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愔(511年-560年),字遵彦,小字秦王,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北魏司空杨津之子,北齐时期驸马、宰相。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愔(yin)幼年时风度深敏,沉默寡言,出入
门闾从不嬉戏,六岁学史,十一岁,便学习《
诗经》、《周易》,尤好《左传》。成年后,言论高雅,风神俊悟,举止可观。时人都认为其将来前程远大。
北魏正光年间,杨愔随父杨津到
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任职。生性恬淡,喜好山水,便到晋阳县瓮山读书。孝昌二年(526年),杨津改任定州刺史。杨愔又随父赴任,后因军功,拜
羽林监,封魏昌
县男。却没有接受。
永安元年(528年),
杜洛周攻陷定州(今河北省
定州市),俘获杨愔全家,但不久便被
葛荣击杀。杨愔又陷身于葛荣军中。后来,葛荣兵败被杀。杨愔得以返回京城洛阳,拜通直散骑侍郎,时年十八岁。
宗族被灭
永安二年(529年),北魏宗室
元颢得到南梁军队的支持,攻入洛阳。孝庄帝
元子攸弃京出逃。杨愔当时在堂兄杨侃处,便与杨侃一同保护孝庄帝到达建州(今山西省
晋城市),拜通直散骑常侍。面对政局动荡,有意隐退,便称病推辞,与朋友
邢邵隐居于
嵩山。
永安三年(530年),堂兄
杨侃协助孝庄帝
元子攸诛杀权臣
尔朱荣。杨愔则随父赴任并州。不久,
尔朱兆起兵攻入洛阳,弑杀元子攸,先后拥立长广王元晔、前废帝
元恭为皇帝。杨愔正在返回洛阳途中,结果在邯郸被擒获,送往
相州(今河南省
安阳市)。相州刺史刘诞认为杨愔家世显赫、德行出众,非常同情,命
长史慕容白泽暂时拘禁,后又命
队主巩荣贵将其押送京师。行至安阳亭时,杨愔对巩荣贵道:“杨家世代忠良,忠于魏室,因国破家亡,才落到如此田地。今我为囚徒,无颜见先帝和祖宗,请给我一条麻绳,让我留个全尸,我终生不忘你的恩德。”巩荣贵被杨愔打动,遂和他一同逃走。
建明二年(531年),尔朱氏诬称杨氏谋反,请予以收捕法办。节闵帝
元恭只得命
有司调查。但
尔朱世隆、
尔朱天光分别率军包围杨津(时在洛阳)、
杨椿(杨愔伯父,时在华阴)的府邸,将杨氏宗族杀光。杨侃等人尽皆遇害。整个杨氏家族只有杨愔以及二弟一妹得以幸存。杨愔遂到
信都(今河北省
邢台市)投奔
高欢。他自陈家难,言词哀切,以致痛哭流涕。高欢为之动容,当即任命他为行台
郎中。
追随高欢
中兴二年(532年),高欢攻打
邺城(治今河北省
临漳县),因久攻不下,便命杨愔作文告祭天地。结果
祭文刚刚烧完,邺城便被攻破。杨愔因此改任大行台右丞。当时,高欢初创霸业,军国事务繁忙。文檄教令皆由杨愔、
崔暹负责。
后来,因堂兄杨幼卿被孝武帝
元修杀死,悲惧成疾,便到雁门的温泉疗养。同僚
郭秀一直嫉妒杨愔的才能,便致信恐吓他,称高欢要将其交给皇帝治罪,并假意劝他赶快逃走。杨愔信以为真,遂将衣服扔在河边,伪装成投水而死的假象,而后趁机逃走。他改换名姓,自称刘士安,躲到
嵩山。不久,杨愔偷偷跑到光州,东入
田横岛,以教书为业。海边百姓都尊称他为刘先生,光州太守王元景也在暗中加以保护。
东魏
天平二年(535年),
高欢得知杨愔下落后,命光州刺史奚思业将杨愔送回朝中,任命他为太原公开府
司马。后来,杨愔历任太原公(高洋)开府长史、大行台右丞、
给事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尚书
吏部郎中,封华阴
县侯。高欢还将
庶女嫁他为妻。
担任宰相
武定七年(549年),杨愔被越级擢升为
吏部尚书,加拜
侍中、卫将军。同年八月,杨愔与大将军高澄、散骑常侍
陈元康、黄门侍郎
崔季舒一同密谋篡位,结果遇到家奴
兰京行刺。高澄遇刺身亡。杨愔则遗失一靴,狼狈逃出。太原公高洋闻变,带兵平乱,而后返回晋阳,命杨愔与
高岳、
高隆之、
司马子如一同留守邺城。
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建立
北齐,史称
北齐文宣帝。杨愔领
太子少傅,别封阳夏
县男。天保三年(552年),高洋任命杨愔为宰相,改任他为尚书
右仆射,并将太原长公主(原
东魏孝静帝的皇后)嫁给他。天保八年(557年),杨愔又升任
尚书左仆射,加拜
开府仪同三司,改封华山郡公。
天保九年(558年),杨愔升任
尚书令,加拜
特进、
骠骑大将军。高洋晚年性情暴虐,动辄杀戮大臣,以致朝野人心惶惶。但他却能将政事委托给杨愔。杨愔作为宰相,处理政务也是得心应手。时人都认为,君主虽然昏庸,但政事却还算清明有序。
谋除二王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病逝。杨愔进封开封王,并与平秦王
高归彦、
燕子献、
郑颐一同受遗诏辅政,辅佐少帝
高殷。当时,常山王
高演、长广王
高湛身为皇叔,威望素著,对高殷的帝位颇有威胁。杨愔对二王忌惮不已。
乾明元年(560年),高殷返回邺城。杨愔原本打算让高演随驾回京,留高湛镇守晋阳,这时却又改变计划,让二王都返回邺城。后来,杨愔辞去
开府之职以及开封王的爵位,并大肆裁撤
冗官。丢掉官职的官员纷纷投靠二王。高演、高湛与太皇太后
娄昭君在实际上控制了北齐的军政大权。
同年二月,侍中
宋钦道面奏皇帝,认为应把二王调出邺城,以架空二王,加强皇权。高殷让他与杨愔等人商议。杨愔决定将二王外放为刺史。他担心高殷不同意,便奏知太后李祖娥,并陈说利害。李祖娥将奏章内容泄露给女官
李昌仪,李昌仪却密奏给娄昭君。后来,杨愔又怕引起二王警觉,便改变策略,任命高湛为并州刺史,而将高演留在朝中。
政变遇害
平秦王高归彦起初与杨愔同心,后因留兵备变之事,对杨愔生出怨恨之心,遂将密谋全部泄露给二王。二王遂将计就计,在
尚书省大宴百官,欲趁机发动政变。高湛在后室埋伏
家僮数十人,并与几位勋贵约定好动手的暗号。
郑颐认为宴会不知虚实,建议不去赴宴。杨愔却执意前往,并道:“我等忠心
体国,常山王拜职岂有不到之理!你怎会有此忧虑?”
饮宴中,高湛依次斟酒,每人敬酒二杯。当到杨愔座前时,高湛连叫两遍“拿酒来”,又道:“为什么不拿?”而后伏兵尽出,将杨愔等人全部捉拿。杨愔大喊道:“诸王谋反,想杀忠臣吗?我等尊天子削诸侯,忠心为国,何罪之有!”高演欲暂且饶恕他们,高湛却不同意,并命人殴打。杨愔与
可朱浑天和、宋钦道都遭到拳棍殴击,血流满面,杨愔一只眼珠被打出。郑颐在
尚药局被捉。燕子献奋力逃出尚书省,又被
斛律光擒回。
高演、高湛与高归彦、
贺拔仁、
斛律金押着杨愔等人闯入皇宫,来到昭阳殿外。娄昭君赶到昭阳殿落座,高殷则与
李祖娥在侧侍立。高演叩头道:“臣与陛下骨肉至亲,杨愔等人专断朝政,擅作威福,长久以往必为祸乱。臣与高湛、贺拔仁等人以国事为重,已将杨愔等人拿下。臣擅自专断,罪该万死。”高殷默然不语。娄昭君叹道:“杨郎能有什么作为,留着他不是更好么?”她责问高殷道:“这些人心怀叛逆,想杀我两个儿子,再来杀我,你为何纵容他们?”高殷仍不说话。
娄昭君悲怒交加,大骂
李祖娥道:“怎能让我母子受你这个汉人老妇的摆布。”李祖娥赶忙跪下请罪。娄昭君见高演仍叩头不止,对高殷道:“还不快去安慰你叔叔。”高殷这才道:“我为了叔叔尚且不惜天子之位,何况这些汉人。只要您饶了侄儿性命,侄儿自下殿去,这些人任由叔父处置。”杨愔等人于是都被处斩。杨愔死时,终年五十岁。
娄昭君参加杨愔的葬礼时,哭道:“杨郎是因忠君而获罪。”她亲自将黄金做的眼珠放进杨愔的眼眶内,并道:“以此表达我的心意。”高演也后悔杀死杨愔,便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没有问罪他的家属。天统五年(569年),后主
高纬追赠杨愔为司空。
轶事典故
对舅痛哭
杨愔幼年丧母,一次去拜见舅舅
源子恭。吃饭时,源子恭问他读些什么书。杨愔答道:“正在读《
诗经》。”源子恭便问:“读到《
渭阳》了吗?”《渭阳》是《诗经》中的一篇,写外甥和舅舅之间的感情。杨愔听后,号泣不能自已。源子恭也歔欷不止,酒也喝不下去了。后来,源子恭对杨津道:“都说秦王不聪明,从今以后,我当对他刮目相看。”
铜盘重肉
杨愔出身豪门大族,家中四世同堂,同龄的堂兄弟就有三十多个。杨家学堂前有棵柰树,果实落地时,孩子们都去争抢,只有杨愔端坐不动。叔父杨暐恰巧碰见,对人道:“这孩子高雅脱俗,有我杨家祖风。”他专门在竹林边建了一间屋子,命杨愔独居其中,潜心学习,还经常用铜盘盛最好的饭菜给杨愔吃,并对子侄们道:“如果你们也像遵彦那样谨慎好学,自然就会得到竹林别室、
铜盘重肉之食。”后人便用“铜盘重肉”比喻特殊的恩宠。
计拒葛荣
杨愔身陷葛荣军中时,葛荣曾想将女儿嫁给他,又要封他官职。杨愔便推称有病,口中暗含牛血,并当众吐出,又诈作不能言语。葛荣信以为真,便没有再提封官嫁女之事。
不记旧仇
邯郸人杨宽曾在杨愔的帮助下做官,但后来却出卖杨愔,将他捉住献给尔朱氏。杨愔脱难后,随高欢征讨邺城,恰巧经过杨宽的村子。杨宽在马前叩头请罪,杨愔道:“人不知恩义,这也是常理,我不恨你,你不用害怕。”
生性至孝
杨愔遭逢家难,平素以丧礼自居,只吃盐米,不食酒肉,以致形销骨立。高欢对此很同情,常常加以劝慰。
韩陵之战时,杨愔随高欢与尔朱氏交战,每战都身先士卒。朋友、僚佐都叹道:“杨愔只是一个儒生,如今竟成了武士。仁者必勇,果然不假啊。”
平定尔朱氏后,杨愔辞职回乡,安葬亲族。丧柩出发时正值寒冬,他赤着脚走在厚厚的积雪上,号啕痛哭,见者无不动容。
杨愔曾担任使者出使南梁,途经碻磝戍,得知州内有杨氏家族的佛寺,便入内参拜,结果见到了父亲杨津的画像。他悲从中来,痛哭不止,呕血数升,以致病卧不起,最终被抬回邺城。
畜狗求吠
酷吏
宋游道曾弹劾尚书省的数百条失误,以致尚书令、左右仆射都被他非常仇视。高隆之诬陷宋游道曾有不臣之言,论罪当杀。杨愔进言道:“养狗就是为了让狗叫,如果因狗叫几声便把它杀了,恐怕以后就没有会叫的狗了。”宋游道最终只被除名为民。
身伴暴君
高洋晚年荒淫暴虐,常以杀人支解为乐,或投于水中,或用火焚烧。杨愔便从邺城的监狱中拉出大批死囚,送到宫中,供高洋杀人时之用,称为“
供御囚”。若死囚能撑过三个月,而没被高洋杀死,便无罪释放。
高洋虽以杨愔为宰相,但对他也很不尊重,谑称他为杨大肚,有时还让他递
厕筹,用马鞭将他抽得血流满背。高洋还想用小刀豁开他的肚子,幸亏崔季舒在旁笑道:“小公子和老公子搞恶作剧呢!”顺势把刀子拔出来拿走。后来,高洋又将杨愔扔在棺材里,几次要用钉子将棺材钉死,但最终都没有下手。
开府参军裴谓之曾上疏劝谏高洋。高洋对杨愔道:“这个蠢货怎么敢这么做?”杨愔回答道:“他想让陛下杀了他,好在后世得个好名声。”高洋大笑道:“这个小人,我就是不杀他,看他怎么出名。”
高洋死后,群臣虽然号哭,但却无人落泪,只有杨愔涕泗横流,悲不自胜。
不聚家财
杨愔掌权后,门前断绝私交。他轻财重义,将巨额所得全部散给亲族,家中只有数千卷书籍。当时,平原王
高隆之与他比邻而居,府中常有胡商巨富来往。杨愔对人道:“好在我的门前没有这种东西。”
记性过人
杨愔记性过人,曾有一个叫鲁漫汉的候选官员,觉得自己出身低微,认为他肯定不会记得自己。杨愔道:“前些日子你在
元子思坊,骑一匹秃尾母驴,看见我也不下来,还拿一把扇子遮着脸,我怎能不认识你。”鲁漫汉惊服。杨愔又调侃道:“自古道,名如其人,你叫漫汉果然没错。”
人物评价
杨昱:此儿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更十岁后,当求之千里外。
卢思道:尚书令、弘农杨遵彦,魏太傅津之子也,含章秀出,希世伟人。风鉴俊朗,体局贞固。学无不纵,才靡不通。裴、乐谢其清吉,应、刘愧其藻丽。温良恭俭,让恕惠和。高行异才,近古无二。有齐建国,便预经纶。军国政事,一人而已。诘旦坐朝,谘请填凑。千端万绪,令议如流。剖断部领,选举人物。满室盈庭,永无凝滞。虚襟泛爱,礼贤好事。闻人之善,若己有之。智调有馀,尤善当世。谮言屡入,时寄无改。每乘舆四巡,恒守京邑。凡有善政,皆遵彦之为。是以主昏于上,国治于下。朝野贵贱,至于今称之。(《北齐兴亡论》)
李百药:杨愔贵公子,早著声誉,风表鉴裁,为朝野所称。频遭迍厄,冒履艰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问。典选二十馀年,奖擢人伦,以为己任,然取士多以言貌,时致谤言,以为愔之用人,似贫士市瓜,取其大者。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每有所召问,或单称姓,或单称名,无有误者。及居端揆,权综机衡,千端万绪,神无滞用。自天保五年已后,一人丧德,维持匡救,实有赖焉。每天子临轩,公卿拜授,施号发令,宣扬诏册。愔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性周密畏慎,恒若不足,每闻后命,愀然变色。
法琳:识怀温敏,风仪遒逸,早标玉润,夙擅金声。而文综九功,武苞七德,振天下之美誉,感海内之欢心。文宣高视于上京,仆射总知于时务,鼓腹击壤人无怨声,十年之中齐国大治,匡合之力杨公有焉。而博涉内外,兼闲孔释,仁祠栉比,列刹相望,法众连衡,士女回向,护持在意,民具迩瞻。
魏征:杨遵彦弥缝暴主,救理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文中子
王通:有杨遵彦者,寔国掌命,
视民如伤,奚为不终。
李延寿:雅道风流,早同标致,公望人物所推。夫处乱虐之世,当机衡之重,朝有善政,是也。及寄天下之命,托六尺之孤,旬朔未几,身亡君辱。进不能送往事居,观几卫主;退不能保身全名,辞宠招福。朝廷之衅,既已仗义断恩;猜忌之涂,无容推心受乱。是知变通之术,非所长也。
朱敬则:
萧何之镇静关中,
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
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
刘穆之众务必举,杨遵彦百度惟贞,
苏绰共济艰难,
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李绛:北齐任杨遵彦则理,用
高阿那肱则乱;隋代任高颎则理,用
杨素则乱;国家任
房玄龄、
杜如晦、
魏徵、
王珪、
姚崇、
宋璟则理,用
李义府、
许敬宗、
李林甫、
杨国忠则乱。
司马光:① 自魏迁邺以来,大选之职,知名者数人,互有得失:齐世宗少年高朗,所弊者疏;袁叔德沈密谨厚,所伤者细;杨愔风流辩给,取士失于浮华。② 愔总摄机衡,百度修敕,故时人皆言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晁说之:显祖能委任杨愔,而主昏于上,政清于下,亦诬矣。愔首劝
禅代之事,远惭于
荀彧;方文襄被弑之时狼狈逃免,近愧于陈元康。彼
高德政谮杀
杜弼,固不待贬,而愔复谮德政戮焉,其为人盖可略,而不可责者矣。帝一日杀诸元七百余人投
漳水中,长城三台之役,内外骚然,其戕虐有不可胜道者,谓之政清可乎?且帝以刀画愔腹,赖崔季舒托俳优之言而得脱,置愔棺中,载以轜车,几下钉者数四,其身栗栗,将不自保矣,尚何清彼政事乎?
叶适:杨愔相齐,史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固已太过。夫
卫灵公淫荒而三人者任事,不至于亡国则幸矣。若齐文宣,逞其凶虐,岁月不已,愔将与之并毙,尚安能芘之使终,况视民如伤,岂其所及耶?见事不精,以光影眩后学,其患大矣。夷狄之德,于父母兄弟素不厚,苟脱死祸,人欲遂其所为。愔于此时,虽慕古人辅幼主之节,而迟回选懦,权失势乖,席不暇暖,遽罹非命,盖其理当然,无足悲慨也。
胡三省:① 杨愔门地既高,又有干用。高欢起兵之初,藉人望以为重,藉才干以为用,所以擢而用之。② 杨愔受
托孤之寄,不能尊主庇身者,鲜卑之势素盛,华人不足以制之也。
胡应麟:
邢峦魏之儒者,而功名烜赫,世但知其将也;杨愔齐之文士,而干用优长,世但知其相也。峦不以将显,
樊深、
刘焯等尔;愔不以相显,
邢劭、
魏收等尔,卒魏良将无过峦者,齐贤相无过愔者。世以儒者鲜通文士爽实,余独惜二子以将相掩其平生也。
朱轼:北齐之先,本以诈力,逆取人国,其子孙复不顺守,当时诸将相,非跋扈则倾邪,其号称佼佼者,仅杨愔、斛律光二人而已。愔聪明才力,综机务,典选举,均不忝厥职,然身为人臣,而妻母后,位极宰相,而执厕筹,败闲荡检,莫斯为甚。及当
主少国疑,进无御乱之勇,退无保身之智,其召祸盖亦宜然。
蔡东藩:杨愔负魏不负齐,而独为高演所杀,论者咸为愔呼冤,愔何冤哉?彼本
东魏故臣,助洋篡国,胁逐故主,又敢妻母后,蔑绝人伦,一死尚有余辜,安得为冤?即以事齐论之,高洋狂暴,未闻出言谏诤,且简囚供御,身进厕筹,无耻若此,忠果安在?其所以谋除二王者,亦无非为固位计耳。愔固不足惜也。
个人作品
《全北齐文》收录有其文章四篇:《
奏请置学及修立明堂》、《迎劳郎基》、《文德论》、《祭天文》。
亲属成员
宗族谱系
杨愔出身于
弘农杨氏,后在
尔朱氏之乱中宗族被灭。
高欢平定尔朱氏后,对杨愔族人大加追赠。一门之中,有两人获赠
太师、
太傅、
丞相、
大将军,三人获赠
太尉、
录尚书事、
中书令,五人获赠
仆射、
尚书,二十余人获赠
刺史、
太守,史称“追荣之盛,古今未之有”。
表格参考资料:
妻子
杨愔先后迎娶高欢的两个女儿为妻。第一个妻子是
高欢庶女,后与
高隆之儿子通奸。第二个妻子则是高欢嫡女,原是
东魏孝静帝皇后,(孝静皇后)。北齐建立后,封太原长公主。
妹妹
杨氏,嫁太原人、北齐扬州刺史
郭元贞(北魏左仆射、东光伯
郭祚之孙,著作佐郎
郭庆礼长子)。
史籍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