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录有帖目,入刻《十七帖》、《淳化阁帖》、《
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等。
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同母所生。现在孩子们婚嫁的事情基本完成,就差一小儿还没有完婚了。等到小儿办完这桩婚事,我就可以放心去你那边游玩了。现在我的孙辈和外孙辈共有十六个孩子,足可以让我感到眼前欣慰了。足下你对我家的情意很盛,所以把这些情况一一都告诉给你。
《儿女帖》文中“七儿一女”是指王羲之和郗夫人所生的子女:
王玄之早夭;
王涣之终身未仕;
王凝之任江州刺史、左将军、
会稽内史,
王肃之任中书郎、骠骑咨议;
王徽之任
黄门侍郎;
王操之任秘书监,豫章太守;
王献之任中书令。一女嫁南阳刘畅。文中“唯一小者尚未婚耳”是指小儿
王献之。文末“情至委曲”谓情意殷勤周至。
《儿女帖》多以单字为主,连带不多,但气势仍畅达贯通,这主要是靠字与字之间字势的“暗连”,即以笔势的连署
映带。与《
思想帖》、《
频有哀祸帖》这些字势、行气比较跳宕纵意的作品相比较,《儿女帖》则显得劲敛、朴茂,“含质”甚于“耀文”。具有王羲之“趣长笔短”、“备八分气度”的书风特点。
《儿女帖》虽以单字造型、行气疏朗作为基调,但也以字势相连来增加作品的节奏:例如“小者”、“至彼”和“内外”等。字与字点画之间相连且将字距拉近,形成茂密效果,从而与其它疏阔的字距形成开合之势。
其中“小者”的“者”字上部承接“小”末笔,下部点画则留有空白再书写。如果将“小者”二字单独抽出识读,容易视为一字,字与字形成了一个新的造型风格。这种现象,刘涛视为“字群结构”(2002年《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张天弓定义为“字组”(2005年《论“字组”》)。
《儿女帖》疏密变化丰富。疏密处理得当,会使作品清爽、透气。“吾有”二字疏,紧接着“七儿一女”密;“以毕”疏,“小者”密;“便得”疏,其后“至彼”密。疏密错落,有开有合,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章法变化的丰富性。
七儿之数,《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中有记载,而具名者仅五人: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另二子,据《王氏谱》载,为第三子涣之,第四子肃之。一女,适南阳刘畅,《
世说新语》品藻第九注引刘瑾《集叙》曰:“瑾字仲璋,南阳人,祖遐,父畅。畅娶王羲之女,生瑾。”王羲之娶
郗鉴女郗璿(子房)为妻,“皆同生”,乃指七儿一女都出之于郗璿。王羲之写《儿女帖》时,献之尚未婚娶,故《儿女帖》中云“唯一小者尚未婚”。羲之卒时,献之年方十八,根据这一点来看,献之婚娶时,羲之已不在世。帖文内有“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
晋书·王羲之传》传中有“率诸子,抱弱孙”的记载,正可相互参照。内外孙著名者,有孙
王桢之,外孙刘瑾。王桢之历侍中、
大司马长史。刘瑾为
桓玄平西长史、尚书。一女之名,据
王汝涛考证叫孟姜,即王羲之信札书语中多次出现的“姜”。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
益州刺史
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
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
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