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类传染病,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冬春季多发,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7岁儿童病死率较高。我国每年报告数百例流脑,以散发为主,部分地区有聚集性病例发生。流脑重症病例可在24小时内死亡,幸存者中仍有10%~20%留有严重的后遗症。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达40000/mm3或以上,
中性粒细胞占80%~90%。
2.
脑脊液检查 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
白细胞数达每
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
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
(1)涂片检查 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
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阳性率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
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2)细菌培养 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较低,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
暴发型败血症及
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
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脑脊液应于
无菌试管内离心,取
沉渣直接接种于
巧克力琼脂上,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中,在5%~10%
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
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
诊断方法。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
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有
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
协同凝集试验、
放射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率在80%以上,
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93%,协同凝集试验检测A群及C群的阳性率亦较高;反向
间接血凝试验的阳性率为94.2%(脑脊液)及78.8%(血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群抗原的灵敏度较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为高,
抗体检测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且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差,故临床应用日渐减少。
对流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间接血凝试验,如
恢复期血清效价大于
急性期4倍以上,则有诊断价值。
2.
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季节多在7~9月,脑
实质损害严重,昏迷、
惊厥多见,皮肤一般无瘀点,脑脊液较澄清,细胞数大多在500/mm以下,糖及蛋白量正常或稍增高,
氯化物正常,
免疫学检查如
特异性IgM、补结试验等有助于鉴别。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成人多见,起病突然,以剧烈头痛为主,重者继以昏迷,体温常不升高,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无皮黏膜瘀点、
瘀斑,无明显中毒症状,脑脊液为血性,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
动脉瘤、
血管畸形等改变。
下列药物应交替或反复应用:①20%
甘露醇。②25%
山梨醇。③50%
葡萄糖。④30%
尿素。以上药物按具体情况每隔4~6小时静脉快速滴注或静推一次,至血压恢复正常,两侧瞳孔大小相等,呼吸平稳。用脱水剂后适当补液,使患者维持
轻度脱水状态。
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时应用,以减轻毒血症,降低
颅内压。
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有明显
脑水肿者,以降低脑
含水量和
耗氧量,保护
中枢神经系统。
氯丙嗪和
异丙嗪肌注或静推,安静后置冰袋于枕后、颈部、腋下或
腹股沟,使体温下降至36℃左右。以后每4~6小时再肌注一次,共3~4次。
应以预防脑水肿为主。如已发生呼吸衰竭,除脱水外则应给予
洛贝林、
可拉明、
回苏灵等
中枢神经兴奋剂。亦可用
氢溴酸东莨菪碱静注,可改善
脑循环,有兴奋呼吸和镇静作用。必要时作
气管插管,
吸出痰液和分泌物,辅以人工辅助呼吸,直至患者恢复自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