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近帖
东晋王羲之所著作品
《瞻近帖》是《十七帖》丛帖第八通尺牍。是王羲之写给妻舅郗愔的一封信,信中对郗愔来会稽居住的消息感到高兴和期盼,并希望他能告知来期。
作品评价
法帖简介
【名称】瞻近帖
【作者】王羲之
【书体】草书
【时代】东晋
【材质】纸本墨拓
【规格】7行,64字
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瞻近帖》全文。刻入《十七帖》等。《瞻近帖》另有墨迹两件:一为唐代敦煌临本,二为元代赵孟頫补写唐人临本。
法帖内容
释文
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大意
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这里地既隐僻,又当时令特佳,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这封信的用意是期待您能回信。
注解
《瞻近帖》“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中的“足下”指王羲之的妻舅郗愔。“小大”指小孩和大人,意谓全家。文中第一行、第三行两个“苦”字,《右军书记》皆作“告”。清代包世臣对两‘告’字的看法是摹刻错误,并说:“晋人言苦皆谓病,帖意殊不尔。”文中“此既避”的“此”指会稽。“避”包世臣谓“嚣尘不及。”
书法赏析
结字
十七帖的结字,看似平淡,实则字字有变化,错位挪位的手法自然运用到字形中。骨气内涵,俊逸灵动,有的开张活脱,有的清劲挺拔,有的平正典雅,这是基本笔画的长短粗细和偏旁的上下高低配置得当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如《瞻近帖》的“居”、“苦”字,上放下收,“叹”、“来”左放右收,“度”字外放内收,增加了字的动态。
用笔
《瞻近帖》的用笔顿挫有致、擒纵自如,在一定的速度中,完成折搭、调锋等一系列复杂动作。从不同的刻帖墨拓本来比较地看,更能看到这些微妙的变化。例如对比《十七帖》上野本和三井本的“悲、当、京、期”四字,上野本的点画多为圆形顺势,而三井本的部分点画明显地看出调锋后逆势用笔。胡抗美对此作评述道:“‘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表达了笔在运动中施加提按顿挫之后生动而神奇多姿的形状变化。从墨本上看,由于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本来‘奇怪生焉’的细微末节更加奇怪难测了,那种在不提笔的情况下的挫和衄,永远蒙着神秘的面纱,扑朔迷离,可望不可即。从刻本看,其妙在于敞开了‘奇怪’之谜,揭开了衄挫面纱,分解了古人的用笔动作,使复杂的技法清晰化”、“刻本的用笔不仅保持了墨本的初衷,而且将墨本笔法通俗化,使人们看到了古人用笔的轨迹”。
临本墨迹
唐代敦煌临本
英国大英图书馆藏有王羲之《瞻近龙保帖》。纸本,纵25厘米。草书,残存二十四字。唐人墨本的发现,为研究王羲之书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笔法锋芒毕现,行笔自如流畅,留由原作的风神。行款结字与宋拓刻奉稍有不同。
元赵孟頫补本
赵孟頫补唐人临《瞻近帖》。纸本,纵24.4厘米,通长36.3厘米。草书,临王羲之《十七帖》中《瞻近帖》,每行前间楷书释文。自第七行“亦度”开始至末尾“具示问”的草书均为唐人临。楷书释文亦为唐代书迹。赵孟頫补书的部分是自首行“瞻近”至第六行“苦有期耳”,计六行。并钤朱文“赵氏子昂”一印。
徐邦达评价赵孟頫补唐人临《瞻近帖》是笔法凝重,稍乏灵秀之气。赵子昂补写部分,写得很遒丽,但不如唐人写的朴厚。
墨迹临本比较
敦煌临本和赵孟頫临本相校,前者八行,后者六行。字形笔势亦相去过远。《宣和书谱》记载,北宋宣和内府所藏《瞻近帖》有两本,亦不会相同。明代汪珂玉《珊瑚网》卷一著录《瞻近帖》帖,并称书于硬黄纸上。录有元代欧阳玄1357年(至正十七年)长跋。敦煌临本和赵孟頫补临本两本难以断定其中孰近母本。不过,参考传世的王羲之诸摹本墨迹的风范及字距,敦煌石室本较贴近母本。
相关阅读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02、逸民帖;03、龙保帖;04、丝布衣帖;05、积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处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盐井帖;15、远宦帖(省别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严君平帖;18、胡母帖;19、儿女帖;20、谯周帖;21、汉时讲堂帖;22、诸从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药草帖;26、来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50
目录
概述
作品评价
法帖简介
法帖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