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出自
大藏经第10册 NO 029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卷》,是
唐代罽宾国的
三藏法师般若翻译。在大藏经第10册 NO 0297收藏有
不空法师翻译的《
普贤菩萨行愿赞》。
大藏经《普贤行愿品》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
菩萨摩诃萨称叹
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
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
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
请佛住世,八者、
常随佛学,九者、
恒顺众生,十者、
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
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
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
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
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
辩才天女微妙
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
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
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
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
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
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
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
俱胝那由他分、
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
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
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
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
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
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
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
苦行,圆满种种
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
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
声闻及
辟支佛、
有学、
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
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
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
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
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
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
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
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
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
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
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
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
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
卵生、
胎生、湿生、
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
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
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
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
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
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
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
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
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
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
恶法皆悉不成,所修
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是为
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於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
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
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
魔军、
夜叉、
罗刹、若鸠槃荼、若
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
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
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
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
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
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
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
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
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
偈言: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於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诣而亲近。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销灭。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於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
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
一生补处住
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
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
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
乾闼婆、
阿修罗、
迦楼罗、
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经文简介
一卷。唐·般若译。收在《大正藏》第十册。它的全名为《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译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乃以为
品名,专指《
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唐时流入日本的梵本很多,据日本各家请来目录,如
空海、
圆仁、
惠运、
圆珍诸录,都有梵本《普贤行愿赞》,
圆行、圆仁二录有梵汉对译《普贤行愿赞》。1767年日本高僧慈云曾依古
写本加以校雠,1902年日本·
渡边海旭又依慈云手写本并
尼泊尔写本及西藏刻本对校刊行。
本经正式的异译本,最初是
东晋·
佛驮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它的梵本由支法领从于阗请来,
元熙二年(420)佛驮跋陀罗于道场寺译出。
其次是
敦煌出土的《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行愿王品》(《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在
北京图书馆中藏有敦煌出土写本六本,以芥字五十六号四纸一〇三行的一本最为完整。据
陈垣《敦煌劫余录》说是唐译。此二本比另外二种唐译本(般若译和
不空译)都少第六十一、六十二两颂,勘藏文译的五种释论中,也只有释迦亲友释论所依的经文才有这两颂,较早的
龙树等释论等都缺这两颂。由此可见两种敦煌本所据的梵本传来似属较早。就译文的朴拙的情形看,这两本的译出也似在中唐以前。
其次是唐·不空译的《
普贤菩萨行愿赞》。其梵本系不空本人于天宝五年(746)从
狮子国带来,天宝十二年(753)至
武威,住开元寺译出。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从前的人说《普贤菩萨行愿赞》和《文殊师利发愿经》是贤吉祥菩萨造,但《疏钞》根据贞元译本肯定它们都是佛经。
最后译出的就是这作为四十卷《华严经》最后一卷的《普贤行愿品》。据经后记,此经梵本是
乌荼国(今印度
奥里萨地方)王于贞元十一年(795)所献。其献经愿文云︰‘南天竺乌荼国深信最胜善逝法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净狮子王,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大自在狮子中大王手自书写
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
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伏愿’云云。据此可知四十卷《华严经》即《华严》十万偈的一部分,《普贤行愿品》则更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经的译者般若(一作般剌若,或译智慧,734~?),姓乔答摩,北印度
迦毕试国(今
阿富汗国北部
喀布尔地方)人,曾游
那烂陀等寺,亲近过诸大论师,广学大小乘诸论,后又往南印度乌荼王寺,师事达摩耶舍学五部密法。因慕五台文殊胜地,携
梵箧乘舶于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来广州,次年到长安。贞元二年(786)起,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等经,六年敕号‘
般若三藏’。贞元十一年(795)乌荼国王进《华严经》梵本,十二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翻译,般若自选梵文,广济译语,
圆照笔受,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虚润文,道章校勘证义,大通证禅义,
澄观、虚邃详定,右街
功德使霍仙鸣、左街功德使
窦文场任专知官。德宗每日亲到译场,如有故不能到,必命人说欲(告假)。于贞元十四年(798)译毕进上。五月诏澄观造疏,澄观乃述疏十卷,又述《行愿品别行疏》一卷,从此时起本品就别行了。
本经的注释,藏译中有印度诸论师的著作五种︰(1)《贤行愿王大会疏》,龙树著,特勒绷巴共罗登喜饶译。(2)《普贤行愿义摄》,
陈那著,失译。(3)《贤行愿王广注》,释迦亲友著,释迦信诃共吉祥积译。(4)《贤行愿王广注》,庄严贤著,若那嘎瓦共吉祥积译。(5)《贤行愿注》,世亲著,
阿难陀共跋陀罗波罗译。
汉文注疏有︰(1)《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唐·澄观疏,
宗密钞。(2)《华严经普贤行愿赞别行疏钞科文》一卷,唐·宗密述,宋·
遵式治定。(3)《华严经行愿品》(即四十卷《华严经》疏第十卷下半卷)唐·澄观疏。(4)《华严经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宋·净源集。
本经的内容,从广义来说,就是《华严经》的内容。《别行疏》说︰‘
西域相传,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又说︰本经以‘入
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入’是‘悟、解、证、得’;‘法界缘起’是《华严经》的
宇宙观;‘普贤行愿’,广义指
三世诸佛同有的因位行愿,要义就是本经所列举的
十大行愿。说明法界缘起要由修十大行愿才能证入,是本经的主要内容。
(1)礼敬诸佛,(2)称赞如来,(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5)
随喜功德,(6)请转法轮,(7)请佛住世,(8)常随佛学,(9)恒顺众生,(10)普皆回向。
长行有十大段,说明这十种行愿的内容。每一行愿都以华严法界遍于
十方三世,无穷尽,无间断。并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
四法为喻,说明无尽。最后说明受持此经殊胜功德。
本经的
偈颂,经中称为‘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共有六十二颂,每颂
七言四句,共一七三六字。异译各本中,晋译只有四十四颂八八〇字,敦煌逸经二种各有六十颂一六八〇字,不空译本除与本经相当的六十二颂外,还有八大菩萨赞十颂(每颂
五言四句共二千字)和
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
《别行疏》将本经偈颂分科如下︰
普贤行愿颂三
甲一、正示普因二
乙一、别颂十门八
丙一、礼敬诸佛二颂
丙二、称赞如来二颂
丙三、广修供养三颂
丙四、忏悔业障一颂
丙五、随喜功德一颂
丙六、请转法轮一颂
丙七、请佛住世一颂
丙八、颂后三门二
丁一、合颂三门二
戊一、总标回向一颂
戊二、别颂三门三
己一、常随佛学二颂
己二、恒顺众生二颂
己三、普皆回向二
庚一、别发大愿十
辛一、受持愿(护法愿)二颂
辛三、成熟众生愿二颂
辛四、不离愿(心行愿、愿不离善友及不离一乘)二颂
辛五、供养愿二颂
辛六、利益愿(
三业不空愿、愿以三业利益众生不令空过)二颂
辛七、转法轮愿(摄法上首愿、愿为佛上首弟子摄取一切佛法转授众生)三颂
辛八、净土愿二颂
辛九、承事愿二颂
辛十、成正觉愿三颂(这十愿就是《华严经十地品》初地菩萨所发供养、受持、转法轮、修行二利、成熟众生、承事、净土、不离、利益、成
正觉等十愿,但次第不同)
庚二、总结大愿二
辛一、总结十愿三颂
辛二、归结文殊普贤三
壬一、偏同普贤二颂
壬二、双同二圣三颂
壬三、结归回向一颂
丁二、愿生净土四颂
乙二、总颂十门一颂
甲二、显经功德二
乙一、校量闻经益二颂
乙二、显众行益五颂
甲三、结劝受持三颂
本经的‘乃至虚空世界尽’以下九颂,晋译没有这一段文,其余三种异译,这九颂都在‘文殊师利勇猛智’句的前面。藏译五种释论所依的经文也如此,它们对于颂文的
分科,因此也与澄观疏不同。藏译五家释论的分科大体都是一致的,其科分如下︰
普贤行愿颂二
甲一、十义十
乙一、礼敬(摄称赞)四颂
乙二、供养三颂
乙三、忏悔一颂
乙四、随喜一颂
乙五、请转法轮一颂
乙六、请佛住世一颂
乙八、彼(七支)广开十六
丙一、意乐(供养诸佛、净佛刹土、与有情乐)四颂
丙二、不忘失菩提心三颂
丙三、无染妙行一颂
丙四、利益有情一颂
丙六、菩萨为助伴一颂
丙七、善知识欢喜一颂
丙八、现见诸佛一颂
丙九、普持正法一颂
丙十、得无尽藏一颂
丙十一、八种趣入七
丁一、趣入见佛及刹土二颂
丁三、趣入转法轮一颂
丁四、趣入住劫一颂
丁六、趣入佛刹庄严一颂
丁七、趣入往诣佛前一颂
丙十二、十种力二颂
丙十三、对治一颂
丙十四、八种事业二颂
丙十五、回向普皆随学四颂
丙十六、总摄一颂
乙九、彼究竟一颂
乙十、彼功德二
丙一、现法功德五颂
丙二、后世功德二颂
甲二、总结二
乙一、总结全经一颂
乙二、诵已普回向六颂(释迦亲友所依经文更有以读诵功德回向二颂)
总之,此经以十大行愿为所诠,以证入华严法界为旨趣,以利益有情广大意乐为入门,以
往生净土为方便。《入法界品》是《华严经》的终极,总摄华严入证因果,此经又是《入法界品》的终极。
法藏《
华严经文义纲目》说︰以前《华严经》无流通分,是经文传来未尽。本经既有流通分,又与《入法界品》文势联贯,因而后人也有把它续于《华严经》八十卷之后作为《华严经》末卷的。
此经在传来以前已在西域广泛流行。《
开元释教录》卷三附注︰‘经后记云,外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行愿品疏》卷十说此十大行愿即是常行礼忏,但诸经论
开合不同。例如《
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有供养、赞德、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八种,其余或礼、赞合一为七,或更略去供养为六,或
更将发愿、回向合一为五(如《十住毗婆沙》),或除礼、赞为四,或更除回向为三(如《
大智度论》),或惟忏悔、回向为二(如《善戒经》)。
此经和密宗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密宗的仪轨几乎没有不据十大行愿来组成的。西藏密宗的一切仪轨,都以普贤七支的结构来组织。
胎藏界大法的九方便──作礼、出罪、归依、施身(即供养)、菩提心(摄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随喜(摄称赞)、劝请(转法轮)、奉请(住世)、回向──即摄十愿(《三密抄料简》卷上)。
金刚界大法的五悔──礼敬、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亦说普贤行愿。可见此经在所有佛教密部中的影响极普遍。
本经最后回向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又为华严宗转入净土宗的枢纽。
往生论说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亦略摄十大行愿。宋沙门义和因‘普贤行愿独指弥陀’,于
乾道元年(1165)集《华严经》和各种疏记中有关
念佛法门文字录为《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
乐邦文类》卷二)。《普贤行愿品》后世成为净土宗要籍,与《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并行,称净土四经。此外,汉文的一切忏仪也普遍应用普贤十愿。
《别行疏》说本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这可以说明本经在佛教中广泛应用的原由。(
隆莲)
经文精神
普贤菩萨作为法王之子,在《普贤行愿品》中,发大弘愿,以果立因,使众生在大愿中得到
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众从行菩萨道中证入
圣果。
一:普贤菩萨开示,众生是未来诸佛,我们对待一切人要有礼貌和恭敬。
二:普贤菩萨开示,对于有道德的人我们要称扬赞叹和学习。
三:普贤菩萨开示,常常供养有道德、贫苦、需要帮助的人,所有一切善事都要去做。
四:普贤菩萨开示,过去罪业要从心地改过,不再造恶,才是真正的忏悔业障心。
五:普贤菩萨开示,大家做了对世间有益有贡献的事,我们要生欢喜心并且去学习。
六:普贤菩萨开示,把佛法传给大家,法轮才会常转。
七:普贤菩萨开示,我们要扬善止恶,广行福德,正法自然现前,有如佛祖住世。
八:普贤菩萨开示,行菩萨道、行善积德乃至修学妙法,不要一
进九退,要有恒心才会成功。
九:普贤菩萨开示,要有方便方法去开导众生,要顺从对大家有善利益的事,加以表扬。大家有过失,我们不去讽刺他,而是用方便方法使他慢慢改过。
十:普贤菩萨开示,我们所做一切功德、福善,都不居功自傲,都回向给大家离苦得乐,得证
佛果。(
方海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