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提线木偶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称悬丝傀儡,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汉族戏剧形式。
简介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上空提线操纵或藉缚在控制器上的细线而操纵的木偶形体。在简单的提线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缚绳一根。某些提线木偶几乎能模仿人和动物的所有动作。该类型木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得到充分发展,但用铁棒替代细绳来操纵的原始活动木偶仍残留在西西里岛等处。根据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线木偶歌剧在18世纪极其风行。对观赏者带来极大吸引。
2012年,揭西提线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5年,紫金提线木偶戏罗洞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相关记载
福建地区至迟在南宋已有傀儡戏演出。《漳州府志》卷三十八记载,朱熹漳州知事时,曾禁止傀儡戏演出。他发布的《谕俗文中华大帝国史》记载,西班牙奥斯定会土公使团,于明万历三年(1578),由菲律宾泉州,在官府宴会上就看到木偶戏的演出。明万历时,晋江人李九我,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南外宗正司皇族《天源赵氏族谱》抄本,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赵怔(号古愚)所撰《家范卢俊义》(《水浒》前身)、《跳檀溪》(《三国》之一)等,注明是乾隆八年(1743)、四十一年(1776)或嘉庆提线木偶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获得“五华提线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提线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泉州市木偶剧团)获得“提线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起源
傀儡受过汉高祖的御封,便提高了傀儡戏艺人的身份地位。过去,戏曲艺人被称为“戏子”、“脚色”,属于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不得科举考试;惟独傀儡艺人被尊为“先生”,而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傀儡轻台搭为“八卦棚”,演师身穿长衫在围屏内操纵木偶,不可抛头露面,称“内帘四美”,戏班则称“四美班”。凡是官府要演傀儡戏,要称“请戏”。若遇“人戏”与傀儡戏同时在一个地方演出,须让傀儡戏起鼓先演,这叫“前棚嘉礼后棚戏”。
嘉礼戏分生、旦、北、杂四个行当,由四名演师分别表演。至清道光年间,为演出七天七夜的连台本戏《目连救母》,增加副旦一名,称“五名家”。共有三十六尊木偶形象,可以演四十二部传统剧目。一个不过 六平方米 的戏棚,傀儡一登场,可以驰骋千万里,呈现千百年来的历史画卷。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晋江人李九我为嘉礼戏撰书一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木偶艺术的特色,成为木偶戏棚前的对联。
演出体制
清末,晋江龙湖锡坑的提线木偶戏,为演武戏,增加了老生、副净,成为六种行当。
剧目
提线木偶戏形成以来,积累了大批传统剧目
行头戏文抄本,共42本,凡400余节:《武王伐纣》、《临潼斗宝》、《楚昭复国》、《七国争雄》、《楚汉争锋》、《吕后斩韩》、《光武中兴》、《三国》(包括:《桃园结义》、《辕门射戟》、《五关斩将》、《越跳檀溪》、《三请诸葛》、《火烧赤壁》、《智取南郡》、《进取四郡》、《入吴进赘》、《子龙巡江》、《五马破曹》、《取东西川》、《水淹七军》、《五路报仇》、《七擒孟获》、《三出祁山》、《六出祁山》、《三国归晋》)、《祯祥》(全名刘祯、刘祥,又名《父子国王》)、《四将归唐》、《仁贵征东》、《窦滔》(又名《织锦回文》、《父子状元》)、《湘子成道》、《黄巢试剑》、《收河东》、《五台进香》、《破天门阵》、《包拯》、《抢卢俊义》、《岳侯征金》、《洪武开天》、《四海贺寿》、《观音修行》、《十朋猜》。每本大多是10节。
解放后创作的剧目
《解放一江山》(现代剧),编导尤智生,1959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
水漫金山》(神话剧),编剧张秀寅、王冬青,导演许炳基,1959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1960年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比赛,获集体二等奖;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庆丰收》(现代剧),编剧江文,1960年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比赛,获集体二等奖;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东海哨兵》(现代剧),编导吕文俊,1965年参加福建省木偶戏会演。
《千桃岩》(童话剧),编导吕文俊,1965年参加福建省木偶戏会演。
《放羊歌》(现代剧),黄锡钧根据吕文俊编导的《张高谦》改编,1976年参加全国戏剧调演。
《斗坞山》、《打虎上山》(现代剧),1976年参加全国戏剧调演。
火焰山》,编剧黄锡钧,导演黄少龙,艺术指导黄奕缺许炳基,1979年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演出一等奖。1987年7月5日,泉州人民政府颁发嘉奖令,表彰《火焰山》上演二千场。该剧多次参加出国访问演出。
《谗猫》(童话剧),编剧黄锡钩,导演黄少龙,1981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
《太极图》(神话剧),编导黄少龙,1987年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会演,获木偶创新奖,并被选送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
劈山救母》(神话剧),编导黄锡钧,1992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获剧目奖。
《驯猴儿》《钟馗醉酒》、《金童戏双狮》(木偶小品),1992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
创作的剧目还有:
《除五毒》(寓言剧);《卖粮储蓄》(儿童剧);《孤岛归帆》、《俩兄弟》、《钢铁小英雄》、《八女跨海》、《张高谦》、《夜航》(现代剧)、《拔萝卜》、《懒猫的教训》、《聪明的猴子》(童话剧);《郑成功》、《陆文龙回祖国》、《大名府》(历史故事剧);《三打白骨精》、《火云洞》、《张生煮海》、《收猪八戒》、《收赤面鬼》(神话剧);《青春梦》、《小沙弥下山》(木偶小品)等。
种类
五华提线木偶戏
广东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民国19年(1930)后,五华县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侨华人居住的地区演出。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已经兴盛,至二十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演出十分活跃,并且技巧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了五华县木偶剧团,并以其为龙头,形成了本县南片、中片、北片为中心的分布网络,五华提线木偶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华提线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14至20条。演唱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对白用客家话表演艺术独特,达到“拟形入神”的效果。传统剧目43个,内容非常丰富。主要价值包括:艺术特点别具一格,自成体系,艺术生命力很强;木偶道具制作精巧,木偶戏艺人传承难度大、时间长,艺术价值极为宝贵;经过历代艺人的苦练精传,艺术感染力很强;由于其队伍小,舞台小,剧具少,便于深入山区演出,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历史、宣传、教育、观赏、联谊、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宝贵价值。
五华提线木偶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喜闻乐见,演出足迹遍及五华乡村和省内外以及海外地区,深受山区、城镇、社区、学校等各界群众和海外华侨的欢迎。
2008年6月,五华提线木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县提线木偶戏
梅县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客家人称“吊线戏”,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梅县提线木偶戏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闽西上杭传入,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稀有提线木偶艺术之一。
梅县提线木偶的造形精巧、生动迫真、形体高大,单个木偶高约为70厘米,其脸谱、服式等与汉剧、京剧人物造型基本相同。传统的提线木偶,一个木偶仅有3至5根线操作,经过后世不断改良和发展,每个木偶基本需要12根线控制,特殊的木偶更达20余根之多,且有硬线、软线之分。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凭演员在高台通过手指连线操纵完成,有时一个指头要操纵3根以上的线路,并通过由软及硬、由硬至软的不断切换变化。
梅县提线木偶戏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净6大行当,表演程式包括唱、做、念、打4大类。其唱词、念白等主要采用中州官话客家方言;唱腔以汉剧中的“二黄”、“西皮”板腔为主,并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本地区戏曲、民间山歌等的音乐的技巧进行行腔、变腔,其独特唱腔“傀儡腔”正是在吸收客家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腔唱法。伴奏音乐以汉乐音乐为主,并根据剧情需要灵活采用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等民间艺术形式,其演奏乐器有头弦、洋琴、二胡、中胡椰胡、三弦、唢呐笛子、提胡、大提琴大鼓铜锣、小钗、大拨、铜钟、板眼、小鼓等数十种。
梅县提线木偶戏的剧目分为传统戏丑行戏两大类。传统戏主要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等为题材,有较为规范的剧本,代表作《化子进城》、《凤岭缘》等;丑行戏则以客家方言为主,吸收相声的说唱、道白、对白、抢白等表演艺术,通过插科打诨、互相嘲弄、一问一答等群众喜闻乐见形式进行表现,代表作有《魂老婆》等。
梅县提线木偶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粤东客家地区民间艺术相互融合、借鉴,集传统的汉剧、汉乐和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等于一体,更将现代音乐歌舞等元素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木偶表演艺术,具有广泛的文学、音乐、表演、舞美、造型等多元艺术风格,堪称客家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16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紫金提线木偶戏
广东省紫金县的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1885年由龙窝镇宝洞村邓木村等人从福建引入,并成立荣华堂戏班。至清末民初,当地有荣华堂、崇华堂、新艳华等8个木偶戏班,活跃在紫金县乡村,以及周边的五华、惠阳陆丰等客家地区。
龙窝提线木偶造型精细,高度约60-70厘米,所用木偶的头、手、脚皆以樟木雕刻而成,中间身子是用竹(竹皮)做成,再把头、手、脚装上去,经粉漆、彩绘、穿戴戏服而装扮成各种人物角色。人物角色生、旦、公、婆、净、丑六大行当齐全。其传统剧目多数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有《白蛇传》《薜仁贵征东》《化子进城》等,表现有文官武将、才佳人、草莽英雄、村夫、农妇以及神话人物等,宣扬忠贞爱国、惩恶扬善和向往美好爱情的积极主题,歌颂英雄人物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新创了《党的号召》《有了土地多生产》《银山笛声》等现代剧目。表演时,布置一个小舞台,只见木偶不见人,提线表演者站在帷幕后高处,一边操纵木偶,一边念唱。
紫金提线木偶戏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乐由粤剧花朝戏唱腔、民间小调、山歌曲调衍生而来,有20多种曲牌,自成一格。唱词、道白自然。舞台语言典型化,通俗易懂,大量运用客家的俚语、歇后语双关语,并通过插科打浑、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以达到特有的艺术效果。伴奏由管弦乐打击乐组成,指挥由司鼓担任,管弦乐部分由唢呐领奏,二胡、高胡扬琴伴奏,打击乐部分由鼓、木鱼领奏,斗锣小锣大钹小钹等伴奏。
紫金提线木偶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在传统戏剧、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紫金提线木偶戏的剧本唱词中,反映了地方社会文化的变迁,为研究客家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证材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09:1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