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
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
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
张艺谋、
陈凯歌、
田壮壮等。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
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
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
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
民族文化的历史和
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
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
金狮奖、
金熊奖、
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名称由来
“第五代导演”狭义上是指1978年入学,1982年以后陆续毕业于
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他们在电影创作上表现出
文化观念、审美旨趣、创作风格上的某种共性,在20世纪80年代集体崛起,创造中国电影神话,被约定俗成地视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群落”。包括
张艺谋、
陈凯歌、
田壮壮、
霍建起、
吴子牛、
孙周、
夏钢、
张军钊、
张建亚、
黄建新等。
张军钊1983年执导的《
一个和八个》揭开了第五代导演的序幕,而后陈凯歌拍出《
黄土地》、田壮壮拍出《
猎场札撒》,第五代导演经历了第一个重要时期。1988年
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问世,获得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
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
华语电影,标志着第五代导演正式进入创作的巅峰时期,之后张艺谋执导的《
秋菊打官司》和《
一个都不能少》两度荣获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陈凯歌执导的《
霸王别姬》荣获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五代导演包揽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完成了华语影坛一大壮举。此外,田壮壮也凭借《
蓝风筝》获得
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奖。
“第五代导演”——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
民族文化的历史和
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
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
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成长历程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
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
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正如
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
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
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
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
意识形态。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
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分类
电影导演
电视剧导演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严冬、
陈晓卿、吴文光、洪宇、
魏斌、
童宁、徐小惠
[参考资料]:
附录
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
张石川、
郑正秋、
但杜宇、
杨小仲、
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20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以
陈怀皑、
桑弧、
崔嵬为代表。
谢晋、
谢铁骊,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
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主要作品
“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
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
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正如陈凯歌所言: “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
电影艺术参考资料〉)
主要人物
张艺谋
张艺谋(1951-)1982年毕业于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师,其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6年因出演
吴天明导演的《
老井》,获
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我国第一位
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1987年独立执导《
红高粱》,之后连续导演了《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了国际重要电影节,获得2次
金狮奖、1次
金熊奖,曾3次提名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
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饱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张艺谋在电影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陈凯歌
陈凯歌(1952-)1982年毕业于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年起,他导演了《
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
边走边唱》、《
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
国际电影节,获得1次
金棕榈奖,曾1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
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
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解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对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
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田壮壮
田壮壮(1952-)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先后执导影片《九月》、《猎场扎撒》、《
盗马贼》,获得1次金麒麟奖,田壮壮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影片对人的心灵,对大自然的关注;《猎场扎撒》中对朴素淳厚的
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
理想境界。《盗马贼》则从人类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与宗教、
人与自然的关系。田壮壮影片以叙事的模糊、哲理的饱满,情感描写的细腻流畅,形成创作上的别具一格,同时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其后来拍摄的《鼓书艺人》、《摇滚青年》、《
大太监李莲英》在影片风格上又有较大改变。
典型特征
“第五代”导演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大多是恢复
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
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
忧患意识,对
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
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第五代导演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了影坛,虽然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的经历,使他们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寒冬后的嫩草,新鲜独特,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有喜又悲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在第五代导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陈凯歌;有曲高和寡、闷骚深刻的张艺谋;有严峻粗犷、独树一帜的吴子牛;有细腻和谐,真诚朴素的田壮壮。在这些
风格迥异的导演带领下,中国电影,迅速成长,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场,展现出了艺术新风气。
但是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
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
香港电影、
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到了21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
人民币,而《
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
中国香港、
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陈凯歌也有《和你在一起》、《
无极》这样的
商业电影,其中《无极》的资本投入创下了中国
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
亚洲极为强大的名演员阵容加以包装。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
电影制作、票房收入以及电影市场等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们的影视主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主题方面和创作初期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对中国乡土进行关注和解读,同样也不再注视和同情
中国社会的底层,只能说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在第五代导演光环萦绕下的第六代导演,没有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而是以叛逆和反思为主线,彰显个性为旗帜。各种新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第六代导演的成长。因为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的尴尬,被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无奈,所以第六代导演要么极度追求
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
相关点评
第五代导演们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代辉煌。它不但全然改观了中国电影传统的历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国电影人几十年的宿愿,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的同步接轨,成就了“矗立在
世界民族之林”的电影先辈们早年的梦想,他们的崛起,预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是他们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场,打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新风气。我相信,只要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为着自己的理想,为了中国的电影事业而不断地奋斗着,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将电影的
精英文化因素融入大众的文化主流中,中国的“
好莱坞”并不遥远!
陈凯歌导演的《
无极》被
胡戈的“无稽”胡搞一通时,我们不由自主的又想到了中国电影界的骄傲——第五代导演。
1978年5月,
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9月,78级的153名新生分别进入
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和录音系。1982年7月,“78班”毕业。1983年,《
一个和八个》拍竣。1984年,《
黄土地》问世。“第五代电影”由此隆重登场。第五代导演是成长于乱世的一代。可以说他们是文革的“产物”,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有十年被深深地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也是这一段经历造成了他们在前10年15年对
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耿耿于怀的电影表述。在新时期以前的一个长时期内,电影作为政治的工具或附庸,它的形式、语言等特殊
艺术规律,都不予以重视,艺术家独立的
审美个性,处于受钳制状态,陈陈相因,习以为常,几近麻木的边缘。从1983年发端,短短四、五年间,这群第五代新人,以一种从刻板的艺术模式里突围而出的锐气,创作了曾引起世界瞩目的《黄土地》、《
盗马贼》、《
黑炮事件》、《
红高粱》、《
晚钟》等树一代新风的“新电影”。他们在前辈艺术创新的基础上,近一步探索电影自身的表现潜能,构成一种以声画表意为主的全新的电影形态。他们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强调创作的个性化,运用独特的电影
造型语言,表现现实与历史生活中的纷繁现象与深层哲理,力图使影片达到更大的认识价值与
艺术魅力,并希望观众能认同他们的
审美观,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辨领域。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黄河、黄土高原和对
民族性格的思考,其影片亦烙着强烈的
情绪体验和
人文色彩。
第五代导演在
商业片的道路上走的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影评家甚至已经开始指责他们无法在引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他们的前期电影例如:《黄土地》、《
红高粱》、《
霸王别姬》等等,都在世界电影节上获得了嘉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是,在向商业化的道路转变时,却鲜见他们的电影再拿奖。比如最近年的作品:《英雄》、《
十面埋伏》、《
刺秦》等,虽然追求了场面、效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大量的
电影特效,然而其取得的效果似乎总是让人觉得“美中不足”。这也许是当今中国大陆导演的一个怪圈:有了票房却没有了“深度”,而有“深度”时却又无法保证票房。直到凯歌雄心勃勃的《无极》被胡戈的一个“血馒头”砸的粉碎的时候,个性思考与票房压力的矛盾达到一个顶峰!导演拍片受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制约,既要考虑如何说故事,又要考虑形成自己的风格,既要考虑控制
成本预算,又要考虑是否能迎合大众的口味,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虽然在自己的个性风格与商业运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但是中国的
第五代电影导演人始终没有放弃对电影的追求与探索,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前进。导演们在新的艺术探索中既保持了以前的艺术个性,又打破传统电影的
叙事方式,靠塑造
典型形象来表达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又努力走出前期创作中顽强追求个人思想意念与
情感体验的路子,体现出这一代导演在
价值观念上的转移与重构,显示了新的艺术创作动向。这些“探索电影”突破了高层次文化和低层次文化的界限;汲取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某些长处,又保留了
现代主义的可取之处;拽回了电影的商业性,扬弃了传统电影的单纯浅薄和现代主义电影的艰深晦涩。使“国产”电影不断地上升到一个有一个新的高度,为世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