个时期各种音乐的体裁和形式都得到了极大规范和发展,加上众多著名的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促使系统化的音乐模式在欧洲迅速流传。新的音乐风格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各地,几个世纪以来统治着欧洲音乐的中世纪调式(教会调式)逐渐被大小调式所取代,到了大约1690年,大小调式成为大多数音乐作品的基础。巴洛克时代中期的另一特征是器乐获得新的重视。随着乐器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作曲家开始有意识的尝试组合不同的乐器,并有了一批早期的器乐音乐体裁,包括最早的奏鸣曲和协奏曲,以及巴洛克时期的组曲、赋格曲和托卡塔等。作曲家开始为特定的乐器谱写音乐,其中提琴族乐器广为流行。
晚期
晚期大约开始于1680—1700年,结束于1730—1750年。这是巴洛克音乐文化自身不断完善的时期,同时也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并不断完善,创作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早期的巴洛克作曲家偏爱主调织体,而晚期的巴洛克作曲家偏爱复调织体。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过渡时期,让-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等音乐家集百年来音乐之大成,将巴洛克音乐发展至一个新的高度。比如,拉莫在他39岁发表的理论著作《和声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地将“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来看待,确立了许多和声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适用。也就是由《和声学》开始,西方音乐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以巴赫和亨德尔为典型代表的音乐大师们在不懈的音乐创作中,将欧洲近100多年来的巴洛克音乐发展推向了更高、更为辉煌的音乐艺术巅峰,并预示了一种新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兴起。
按地域线索
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南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不仅在科学文化方面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人文思想的传播和新教相对宽松的意识环境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欧洲各国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又使各国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巴洛克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四国。
意大利
歌剧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后在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三个著名的城市得到不同特点的发展,意大利成为歌剧的中心。在意大利,一方面,罗马天主教廷的势力被宗教改革大大削弱,人们从内部开始接受人文主义思想,支持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拥有神职人员背景的音乐家,如维瓦尔第、马蒂尼等;另一方面,富裕的资产阶级与贪图享乐的贵族阶级共同培养了意大利世俗音乐良好的发展土壤,由此歌剧诞生,并很快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公众歌剧院产生),取代了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同时,这一时期以小提琴为代表的弦乐艺术得到繁荣发展。歌剧作为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在意大利本土发展的同时,逐渐在别的欧洲国家得到引进和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法国,另外在英国和德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法国
在歌剧传入之前,法国拥有自己的舞台独特表演形式——古典悲剧和芭蕾。当时,路易十四的封建制度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他“朕即国家”信条的影响下,法国宫廷成为巴洛克时期法国文化的绝对中心,音乐理所当然地带上深深的宫廷印记。在意大利歌剧传入法国之后,其与宫廷芭蕾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国歌剧,同时,作为适用于小规模宫廷室内音乐的古钢琴音乐也得到了发展。在这个时期,法国著名音乐家大多服务于宫廷,如吕利、拉莫、库普兰等。
英国
和法国一样,英国早期也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表演形式,假面剧。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排斥音乐的清教徒执掌君主立宪制政权,不仅停止了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而且封闭了所有的歌剧院,英国音乐几乎停滞,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音乐才得以发展,诞生了歌剧作曲家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创作出悲剧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他是真正使英国歌剧开始具有本民族色彩的作曲家。而在普赛尔去世后,英国音乐再度沉默,直到亨德尔的到来才为它带来一丝生机。
德国
在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引起了新教与天主教之间长达30年的宗教战争(1618—1648),使得诸侯割据加剧,人口剧减,生产力急剧倒退,如此贫瘠的政治经济土壤无力承担德国式歌剧的诞生,只能听任意大利式和法国式的歌剧充斥着德国宫廷与歌剧院,直至18世纪莫扎特创立德语歌剧。虽然世俗化的歌剧未有发展,但路德新教的会众同唱形式(众赞歌)给巴洛克时期合唱音乐的发展铺就了道路,清唱剧和康塔塔这两种合唱形式得到发展,出现了亨德尔的清唱剧和巴赫的康塔塔;同时,与宗教音乐密切相关的管风琴音乐在德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得益于新教宽松的音乐政策和音乐普及教育,新教地区成为德国音乐发展的沃土,德国音乐后来者居上。
现状
虽然巴洛克时期在250多年前就结束了,但随处都能听到那个时代的痕迹。一些最有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作品仍定期在音乐厅演出,如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在2020年6月27日的柏林爱乐云系列音乐会中,几位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员作为独奏家演奏了许多巴洛克音乐经典曲目。今天仍在使用的许多音乐流派,如清唱剧、协奏曲和歌剧,都起源于这一时期,它的影响甚至可以在艺术音乐领域之外听到:爵士乐中独奏和团体之间的自由运动有时被比作巴洛克音乐,巴赫和维瓦尔第的片段经常出现在重金属吉他手的独奏中。
艺术特点
“巴洛克”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绘画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尤其重视素描,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则非常重视色彩、光影和透视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要是静止的,以匀称为目的;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主要表现动势,以动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用斜线或
对角线的构图。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要是强调线条,热爱线条;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则是以明暗来造型的,他们喜欢物体的逼真与强有力的效果。
我们也应该把巴洛克看作是从一极到另一极的一种必然趋势——如后期的哥特式艺术是对苦行艺术的反动,
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动,或者如当代
抽象主义艺术是对它以前的艺术的反动。也许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巴洛克”这个词来说明介于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之间的一个
过渡时期,然后在各画派或各国之中区别哪些作品是继承了过去,哪些是反对过去或是创新。
在某些时期和某些地点,艺术家们有意识的开始创新,这一事实是无可否认的。艺术中的另一些创新则是受外来艺术的影响。
著名的艺术史家韦纳-韦斯巴赫、埃米尔-马勒和路易-雷奥把巴洛克看成是由
特伦特宗教会议开始的
反宗教改革的一种结果。这种反宗教改革采取反文艺复兴的方式,而把耶稣会看成是宗教改革的总机关(因此,人们总称巴洛克为“耶稣体裁”)。一个革新了的天主教会收回了对艺术的
控制权,它不仅禁止画裸体和神话题材,而且不许画圣徒的行传(因此也禁画圣像)以及一切可能用来作为嘲笑神的凭据的任何东西。他们禁止艺术家对
宗教题材绘画进行任何创新或在画之中加进任何能将纯洁心灵引向迷途的东西。在这之后,一种新的画——
圣母像,画圣徒的狂言、奇迹和
殉教的
圣像画出现了。
与此同时(循着这条争论的路子),巴洛克艺术家就为大小国王的宫廷的任命而作画,他们的绘画在
专制主义与
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表现出虚饰浮华、吹捧的倾向。当时,在巴洛克艺术中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受压制的,另一种是让想象和感受奔放的。
某些当时的艺术史家(如塔皮埃),已经在动摇上述理论。但他们把巴洛克艺术与基督艺术等同起来,却是言过其实。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特伦特宗教会议的神学者,皆是过了头的人文主义者,他们排除了文学艺术中的天主教
宗教教育。毫无疑问,他们经常激烈地反对文艺复兴的肉欲与异教徒的外貌和情调之间展开的争论。它是在宗教狂怂恿下引起的。但是这种在他们指导下形成的新的
艺术体裁,却是使宗教会议所制定的宗教理想,与一部分文艺复兴传统一致起来。这些艺术家们的争论不可能证明有如此多样性的艺术,不会是由会议的一纸命令产生出来的。举例来说:罗马耶稣会的圣母院里的耶稣像,并无创新,而是把文艺复兴的特色拿来从属于反宗教改革的理想及耶稣会的特殊教规。
艺术流派及类别
声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声乐体裁有: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其中,以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最为出名。
歌剧
一种以演唱为主,伴奏乐器并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歌剧正是在巴洛克时代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歌剧通常在朗诵的、类似演讲的歌曲和咏叹调之间交替,这些歌曲是角色在动作中的特定点表达感受的歌曲,合唱和舞蹈也经常包括在内。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的仪式剧、宗教神秘剧、奇迹剧,文艺复兴的牧歌套曲、田园剧、幕间剧等形式。早期的音乐剧,通称为幕间剧(intermedi,意为“在中间”),幕间剧的内容通常是有关爱情或是基于经典神话的。它包括宣叙调、歌曲和芭蕾,是一种由音乐伴奏的经过训练的舞蹈形式,在当时舞台上演出。1607年,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根据希腊传说俄耳甫斯(Orpheus)创作的《ORPHEUS/L’ORFEO》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至今仍定期演出。
清唱剧
清唱剧(oratorio)在1600年前后诞生于罗马,几乎是和歌剧同时诞生的。一部扩展的音乐剧,其文本基于宗教主题,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复杂的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加入角色间的戏剧性对白的对话体宗教剧是清唱剧的前身,因而清唱剧是反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教会音乐的特殊产物。17世纪末、18世纪初,清唱剧从罗马流传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其他意大利城市,乃至德国与英国的很多地方-它开始产生了世俗化的倾向,甚至可以在公众剧院上演。巴洛克晚期,这一体裁在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峰。
康塔塔
康塔塔的意大利语是“cantata”,意为“歌唱”,泛指声乐作品,与乐器演奏的形式“sonata”相对,其歌词大都与爱情有关。康塔塔脱胎于17世纪初意大利的单声部分节歌,产生于罗马,从17世纪中叶开始,康塔塔有了明确的结构形式,即由两三对相互交替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构成,均为独唱加通奏低音伴奏。到17世纪下半叶,康塔塔逐渐扩大,有时加有序曲,或在声乐部分加上炫耀技巧的乐句等,因此其创作要求精细、讲究。此后,康塔塔又加入合唱,有的采用宗教性的内容,这就有了世俗康塔塔和宗教康塔塔之分,巴赫的创作更是将这个时期的康塔塔发展到了极致,他的康塔塔作品堪称康塔塔发展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巴赫创作的康塔塔有200多首被保留下来,这些康塔塔是音乐史上最宝贵的资料,在这些作品中,将近十分之九为教堂康塔塔,十分之一为世俗康塔塔。康塔塔与清唱剧一样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有所不同的是康塔塔重视宣叙调和咏叹调,规模要小于清唱剧,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
器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出现得器乐体裁有: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协奏曲。其中,以托卡塔,赋格曲和协奏曲最为发达。
托卡塔(toccata)
托卡塔的名称来源于意大利语“toccare”,含有触摸之意,是一种较为自由的键盘音乐体裁, 具有一定的对位和音阶排列规则。在音乐中特指键盘乐器(管风琴、钢琴)演奏时的一种触键技巧,其特点是速度很快而且连续不断,后来人们就把运用这种触键技术且带有即兴演奏特征的乐曲称为“托卡塔”。35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于意大利,十八世纪在德国有进一步发展,自由奔放的特点更为突出。托卡塔快速而节奏清晰,技巧性很高,有很多脚键的运用。《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是巴赫青年时的作品,比较典型。
赋格曲(fugue)
一种结构严谨、节奏规范的复调音乐体裁,建立在模仿对位手法的基础上,由16 ~ 17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来,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赫曾著有《赋格的艺术》一书。赋格曲体现了音乐中理性的一面,音乐的和谐性取决于和声的正确性,在赋格曲中,我们可以听到对和声,调式转换的各种尝试。
协奏曲(concerto)
巴洛克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即一个缓慢的乐章和两个较快的乐章组成,共有有三种类型。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四季》非常著名。
(1)大协奏曲是器乐协奏曲的最早的一种编排形式,乐队由两部分组成,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声部组成的“主奏部”与整个弦乐队加通奏低音为基础,有时加上木管乐器,被称为“合奏部”或“协奏部”的乐队之间互相补充或抗衡。
(2)乐队协奏曲是协奏曲发展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编曲形式,它是没有独奏声部、整个乐队以复调形式演奏协奏曲。
(3)独奏协奏曲是协奏曲发展到最后的一种形式,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音乐体裁。它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独奏器乐部分具有更多的炫技成分,更具有表现力和个性张力,协奏乐队部分主要服务于织体与气氛营造。
代表人物
巴洛克音乐“三巨头”是指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德国作曲家巴赫和英国作曲家亨德尔,他们都是巴洛克时期的杰出代表,对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艾森纳赫。巴洛克时代的作曲家,北德音乐家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也是杰出的大键琴演奏家、管风琴家和管风琴制造专家。他以大提琴组曲以及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和赋格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和《哥德堡变奏曲》等,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
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对后来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的开山大师。巴赫的复调艺术是对几百年来中世纪复调音乐的一次伟大总结,特别是他的赋格艺术代表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的最高成就。研究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家施魏策尔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是一位德裔英国作曲家。曾创作过许多著名作品,如歌剧、奏鸣曲、清唱剧、咏叹调、大协奏曲和管风琴协奏曲,他帮助歌剧走向辉煌,并带来了一种新的英国教堂音乐风格。亨德尔因创作英国清唱剧而受到赞誉,其中最著名的是《弥赛亚》,他还擅长歌剧,并经常演奏意大利风格的康塔塔,他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戏剧性和热情。
亨德尔在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数量大、品种多,甚至在德 、英 、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亨德尔的他的清唱剧《弥赛亚》是部伟大的作品,《哈利路亚》就出于此清唱剧中,他与巴赫共同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一起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的巅峰。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也是巴洛克时代的先驱作曲家之一,威尼斯乐派先驱者之一,被后世赋予“古协奏曲之父”的美誉。其生年在欧洲具有极大影响力,他是管弦乐、小提琴技术和程序音乐开创性发展的幕后代言人。
他一生中创作了500多首协奏曲、46首小交响曲和73首奏鸣曲,他的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歌剧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季》和《奥菲欧与尤里狄刻》。他以精通小提琴而闻名,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他的器乐精湛技艺,其中最著名的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维瓦尔第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作品
《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由巴赫创作于1711到1720年间的作品,并于1721年献给勃兰登堡侯爵和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的弟弟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这组协奏曲一共有6首乐曲,其中第1、2、4、5首属于大协奏曲,第3、6首属于乐队协奏曲,它们被认为是各种独奏家团体和小型管弦乐队之间平衡的杰作之作。这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比如第一首协奏曲用一把小提琴、三把双簧管、一个巴松管和两个圆号进行演奏。而第二协奏曲则是高小号、竖笛(或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的独奏
《弥赛亚》
《弥赛亚》(Messiah)是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于1742年在都柏林(Dublin)进行首演,它是由合唱团、独奏家和管弦乐队组成的大型半戏剧作品,是迄今为止所有清唱剧中表演最频繁的。《弥赛亚》中出现大量经文,它们取自《圣经》《审判日》和《启示录》。它的咏叹调丰富且独创,旋律常运用拖腔以加强情感的抒发;合唱简朴深厚,复调与主调织体交替出现,和声坚实有力。
《四季》
《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是维瓦尔第于1720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在1725年于阿姆斯特丹出版。《四季》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包括四首乐曲,每一首都通过小提琴为四个季节进行了音乐表达,并且在每首协奏曲前都加了一首解释音乐的十四行诗,这是最早具有叙事元素的音乐。《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巴洛克音乐的特色及魅力。维瓦尔第将每首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快-慢-快,同样,每首相连的十四行诗也被分为三个部分。
价值影响
艺术价值
巴洛克音乐是音乐史上从传统音乐到近代音乐的过渡时期,蕴含了多种音乐风格,有着多重变化。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具有丰富多样的体裁和形式,大量新的音乐体裁、器乐体现形式不断涌现,在音乐创作形态上的创造性,体现出巴洛克音乐创作所具备的艺术价值。音乐由原来完全受教会保护和支配的状态逐渐变成既受教会保护,又受君主和贵族保护的状态。巴洛克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意识领域的发展为十二平均律、拉莫的调性体系等奠定了基础。同时,巴洛克音乐创作在形态特征上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清唱剧等音乐创作体裁的出现和乐队协奏曲这一体裁的出现,乐队协奏曲代表作是托雷利的六首乐队协奏曲,这六首乐队协奏曲全部采用了“快一慢一决”的结构形式。欧洲音乐从此开始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发展,构建出了较为系统的调性音乐体系。其次,在这一时期,更重视音乐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在风格、语言、结构、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音乐的概念越发清晰,音乐逐渐走向了大众。
美学影响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不仅注重文艺价值,同时也强调美学价值的体现。基于该时期的人性解放思想不断发展,音乐家开始将人文性内容融入音乐创作中,形成了简洁的伴奏织体、流畅的旋律声部以及抒情式演唱风格等鲜明音乐元素,这些元素能够给广大听众带来独特的音乐听觉享受,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需求,展现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巴洛克音乐创作思想特征的美学价值则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巴洛克音乐创作思想特征是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巴洛克音乐创作中理性主义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已占了一定的比例,就如巴洛克后期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马泰松所说:“如果音乐家想打动别人,他必须懂得纯粹用音响及其组合,不借助文字而表达出一些心底的意向,表达得让听众听起来,宛如那是一篇真正的演说,能够完全理解和领悟其意欲、意念、意思以及每段、每句的语势。”这就说明,巴洛克音乐创作中理性主义已贯穿始终,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音乐创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为贴切、确切。
传承与保护
巴洛克乐团
Music of the Baroque乐团
Music of the Baroque是芝加哥的巴洛克音乐专业合唱团和管弦乐队,致力于十八世纪作品表演,是顶级古典团体之一,因其演奏过巴赫、亨德尔、莫扎特和海顿的主要合唱和管弦乐作品而受到特别赞誉。《芝加哥太阳时报》评论道:“芝加哥抒情歌剧院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可能是当地古典音乐界的大人物,但就纯粹的表演质量而言......巴洛克音乐与他们处于同一个平流层。”
Music of the Baroque定期在芝加哥市中心千禧公园的哈里斯剧院、斯科基的北岸表演艺术中心、郊区教堂以及奥斯汀的Kehrein艺术中心等社区场所演出。他们有着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计划项目“MOB IN THE COMMUNITY(社区中的暴民),雇用来自乐团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专业人士,以及与音乐学院优异的学生开展年度合作,会在奥斯汀的Kehrein艺术中心等场所提供免费的邻里音乐会。Music of the Baroque还通过“强声”计划,对巴洛克音乐开展艺术教育,以支持和加强芝加哥公立高中的音乐教育。在巴洛克YouTube频道提供一系列视频,介绍Music of the Baroque的舞台和社区工作,该频道包括“本月音乐会”,观众可每月免费在线欣赏一场巴洛克音乐会。并且全国各地的听众也可以通过98.7WFMT电台的广播和录音欣赏巴洛克音乐的作品。Music of the Baroque旨在传承巴洛克音乐,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
上海恰空乐团
上海恰空乐团是国内首个以巴洛克古乐器与复古演奏方式建立的本真古乐团,承袭西方在1960年代兴起的“古乐运动”的精神,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欧美专门研习西方古乐表演的音乐家组成。乐团聚焦西方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致力于以最接近本源又不失灵活的方式呈现西方早期音乐的原貌——乐团使用古代乐器或者复制乐器,遵循传统的演奏法,再现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之间灿烂的音乐文化,并赋予其新生命。自创立以来,恰空乐团在中国举行过多场重要演出,包括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大卫·斯特恩在上交巴洛克音乐节的合作等。在2019年,恰空乐团推出第一张专辑《蒙特威尔第在上海》。
拜罗伊特巴洛克歌剧节
拜罗伊特巴洛克歌剧节(Bayreuth Baroque Opera Festival)是男高音歌唱家马克斯·伊曼纽尔·森契奇(Max Emanuel Cenčić)于2020年创办,位于玛格拉维亚歌剧院。玛格拉维亚歌剧院是巴洛克式剧院,可容纳约500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因为保留了原始形式和建筑材料,在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拜罗伊特巴洛克歌剧节为观众和艺术家提供一流的巴洛克艺术体验,让他们沉浸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文化中,展现巴洛克歌剧的瑰宝,并且表演将通过电视、广播等各种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播出。
凡尔赛巴洛克音乐中心
凡尔赛巴洛克音乐中心(CMBV)由Vincent Berthier de Lioncourt和Philippe Beaussant于1987年建立,旨在复兴法国巴洛克音乐,使其宏伟、真实的形式和风格重新展现在观众眼前。CMBV汇集17世纪到18世纪的法国音乐遗产,并涉及研究、出版、指导和舞台表演等方面。从该年10月开始,Mardis Musicaux音乐会在皇家礼拜堂举行,演奏声乐和器乐室内乐。1989年,成立了法国巴洛克音乐研讨会和圣歌合唱学校,讲授法国传统音乐、音乐理论,通过讲座、出版、联合项目等形式传播知识,为大学生提供科学指导。1992年,CMBV建立了一个图书馆用于保存研究与满足教学要求,并出版记录有关巴洛克音乐作曲家的书籍。凡尔赛巴洛克音乐中心一直致力于巴洛克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创作新的歌剧作品并将巴洛克音乐带到世界各地,比如在巴黎歌剧院上演《Hypermnestre》,在匈牙利表演《印度加兰特斯》,在法国德斯图斯表演《伊塞》等。同时与IReMus、巴黎四世和罗亚蒙基金会共同组织了一次题为“巴洛克时代法国音乐的忏悔”的会议,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17、18世纪法国音乐的参考。
艺术发展
巴洛克艺术诞生在
意大利的
罗马,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
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
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
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
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
艺术流派。因此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每个艺术家都必须去罗马,这是事实。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都曾被政府通知如法国美术学院这样的机构送往罗马。罗马是一个多么好的美术学院。除了
卡拉齐兄弟和多米尼基诺以外,那里还有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供观赏。在那儿也可以看到各种艺术家——鲁本斯、普桑、洛伦和
委拉斯贵兹等的作品。每一个天才艺术家都可以在罗马得到营养。只要粗略地数一下巴洛克时期在那里的各种艺术学派、即可得出上述结论。
在意大利,基多-雷尼和兰弗朗克继承了卡拉齐的传统。继其之后的卡拉瓦乔,是一位有极高创造性的画家,格尔奇诺,卡瓦利诺,斐提,普罗卡齐尼,蒙苏-德西德里奥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所有意大利画家都是卡拉瓦乔的追随者。
至于法国画家伍埃、普桑、勒修埃、克洛德-洛伦和勒布伦,他们继承拉斐尔与卡拉齐的传统,而
勒南兄弟和诺尔约-德-拉都则追随卡拉瓦乔。另一方面,飞利浦-德-香帕及后来被称作“写实画家”的那些人则受益于低地诸国的艺术。
对音乐
在这个欧洲艺术的北方分支,鲁本斯及其画派的追随者约尔丹斯-凡-代克向天主教世界提供一种美感的,甚至色情的艺术;同时在新教的北部(今
荷兰)则盛行一种更严肃的精神,从弗朗士-哈尔斯的
肖像画、维米尔的室内景、路易斯达尔的风景画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巴洛克风格不仅影响了美术而且它还影响其他的艺术领域。音乐作为一个和美术一样庞大的领域也受其影响。和巴洛克美术一样巴洛克音乐也起源于意大利,巴洛克音乐大致承袭了同时其他的艺术的风格。和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相比,也难逃华丽、装饰、壮观等倾向。但是在
巴洛克时期,音乐和美术一样也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如歌剧的诞生,还有
宗教音乐的世俗化。我们知道在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是受宗教控制的,大多是些单声部合唱和没有伴奏的弥撒曲。
自从歌剧的成功,不但吸引许多音乐家争相创作同类的作品,连带的纯演奏的器乐也受到影响。受其影响最深的要属宗教音乐了,在
音乐内容上不单是那种传统的圣经故事和传说,还添加了许多戏剧化表现,而且不但加上类似歌剧中的独唱,重唱,更是把乐队都带进其中,成为不可分割的必要部分。这种宗教音乐的世俗化的结果不仅彻底装饰了传统的
音乐类型,还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作品类型,包括
清唱剧、神剧、
受难曲等等。
对乐器
至于器乐,在巴洛克时期,可是扬眉吐气的风光。在文艺复兴时期,合唱曲仅有少样的乐器伴奏,甚至没有伴奏。即使乐器有登台露脸的机会,也是重复某一个声部的旋律,担任强化工作而已。纯粹器乐经常被演奏的只有舞曲等
民间音乐的范畴了。然而随着
巴洛克时代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大型化,戏剧化,器乐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例如歌剧、神剧等开头都会有纯器乐的序曲,其间的伴奏,也脱离重复声部
旋律线的
童养媳地位,成为不可省略的独立部分。
除了歌剧类作品之外,巴洛克时期还产生了许多种重要的器乐演奏形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舞曲,在此时逐渐摆脱舞蹈伴奏的形式。作曲家们采用各地方独特舞蹈的节奏、速度,创作专为演奏而用的曲子。组曲这种形态,就是舞曲艺术化的最早例子。作曲家们收集了不同的舞曲,依照快慢和乐曲的性格,调配出一整组的曲子。
特点
还有巴洛克音乐最大的特色就是调性取代调式。自中古以来的
教会调式,主要以音符的排列方式来决定曲调的性格,也是横向思考的一种表达。在巴洛克早期开始出现以
三和弦为基础的调性写作,以各种大,小调的和声特色,表现乐曲个性。而调性系统的蓬勃发展,给音乐表现带来无限的变化可能,奠定往后三百年音乐的基础。另一方面是
配器的均衡完美,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种乐器的发展还不完善。因此乐团的音色不是很协调(除非是同一种家族的乐器),音乐的对比,以音色、音量为表现方式。到了巴洛克时期,乐器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
提琴家族的乐器,可以发出足以和
管乐器抗衡的洪沛音色。因此,这个时期音乐创作,强调的是数量和旋律上的对比。
评价
总而言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其美术一样都有了发展和创新。尽管音乐和美术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然而他们却是那样的密切。我们可以从许多画家的笔下看到当时音乐家的身影而且他们又有着很好朋友关系,如鲁本斯的《格鲁克》,勒南的《吕利》,霍加斯和亨德尔等,我们也可以从不同国家的画家的画中感觉到他们当地的音乐。
19世纪后期以来,巴洛克艺术才得到积极的评价,许多学者指出巴洛克是继
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意大利学者E.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除巴洛克美术和巴洛克音乐外,甚至有
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使有关问题的研究在
艺术史和
文化史中逐渐深化。
除了确认巴洛克艺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
艺术形式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 觉形式的不依社会内容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是
沃尔夫林,他把文艺复兴代表的
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当作艺术表现形式的两极,各有一系列互为对照的特点,并形成由此及彼的
规律性发展。以此类推,则各地、各时代美术和音乐皆有其古典和巴洛克阶段,例如
希腊艺术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为古典阶段,
希腊化时期则为巴洛克阶段;
哥特式艺术在13世纪为古典阶段,14~15世纪为巴洛克阶段;甚至当时的日本艺术也可如此划分。沃尔夫林的学说开启了
形式主义分析的流派,在西方影响甚大,不少学者认为巴洛克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现代应用
巴洛克音乐的旋律富有
表现力,追求的是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主要表现形式为“
通奏低音”。巴洛克音乐每分钟约60拍,与我们人类的脉搏与
呼吸频率大致相同。巴洛克音乐的低
振幅、低频率又可以诱发与增强我们大脑中的α波,促进
脑内吗啡的分泌,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让人进入一种超级脑能境界,能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的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效率。
由著名的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教育家乔治·罗扎诺夫创造的风靡世界的暗示学习法中采用的就是巴洛克音乐。它可以帮助吸收、消化、记忆与运用知识,并获得了惊人的效率和成果。在巴洛克音乐的背境下学习,学生每天最多可以轻松地记住大约3000个单词,在3个月之后还能够记住大约 80%。罗扎诺夫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将乐曲分为主动音乐(主要用于学习)和被动音乐(主要用于记忆)。该音乐播放以约40分贝为宜。
很多心理学家和研究学习的学者都认为巴洛克音乐拥有增强
学习效果的作用。
问答
音乐风格
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
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
音乐风格(见下文)。
2.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
装饰音和模进
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3.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
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
宣叙调、
托卡塔、
前奏曲等,后者用于
咏叹调、
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
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4. 巴洛克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5. 巴洛克音乐的和声是怎样的?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
功能和声体系,利用
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
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6. 什么是通奏低音(thorough
bass, 又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
键盘乐器(通常为
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
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7. 巴洛克音乐的织体是怎样的?
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
变奏曲、
协奏曲、
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
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
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
声乐:弥撒、
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
幻想曲、
赋格曲、变奏曲、组曲、
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
管弦乐协奏曲、
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10.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
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
11.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力度是怎样的?
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早期歌剧
问答一
1. 歌剧(Opera)诞生于何时何地?它是怎样诞生的?
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
佛罗伦萨。由巴迪宫廷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意为俱乐部或小集团)成员巴迪、温琴佐.伽利莱伊以及佛罗伦萨学者梅在经过大量的对
古希腊悲剧研究的基础之上诞生的。
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的仪式剧、宗教神秘剧、奇迹剧,文艺复兴的牧歌套曲、田园剧、
幕间剧等形式。
3. 简介幕间剧(intermedio)、田园剧(pastoral drama)。
幕间剧是在戏剧两幕之间演出的有音乐的短剧。田园剧是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带有音乐的舞台剧。
4.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1597年由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取材于
希腊神话。但乐谱已遗失。
5. 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
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
6. 在最早的歌剧中音乐形式是怎样的?
声乐部分以接近于朗诵的宣叙调为主,由少量乐器伴奏,采用通奏低音。音乐形式较为简单。
7. 简介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写作观念以及他所奠定的早期歌剧形式。
主要是加强音乐性和
情感表达。具体做法是将宣叙调的旋律线条拉长,使其具有歌唱性,并与短小的歌曲、
二重唱和牧歌式的重唱交替,形成对比。他采用较大规模的乐队伴奏,并通过
弦乐器的
震音、
拨弦以及不协和和声的运用造成强烈的
戏剧性效果。在歌剧中加入器乐段落,如一开始的“托卡塔”(即后来的序曲)、中间的舞曲等。歌剧的
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创作中形成的。
问答二
8. 举出蒙特威尔第的两部代表作。
《奥菲欧》(或译作《奥尔菲斯》)、《阿丽安娜》。
9. 继蒙特威尔第之后,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歌剧领域的
威尼斯乐派)是谁?
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Cavalli,1602-1676)、
切斯蒂(Cesti,1623-1669)。
10. 18世纪意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歌剧(拿坡里
乐派或
那不勒斯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阿.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强调咏叹调的表现力,创立了ABA形式结构,称作“
返始咏叹调”或称“再现咏叹调”(da capo aria)。他的乐队更加完备,还创立了“快-慢-快”的歌剧序曲(当时称作“交响曲”
sinfonia)。
11. 拿坡里歌剧的特点是什么?
注重独唱者声音的美感和音乐外在的效果,追求
音乐语言和形式的程式化,音乐织体较简单,主要是独唱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缺点是缺少真实性和戏剧力度。这种倾向导致了歌剧在18世纪的衰败。
12.介绍宣叙调和咏叹调.
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剧)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
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
13. 什么是白话朗诵宣叙调(又译作清宣叙调、干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dry recitative)和带伴奏宣叙调(recitative obbligato,accompagnato)?
前者是只用
羽管键琴和一件低音乐器伴奏的宣叙调,主要用于大段的对话和独白。后者采用乐队伴奏,用于紧张的戏剧性场面,由于它在某中程度上带有咏叹调特点,因此又称之为
咏叙调(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
14.什么是“Da Capo Aria”(
返始咏叹调)?
ABA
三段式咏叹调,再现时可以随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问答三
15. A.
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怎样的?
(见上文第10个问题)
16. 法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
十七世纪从意大利传入后,立即带上了法国化特征:重视宣叙调,在其中突出了法语特有的韵律和
节奏感;在歌剧中加进大量舞蹈场面;舞台装饰极为华丽,表现帝王生活的气派;歌剧序曲采用与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
17. 奠定了法国歌剧形式的是哪一位作曲家?
原籍意大利的吕利(Lully,1632—1687)。(歌剧风格见上面第15题)
18. 简介法国作曲家拉莫的历史贡献。
作有大量歌剧和古钢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发表了《和声基础理论》,为
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
19. 英国歌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请举出代表作一部。
浦赛尔(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东和伊尼》。
20. 简介德国“
歌唱剧”(
singspiel)。
有对白的德国民间
喜歌剧,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德国歌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1. 简介清唱剧(Oratorio)、受难曲(Oratorio Passion)和
康塔塔(Cantata)。
清唱剧: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
谱曲,音乐形式包括
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在教堂或
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复杂的舞台装置和
戏剧动作表演。
受难曲:音乐形式与清唱剧一样,在题材上集中于
基督耶稣受难(钉十字架)的故事。
康塔塔:也译作
大合唱,是带有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的体裁,内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与清唱剧一样的是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
器乐
1.简介德国路德教的众赞歌变奏曲(chorale variation)、众赞歌幻想曲(chorale fantasia)。
2.简介
托卡塔(toccata)和
赋格曲(fugue)。
托卡塔:一种键盘乐曲体裁,节奏较自由,带有炫技性。
赋格曲:一种结构严谨、节奏规范的复调音乐体裁,主要是在一个主题之上以模仿对位手法构成。
3.简介
恰空(chaconne)和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
恰空也译作夏空,是三拍子的舞曲,风格庄重。通常是在一个多次出现的固定低音(或一个和声进行模式)之上以变奏手法写成。帕萨卡利亚与恰空常常不加区别。
将不同速度、节拍、
民族风格的舞曲组织到一起的体裁。
5.巴罗克时期最著名的古钢琴作曲家有哪几位?
法国的F.
库泊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拉莫,意大利的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德国的巴赫、亨德尔。
6.什么是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
在键盘乐器上将一个八度内的所有
半音都调成一样距离(
音分)的调律方法。
小型合奏
1.简介巴罗克时期的
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和
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
奏鸣曲是独奏或
重奏的器乐曲。前者风格较为严肃,很少用舞曲,后者则轻快些,各个段落都采用舞曲风格。
2.简介独奏奏鸣曲(
solo sonata)和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
独奏奏鸣曲由一把
小提琴(或
长笛或其他乐器)加一个通奏低音乐器,有时只有一件乐器独奏(如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或古钢琴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由两把小提琴和一个通奏低音乐器(键盘乐器)、一把
大提琴(或
大管)演奏,两把小提琴演奏两条对位关系的旋律,另两件乐器演奏低音及和声。
大型合奏
1.简介大
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和
乐队协奏曲(ripieno concerto)。
大协奏曲:由几件乐器组成的独奏小组和
管弦乐队的协奏。
独奏协奏曲: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
乐队协奏曲(又译作管弦乐协奏曲):并不突出某件乐器或某个乐器组,实际上就是
管弦乐曲,一般写法是由第一小提琴声部演奏主旋律,并运用
数字低音。
2.简介维瓦尔蒂(A.Vivaldi,1675-1741)和他的协奏曲《四季》。
作曲家
意大利︰科莱里(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
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国︰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帕赫贝尔(Pachelbel, Johann ,1653-1706)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国︰
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让-腓力·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国︰
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
科学研究
美国快速学习先驱泰丽·怀勒·韦伯(Terry Wyler Webb)指出。“在
α波类型中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这两种
脑电波以放松、注意力集中和舒适等主观感受为特征。就是在α波状态下,非凡的记忆力、高度专注和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都可以取得。”
当音乐配以文字,许多种音乐能极大地增强您的回忆能力,帮助您记住
信息内容。巴洛克音乐正是快速提高学习的理想音乐,主要原因是巴洛克音乐每分钟60~70拍的节奏与α脑电波一致。许多研究表明,在这种状态中,大脑在检索新的信息,并将它存储进恰当的记忆库。您重温
脑图、回忆白天主要内容时所出现的平静、放松状态,打开了通向
潜意识记忆库的大门。 α波也适合于开始每一次新的学习。很简单,在开始前,您当然得清理思路。将办公室的问题带到球场上,您就因会心不在焉打不好球。学习也是如此。从英语课马上转上
数学课,这会难于“换档”。但是花一会儿时间做做深呼吸运动,您就会开始放松。放一些轻松的音乐,闭上眼睛,想想您能想象到的最宁静的景象——您很快会进入放松性警觉状态,这一状态会更易于使信息“飘进”
长期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