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
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
支气管-肺组织或
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
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临床上以后者多见。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
征象。
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
脊椎结核、类
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
脊髓灰质炎。
慢性肺源性
心脏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
肺循环阻力增加、
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
心脏病。急性肺源性
心脏病主要是由肺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支突然栓塞,肺循环大部受阻,以致
肺动脉压急剧增高、急性右心室扩张和右
心室功能衰竭的
心脏病。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
除肺、胸
基础疾病及急性
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可有
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
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
右心室增大征,皆为诊断肺心病的主要依据。。
额面平均
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V5
导联R/S≤1;V1导联R/S≥1;aVR导联R/S或R/Q≥1;V1~V3导联呈现QS、Qr、qr(需除外
心肌梗死);RV1+SV5大于1.05mV;肺型
P波:P波振幅≥0.22mV或振幅≥0.2mV,呈尖峰型;或低电压时P波振幅大于1/2R波,呈尖峰型;P波电轴≥+80°。次要条件为:
肢体导联低电压;完全性或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具有1项主要条件即可诊断,2项次要条件者为可疑。
肺心病
肺功能失代偿期可出现
低氧血症或合并
高碳酸血症,当PaO2<8.0kPa(60mmHg)、PaCO2>6.6kPa(50mmHg),表示有呼吸衰竭。。
红细胞及
血红蛋白可升高。
全血黏度及
血浆黏度可增加,合并感染时,
白细胞总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病人
血清学检查可有
肾功能或
肝功能改变;
血清钾、钠、氯、钙、镁均可有变化。除钾以外,其他多低于正常。
患者有慢支、
肺气肿、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引起
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
心功能不全表现,如
颈静脉怒张、
肝肿大压痛、肝颈反流征阳、下肢
浮肿等,并有前述的心电图、X线表现,参考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或其他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是由于
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
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
精神障碍、
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征。是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应积极防治。
慢性肺心病出现呼吸衰竭时,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当机体发挥最大限度代偿能力仍不能保持
体内平衡时,可发生各种不同类型的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使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的病情更加恶化。
(1)控制感染 参考痰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常用的有
青霉素类、
氨基糖甙类、
喹诺酮类及
头孢类抗生素。原则上选用
窄谱抗生素为主,选用
广谱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可能的继发
真菌感染。
(4)控制
心律失常 一般
心律失常经过治疗肺心病的感染和缺氧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
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采用
中西药结合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增强病人的
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逐渐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肺心病常反复急性加重,随肺功能的损害病情逐渐加重,多数
预后不良,但经积极治疗可以改善病人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