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杭州市重点中学
杭州余杭第二高级中学是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地处杭州市临平人民大道1501号,正式成立于1998年2月,原名余杭市第二高级中学,2001年3月余杭撤市设区,改为现名,简称余二高。
教育教学
学校秉承求是务实的精神,进一步丰富和践行“关爱生命,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注重策略调整和管理改进,在集中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深入铸造“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办学特色,力求实现学生在校发展最大化和终身发展潜力最大化。
教育上,学校注重以真诚关爱为基础的严格管理,逐步形成人格教育、情理教育和理想教育系列,同时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发展的平台,学生社团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校园文化,旨在使学生逐渐成为文明自律、诚实守信、乐观自信、刻苦努力、善于沟通、能够合作的人,切实提高适应社会、理解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和素质。教学上,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和落实知识、训练能力、教给方法、挖掘潜力的教学策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拼搏和成功的乐趣;同时,推进课程工作,以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常规落实和课堂教学,努力构建适合二高学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此外,学校建立和加强了与德国瓦尔特·格罗陴乌斯高级中学的友好交流关系,两校师生定期交流互访,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融合并蓄中西文化,提高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办学理念
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学校发展迅速,先后获得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优胜学校、省绿色学校等几十项荣誉称号,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英语阅读教学”的基地学校,形成了英语口语教学特色。高考成绩在跨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学科竞赛成绩卓著,200多人次在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和化学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
未来三年,学校将按照区《振兴余杭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的要求,认清当前学校承载的重任,坚持且不断深化学校的办学理念,把学校核心理念“关爱生命,促进发展”的重点落到“拓展生命的价值”的高位挑战之中,把“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办学特色的创建活动落到“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的艰苦努力之中,把“卓越、和谐”的愿景追求落到“新姿态、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的务实追求之中,秉承“求是务实、内涵发展、品位提升”的办学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深化课程改革,使理念转化成全体师生真实的行动。以推进素质教育,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目标,以激励教师“热心思想工作,引导学生自觉高效地刻苦学习;潜心教学研究,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快速提高”为重点内容,以加大任用、研训、考核和奖励制度改革力度为主要抓手,脚踏实地地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快速发展,拉高标杆,力创佳绩,为余杭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共创和谐幸福新余杭,作出二高人应有的贡献。
发展历史
学校前身余杭临平中学,创办于1952年。为适应余杭优质高中发展的需要,1998年2月临平中学易名并一分为二:师生各半,迁往新址的是余杭市高级中学,在原址的是余杭市第二高级中学。档案历史由余杭市高级中学继承;校舍、设备、图书等,由余杭市第二高级中学继承,同时也继承了原临平中学的优良办学传统。2001年5月启动余二高迁建事项,2004年5月整体搬迁至现校园。
校容校貌
校园宽广,环境优美,校舍多,功能全,结构合理,设施先进,能充分满足教学及学生活动和生活的需要。学校现有班级48个,学生2500人左右,其中住校生1800人左右。学校占地面积173亩,建筑面积5.5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61万平方米,总投资综合折算达1.5亿元人民币(不含土地可折算的4亿元)。学校有电子阅览室、室内游泳池、体操房和大型学术报告厅等。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强。教职工180余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达98%以上,高级教师25.32%,一级教师34.81%;有60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学校有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特级教师重点培养对象5人,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共46人,省级立项课题主持人3人,“十五”国家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主持人2人。
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校长兼书记连晓,省特级教师,省语文教学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余杭区教育学会理事长,杭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副校长兼副书记项水林,高级教师,省春蚕奖获得者,省优秀团干部;副校长孔晨霞,高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学校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机构。全体干部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廉洁奉公,高效务实,在教职工中有较高的威望。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聘任制,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教代会积极参与民主管理,通力合作,工作开展顺畅高效。
高考情况
多年来,上级领导一直非常重视余杭二高的建设与发展,省、市、区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并作重要讲话。学校根据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同志、区长刘庆龙同志提出的“一流的设施设备,必须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指示和老百姓的期望,发愤图强,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近三年连续保持余杭区高考上线人数最多的高升学率,重点率和本科率均名列前茅,2005年高考上重点线116人,上本科线556人,总上线率达98%以上。近200人次在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整个校园正呈现出精致大气、和谐愉快的氛围和生气勃勃、昂然向上的局面。
所授荣誉
学校先后被评为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考点、全国百校国防教育先进学校、“九五”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优秀实验学校等,多次被评为体育、卫生、综合治理、艺术等方面的先进,新闻媒体也曾多次报道学校工作取得的成绩。
学校秉承多年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和良好的教风学风,从“关爱生命,促进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发,以创建“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办学特色为核心,努力实现“两个最大化”——在校发展最大化和终身发展潜力最大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开拓创新,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再上台阶,为创建省一流名校奠定基础,努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社会需求
2020年1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相关文件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按照教育部部署,浙江省将从2006年9月起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切实做好第一阶段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保证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现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涉及面广,任务重。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组织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普通高中校长、教师深入学习《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的、意义的认识,增强参与高中课改主动性自觉性。明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结构,正确把握新课程实验的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为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积极稳妥,务实创新。各地要坚定改革方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要加强研究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求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保持正常教学秩序,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加强师资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认真完成每一位教师的岗前培训任务。
三、加强领导,保障落实。各地要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统筹组织协调做好本地区新课程实验工作。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完善图书、仪器、设备和用房,根据需要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附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二○○六年四月五日
附件: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按照教育部《关于2006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05]19号)精神,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普通高中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为切实做好第一阶段的实验工作(指针对2006年秋季入学到2009年毕业学生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保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符合省情、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浙江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要坚持积极、稳妥、创新、务实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进取,鼓励创新,探寻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要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防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加强领导和指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具有浙江特色的课程改革经验;要注重研究新课程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进工作,及时总结,为下阶段的实验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验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针对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教育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新型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
——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要加强对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三、实验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4.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各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参加的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的重大问题
5.省教育厅及相关职能部门重点负责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有关政策、制度、规划、方案和指导意见;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重点负责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课程政策、计划,加强对所辖地区和学校新课程实验的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
6.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实验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普通高中学校应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要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防止学生过早偏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要建立德育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要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课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实验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要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开展前瞻研究,重视政策引领
7.调整和充实“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进一步发挥教育专家、学科专家、教研人员和高中校长、教师的作用,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设计、研究、实施、指导、监控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成立“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整合力量,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和支持力度。
8.省教育厅在各市推荐的基础上,确定一批学校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样本学校要围绕新课程实验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创造经验,逐渐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样板学校。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领导、规划,建立相应组织,做好对新课程实施的调研、指导和督查,形成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9.省教育厅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本省实际,逐步制订颁布《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建设指导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仪器配套标准》、《浙江省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保证全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序、扎实地向前推进。
10.省教育厅将组织有关专家在研究相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各学科、各模块的教学内容与难度提出具体要求,作为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学校应帮助教师认真领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尽快适应模块式教材的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防止任意增加课时、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提早结束新课。各级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找新课程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新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抓好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水平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和政策,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要优化整合各类师资培训和教研机构的资源,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培训、咨询工作,努力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师训机构、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
12.在国家级培训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省级主要负责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师院校及教师进修院校有关教师、教研员、高中校长和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市级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培训;县级和学校则应结合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和培训。
1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教师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规范和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高校、教研、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术引领和专业服务的作用,为高中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四)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机制
14.由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相关教科书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教科书选用建议,再由省教育厅在征求各市意见基础上确定我省使用的教科书版本。省教育厅将加强实施新课程后全省普通高中教学用书的管理,及时颁布《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不得组织征订未列入《目录》的教学用书。
15.省教育厅将制订全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地方课程立项、审查、选用、评估和淘汰制度,同时建立开发、实施、评估学校课程的制度。没有通过审查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得在学校实施。
16.省教育厅委托省教研室统筹规划、组织开发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新课程理念、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特别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各市、县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和本校的优势,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
17.省教育厅将逐步建立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相衔接的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实行基础教育质量定期报告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及时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实验工作的保障
(一)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一项重大的政府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良好环境,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 增加投入,保障经费
1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各项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 改革评价,正确导向
2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彻底改变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按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对教师和学校进行奖惩的错误做法,建立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学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开发教学能力、师生关系、校本教研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体系;要在全省电子学籍管理的平台上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规范纪录的内容、格式和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四) 专项督导,及时反馈
21.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评估督导制度,特别要加强对学校按规定开设课程、安排课时、学分管理、使用教学用书和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监督,总结经验,奖励先进,发现问题,修正不足,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新课程实验工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1 21:52
目录
概述
教育教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