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
幽州(今北京)和
云州(今
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即今
北京、
天津北部(
海河以北),以及
河北北部、
山西北部地区。“燕云”一名最早见于《
宋史·地理志》。
历史沿革
河北乱象
安史之乱爆发前,大量的北方游牧族群人口不断迁入
中原,唐朝将这些来自北方的“归化”人口安置于幽、蓟、云、朔等边州,在与中原
农耕人口频繁的交融后,这一部分人口在长期的
生产活动中掌握了农耕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
农耕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中原农耕人口也在此交融过程中逐渐接触并了解到了游牧文化,致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农牧兼具的文化特色。幽州之地,民风刚强,士兵均为勇武善战者,这种情况与北方游牧人口不断内迁幽州地区有极大关系。
唐玄宗末年,
安禄山起兵反唐,这场战争引起了唐朝内部的大动乱,史称“
安史之乱”。虽然,战乱最终得以平息,但叛军残余部队依然活跃在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唐王朝在经历战乱之后,已无能力彻底剿除这些顽固势力。
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力量,使昔日统一的
盛唐王朝变得四分五裂。同时,藩镇割据势力因为无法集中力量向唐中央政权进攻,只能在唐朝原有的体制框架内谋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唐朝无力消灭藩镇势力,而藩镇势力也无法推翻唐朝的政治局面。但在河北地区,各军阀之间的混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
政治局势和
社会发展。河北地区分为
范阳(又称幽州或
卢龙)、
成德、
魏博三镇,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处于长期的动荡之中,节度使反复更换,内部争夺异常激烈。“自唐广德元年(763年)
李怀仙为幽州
卢龙军节度使开始,至
后梁乾化三年(913年)
李存勖攻占幽州为止,在一百五十年内先后更换了二十八个统治者。”762年,唐代宗命安史之乱的叛军降将李怀仙为
幽州节度使。几年之后,李怀仙又被其部下
朱希彩、
朱泚、
朱滔所杀,唐朝无力管制,只能被迫承认他们对幽州的
控制权。三朱先后继任幽州节度使之职,对唐朝只是表面上臣服。朱滔死后,
刘济继任幽州节度使,不久之后,其子
刘总弑父杀兄,篡夺了节度使之位。819年,刘总自请入朝,
张弘靖继任幽州节度使,但张弘靖的统治引起了幽州士卒不满,士卒们又拥立
朱克融为节度使。之后,幽州数次易主,唐王朝直到灭亡也无力阻止这一乱象。
山后争夺
“山后”(或称“山北”)地区位于
太行山北段偏西一侧,此处地势险要,
关隘众多,具有十分重要的
战略地位。同时,该地区长期以来是胡汉杂居的前沿地带,民风彪悍,是各
军阀势力扩充优质兵力的兵源地。在受到唐末
军阀混战的影响之后,至五代初期,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各个政权势力竞相争夺的热门地带。
五代初期,在北方迅速崛起的契丹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而山后地区的混乱局面为契丹进一步渗透到中原地区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一方面,各路军阀的混战,使中原地区无法集中力量有效地抵抗游牧势力的入侵,契丹趁此时机,屡次南下中原寇略;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一些将领因为各种原因而求助于契丹,将契丹势力拉入到这一乱局中。天佑十四年(917年),以“新州围练使”总领“山后八军”的李存矩强娶其部下
卢文进之幼女为妻,卢文进怒而叛之,杀李存矩后亡入契丹。
契丹势力的多次南下以失败告终,没有获得
实质性的收获,但“自此颇有窥中国之志。”而幽州仍然是契丹“窥中国”的首要目标。
阿保机病死,
耶律德光新立,
述律后护太祖丧至“西楼”,姚坤一路从行,并返回中原。阿保机那么直言不讳地向后唐索要幽州之地,并承诺如获幽州之后则“不复侵入汉界”,可见契丹对幽州地区的无比垂涎以及得到幽州的急迫。虽然,索要幽州之事最后以阿保机的暴毙而暂告一段落,但契丹并没有打消攻下幽州地区的念头。
割让契丹
907年,唐朝灭亡,
朱温篡唐建立
后梁,911年,
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
应天。
桀燕建立后,即不断受到
晋王李存勖(沙陀人)的攻击,应天三年(913年),晋军攻陷
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
刘仁恭,而
刘守光逃亡后不久亦被擒。914年刘仁恭和刘守光父子被杀。
923年,沙陀人
李存勖建立
后唐。并灭掉后梁,到
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
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
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
末帝在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
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
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
洛阳进军,
后唐末帝在
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沙陀人
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
后晋,并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云地区归入
辽朝统治,对辽朝政权自身的稳固与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直到元朝统一中原,燕云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了
中原王朝的统治,其社会面貌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契丹辽朝对燕云地区的成功统治,是其统治者“因俗而治”观念在政治、文化、
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是值得肯定的历史贡献。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收复瀛、莫、宁(天津
静海县南)三州,以及
益津关(河北
霸县)、
瓦桥关(雄县西南)、
淤口关三关。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卒于东京(今河南
开封)。
辽朝统治
辽朝设立“
五京”,以“燕京”为南京,以“云州”为西京。这种从“行国”过度到“行国”,“城国”并存的国家布局,大大巩固了国家的根基。
宋神宗曾经坦言:“二敌(契丹、
西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燕云一带与中原王朝接壤,成为辽朝重要的
战略部署区域和军事
缓冲地带。原来中原王朝防止北方游牧势力南下的重重关隘,却成为了辽朝抵御中原北伐的重要战略地带。辽朝在此派重兵把守,使得燕云地区毫无疑问地成为辽朝的政治和军事核心地带。尤其是
辽南京,是抵抗中原北伐的咽喉之地,也是契丹辽南下窥探中原的
前沿阵地。具有防御兼进攻双重军事地位的辽南京,无疑是整个辽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焦点所在。
在经济上,契丹辽朝逐渐由
部族时期单一的游牧
经济模式向农牧相结合的经济模式转变,这有赖于燕云十六州的归入,为他们带来了广阔的农耕土地以及大量的农耕人口和先进的农耕技术。广阔的草原和游牧经济给契丹提供了强大的骑兵资源,再加上燕云地区的农耕经济,契丹辽朝的
经济模式变得更为灵活。其经济实力也不断提高,军事上的补给也更为充足,战车、兵器等各种军事装备逐步得到完善,使原本强大的契丹骑兵如虎添翼。
辽南京和西京还设有学校,成为辽朝推广
文化教育的良好示范,这体现了辽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燕云地区培育出了大量杰出的政治人才。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地区人口较为密集,
手工业颇为发达,商业繁荣,这里也成为了辽朝与北宋、西夏、
高丽经济往来的重要
交通枢纽。随着城市的兴起,不少游牧民开始在城中或周围过上半农半牧的生活,定居城市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城市里杂居着“蕃汉”人口,在政府的分治政策下,民族关系十分融洽,通婚现象也十分常见。在民族成分复杂的燕云地区,必然会产生多元、包容的文化,这种“华夷同风”的
文化现象,是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学习和交融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燕云地区实际上成为辽朝最具多元化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朝开国之后,面对
辽朝(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
汴京附近广植树木。宋太祖
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
大名府和
辽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
高梁河(今北京
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之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
景德元年(1004年)北
宋真宗抵
澶州北城,后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后,辽朝统治者曾多次通过减免赋税的方式争取燕云地区汉人百姓的民心。宋朝官员
余靖也曾评价道: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地区物价很低,
徭役也很少,所以燕云汉人并没有“南顾之心”。
宣和四年(1122年)
宋金订立“
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后,金归还宋燕云十六州。于是北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
云中府路。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把辽
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
长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
顺州、
景州、
蓟州如约归还。辽朝统治时期,燕云地区四百文钱就可以买到一百二十斤盐,而宋朝官员接手燕云后为了牟利竟把盐价提高到了每斤二百五十文或二百八十文,宋朝官员的做法也使宋朝失去了燕云汉人的民心。阿骨打死后,金以
张觉事变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占领燕京地区。第二年
金国大举南下,俘虏了
徽钦二帝,占据了中原地区,史称“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金朝时期
金太祖时期,欲将从辽人手中夺取的燕京及六州交还北宋,就有人劝其说:“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太祖不听,但这并不是金太祖不明白燕京的重要性而随意舍弃,而是金太祖对刚刚立国不久的
金朝所面临的形势做出详细考虑之后的结果。金太祖死后,
金太宗又从宋人手中夺回了燕云十六州,借此一步步向南逼近,将金朝势力推至黄河以南。
金朝获得亡辽燕云地区之后,于“皇统元年,以
燕京路隶
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进一步确立了对该地区的统治。据《
金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
五州划入
中都路,幽州(辽南京)为
大兴府。蓟、涿、顺仍用旧名,檀州设为
密云县,隶属于顺州。云、应、朔、蔚、寰、新、妫、儒、武九州归入
西京路。其中云州为
西京大同府,新州(辽奉圣州)设为
德兴府,妫(辽
可汗州)、儒二州设为
妫川县、
缙山县,均隶属于德兴府;应、朔、蔚沿用旧名,寰州设为鄯阳县,隶属于朔州;武州(辽
归化州)设为
宣德州。后周世宗收复的瀛、莫二州划入
河北东路,瀛州设
河间府,
莫州沿用旧名。
随着金政权的逐渐稳定,燕云地区得到了一进步的发展。沿袭辽朝于此地
牧马的旧例,金朝也于此地营田牧马,用以充实
军力。
完颜亮曾“诏内地诸猛安赴山后牧马”。金还设有“山后四
群牧、山前诸群牧”,皆位于燕云地区。同时,山后地区也是契丹人聚居的地带,有“山后契丹诸部”等。
金太宗死后,
完颜亶即位,其后期统治残暴至极,被海陵王完颜亮所弑,金朝众臣皆拜
完颜亮为帝。此后,金朝在完颜亮的统治之下,实行了一些反对和压制
女真贵族的政策,迁都燕京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营建燕京的计划图纸完成,完颜亮命
张浩等人主持燕京城的扩建以及皇宫的营造工程。天德五年(1153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
蒙元时期
在金朝将
注意力聚焦于南方的同时,北方的蒙古势力迅速崛起。他们在
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建立起
大蒙古国,并开始了对
西夏、
西辽、
金朝等政权的征伐活动。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
蒙古帝国占领。
铁木真大军南下,横扫河北,1215年,
铁木真攻克
金中都,并改名为燕京,1234年,蒙古灭金朝,占有旧金之地,这其中包括了燕云地区。元朝建立以后,对燕云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统治。据《
元史·地理志》所载:幽、蓟、檀、涿、顺、妫、儒七州划入
大都路,其中幽州为大都,蓟、檀、涿、顺沿用旧名,儒州为
龙庆州,妫州为怀来县,隶属于龙庆州。蔚、新、武三州划入
上都路,蔚州沿用旧名,新州为
保安州,武州为
顺宁府。云、应、朔、寰四州划入
大同路,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应、朔沿用旧名,寰州为鄯阳县,隶属于朔州。瀛、莫二州划入
河间路,瀛州设为河间路
总管府,莫州沿用旧名。燕云地区全部隶属于元代
中书省管辖,即属于“
腹里”,其
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1276年,
元朝灭
南宋,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残余抵抗势力,统一全国。1264年八月,元世祖
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忽必烈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
突厥语称
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明朝时期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
徐达、
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并入明朝版图。明太祖
朱元璋实行分封,第四子
朱棣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十三子
朱桂封代王,镇守大同;十九子
朱橞封
谷王,镇守
宣府。成为“
九边重镇”的重要组成部分。1421年,明成祖
朱棣迁都北京。
行政区划
战略价值
政治价值
燕云地区的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护
农业区,抵御
游牧民族入侵的
天然屏障。当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时
经略东北的基地。北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
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这段话足以阐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对中原王朝而言,燕云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门户。一方面,在国力昌盛时期,它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
桥头堡。
隋炀帝在
涿郡军器、粮储。另一方面,燕云十六州也是
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与前沿,是
军事斗争的“战略
缓冲带”。燕云地区北部的长城与五关构成了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线。在古代战争中,骑兵对于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原军队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在
军事地理上,
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则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紧挨着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以其坚固的城池、巍峨险峻的山脉及横贯交错的大河构成了战略上又一道防线。它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亡齿寒、互相支持的关系。
对北方游牧民族而言,燕云十六州在战略上意义同样重大。占据燕云十六州后,彻底改变了他们在与中原王朝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虽然
军事力量较强大,但他们没有先进的
文化制度,更没有固定的财力收入。由于自身政权制度的限制,在与强大的中原王朝斗争过程中,要么是取得暂时的军事胜利;要么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如汉唐)彻底击垮。但占据燕云十六州后,这一局面彻底改变。通过燕云十六州这一窗口,他们开始了解中原,逐步接触中原文明,学习中原先进的
生产方式。
国防价值
燕云十六州所辖的地区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两百公里,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公里。其北部在今河北北部地区,处于广阔而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北端,囊括雄伟险峻的
燕山山脉;西部在今山西北部地区,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复杂。燕云十六州这一狭长地区形势非常险要,在古代确系一道军事天险。燕云地区北部横卧着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在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工具落后,
军事技术欠发达的情况下,大山在人们面前就是一道不可战胜的天险。从地形上看燕云十六州,燕山山脉和北太行山山脉就像两座相连的城墙屹立在
华北平原城角燕云地区中部和南部奔流着
桑干河和巨马河,为
战略防御中心的河流。“在中国古代,江河沼泽特别是河流常成为拒敌于外的防御屏障。事实上,在以刀枪弓箭为主要武器的
冷兵器时代,利用江河设防是常用的御敌办法。“此外,江河还可以对
军事战略物质进行运输。
拒马河以易水与
白沟河为两翼,构成了燕云地区南部的河流
防御体系。横贯交错的河流显然构建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天然的第二道防线。
燕云地区严密的防御体系不仅包括天然屏障还包括人为防线,那就是长城及五关。长城是从秦代开始营建,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
防御工程,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巨大的
国防功能。同时,“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
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
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特别是燕云地区的长城,在阻挡北方铁骑入侵中原王朝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此外,该地区的“五关“在战略防御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幽平之间,以五关为形胜。“这五关分别为金坡关,
居庸关,
古北口,
松亭关及
渝关。雄伟险要的长城和五关构成了燕云地区在战略上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线。
经济价值
温暖湿润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纵观
中国历史,燕云地区一直是
中国农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战略上具有巨大的
经济价值。幽州自古就在中国北方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随着燕云十六州划归契丹,与之而来是大量汉人给辽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
农业经济取代游牧经济一跃成为辽国的主要
经济形式。燕云地区是辽国的农业
经济中心,也是主要的赋税来源地。仅
燕京析津府一地“兵戎冠天下之雄,与赋当域中之半”。
此外,燕云地区众多的
汉族人口,为辽国提供了大量的兵源,是辽的重要兵源地。在兵役方面,由于辽朝崇尚武力,其全国军队分为
御帐亲军,
宫卫骑军,大首领
部族军,众部族军,
五京乡丁和属国军,其中“五京乡丁“多由汉人充当,而幽云地区因其人口密集,更是此项
兵役的最主要来源。“辽建五京:
临潢,契丹故壤;辽阳,汉之
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
辽西地,子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
蕃汉转户为多。析津、大同、故
汉地,籍丁八十万六千七百。”从五京乡丁出兵数目不难看出,“燕云十六州”的南京、西京比其他三京总和的三倍还强。由此观之,从战略上看燕云地区具有极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可以为
王朝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和兵源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