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处仁帖
东晋王羲之法帖
《朱处仁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通尺牍。草书,3行,26字。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朋友朱处仁的下落,由于多年未能与他联系上,王羲之在信中希望周抚转交给朱处仁的书信。
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法帖简介
【书体】草书
【材质】纸本墨拓
【字数】3行,26字
《右军书记》著录帖文,《宣和书谱》著录帖目。《淳化阁帖》、《大观帖》、《二王帖》收刻。
法帖内容
释文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大意
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得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
注解
《朱处仁帖》中的朱处仁,指东晋朱焘。“信遂不取答”的“信”是指使者。“遂”意为行、往。《广雅·释诂一》:“遂,往也。”“取”为取得、得到,即信已送往没有得到回信答复。“今因足下答其书”中的“因”是依、凭借之意。
书法赏析
节奏
《朱处仁帖》第一行字字独立,首三字字形较大,字距较宽,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片段,“今所”二字以下字距紧密,节奏短促有力。第二行,节奏稍快,开始“书信”衔接,结束“足下答”三字一笔书,中间几字独立,形成三个清晰的段落组,快与慢相间,欲行欲止;第三行,更为流畅,后四字每两字相连,结束于欢快的节奏中。
笔意
在《朱处仁帖》中,首行上下字形小、中间大,这种纺锤状的“行形”,在《十七帖》丛帖中多见,如《胡母帖》、《汉时讲堂帖》、《龙保帖》以及《胡桃帖》等帖的首行。《朱处仁帖》前三行行气特征与《胡桃帖》较为接近:两者均在前两行中段铺毫以方笔徐进,上下段行笔速度皆快而婉转。
《朱处仁帖》用笔刚劲处若壁立,柔和处似水流。刚劲之字如“今、所、在、往、取”五字,柔和之字如“遂、足、下、答”四字。首行“所、往”左偏旁笔画短而粗,梁少膺《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分期研究(续)》:“运笔以方笔、方折为主,每帖中有几字的竖画甚粗,有切金断玉之功。”
欹正
《朱处仁帖》首行字势稳正,“仁今所在”四字作为一个书写字组,通过点画的映带,在稳中取得动势。第二行“书信遂”三字变化较大:“书信”二字左摇右斜,“遂”字左倾,左右摆动形成曲形行轴线。“取今”字势正,不过由于“今”字首画与上字左偏旁取齐书写(这种单字上下连接时,脱离整体而刻意安排笔画的现象,邱振中1985年在《章法的形成》中定义为“奇异连接”)位置左移,变得字正而行欹,继而由“因”字开始“足下答”三字并作一字书,筋脉相连。由于连绵之笔画都向右倾侧,似汇聚于一点,且“答”字右侧密实,因此“足下答”三字虽字正而字势看似欹侧。
纵观全篇,欹正相间,刚柔兼备:“书信遂”三字“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仁今所”三字“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帖文详考
关于朱处仁
朱处仁,清包世臣考为朱焘。《晋书》卷八穆帝纪、《资治通鉴》、《建康实录》皆作“朱焘”,《晋书》卷五八周抚传作“朱寿”。考诸史乘,朱焘曾为庾翼安西司马,南蛮校尉,后受桓温节制,为龙骧将军。东晋西线战事,多有参与。王羲之三十二岁时曾在庾亮武昌征西府任职数年,与朱处仁相识。“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王羲之与朱处仁联系中断。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其下落,念及旧谊,写下了“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这段话。
关于书与信
观点一
晋人王羲之《十七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古今常误将其中“书信”二字上下连读。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法帖刊误》曾作辩证:“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尝昔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书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若今之所谓书信也。”而所谓“书信”,在宋代乃多指随书的书仪礼物,并不作书讯讲。王力《古代汉语》言“信”之义:“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
观点二
信:指信使,递送书信或通达信息、表达问候的人。
王羲之帖文:“一见尚书书,一二日遣信以具。”“六日,昨书。信未得去。”此二例“书”、“信”有别。但王羲之杂帖中“书信”亦已连用,意义无别:“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联系《幽明录》:“便得家信云:‘母亡’。”等例,“信”的书信义魏晋已见端倪。
相关阅读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2:38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