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军,是指折氏所带的军队。从唐代初年至
北宋末年,折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
陕西府谷县),“内屏中国,外攘夷狄”(《折克行神道碑》,载清
乾隆《
府谷县志》卷一)。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减轻西顾之忧,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
徙居府州
五代至
北宋,我国
黄河上游地区
民族矛盾尖锐复杂,政治态势变幻无常。五代中的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以及辽、
北汉、北宋和
西夏都曾经在这一地区建立过自己的统治。就在这风云激荡、狼烟四起的年代,折氏家族崛起于黄河以西。
《旧五代史·
折从阮传》称折氏“代家云中”(今
山西大同),是当地的一大
世族。《
金石萃编》所载《
折克行神道碑》则云,折氏出
河西折屈(今
陕西府谷一带)。此二说,前者推考于折氏家族崛起之时,后者则着眼于这一家庭徙居府州之后。宋人
李之仪在为折克行的侄子
折可适撰作
墓志铭时,便写道:“其先与
后魏道武俱起云中,世以材武长雄一方,遂方代北著姓,后徙河西……”可能,折氏是先昌盛于云中,而才迁徙到府州的。
折氏徙居府州,其时代也相当久远。唐武德年间(618-626),折氏曾以土著强宗的地位,被任命为“
府谷镇遏使”(《折嗣祚神道碑》,载清
乾隆《
府谷县志》卷一)。据此推断,折氏徙居府州的时间,大约在南北朝后期。
折宗本
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的折氏传人,最早可推唐代末年的
折宗本,当时任“
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
宋会要》“方域二十一·边州门·府州”)。府州,当时称为“府谷”,即为沿河五镇之一。这位折氏先人,号太山公,在当地颇有威望,“因其所居,人争附之。”
晋王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时,“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隶账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统之”。折宗本“辑睦招聚”,以功封为
上柱国(《折可适墓志铭》)。
折嗣祚
折宗本之后有折嗣祚(862-911),又名嗣伦,官至
麟州刺史(辖
神木、府谷两地)。
折从阮
折嗣祚第三个儿叫
折从阮(892-955)。
李存勗“以代北诸部屡为边患”,任命从阮为河东
牙将。府从由镇升为县,再升为州,从阮即任府州副使。后唐同光二年(924),又升为府州刺史。他历仕后唐、后晋,累官至
振武军切度使。后汉初,府州升为永安军,从阮即改任永安军节度使。
乾祐二年(949),从阮入觐,朝廷罢永安军,府州改隶河东节度使
刘崇。
折德扆
从阮子德扆(917-964)任府州
团练使,继领州事。北宋名将
杨业妻折氏,即为德扆之女。不过在小说、戏曲中音转字论,成了“佘”
太君。
郭威代后汉自立,
折德扆北离主崇,归顺
后周。广顺二年(952)府州又升为永安军,德扆即任节度使。他曾入朝请迁内地,“世宗以其
素得蕃情,不许,厚加赐赉而遗之”(《宋史·折德扆传》)。宋初,德扆奉土归来。朝廷厚遇德扆,仍让他回统领州事。
折御勋
折德扆卒,其子御勋(938-977)以汾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事,后升为永安军留后。
太平兴国元年(976),御勋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折御卿
折御勋改任
泰宁军节度使后,其弟御卿(958-995)继领州事,淳化五年(994)升为永安军节度使。
折御卿卒后,其长惟正、惟昌、惟忠相继统领州事。继祖有子,他却要求朝廷让继闵之子克柔继任自己的职位。
折克行
(?-1108)复继兄克柔统领州事,累官至
秦州观察使。卒后,朝廷诏赐他为武安军节度使,命其子可大继
知州事。
折可求
折可大之后,是其弟可求,又名可存。他曾从童贯平
方腊,迁
武节大夫,又以擒
宋江功迁
武功大夫,累官至
靖康军节度使。
建炎二年(1128),他降金,被任为麟府路
经略使,仍领府州。绍兴九年(1139),可求被金人置酒毒死,西夏遂乘机袭取府州。可求子彦文逃往云中,折氏世代统领府州,至此遂靠告完结。
自宋绍兴九年,上溯到唐末,折氏世守府州,达200余年,历九代之久。如再前推到唐初,则达500余年,当十数代以上了。后人称之“
簪缨不替,其勋业彪炳史册,旧绝千古”(清
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虽褒杨之至,殆也无所过之。
战功卓著
抗击西夏
府州东濒
黄河,西北临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诸州,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折氏家族的业绩,首推对
西夏的抗击。终北宋一代,折氏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其战绩在北宋时西夏作战败多胜少的纪录中,尤为瞩目。兹举其较为重大的几次:
1、咸平二年(999)年,西夏军来攻府州,
折惟昌与
军将会战埋井峰,击退了敌兵。
景德元年(1004),惟昌再败西夏军于
麟州北,歼敌千余人,缴获马、牛、羊、驼四万余。
2、
庆历元年(1041),
嵬名元昊亲率大军围攻府州。
折继闵指挥士卒守城,坚持月余。西夏人马损失惨重,只得退兵。继闵乘势出击,俘敌数千人。
3、元丰四年(1081),
折克行以
本州兵三千从征西夏。退军途中,西夏大将咩保吴良率万余骑兵来追。克行自请殿后,大破之,斩咩保吴良。后数次征西夏,“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西夏人称之为“折家父”,增加左
厢兵,专门用来抵敌折氏。
4、
绍圣三年(1096),西夏大军来攻。折克行族侄可适领兵于尾丁皑袭击敌军,大破之。后设伏于西夏军的归路,又大破之,其
国母翻山逃走,仅以身免。
5、
元符元年(1098),
折可适率兵奔袭,俘西夏两大酋长鬼名阿埋与昧勒都通,乘胜攻取
天都山,建安西城。
宋哲宗因之特于文德殿接受百官祝贺,并以安西为
西安州。这次战役使战局顿为改观,西夏丧失锐气,从此难以振作。
6、折氏数代与西夏作战,前后达百余年,西夏骑兵始终未能东逾黄河。正因为如此,西夏对折氏恨之入骨。绍兴九年(1139),在袭取府州后,他们把多年的积怨倾泻于折氏
祖坟,戮其尸骨,夷其坟茔。
抗击契丹
石敬瑭代后唐自立,为酬谢契丹的援立之恩,除
燕云十六州外,把
河西之地也奉送给契丹。“契丹欲尽徙河西之民以实
辽东,人心大扰,’(《旧五代史·
折从阮传》)。折从阮高揭义旗,集众据守,抵御契丹的侵扰。后
石重贵与契丹交恶,折从阮奉诏东渡黄河,连拔十余碧,北取胜州,东入
朔州,把契丹势力逐出黄河以西。
宋
太平兴国七年(982),辽(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兵分三路侵宋,其西路直攻府州。
折御卿与辽军战于新泽碧,大破之,俘将校以下百余人。
至道元年(995),辽大将
韩德威纠结
党项勒浪、鬼族十六部落,领辽军两万来袭府州。折御卿断其归路,大破之于子河汉。勒浪、鬼族等部族乘乱反戈,辽军全军覆没,其将号突厥
太尉、司徒、舍利的,被杀20余人,韩德威只身逃脱。
咸平二年(999),辽
萧太后亲率大军20万攻宋。折惟昌等引兵东渡,攻入五
合川,
破黄太尉势,有力地牵制了辽军。景德元年(1004),辽军万余来攻奇岚,惟昌率兵入朔州,攻克大狼水碧,歼敌数千人,解了奇岚之围。
协攻北汉
刘崇始据太原称帝,即因折沃归附
后周来攻府州,为折德康击败。此后
北汉数次来攻,均兵败而回。宋初,折氏配合宋军,多次对北汉
协同作战。太平兴国四年(979),
宋太宗亲征北汉。
折御卿东渡黄河,牵制北汉军于
岚州一带。先破奇岚军,俘北汉军使折令图;又攻取岚州,杀北汉宪州刺史霍诩,俘大将马延忠等;乘胜沿
汾河而下,攻陷
隆州(今山西
祁县东南),与宋太宗会师于太原城下。
招抚诸族
在抗击西夏、契丹的同时,折氏以其特殊的“蕃官”身份
招远抚来,对西北诸族具有极大的
号召力。宋淳化四年(993),
李继迁附辽叛宋,折御卿引兵征讨,召回银、夏诸州党项、
羌族800。余帐。子河汉一战,折御卿名播遐迩,勒浪、鬼族等部族都请求内附。御卿领兵把他们迎入塞内,安置在府州以南。宋廷籍其丁壮,得精兵万余骑。景德元年(1004),折惟昌知府州,契丹言泥族拔黄碧300余帐也来归附。《折克行神道碑》碑阴,并列当时由折氏统辖的20多位大寨主的姓名,足以“见其控御边睡,铃辖蕃汉之遗制焉”(毕沉《关中金石记》卷六)。
筹划防务
折氏征战
传家,父子兄弟皆英勇善战。他们世居边地,洞悉蕃情,对于北宋西北防务也多有筹划。
韩绛经制西北边事,曾采用
折继祖之弟继世的建议,筑城叽以北临横山,直逼夏州。继世还曾向韩琦进攻守之计10余条,均为其称服。
孙览筑城蔑芦,召折克行计议。克行为他筹划,不仅城堡如期完成,还攻入津庆、龙横川,歼敌3000余人。后来河东路筑八碧,以通哪延,折克行力主“以远者为先”。经过争论,最终还是采纳了克行的主张。折可适既是一员勇将,又是一位良臣。
崇宁年间,有人建议攻取
灵武(今属
宁夏)。
宋徽宗就此征询他的意见。他认为:“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宋史·折可适传》),显示了他从长计议的战略家眼光。
舍身许国
在守边御敌的斗争中,折氏父子兄弟前仆后继,表现出舍身许国的感人精神。折惟昌其弟惟信、族叔海超在抗击西夏军的战斗中为国捐躯,折御卿、折惟昌父子都是抱病出征,段于军中。至道元年(995)子河汉之战后,韩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御卿强支病体迎敌,敌兵闻之而不敢进。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对来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宋史·折御卿传》)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军中,年仅38岁。他的次子惟昌后
知州事。大中徉符七年(1014),河东路运粮赴麟州,他抱病领兵为援。僚佐劝他暂且休兵,他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国事,分也”(《
续资治通鉴》)(
大中祥符七年)。顶着风沙行军,卒于道中,也仅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