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建筑
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匈奴突厥党项,契丹等古代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为定居形式。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旧时代,盖一所像样一点的宅子,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同为农耕民族,从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布局介绍
重院民居常以“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区分这两种传统的建筑布局的关键在于——房屋是否有照壁。
两种建筑布局皆有其优点,相比下来,“三坊一照壁”的布局因照壁结构会稍矮一些,所以阳光更加充足、气流也更加通畅,因此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中阴阳更加协调。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是指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栋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所以又称“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则是将“三坊一照壁”样式中的照壁替换为含有三间下房的一坊,形成类似于北京传统四合院的造型,其整体由四栋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栋房屋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加上中间的大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部分地区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但正房一坊的进深与高度皆大于其他各坊,其地坪也略高,多朝东、南,在四个漏角小天井中必确一个用于大门入口,设门楼,亦多朝东、南。天井是其建筑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院落,是四合院的中心,结合院落内的植物可以改善室内的气候,粮食、衣服的晾晒,请客甚至婚丧嫁娶都在院落中进行。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开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房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其他布局
一坊一耳
白族民居平面型的一种,也称作一坊一廊,单坊单耳。为三开间两层,正房一坊,侧面带一间耳房、角房。正房底层中间为堂屋,两边次房为卧室,楼上堆放粮食、杂物,也可以住人,耳房多数用作厨房。
一坊三墙
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 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 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 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三坊两耳
三间主房带两间耳房,主房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主房左侧作厨房,右侧作厩房。
两坊一耳
又称两向两房,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 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建筑流程
取材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是石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大理的石头多,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建筑石材大理石也因大理而得名.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而建筑的雕梁画栋飞檐也像中国古代汉族的民居一样采用木制.门窗也均采用木材制作.屋面上的瓦材则是青瓦,与白色的墙壁交相辉映,得体又大方。
注意事项与仪式
开始盖房时,白族传统有一个“新房上梁”的传统仪式,这个仪式需要祭神、祭天地,如把周围邻居邀请来参加磕头祈福仪式,围绕贡品、梁柱做祈福仪式等,但这整个过程的精髓在于众人聚在一起感受欢乐的氛围,天地神人合而为一,这便是农村中的“盖新房”。在搭建新房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仪式,邻里乡亲过来帮忙。影响盖房子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政府批下来的建造房子的地皮面积越来越小,增加了盖房子的难度。
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平房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料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作用。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当地叫做“穿枋”,是白族木工一项很出色的创造。“穿枋”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后,刚度很大,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大理是个多风地区,每年出现大风日数既多,风力又强,尤其下关一带,每秒钟最大风速可达四十米左右。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白族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常年多是偏西的风向,他们就将主房的布局坐西向东,门窗都开在向东那面,风从屋后吹来,自然不易进入室内。白族建筑的照壁比较高大,主房、厢房和厅房一般是层高均等,不分主次,充分起着互相屏障的作用,由于从房屋坐向,平面组合到主面处理,都为避风步步筑防,所以不为劲风所烦扰。
建筑特色
房檐
吉祥物常出现在门楼的的飞檐下方,意图吉利,常见的吉祥物有龙凤狮象以及麒麟
门楼
门楼即大门,是白族人居所的脸面,因其高大如楼房,故而称之为门楼。大门分为有厦式、无厦式两种。有厦就是门楼上面有屋顶,两端翘起,犹如飞燕的翅膀。白族居民往往会在门楼的建造上花大价钱、大力气。白族民居的门楼十分高大,往往有两层楼高,并且上面配有丰富的彩绘和华丽的飞檐。白族居民往往会在门楼的建造上花大价钱、大力气。一般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白族民居的门楼十分高大,往往有两层楼高,并且上面配有丰富的彩绘和华丽的飞檐。
其中以大理白族为例,大理白族聚居区的住宅的都建有门楼,以喜洲门楼最佳。一般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但常用石灰塑成或砖瓦垒砌。除大门瓦檐裙板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余下以砖瓦结构为主。木质部分凿榫铆眼相结合,与砖瓦部分错落有致,精巧严谨。楼面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织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富丽堂皇,古朴大方。富于装饰的门楼可以说明白族建筑的综合性。
门,是住宅的出入口,具有启闭功能。作为宅院的“龙头”,门之大小及装饰标志着主人的成就和财力,也寄托着主人的愿望。因此,白族很讲究大门的建筑风格。
白族民居院落多数只设置大门,少数深宅大院设双重门,即大门和二门(后门)。门的方向大多为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少数为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
白族民居在门的建筑艺术上比较成熟,不少门楼下半部使用花岗石、青石、大理石等砌成。中间使用青砖砌成,并镶嵌浮雕或有风景图案的大理石。上半部分多数分双层,翼角翘起如飞、斗拱重叠,檐牙高啄,上有木雕及泥塑龙、狮、花、鸟等图案,并彩绘油漆,造型优美典雅,富丽堂皇。在造型上形成了独特的“三滴 雕、水” 屋面大门、 “一滴水”屋面大门、“无滴水”屋面大门三种。其中以“三滴水”大门最为精美。“三滴水”大门因建有一门三项,有三条滴水线,故称“三滴水”大门。“三滴水”大门,中部檐角翘起,檐下斗拱重叠,有木雕斗拱式、砖瓦仿木斗拱式、过梁承重式、混合式等。“一滴水”屋面大门则较为简洁。大门上根据主人和祖上的地位悬挂匾额,有“进士第”、“科贡第”、“大夫第”、“将军第”、“经魁”、“亚元”等等,大门两侧有石雕雄狮,门墩两侧有插香的花瓶,整座大门造型严谨、大方、古朴。“无滴水”屋面大门的造型较为简单,一般为“一”字型平头门,无过多的装饰。
白族民居门楼的装饰也是很独特的,有木雕、石雕、灰雕、镶嵌、彩绘、书画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氛。
照壁
照壁,是白族建筑独具一格的建筑结构。不同于传统汉居放置在院落里的照壁,白族建筑的照壁除了有装饰的作用外,还有着围合院落的作用,并且还有反光照明、计时,还是一户人家身份地位的象征。
白族民居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都要做成照壁。照壁的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其形式主要有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壁顶为庑殿式,为仕宦人家选用。 “三滴水”照壁系将横长而平整的壁画直分成三段,左右两段大小对称,形似牌坊,中段较高宽。“三滴水”照壁多为民居普遍采用,其宽度等于院子的宽度;中段的高度约等于厢房上房檐口的高度,左右段的高度等于与厢房下重檐间的“封火墙”等齐。照壁本身各段的高度比例均随院子的宽窄而变化,给人以外形比例均称、一体态敦厚的优美感觉。
照壁除注意造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照壁的檐口墙上是一带状的各种彩画图案,照壁洁白的墙面上或画有各种式样的山水图画,并配有名人诗句, 或题书刚劲有力的大字,使照壁显得更加高雅秀丽。照壁题字 讲究内容,一般为一句四字,诗情画意浓厚。
题字内容并随户主的声望和姓氏而有区别,如仕宦人家多题书“科甲联芳”。 “世人书香”等,赵姓一般题书“琴鹤家风”,杨姓题书‘清白传家”,张姓题书“张公百忍”,李姓题书“青莲遗风”,王姓 题书“三槐及第”,何姓题书“水部家声”,董姓题书“南诏宰辅”等等(现于洱海东岸姓名相关题书多见于门楼之上)。有的人家根据照壁方位题字,如院落之东的照壁题书“紫气东来”,南边的照壁题书“彩云南现”,背山靠海者题书“苍洱毓秀”等。照壁前面还有花台陪衬,花台多用彩花理石或雕砖砌成,内栽花木,旁边台栏上还放置各种盆花、盆景,各种花卉因季节交相开放,香气袭人,环境优美这种形式多为民居普遍采用,其宽度等于院子的宽度;中段的高度约等于厢房上房檐口的高度,左右段的高度等于与厢房下重檐间的“封火墙”等齐。
彩绘
白族民居所用彩绘大多为淡墨画,而并非彩色,彩色的彩绘一般更多用于寺庙(注:洱东较洱西更为明显)。彩绘的图案丰富多样,白族民居上所绘的彩绘并无固定的习俗传统,完全根据主人家的喜好以及彩绘师的技艺决定。常见的有花鸟、山水、书法。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普遍流行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2008年6月,白族民居彩绘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理古城一带,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再搭配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存的美好家园。
细细地看过大理的那些院落,无论深宅大院还是小户人家,在青砖、白墙、灰瓦的映衬下,最亮眼的莫过于绘制于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屋檐下的精致彩绘,一笔一划充满了民族风韵,更透尽了大理“风花雪月”的诗情画意。
能在建筑中添加彩绘艺术都是大户人家,但彩绘的颜色大多为黑白,并非夸张的大红大紫,一方面原因是白族民族的性格内敛且不张扬,另一方面考虑了建筑的适称感,包括建筑与环境、身份以及建筑本身的协调感。
墙是房屋建筑的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白族建筑中,不同部位的墙有不同装饰风格和名称。 按方位分有房墙、风火墙、围墙等几种。房墙是支撑房头的主体,由石脚、底层、楼层三部分组成,房墙有夯土墙、土壑墙和石头墙之分。大理地区的房墙从石脚以上至檐口全部用苍山鹅卵石或苍山片麻岩条石支砌,称鹅卵石墙和条石墙;独有其民族风格,民间将“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誉为大理三宝之一,此法始于南诏时期。
风火墙为白族民居所独有,即位于房屋二层前分布在厦上的左右两座装饰墙,因形似马头,又称马头墙。风火墙顶部用瓦覆盖,两面出水,墙用石灰涂抹,上给各种花卉图案。风火墙起装饰美化房屋的作用,给人以多变灵活和形体和谐美的感觉。
围墙是房屋的组成部分之一,视房屋而定,有一方墙、二方墙、三方墙等,起围护和装饰的作用。围墙由石脚、墙体两部分组成,顶部用瓦覆盖,两面出水。墙体多用泥土夯筑或土坯(土壑)支砌,外用石灰衬,并进行装饰。近年来,部分人家开始用砖块和水泥预制件支砌围墙,造型精美。:
木雕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白族民居建筑的色彩运用极富特点,以白色为主色调,以水墨风的绘画为主要装饰图案,以色彩斑斓的雕绘作为局部和辅助的色彩装饰,远看如水墨丹青的中国传统绘画,与白族民族服装风格统一,与大理苍洱地区的自然环境相融合。民居广泛采用云卷、如意、万字、回文等曲形图案,内容多以松鹤齐寿、凤凰牡丹、翠鸟荷花、八仙、喜鹊花、龙、凤、麒麟、狮子、鱼莲、福、禄、寿、禧、步步锦、龟背锦等,在装饰图案中传达着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信息。其中,狮象征着主权和避邪;鹿象征食君之禄;蝙蝠象征遍地为富、福;鱼象征年年有余;龟鹤象征健康长寿、安静祥和;步步锦象征步步高升、前途似锦;龟背锦象征健康长寿、安静祥和。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等部份。卷草、飞龙、蝙蝠、玉兔, 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 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正房
房屋多数为土木结构,采用木梁柱承重,穿斗式屋架,墙体用夯土墙、土坯墙,屋顶一般用青瓦。整体简单朴素,抗震性能较好。
堂屋
起居活动的重要巨石。其作用是客厅,接待来访客人,供家庭活动。堂屋的门通常用格扇门(格子门),一般6扇组成,全是木雕,有普雕,有两层透雕,也有三层透雕。堂屋正中摆一张“八仙桌”,两边摆交椅。在山区,气候寒冷,有的家庭在堂屋中间设火塘
院子
是白族民居组合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生活、生产活动的主要场地。一般用方块青砖或青石板铺地。院内有花坛、水井,不少家庭在院内种植各种花木,有着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功能。
檐廊
檐廊设在一层,是居家活动的主要场所,适合休息和家务劳动。廊子很宽,要求能安排下一桌酒席,这与当地风大有关,风大、飘雨深,宽宽的廊子可以保护廊下木质的墙壁与门窗不受雨淋。
内部装饰
白族民居讲究内部装饰,正房明间底层不论民居大小,都用6扇雕花格子门,其形式和比例尺寸已基本定型,普通雕花格子门市场上有售,新居落成后,买来装上即可。大型民居的格子门要根据堂屋的高矮宽窄专门制作,为镂空精制木雕。雕花内容有“西厢故事”、“八仙过海”、“渔樵耕 读”、“四景花卉翎毛”、“珍禽异兽”、“博古陈设”等。一般选用果松、批木或者青皮树做板材,分二至四层,甚至是五层进 行镂空透雕,雕刀有四、五十种。雕好后,用油漆彩色,局都贴金,栩栩如生。次间门窗雕花形式有‘矿工花”式的支撑厚和小条窗两种,前者门窗的雕花形似“丁”字,或“工”字形 的条花,互相支撑着;后者窗花木鬲心部分作圆块浮雕,或作 方眼格,或装“美女框”式的玻璃窗,窗上雕有透气花格,下部槛墙做成木质裙板,上有浮雕,形式精致,雕工手法多变, 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楼层窗花多雕成透气的小条窗,有的中间为木质裙板,上有雕花图案,有的做成“美女框”,内装玻璃。 梁柱上的雕刻装饰分插梁、梁头、花姑、柁礅等。古老的房屋的梁柱的梁头多雕成回纹、云纹、鳌鱼、蛟龙、彩凤等, 往后演变成较为生动的龙、凤、象、麒麟等.近期雕成奔跑的兔子、麒麟等。还有的用拼贴的方法加厚梁头的左右两面,使其更加圆浑饱满,增强雕刻物的形象感。
建筑演变
新石器时代
白族和彝族的先民们就在洱海地区繁衍生息,他们依照当地的自然环境,种植水稻,驯养家畜,从事渔猎活动,开始了早期的农耕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他们的房屋建筑具有固定性(而不是像蒙古族蒙古包那样有可移动性),在考古中已经发现了当地的半地穴式住房和房屋模型。早期的民居也有土掌房碉楼,杆栏建筑,木板楞房屋等的土木式建筑。这是早期的本土型住房。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苍山半山腰筑棚而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洱海冲积层不断扩大,先民们从山上移居到山脚坝子,建造“干栏式”住房。
汉代
大理等白族主要聚集的地区成为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中原文化印度文化相继传入,使这里的地域文化变得多元,多元化的融合就在建筑中得以体现。如民居中的院落式结构和多种装饰。印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宗教来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建立起各式的庙宇。
南诏时期
佛教盛行,除了建成的规模较大小的寺庙,民众也将敬佛移为首位,自然民居中或多或少会有些寺庙的影子在。并且民众也利用当地石材资源丰富,逐渐大量出现石材建的房屋更有一句话这样形容:“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除了佛教,本土的本主教也成为民众信奉的主要宗教。本主教起源于南诏晚期,所信奉的神主要有祖先神自然神和英雄神等。当地的手工艺品也十分精美,他们喜好在房屋的大门,桥梁,楼阁,寺庙等处,雕刻图案,十分别致,极富观赏性。
唐宋元时期
军事形势略有严峻,古城墙的修建和改造也变得重要。
近代
民居依旧承袭传统,又兼具近现代的楼房式样,喜好灰白,多用木质和砖瓦建造混合结构的房屋。
建筑典型
喜洲白族建筑是典型的代表。在建筑上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特色的风貌,也可以看出建筑民居主人的政治地位文化修养经济状况以及爱好,性格,气质,追求。
1.明朝民居
喜洲明代遗留的民居中,以一坊三开间楼房为主房。民居格局主要以西边为主房,建有“倒座”,也被称为“土库房
杨士云“七尺书楼
位于喜洲大界巷8号,是明朝著名文人杨士云所建,建造时间大约是公元1526年前后。
此楼为全土木结构建筑。有三大间房屋,坐东朝西,三大间各有楼上楼下,门窗都雕刻着各式图案。院落整体呈长方形,很窄。房子没有挂前厦,屋前有一个小天井,天井中间有一口井。
张若畴民居
位于喜洲市上街30号,明朝末期所建。
这所民居,主房坐北朝南,倒座型,民居勒脚用大青石砖砌筑,明间门窗用木制花型,没有挂厦。大门坐东朝西,开在西房的左边间,西、南两坊楼上有串通。在西房屋顶中央,塑有石人,称为“守房神”。
虽然明代民居光线较暗,且不够美观。但它牢固、温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清朝民居
喜洲清代建筑在沿袭了明代的传统基础上,改进了明代建筑的缺点。房屋较高,门窗呈一敞型,光线较好;有较多的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增加了文化艺术色彩。
杨源大院
位于喜洲染衣巷19号,建于清朝初期。
这座民居为四合院,东、西、南、北均为土木石结构,西房为“倒座”型,东、南、北房屋低矮、严实,窗子全用格子口形制成。
赵廷俊大院
赵廷俊大院位于喜洲办事处大界巷21号,为嘉庆年间进士赵廷俊兴建。这座大院总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竣工于1839年。
整座大院建筑阔气,为“四院五重”的建筑格局。四个院落既自成一院,又相互贯通,像小型的宫殿一样壮观巍峨,是最能体现喜洲儒家文化建筑风格代表性建筑。
3.民国民居
明国时期,逐步破除了封建社会对民居高矮和色调装饰的限制。并且在历史民居基础上有了大改进,吸取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化艺术,构成独特的别墅洋楼
严子珍大院
严子珍大院位于喜洲办事处四方街富春里1号,为大理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严子珍于1919年兴建。大院占地约2478平方米,由北而南的两院“三坊一照壁”、两院“四合五天井”组成。四个院落之间,以“六合同春”和“走马串角楼”连贯成为一个整体。整座建筑豪华、古朴、典雅,主房四方均居西,厢房五坊,中三坊为“两面照壁”,下房两坊。总大门在第一院北侧。
4.现代复原
“垒翠园”建筑群项目由大理古国皇家园林和白族古建筑文化体验区两大部分组成,完美再现了大理国时期的建筑特点,是传统白族民居建筑群的艺术再现,集合展示了洱海沿线一带所能见到的白族传统建筑、彩绘艺术,园内每一栋民居的建筑特色各异。“垒翠园”是对大理国时期建筑文化的重现和再造,是根据大理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假设并建造的大理国御花园。垒翠园”建筑群项目完工后,将作为大理白族传统建筑艺术博览园,展示大理传统白族民居不同时期典型建筑、彩绘艺术的风采力求每栋房子的建筑造型都不相同,重现白族民居应有的风貌。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了白族建筑的特点和独特魅力,体会到了白族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01:02
目录
概述
布局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