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文化,文化术语,来源于摩梭族,摩梭族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起源
摩梭文化起源于摩梭人,摩梭族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长的历史。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根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正因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存着奇特而神奇的婚俗-访问婚(简称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历史,也就是摩梭人
访问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全部摩梭社会的文化构造,就是母系
家庭文化花楼自然发生
摩梭人的日常称谓
居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
建筑结构,与
宗教信仰起居室坐月子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
灶台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
日月星辰、火苗、
海螺冉巴拉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
木地板楼梯间油灯和
净水碗,
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
草楼,以
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随边设有畜厥,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服饰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
长衫,少男
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改变服饰。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稳
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
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
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纽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铺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槽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
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
成年男子头戴
宽边呢
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
腰刀长刀及偌囊作饰,下穿宽脚
长裤、长统
皮靴。
裤脚折放在
靴筒内,不穿
长统靴的,则裹
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饮食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稞、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
萝卜等新鲜蔬菜作
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脆菜、干萝
萝卜丝、
腌鱼、
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议猪朦(称
琵琶肉)为贵、还有灌
猪脚、
香肠、
米灌肠等
风味食品。正餐前,喜欢喝
酥油茶,以精把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
苏理玛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
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
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礼俗
饭团和
猪肉十二生肖,已长大成人了,今后可参加各种
社交活动了。摩梭先民认为,未满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灵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权利,也不承担义务,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满了十二岁时,必须兴趣行以拴系灵魂(拴素)为内容的男穿裤女
换裙的成年仪式,从此成了氏族的
正式成员,便匹敌得了人生的各种权利。
走婚制
性关系阿肖阿注乱婚,
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无论哪一种婚姻,它们的核心一样:基于男女自愿,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男女在
性选择上平等的反映。传统摩梭在长辈姐妹兄弟前,火塘边有关性的一切话题都是害羞的;走婚纯属个人私事,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只在夜间相聚,白天装作不知此事。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些误导使外界认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实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可以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形式,但选择结婚就不能再走婚;结婚的有几种情况:以前的
土司 母系家庭文化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许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构成了摩梭母系社会,也就是摩梭人
走访婚的历史,什么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个摩梭社会的
文化结构结构模式不一定是
一夫一妻制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这种保留着唯一的、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奇俗,由21世纪外界社会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禁忌
禁忌是
原始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在生产、饮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个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沷水在火塘里,
忌用脚在外做活累了,不能进家门就抱婴儿。不准虐待歧视残疾人。妇女正在分娩时,忌讳生人进家门。禁食狗、猫、蛙肉,忌捕杀缓带鸟。忌用
刀子砍门槛,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说梦见的事,傍晚不扫地。
孕妇不得横跨
马缰绳,孕妇面前忌谈兔、蛇。孕妇天黑后不出门,产前妇女不参加葬礼。正在酿酒时,来人不能提喝酒的话。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树。果树第一年结的果要让老人吃。同一
母系血统内的人不能结交阿夏(情侣)。小孩的头一件衣服须用老人的旧衣服改做。
据文字记载,两千多年来,泸沽湖畔摩梭人以另外一种方式组织家庭。一家之长是女性,家庭的未来属于女孩。这个人、地、天系统都被女性特征所笼罩的独特环境里,没有
父权主义和以男性为中心的
文化背景,实行以“母系制家庭”为主,多种婚姻家庭并存的“阿夏(情侣)走婚”制,被称为“东方女儿国”。
泸沽湖摩梭两性关系与
社会模式,既不是女人统治男人,也不是男性屈从于女人,是“
伙伴关系”取代“统治关系”,是国际女性人类学界所追寻和倡导的社会模式。无论平等、博爱,还是脱贫致富及
环保意识的进程中,摩梭人走在当地各民族的前列。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
模范社区评委会上,泸沽湖荣获“
文明社区”的殊荣。这对于研究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婚姻与家庭的产生、发展与未来,重新审视人类一夫一妻制终结的结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和珍贵的资料,特别是对当今社会涌现的
独身主义、
单亲家庭的
情感问题,
亲属制度等人类两性关系与
社会结构的研究具有极高的
科学价值。
重大节日-转山节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
转山节,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最有“摩梭味”的节日。如果你正好在泸沽湖旅游,可千万别错过这个好机会。
转山节,是朝拜格姆女神山的日子。
人们认为摩梭人对格姆山的崇敬,是因山上的云来雾往直接影响泸沽湖地区的农耕,所以摩梭人才把白露节令前后丰收在即的日子,定为崇敬山水的节日。
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整个
永宁坝还沐浴在震雾中的时候,村子里就已欢闹起来。小伙子们准备着自己的民族盛装,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阿妈的操劳下打扮得花枝招展。老人们在为欢度转山节而准备着
经幡。扎美寺的僧侣们骑着马,排着长长的队伍,带头高高的鸡冠帽出现在公路上时,朝拜队伍们就会在后开始挪动着步子。鲜艳服饰的长长队伍会让你的相机忙得不可开交。
到山脚祭拜林后,人们纷纷把准备好的“
风马旗”布条拴在树上,喇嘛们则坐成几排吹响
长号和锁呐,人们此起彼伏面山叩拜,对山水虔诚的壮观场面让人感动而难忘。
祭拜后,便是歌舞联欢和赛马,一派浓郁的
风俗画让游客也欢乐无限。
人们到女神庙烧
过香,就以家族为单位,在这儿一群那儿一伙也野炊。在那绿色的草坪上点点帐篷拔地而起,远远望去好像是天上的人间。
吃过午餐人们就会在那草坪上进行各种活动 ,年青的小伙姑娘随着
长笛声手挽手地轻轻飘舞起来,
姑娘们的
百褶裙像一片片白云在空中飘动似的随着长笛声轻轻地飘着,一阵阵响亮“的阿哈吧啦”和“那喏喏喏……”歌唱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偶尔在那草
坝上可见到最精彩的赛马,小伙子们骑着一匹匹剽悍的马在那草坝上奔驰着,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
内蒙古草原上的那种赛马场面。
转山节给格姆山徒增了道亮丽风景。
著名景点
扎美寺
摩梭人最初信奉
达巴教,这是一种驱鬼除邪,祭祀祈福的
原始宗教,后因毗邻藏区,又信仰
藏传佛教,并形成两种宗教共存的现象。藏传佛教育有着更严密的教义,它也更深地影响着摩梭人的生活。
相传永宁寺寺址由西藏白教噶玛巴亲自戡定,因现在寺庙所在位置地名叫扎美柯,用藏语翻译即为无敌之意。背依之山“增米瓦”亦与藏语“无法丈量之山”相同,寺旁村庄“巴搓古”又与藏语“巨大之汇集”同意。还说寺名用藏语全称为“塔洛扎美归”,塔洛又是含有通往涅磐之路之意。佛无处不在,缘随遇皆是。
永宁距宁蒗县城93公里,下车后,沿永宁街北行2公里,就能发现位于公路左侧的扎美寺。
金顶彩绘的寺院大门在阳光下尤其耀眼,寺内有一幢大殿北侧还有一个壮观的活佛殿建筑群。大殿门两侧的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宗教壁画,壁画前是金色的转经筒,殿内奉着
宗喀巴像、达赖和班禅的
台座,还有格姆女神及其他佛神的塑像。
如通常的藏传佛教寺院,幽暗的大殿、闪烁的
酥油灯以及华丽而肃穆的彩雕和
经幢,都能让你无处不感到宗教的神秘和神圣,而把格姆女神和其他佛神并奉一处,却是这座喇嘛寺的独特处。
献了功德,喇嘛会帮你点燃一盏酥油灯,你可以奉到你敬仰的神座前
偏殿内塑一金身
弥勒坐像,高约12米,头饰
五佛冠,手持如意宝珠,为典型藏式泥塑风格。四面墙壁绘六铺壁画,为倾佛教经变内容。线条精细,设色明丽,造型生动。系清代作品。
扎美寺平时只有一两个守寺喇嘛,其他喇嘛都各自在家里生活,进行晨读晚祷,也参与劳动,到了大法会之日,他们才自带
干粮行李,盛装汇集到寺里举行法会。举行法会时,数百名喇嘛身披袈裟,头戴黄色
鸡冠帽,集在一起举行仪式,蔚为壮观。神秘的仪式、奇特的
法具都能让你大开眼界。
这样的喇嘛大集会一年有四次: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九的咪洛其模会,
初七是特别隆重的
跳神;
农历三月中旬举行的措区会;农历六至
七月举行的历时四十五天的亚能会;
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的祭宗喀巴的甘丹安区会。
泸沽湖
泸沽湖被青山绿林环抱,湖面面积48.45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约45米,湖面海拔2685米,湖西属云南省宁蒗县,湖东属四川省盐源县。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南北长而东西窄,形如曲颈
葫芦,故名泸沽湖。
观赏泸沽湖,可从形和质两方面去领略。
扯挎山丫口立着一个横跨公路的彩门,彩门以下约200米的路段是观赏泸沽湖全景的最佳地点。在这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泸沽湖美丽的曲线轮廓,翠青的
吐布半岛散在蓝玻璃镜面般的湖面上,
格姆女神山(狮子山)在湖北岸姿容端庄。如果恰是春天,你的镜头下缘还是
串串簇簇的红色山花。
泸沽湖美丽的身形像一个
马蹄印,相传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会那晚,因缠绵沉醉,男神跨上神马刚准备离去时天就亮了,天亮后他再不能回去,神马被
缰绳一紧而踏下一个深深的马蹄窝,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东边回头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伤心的眼泪注满了马蹄窝,她化成了
格姆山。
这个被爱情的眼泪注满的湖泊,你看懂它马蹄印形的故事后,再走湖畔的
摩梭村寨,就准备好了一个游“女儿国”的美丽心情。
因重山的蔽护,泸沽湖直到70年代才有了通宁蒗县城的公路,这里没有工业,也没有污染和破坏,所以泸沽湖的水质特别纯净,清澈可鉴。
把偌大一湖真正的
纯净水作为镜子,这样“奢侈的享受”的最好方式,是在落水村乘
猪槽船湖中荡漾。天空湛蓝,白云浮游,水天一色。
泸沽湖的景色在一天之中变幻无穷。
晨曦初露,
雾霭烟霞,湖水如染,一片金红;
朝阳冉冉,湖周山峦如聚,倒映其中,则为翠绿;夕阳西下,风平浪静,平滑若镜,积万顷碧玉,又成一片墨绿;夜色幽静,微风柔漫,波光粼粼,星星闪动,让你如梦如幻。
共富的社区发展模式
1991年,格则·次苏尔车成为洛水
自然村的村长。当时,村里已经有一些人家自由组合来经营渡船和
篝火晚会,竞争拉客,严重影响了村里人的关系和村庄的形象。“我认为最好还是共同富裕,否则一部分人富了,要睡不着觉了!”次苏尔车要求由77户人家编成两组轮值,集体经营渡船、骑马和篝火晚会,
平均分配收益。
1995年,洛水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2000元,成为
丽江市十大富裕村;而在1991年前,人均收入只有一二百元。并且,果然如次苏尔车所预计的,共同富裕起来的洛水村很少发生恶性
治安事件。次苏尔车颇为得意:“
以色列的客人来访问,说这个模式比他们以色列的公社还好!”
汝亨·龙布还记得,1999年第一个
黄金周时的泸沽湖:
旅游局的车上挂着“黄金周值班”的横幅,把泸沽湖边找不到住处的游客一拨一拨地安顿到村民家里,在火塘边打地铺。那一年,洛水村每家都能分到8万元。
从此之后,洛水村进入第二代客房——标准间的投资,进入一个
资本密集的
发展阶段。如今几乎每家都有
家庭旅馆,贷着银行十几万到上百万的款,汝亨家“找的七八百万通通投到房子上了。”房子大了,洛水村人家的院子,不免让那些抱着观看“原始状态”而来的游客失望——虽然仍然是传统的摩梭
木楞房,有着结构严谨的祖母屋和数十年的老果树,洛水人家里都有了城里人的现代化装备。如今这个在1949年前少有人识汉字的村落,在发展旅游之后,500多人中已经出了四五十个大学生。
旅游发展给格则·多吉带来更大天地中的朋友——他为人类学者做翻译和向导,还教了一位美国博士3年摩梭语,他拥有了洛水村最大的一间书房,坐落在他按摩梭传统建起的一间接待
背包客的院落中。
摩梭人
基本信息
民族:摩梭族
居住于中国的人口:
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预计):53,700人
官方身分:四川摩梭人归为
蒙古族的支系,云南摩梭人归为
纳西族的支系
主要居住地:1991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四川省和云南省边界两侧,住著4万摩梭族人,主要集中在美丽的泸沽湖畔。泸沽湖是中国最高的内陆
湖之一,海拔2,685米,巍峨矗立在泸沽湖北岸的狮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1982年以前,没有公路通往泸沽湖。
发展历史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从《
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
摩梭”的记载。在
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各族人民都称他们为“摩梭族”。1950年,丽江专区第二次各族各界
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明确记载:“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摩梭族12人”。1956年9月5日,丽江
专员公署在给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
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报告》中有五处明确提到“摩梭族”。即在“
彝族聚居的宁蒗、凉山并包括摩梭、傈僳、
西番、汉等十二个民族”、“全县有彝、摩梭、汉、
西蕃、傈僳,藏、白、
仲家、
纳西、苗、摆依、回等十二个民族……”、“摩梭聚居乡三个”、“摩梭族识藏文”、“摩梭、西蕃信喇嘛教”。个报告后经省人委转报国务院并获批准在宁蒗贯彻执行。195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上郑重宣布全县有彝、摩梭等十二种民族。1959年,中共宁蒗工委办公室编写的《宁蒗概况》中,多处提到“摩梭族”。但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将居住在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归为纳西族,将居住在四川
盐源、
木里、
盐边等地摩梭归为蒙古族。多年来,广大摩梭干部群众强烈要求解决族称问题,宁蒗县党政机关和摩梭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历史地、客观地一再进行反映、迫切要求尽快恢复摩梭族称。宁蒗县五届、六届,七届全国
人大代表曾在全国五届一次人大会议上、全国六届一次人代会议上、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议上、全国七届四次人代会议上,多次以关于要求恢复摩梭族称为议案向大会进行反映,特别是在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上关于恢复摩梭族称问题
被作为云南省人大代表团的几个重要提案之一提交全国人代会。在摩梭人的强烈要求和县委、政府以及其他各族群众的多次反映下,引起了上级的重视。1989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派出由
刀国栋副主任带领的省人大民委工作组到宁蒗进行调查,12月6日工作组向省委、
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重新恢复宁蒗摩梭人族称的情况反映。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下,省人大常委会于1990年4月27日召开了七届十一次会议,会议上通过批准的《
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将其确认为摩梭人,此条例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并且每个摩梭人都具有了一张合法的
居民身份证。
身分与传统
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和蒙古民族。这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
文化生活。摩梭族是
母系社会,实行母系
家长制,孩子跟从
母姓。「阿夏」婚姻体制意味著所有的财产都由
母系遗传,从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族妇女没有丈夫,只有几个「
走婚」者。男人只许夜探情人,次晨必须离开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
摩梭族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摩梭人都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孩子摆
满月酒时,母亲需要邀请父亲出席并确认
亲子关系。在过年、重大节日时,女男必须去父亲家中拜见父亲,父亲亦会送礼物给女男。女男有重大仪式如
成年礼等,父亲亦必须在场。但父亲并不负责管教和供养女男,他们只需要管教和供养姊妹的女男,与甥女甥男的关系比亲女男亲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亲父”。
生活概况
很多摩梭族人没有受过教育,仍说摩梭语。他们的
生活环境非常差,居住在
原始森林、高山峻岭,除了一个
高原湖泊——泸沽湖之外,就没有任何可开发的天然资源,因高山里除了砍伐树林,没有平原面积可供耕种。他们的收入除了来自游客,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里的人口阴盛阳衰,
男女比例约4:10,究其原因除了是男人寿命较女人短之外,也有部分男人因生活需要而外流到四川或邻近省份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