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帝国
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政权
亚述帝国(英语:Assyrian Empire,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一带)的国家,使用的语言有阿拉米语阿卡德语等。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埃及等地。国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时间前后约有二千年。后来亚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独立的国家。
历史
亚述兴起
古亚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北部地区,东北靠札格罗斯山脉,东南以小扎布河为界,西临叙利亚草原。全亚述是以亚述城为中心。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对亚述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期,在国际上,它四周无强敌,埃及正值后王朝时代,无力扩张亦常受到外族入侵,小亚细亚赫梯帝国被自前12世纪末期,来自于巴尔干半岛的弗里吉亚人蹂躏和肢解,南方的巴比伦亦国势益弱,东方扎格罗斯山脉伊朗高原米底波斯尚未兴起,只有北部的乌拉尔图成为亚述惟一强敌。
从公元前10世纪末叶起,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战,最终建立起一个横跨西亚北非的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及埃及两大文明均置于统治之下。
亚述帝国时期对外的征服始于那西尔帕二世统治的时期(公元前883年-859年),他征服了北部叙利亚,其后的沙尔马纳塞三世(公元前839年-824年),与南叙利亚开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又获得了巴比伦尼亚地区的宗主权,但是长期的战争令国内人民负担加剧,激起不满。据“里模表”所载,公元前8世纪时就发生过多次人民起义,而且往往发生在京畿,因此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5年-727年)上台之前的几十年里,亚述停止了对外的扩张,直到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执政并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军队分成若干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及工兵等,大大加强亚述的军事力量,其后他恢复对外的战争,打败了乌拉尔图,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并插手巴比伦的王位继承,进而使巴比伦与亚述合并,自己成了巴比伦之王。
萨尔贡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705年),亚述又打败了以色列,镇压了得到埃及支持的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起义,他又再次打败乌拉尔图,并攻击米底。萨尔贡二世原为下级军官,后因战功累累得到提升,虽然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位者”,但他却忠实地继承了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以来的统治风格。继后的是萨尔贡二世的长子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年-681年),他镇压了由埃及鼓动的犹太人及腓尼基人的起义,以及由埃兰支持的巴比伦尼亚起义,为此他焚烧了古都巴比伦。另外他在位期间,兴建了著名的“盖世无双皇宫”,其边长近200米,包括两座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内的浮雕长达3000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其统治时期,亚述帝国人口达到390万人。在阿萨尔哈东统治时期(公元前681年-668年),亚述轻易夺取了埃及的孟菲斯(公元前671年),接受了埃及之王及埃塞俄比亚之王的称号,不过亚述满足于让埃及人每年进贡180公斤黄金和9吨白银而已,于是不久后埃及又重新独立。伊萨尔哈东之后的是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627年)。他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在宫中设置泥版图书馆,该图书馆收集了当时亚述人所知的全世界各地的书籍,藏有无数楔形文字的泥版,内容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医学及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宝贵的资料。其统治时期亚述帝国人口达到690万。
战争残破
亚述帝国的征服战争以残暴闻名,军队所到之处城镇都被焚烧破坏,财物被掠夺,居民被屠杀或被掳走,人口锐减的大灾难。由于亚述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异常残暴,犹太人将亚述首都尼尼微称为“血腥的狮穴”。在辛那赫里布的年代,他占领并焚烧了75座城市,人和财物都被掳走。萨尔贡二世在位第一年远征巴勒斯坦撒马利亚时,就俘虏了27,290人,及后他初次出征镇压两河流域南部的一次起义时,把200,800人及大批财富夺回亚述,在镇压巴勒斯坦地区的起义时,又把200,150人及大批掠夺来的财富带回了亚述。
这种残暴的政策导致到处都出现反抗,亚述很多次的出征其实都是镇压起义,而战胜后却又往往进行更残酷的压迫,这种政策严重导致亚述帝国境内的经济衰落,由于被征服地区无法进行再剥削,引起神庙祭司奴隶主及工商业奴隶主的不满,导致在公元前8世纪后期,发生了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改革。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主要改变被征服地区的政策,他不再对被征服的地区实施大屠杀,而是将居民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尽量使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居民混合起来居住,使其不便交往,但准许他们携妻带子及带上部分财产。他们被封给土地,让他们独立经营,但无人身自由,分属于各奴隶主,生产成果要交给奴隶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内部的安宁也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因此从他开始,亚述又开始了更多的征服。
由于战争带来大量战俘,除部分战俘选去加入亚述军队外,更大的部分成为了奴隶。奴隶主包括皇室家族、军队、行政官及祭司等。他们从亚述获得了大量土地,财富和奴隶。另外还有一批工商业奴隶主,特别是在巴比伦尼亚,由于经济和政治实力增强,故能从长期斗争中从亚述帝国取得了自治权。奴隶主的土地往往不是集中一处,而是分散许多地方,所以他们又会另外聘请管理人去管理奴隶。
亚述帝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有利于改进耕作工具,提高了效率,经济也得到发展。亚述是一个多山地区,铁器使用令开垦荒地的能力提高。长期的战争某程度上也加速了亚述的经济发展,胜利带来了大批战利品,也带来了大批战俘,从而大规模增加生产力。占领的地区同时成为亚述巨大的市场及贸易通道,其中两河流域、腓尼基等地原本已拥有非常发达的农业和商业,这一切都为亚述帝国创造了有利的经济发展条件。不过亚述对征服地区只管掠夺却欠缺建设,被征服的人民除了向亚述人交纳贡献以外,还要负担劳役,因此客观经济发展条件未被充分利用。
帝国衰亡
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该地的迦勒底贵族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亚述统治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覆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瓜分。
分析亚述帝国的覆亡原因,其一,从根本上,亚述帝国是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帝国不但未能满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作出破坏。其二,国内人民的不断起义削弱了亚述的国力,即使情况比较好的巴比伦尼亚也是起义不断。公元前721年,亚述帝国出现宫廷政变,政局混乱,马尔都克·阿帕尔·伊丁二世依靠迦勒底人的力量,占领巴比伦,自封为王,并与埃兰结成同盟对抗亚述。与此同时,叙利亚和腓尼基的居民也作出起义,并得到埃及的支持。
公元前702年,马尔都克·阿帕尔·伊丁二世再次起义,准备与埃兰、阿拉伯、亚拉姆人、犹太、埃及结盟,起义失败后,又组织犹太人起义,这次得到贝督因及埃及的支持。公元前691年,巴比伦再次与埃兰人、阿拉米亚人、米底人及波斯人建立反亚述联盟,双方会战于狄亚尔河边的哈努列,起义坚持了三年至公元前689年,才被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成功镇压。
亚述帝国另一个灭亡的原因是王室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在帝国晚期,例如当辛那赫里布立其叙利亚藉妻子所出之阿萨尔哈东为继承人时,他的另外两个儿子杀死了辛那赫里布,阿萨尔哈东当上国王后,策密者逃至亚美尼亚,参与的人一律被处死。又例如公元前653年,巴比伦再度起义时,起义的领导人竟是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马舒姆。亚述帝国的覆亡原因可总结为经济发展不善、国内起义不断及王室内部斗争三个原因。
军队
强大原因
亚述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亚述时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大部分与军事有关。
亚述军事力量之所以强大,主要有四点原因:
其一,铁兵器的使用提高了军队的杀伤力;
其二,铁犁铁锄铁锹在农耕方面的应用,以及因使用铁工具而日益扩大和完善起来的水利灌溉事业,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从而为国家设置大量常备军和保持长期作战能力,提供了充足给养;
其三,亚述人军事至上的观念,他们认为“政府就是武力的别称”,国家就是一架巨型的战争机器,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和进行对外扩张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其四,通过以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为代表的亚述诸王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改革显著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由此,亚述帝国才能在整个西亚纵横驰骋、无坚不摧。而本文将要集中探讨的内容,便是亚述帝国的各大作战兵种及其发展历程。
改革
应该说,亚述军队的兵种划分起源较早,但亚述人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真正开始和兵种组成结构的正式确立,是以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时代的军事改革为标志的。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军事改革。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以前,亚述各王也曾进行过军事改革。亚述军队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把步兵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部分,到公元前1250年前后,当时的军队被分为战车兵和步兵。骑兵约在公元前950年左右发展起来。亚述军队虽然已经有了基本兵种的设置,但此时亚述仍然没有建立常备军制度,这显然无法满足帝国的征战需求。
此外,亚述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上台时的亚述正处于衰落阶段,由于前几任国王在位时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内乱,亚述的国力水平大为下降。地方总督拒绝服从号令,附属国纷纷独立,巴比伦地区的阿拉米人部落亦经常对边境进行侵扰。最大的危险则来自于北方强国乌拉尔图,它趁亚述势力不振时迅速扩张,其影响力远达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并支持当地小国反抗亚述统治,使亚述的经济受到了打击。于是,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改革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军事改革。
提格拉·帕拉萨的军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立以募兵制为基础的常备军制度。除了在亚述人当中征募兵员外,也在认为可靠的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中征集兵员,一部分补充步兵,大部分充当辎重兵和工兵。但值得注意的是,骑兵和战车兵仍然只能由亚述人担当,其他外国人只能在亚述军中以步兵身份服役。战时出征,平时训练,使军队素质和战斗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开始给常备军统一装备和供给给养,尤其亚述给常备军配备以精良的铁制兵器,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二、兵种建设的新发展。首先设置了工兵和辎重兵。这使军队在开路、搭桥、筑垒和建城、攻坚方面的专业技术得到较大提高。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将工兵独立建制,堪称世界军事史的重要创举;
其次,统一了各兵种的武器和装甲形制,并明确了充当各兵种的阶级。战车兵和骑兵由贵族充任。工兵、步兵则由农牧民组成,这样亚述建立了全备的兵种和军制,走上了各兵种协同作战的道路;然后是固定战斗编队的设立,最常见的是由五十人组成的小编队“启斯鲁”,此外还包括由百人长或十人长指挥的支队;最后,在直属中央直接指挥从事远征野战的中枢兵团外,提格拉·帕拉萨三世还建立地方兵团戍守各地或供出征时调用。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改革为标志,亚述军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军制特点:以完全用铁制兵器武装起来的常备军为基础,由战车兵、骑兵、步兵组成的作战部队以及由工兵和辎重兵组成的辅助部队全面发展,协同作战,注重战斗兵团内部各兵种兵员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兵种的功能和作用。
兵种设置
亚述的作战兵种主要由战车兵、骑兵和步兵组成,作为辅助部队的工兵和辎重兵虽然不直接参与战场厮杀,但他们对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亚述战车兵
战车兵是亚述军队中最富有特权、也是最受尊重的兵种,由显贵高官子弟组成。亚述的战车兵非常勇猛,常常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作战中屡显威力。事实上,对亚述人而言,战车兵不仅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利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伴随国王的高官显宦也乘战车作战,而下级官吏或平民只能充任骑兵和步兵。
亚述人的战车分为早期型和晚期型两类。早期战车比较低而车身短,轮为六辐,直径小;前部为圆形,晚期战车则大于早期战车,车轮为八辐,几乎达到马背高度,车体前方呈正方形。但总地说来,亚述战车的车体均较短,但左右较宽,车厢内可容二、三人,至多四人。二人战车的乘员中,一人为驭者,一人为战士。车厢上放有箭筒,便于弓箭手放箭。战士还配有短剑和长矛。驭者在战士旁边,两手驾车,配合战士作战;在三人乘的战车中,除了战士、驭者之外,又有一名卫士,他左手持盾保卫张弓射箭的战士,右手持矛或剑,以便击退随时可能迫近的敌人;国王和显贵的战车有时为四人,包括驭者和两名手持盾牌护卫其主人的卫士。
战车兵的装束总体较为轻便,一般而言,战车兵大多时候只穿一件紧身衣,腰扎以带子;但有时也身穿盔甲。他们主要使用弓箭,并佩有短剑。战车里还会有一支长枪。战车兵作战的方式则有两种:一是站在战车内向敌人发箭;二是乘车到达特定地点后下车射箭,这时一名持盾和矛的随从便护卫在侧,防止敌军的袭击。
自亚述建国以来,战车兵就在亚述的军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在骑兵大规模使用前的战力中坚。直至亚述帝国灭亡为止,战车一直都被视为军队的重要武器。
亚述骑兵
骑兵是亚述在世界上最先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兵种,特别在追击敌人时起重要作用。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骑兵的作用日益重要。
古亚述时期,亚述虽然已经有了骑兵,但由于马鞍尚未发明的缘故,其作用和地位都位于战车兵之后,也很少在战场上使用,甚至到了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时代,也只有少数骑兵作为传递国王敕令的信使。早期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也随身佩带剑和盾牌,一般成双成对出外行动,一名是弓箭手,另一个是不带任何进攻武器的伙伴。这些随从衣着简单,头戴头巾,身穿过膝短袖束腰外衣。而弓箭手则要头戴头盔,身穿绣花紧身衣,扎着腰带
不过从萨尔贡二世时起,亚述的骑兵有了重大发展。这一时期,骑兵冲击力大大增强。
自萨尔贡二世开始,亚述骑兵就分为弓箭骑兵和长矛骑兵两大类,作用大幅提升,其服装衣着也有很大变化。骑兵的常见装束是紧身衣、短裙,腰部扎一宽腰带,下身穿紧身马裤,外着以用纽带束紧的靴子或护胫,一般下达膝部;长矛骑兵手持长矛,矛头尖小。持矛时,手握矛柄,尖端下斜。与敌对阵时,顺手上提,矛尖则上斜对着敌人。弓箭骑兵配备有圆弧形或角形的弓,长不过4英尺,箭杆不到3英尺。这两类骑兵都在身体左侧斜佩着短剑。但有时长矛骑兵也备有弓箭,一旦长矛折断或丧失时用弓箭与敌作战。此时的骑兵由于有了马鞍,在作战时姿态更为自然:矛手左手持缰,右手持矛作战;弓箭手则把马缰放在马颈上,在马上双手自由张弓射箭,可说是攻守自如。
由此,亚述骑兵不仅有了强劲的杀伤力,而且具备了能在复杂地形作战的能力、极大增强了亚述军队的机动性和冲击力。
亚述步兵
步兵依然是亚述军队的绝对主力。在萨尔贡二世以前,剑手、矛手和弓箭手这三类步兵的服装装束都几乎相同:身着短紧身衣,系着宽腰带,头戴金属尖顶头盔,脚穿草鞋
三类兵种惟一的区别就在于所使用的武器:剑手使用短剑或匕首,还有柳条盾或凸面金属盾;矛手左手持盾,右手握短矛或标枪,有时还携带短剑;弓箭手则使用弓箭,他们还有佩剑锤矛以备近战之需。
亚述弓兵
弓箭手被视为步兵中的精华。他们通常的装备是长约四英尺的圆弧形弓,他们的剑用横带悬挂在身体左侧,还常常携带锤矛。作战时,弓箭手成对行动,一人射箭,一个持盾掩护自己和同伴免遭对方投掷物的伤害,同时一手持剑抗击可能冲上来的敌人。
萨尔贡二世时期,弓箭手被分为两大类:轻装弓手和重装弓手,重装弓手又有次重装弓箭手和超重装弓箭手之分。地位最低的轻装弓手没有头盔,除了挂箭筒的横带外,整个上半身都裸露在外,仅着紧身短裤;次重装弓箭手则身着盔甲,下身穿长达膝部的饰以边穗的紧身裙,射箭时有随从在旁掩护,地位相对较高;而地位最高的超重装弓箭手则身穿长袍,长袍外罩着盔甲,且有多名随从保护他免遭攻击:一名随从携带柳条盾,并将其立在队伍之前;一名随从则举圆盾保护弓箭手头部;第三名随从除了携带箭矢外,还手举短矛保卫弓箭手不受袭击。可见,重装弓箭手被视作最重要的步兵,其作用在围攻要塞时更为突出。
到辛那赫里布时代,亚述的弓箭手又重新分为四类:超重装弓箭手、次重装弓箭手、轻装弓箭手和最轻装弓箭手。超重装弓箭手与萨尔贡二世时期区别不大,他们身穿紧身衣,外罩长至腰部的铠甲(亚麻制或皮制),头带尖顶头盔,下着紧身裤,由1-2名随从伴随,在巨大的柳条盾掩护下战斗;次重装弓箭手的服装略有变化,紧身衣在一侧开口,下身着短裙,双腿裸露。战斗时一般两人一组,没有盾牌掩护,同时放箭射击;轻装弓箭手不带头盔,头部围以宽宽的束发带。身着紧身衣,腰扎宽带,下着短裙;最轻装弓箭手头束发带,身着条纹紧身衣,腰扎腰带。他们并不佩带剑,只是身挂箭筒。
不过,由于亚述帝国时期的金属冶炼水平和规模的限制,亚述弓兵有大量使用石制、骨制的箭头,这极大地限制了亚述弓箭手的战斗力。
亚述投射手
值得一提的是,辛那赫里布时期亚述最先组建了投掷部队。在亚述,投掷手第一次被按照亚述人的思想和理念全副武装起来,他们装备头盔、身着盔甲,除投石索外还随身携带短剑。亚述人使用的投石索由两条绳索组成,上系一小块皮革,以供装载石块。在投掷之前,投掷手先把这种武器环绕自己的头部旋转二至三周,以便有动力将其发射至足够远处对敌军造成杀伤。投掷兵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亚述军队的远程打击力量,也完善了亚述军队的远程兵种体系。
亚述矛兵
亚述步兵的另一主力是矛手,他们是与敌方步兵展开肉搏战和在攻城战时沿云梯攀爬攻坚的主要力量。在萨尔贡二世时期,矛手头戴鸟冠式头盔,但不着盔甲,代之以朴素的或饰有小方格图案、长度及膝的紧身衣,穿着类似骑兵的短靴或护胫,作战时装备圆盾和4-6英尺不等的长矛,此外,他们也随身携带短剑。
辛那赫里布时代的矛手分为重装矛手和轻装矛手两种。重装矛手装备较好,头戴尖顶头盔,铠甲长至腰部,并覆盖住双臂上部,上身着紧身衣,有一侧开口;下身着紧身裤,外罩短裙,还有护胫。他们携带金属制凸面大盾,几乎可以把整个身体掩盖起来。长矛比身体略短一点,还在身体右侧佩有短剑。一般说来,重装矛手在亚述军队中的比例较小,常担任国王的近卫军;轻装矛手的装备同萨尔贡二世时的长矛手几乎相同。头戴鸟冠式头盔,身穿朴素紧身衣,腰扎宽带,使用圆形柳条盾。但辛那赫里布时代的轻装矛手通常穿着裤子和护胫,手持半圆形的凸面柳条盾,而不是圆盾,因而又与萨尔贡二世时期的长矛手有所不同。
到了亚述巴尼拔的时代,亚述人又出现了第三种长矛兵。他们装备头盔与长矛,但主要防护装备是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身高的埃及式大型盾牌。这类长矛兵通常被部署在战线的中央部分,用于突击对方的战线。
亚述工兵与辎重部队
常设的工兵和辎重兵是亚述军队的一大创举。工兵衣甲装备同矛手相似,但是手操双头斧或手斧,而不是长矛。工兵架设临时性过河桥梁的速度非常快,首先把若干充满气的皮囊连结在一起排摆在水面上,然后在上面铺设木板或树枝,制成浮桥,步兵不仅可以安全渡过,骑兵和战车兵也能通行。到辛那赫里布时期,工兵部队真正独立出现于战争中,他们工作时一般两人一组,配合行动。
亚述人出征,必有辎重队伴随。辎重兵的主要职能也就是负责亚述军队出征时的军需物资运输,包括武器、装甲、粮草等诸多战争物资。亚述军队辎重的陆路运输,主要依靠辎重车,还补充以驮畜。水路运输辎重,除了利用木船外,也大量利用皮制气囊所支撑的木筏
伴随着亚述帝国各主要兵种的发展,亚述人已放弃了过去的混乱无章的群体作战,形成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基本战术。当时战斗的方阵队形已被采用,装备最好的部队被布置在前方,以增加进攻的锐势,并把弱兵和没有完善护身的部队部署在后方 。
由此出发,亚述帝国的军事艺术也得以丰富,亚述人常常利用自己在兵种结构上的全面,广泛使用各种奇谋良策,例如:对敌夜袭、歼灭战术、绝粮战术等。
亚述人清楚地懂得,完全消灭敌人的战斗力量这件事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亚述军队通常迅速和顽强地追击和歼灭被击溃的敌人,为此而使用了战车和骑兵 ,这也加强了各兵种协同作战的效果。
亚述人用兵神速,经常采用闪电战,这就不仅要求将帅的果断,也对兵种的健全性和协同作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亚述的常备军正因为有着多样而全面的兵种配备,使得它适合任何情形下的对敌作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亚述人在建设兵种时,多从进攻方面考虑。亚述人建立辎重兵和工兵较早,这是为了适应长年对外战争对工兵开路、辎重兵运输的需要。攻城器械的发达,也是为了能适应攻打敌人城堡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兵种协同作战的效果。
文化
亚述文化博采西亚各国(主要是巴比伦)之长,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尼姆鲁德、尼尼微、豪尔萨巴德等地,亚述均发现亚述时期的宏伟的宫殿、神庙和其他建筑。建筑物饰有大量浮雕,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亚述巴尼拔所建尼尼微王家图书馆,藏有大量泥版文书,包括宗教神话、艺术作品、天文、医学等,是研究亚述历史的重要资料。
争议
19世纪中叶出版的一本百科全书指出:“在过去,亚述帝国的历史可说是世界史上最模糊的时期之一。”“我们对古尼尼微所知的一切,若非来自圣经的零星间接论述和预言,便是来自狄奥多罗斯……和其他学者随笔写下的亚述历史的残存片断。”
狄奥多罗斯是生于2000年前的希腊历史家。他声称尼尼微是个四角形的城市,四边共长480斯达地,周长相等于96公里。圣经也作了类似的论述,指出尼尼微是个极大的城,“要走三天才走得完。”
19世纪的圣经批评家拒绝相信,古代世界一个未被发现的城市会有这么庞大。他们声称,尼尼微若确曾存在过,也必然是巴比伦之前的一个文明古国
这项见解与圣经创世记第10章的记载背道而驰。圣经在这里记述挪亚的曾孙宁录在巴别(即巴比伦)附近建立了第一个政府,说:“他从那地出来往亚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圣经将这四个新建成的亚述城市描述为一个“大城”。
考古学家奥斯汀·亨利·莱亚德在科萨巴西南约42公里,一处称为尼姆鲁德的地方着手发掘废墟。这个废墟后来证实是迦拉,即创世记10:11论及的四个亚述城市中的一个。其后,莱亚德于1849年在迦拉与科萨巴之间,一处名叫库扬积的地方掘出一座宏伟宫殿的遗迹。这座宫殿证实是尼尼微城的一部分。此外,在迦拉和科萨巴之间还有其他建筑物的残迹,这包括卡兰里斯土丘。莱亚德评论说:“若将尼姆鲁德(迦拉)、库扬积(尼尼微)、科萨巴和卡兰里斯四大土丘视作一个正方形的四角,我们会发现四边的长度恰巧相等于地理学家所说的480斯达地或96公里,这就是约拿先知说要走三天才走得完的路程。”
约拿看来将这几处地方视为一个“大城”,并以创世记10:11最先提及的城市称呼它,即尼尼微。当代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所谓的“大伦敦”把原本的伦敦市及伦敦市郊都包括在内,但市区和市郊却彼此有别。
1843年,法国考古学家保罗-埃米尔·博塔发现了一座皇宫的遗迹,后来证实是亚述城市的一部分。民间听到这项发现后大为雀跃。艾伦·米勒德在他所著的《圣经时代的珍宝》一书中解释说:“这座皇宫证实属于亚述王撒珥根所有之后,大众对这件事兴趣大增。除了以赛亚书20:1提过这个国王的名字之外,我们对他便一无所知,故此他的存在一度是个疑问。”
尼尼微皇宫有70多个房间,外墙几有三公里长。墙上遗留着烧焦了的雕刻,上面记着各场胜仗及其他功绩。但它们大多已损毁不堪。莱亚德快要离去时发现了一个保存得很好的房间,墙上展示的浮雕描述一个坚固城遭敌军攻陷,御驾亲征的国王坐在城外一个宝座上,俘虏在他面前列队走过。国王的上头刻了一些以亚述文写成的字,专家们将这句话译作如下:“世界的王亚述国王西拿基立(辛那赫里布)坐在尼米杜宝座上,检阅从拉吉(夺得)的战利品。”
当代可以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这个展品和铭刻。铭刻与圣经列王纪下18:13,14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十分吻合:“希西家王十四年,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击犹大的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取。犹大王希西家差人往拉吉去见亚述王,说:‘我有罪了,求你离开我;凡你罚我的,我必承当。’于是亚述王罚犹大王希西家银子三百他连得,金子三十他连得。”
考古学家也在尼尼微的废墟发掘到其他铭刻。关于西拿基立王进攻犹大,以及希西家进贡一事,这些铭刻提供进一步的细节。莱亚德写道:“在历史证据方面,最一致的记录之一也许是希西家要付出的黄金数量,三十他连得。在两项完全独立的记载中,这个金额不谋而合。”协助解释亚述文字的亨利·罗林森博士宣告,这些铭刻表明“西拿基立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此外,莱亚德在他所著的《尼尼微与巴比伦》一书中问道:“在一堆焦土和垃圾底下竟是尼尼微的所在地,在这里不但找到希西家和西拿基立交战的历史记载,而且记录是写于事件发生的时候,执笔者更是西拿基立本人。这项记录证实圣经甚至在细节上也准确无误。
帝王世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09:52
目录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