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情
1、茶道术语 2、书籍名称
茶情是茶道术语,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茶情,是一种在进行茶事活动的环境中,产生的爱茶之心与赞茶之情。它是有修行的茶人们的、茶客们的一种高级精神产物。
茶情形成的原理
茶情发生的原理是人的感官受到以茶叶、茶饮为中心的物质、物象等的刺激,引发感觉神经的兴奋并把感觉冲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活跃然后在语言中枢形成了持续联想的意识流,最后变成语音或文字。——这是一个主体被客体扰动知觉、掀动深层记忆后形成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形象与自我意识一体表达的过程。过程如下:
置身于一些客观事实前→发现客体→主体认知能力支配下记忆重组→自我意识→各种表象与自我的交织→表象与我一起再现→意志的表达→意欲改变或影响外部世界→世界依然是世界、我依然是我→好像有些改变→发现超我→继续发情→发乎情、止于礼→世界支配着我、我无法支配世界→各种存在相互扰动→我们生活在引力场→茶和人相互影响着→茶情的出现和继续发生是不可逆的事实。
茶情,除了跟众多涉及茶事的相关人(种茶的、采茶的、造茶的、喝茶的、品茶的)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等)过程有关,有时它还跟其中一部分人的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有关。即便是与其他的涉茶人员在同一环境或相似环境下,某些个体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也会与以茶叶、茶饮为中心的物质、物象等的刺激下产生的一般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从有限的抽象思维转向高度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然后灵感产生并过发展到艺术思维。(这是在涉及茶事过程中对大量表象——大脑对以茶叶或茶饮为中心的物质、物象等的刺激下形成最初的认识,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始终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想象和联想。)
因此,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茶道不于茶”或“茶道,不是茶”的说法反映出:茶道是建立在物质的“茶”(茶树、茶叶、茶饮、茶事中的等等)之上的人们的观念或观念集合。这些观念或观念集合,除了反映出对具体的物质的“茶”客观认知,它还会反映出人们的带有个人喜好的偏移的主观意识,而茶情正是一种带有复杂的意识或认知的观念。
茶情,作为涉茶人员的精神产物,一方面,它是茶人大脑对茶及与茶相关的外部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它还是茶人对其自体内心世界的发现及自我意识的表达,哪怕它有时表现出从客观现实中游离向虚无飘渺的幻境,它依然是对其人心灵的客观反映,但那也是人性的渴望,而非众生皆有果腹之欲。(从僧人、道士们的茶诗中可以找到这样的表达。)
人们喝茶时的情形通常是:多数饮茶人饮茶之后,因为本我的需求得到满足,心情愉快而积极地做事情或工作或游戏,在做事之际,因茶而生的思绪被芜杂的事物干扰破坏渐渐消亡在此同时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圆满;少数人饮茶时,因着对于外物的刺激比常人来的更易感,使得个体意识到自我的与众不同,继而发表即兴的声明并记录在案以供事后回忆再次唤醒自我意识来怡其自我之情。
当这种那种因茶而生的思维意识被人的语言表达或由语言的载体——文字来记录下来,也就能够为他人所知了。尽管这种茶情客观地表达出其人的真实感受与思想,可是在他人看来却依然会认为那只是那人的主观观念。如果他人觉得那人与己似曾相识或是与那人的表达有着英雄所见略同的时候,即是那人将他人同化,或是观念的相互同化、改变、纠结。如果,这种茶情更多的体现出美的物象的物质本体是天地的造化交织着人类的劳动的时候,就会格外的高贵动人。那是什么?——就是茶德与茶情跟智慧一体表达。
茶情的境界
茶德与茶情的一体表达,既是茶人人生的高境界,又是茶道的高境界;高级的茶叶制品是这种双高境界的体现,是茶人的自我实现。茶德与茶情一体表达是让茶人超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成为一个精神的人。这将是一个不朽的人,就像是孔子关公陆羽卢仝,永远的不会被人遗忘。
如果,制茶人心中没有他人,远离情感与道德去粗制滥造,就等于是暴殄天物;同样,喝茶人心中没有他人、远离情感与道德心去喝茶,也等于是暴殄天物体会不出一杯可口茶饮中含有他人的德与情,那和动物喝水也没有两样。
谁能让人们记住他制作茶的与方法;谁能让人们记住他成就的美妙茶饮与方法;谁能让人们记住他曾经喝过的美妙茶饮。——他们都是不会被人遗忘的不朽的人。
从广义而言,茶情是茶道中广泛存在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爱心之中的,茶情,在茶乡、在茶农、在茶,则是一个把情注入物质中形成为茶品的过程;茶情,在城市、在饮者、在情在性,则是一个从茶品中的感受乡亲乡情的品茶的过程。无论是品茶的极致,还是极致的茶品都是智慧的产物,是一种交集着人类情感的智慧与劳动的产物。制茶之人是把情感注入到茶品生产之中;品茶之人是把对前者的理解从物质的茶品之上重新升华释放出来。这是一个后者把前者的心思与情感作为催化剂来促进自己思想浓缩结晶再到升华的过程。这是一种爱的传递循环,因为有热烈的爱在其间,才会有艺术从中产生。
在前茶事中,做好茶是农人的艺术;在后茶事中,作好诗是文人的艺术。如果,把制茶的农家比作是画家;那么,品茶人是音乐家。画家画出的是对生活的理解,音乐家谱出的是对生活的感受。你能从一杯茶中理解生活的全部内涵吗?你能从一杯茶中感悟人生终极意义吗?借用中国当代诗人吉狄马加的诗句 :“既然,诗歌是民族文化精粹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诗,就应该是人类良知的眼睛”。这里,我们这样广而告之:“既然,茶道是人类文化的精粹和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茶情就应该是人类良知的眼睛。”如果,你读了卢仝范仲淹苏轼的诗,就知道,茶情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深深敬意和同情
茶情,作为茶道的六大外延之一,它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更甚于茶艺。因为茶情是把茶艺的表现所导致的结果更进一步的升华,所以它是茶道中最唯美的部分。
无论茶情、或者某些茶情发表者是否表现出从客观现实中游离向虚无,他们确实客观地反映出他们感知的美的“茶及与茶相关的物象”,例如:茶山雨后的彩虹、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吹嘘对鼎鬲等等。并且在他人来说也感觉那样的物象也是同样的美妙。于是,像前者那样的那种因茶而生的愉悦心境就会被不断地模仿、复制、粘贴、编辑及转载,以至于因为不断地被其他人分享而天下皆知了。以此小节前半部分与向上返回至概述中第四小节的那一段“茶情是一种高级精神产物.....依然是对其人心灵的客观反映,......”来看,就能够明白周作人对茶道的理解——尽管还有些肤浅,但还是说出茶道所内含的唯美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茶情。
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情在于茶道的意义就是在于分享‘爱茶之心,并将饮者的人生的某一个瞬间的体会化为恒久的记忆。那是带着茗香和爱心的记忆。
茶道中的能与所
在特定的环境(茶室、茶道场、进行茶事活动的场所简称茶所)中,一切美的物象(茶叶、茶汤、茶器等等和进行操作的人及因为人的行为动作产生的形、色、声、香、味、触、法)激发着心灵的愉悦而产生美的情感,激发受体(饮者)所潜藏的艺术能力:语言、文学、书法、绘画或是音乐、舞蹈等等。
茶情及艺能的释放都是源自:茶为人心所识,为心所爱;人心为茶所动,为茶所感。(读者注意:这里几个“所”字,是助词,跟前面的介词“为”字联合使用;在下面一节出现的“所”字,是名词。)
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船山遗老”王夫之说:“能必副所”。“”是指实有其体的物质,“”是指实有其用的精神;“所”不在内而“能”不在外;“能”因“所”的刺激而被激发,而“能”可以达到对“所”的认识。
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因美的事物而激发出美的情感;并不是每一个人饮下美好的茶汤后都有艺能释放。
在茶事活动时,无论是盖碗茶的绿叶点盏,还是工夫茶的小壶焖沏,任何的茶艺形式都不会排斥伴随而生的茶情的存在。
茶情不但会产生于相对封闭的茶室之内、品茶之时,也会产生于开放的环境——茶山之上、茶园之中、农舍之内,在采茶之日、制茶之时。因为:爱茶之心人皆有之。茶因有爱而显美色秀姿仙风道骨
爱茶之心人皆有之,但人们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因爱茶而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情感是不一样的。
“老喜茶之形色,小蛮爱茶之味香。
南人饮茶崇炼性,北人饮茶尚怡情。”
南方人会花费工夫去慢慢地改易茶性,会花费工夫去慢慢地小壶微瓯细品尝。(茶本寒凉因酿造而性温和)
北方人会玉手芊芊巧施力,、掰、揉、捻、、挪、、拉、抬、推,于是就有:
炼狱涅槃为转世,情天恨海合开智。
七十八度最温馨,晶莹杯里碧琉璃
不逊咖啡自有因,直提精神全尔真。
模糊泡饮堪自恣儿茶使寿赛老龟。”(并不是骂人的话,唐代诗人杜甫作有《江南逢李龟年》,李龟年名字取义是希望像龟一样长寿。)
下面涉及文学,就从狭义而言来谈茶情。
茶情的表现依赖于饮者的个人兴趣及修养,随着饮者的不同则有高级茶情与低级茶情之分。其茶情高级者有艺能释放,借助其它艺术形式,产生艺术品。就好比是恋爱中的情人们会唱情歌、写情书、写诗歌向恋人表达爱情;其茶情低级者没有艺能释放,就好比有的人对恋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只是性的占有,偶尔会在高潮时发出呓语“啊!真舒坦!”,“真爽!”。“这茶不错啊!”
——茶是肯定不会错的啦。那,没有艺能释放,是谁的错?(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没情趣;不怪爹妈没生好,只怪自己没学好。)
艺术表达的能力依赖于饮者个体的修炼。茶道的意义就是整合各种方法来为饮者提供修炼的特定的场所,当然,还有满怀情感、充满智慧的茶叶制成的茶品以及或是茶饮。雅事相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则茶道大行矣。
自古及今,爱茶的文人雅士们在品饮芳茗甘泉时,受茶之滋,感茶之灵、思茶之德,精神振奋,或吟诗作赋,或挥毫泼墨,给人类制造了大量的精神食粮。茶情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可以让他人感知到爱茶的情人们的人格魅力
古代茶道中茶情
晋代杜育的《荈赋》是中国最早的歌吟茶事、抒发茶情的(诗词歌赋类)文学作品,其赋全文如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氤氲馨香,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的文章,全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还是‘廉简育德’的中国茶道思想的先声
《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到杜育的作品,这在《茶经》整部书里都实为罕见。由此可见《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从《荈赋》中晋代时人的所成茶汤的品相与后来唐人煎茶的景象相比较来看两者,别无二致。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自唐僧皎然发明‘茶道’一词起,中国人有了‘茶道’这一概念和对茶道的追求。
【注】爨(音cuàn),灶,或烧火做饭。诗意是说浙江的好友采回茶叶,在炉灶上生火用鼎、甑杀青,制作很好茶饼送给我(皎然)。可以把诗文的前两句看为倒装句,也可理解为诗人得到茶叶后再次用炉灶灸烤、金鼎煎煮。爨鼎二具,是前后茶艺、前后茶事之中必不可少之茶器。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此诗以浪漫主义手法抒发了对茶饮的身体感受与心灵感受,同时,又对茶农寄予同情,是体现唐人重茶情好玄道风尚,极言茶功而又超迈飘逸的好诗。作者卢仝(约795-835),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不愿仕进。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
《宝塔诗·茶》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唐·张籍
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
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张籍在此诗中赞种茶人勤劳,所出茶品精良。
《茶诗》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见‘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之句,可知五代时十国时期,煎茶法还在使用。
《尝茶和公仪》宋·梅尧臣
都篮携具上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
汤嫩水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
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发端于唐代的斗茶活动到了宋代更加流行。宋代的福建建安成了中国最负盛名的茶区,北苑又是宋太宗圈定的贡茶区,为决出进贡品种,遂使斗茶在建安兴隆起来,每年新茶上市,各茶区的茶家携带珍品,身怀绝招,前来比试。当地职官在福建转运使的率领下,充当评判,作出裁决。有诗为证: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茶诗,古人把它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比美。范仲淹此诗借咏斗茶揭示世态,明言茶功、暗讽时弊,忽以屈原、刘伶入诗,暗示对国事的忧虑,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东坡此诗中煎茶之情境已无前代郑邀《茶诗》中‘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之类的描述,但从“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来看,或许东坡是在批判当时‘宋人’点茶的奢靡之风。从后面的“砖炉石铫行相随”来看,那时‘人间’已经开始流行使用有柄带嘴儿的砂铫儿、釉瓷壶之类的茶器了。
银瓶是银制煎水汤瓶,点茶的用具。从东坡的前辈蔡襄所言“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来看,宋代人对茶器的追求已不是唐人陆羽所主张的:“鍑:鍑以生铁为之……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的廉简育德了。
想那苏学士主持‘高考’时,本应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好时光,偏要说“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有点儿“为填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了。或许他是深怕应了百代文宗韩昌黎的那句话: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吁嗟世事无不然,君看墙角短檠弃。
过了这个村没了那个店。《唐风》所谓:弗驰弗驱,他人是愉;弗鼓弗考,他人是保。‘乌台诗案’自是‘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大文豪蒙恩泽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量移汝州。后来虽得大史家一时兴起荐为翰林学士,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苏学士很快就又‘花退残红’《蝶恋花》,《汲江煎茶》饮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去了。
难兄难弟贬谪起伏虽是仕途险恶,子瞻子由哥俩唱和却为文坛佳话。
苏二学士的《和子瞻煎茶》与其兄的《试院煎茶》从形式到思想皆可称是珠联璧合。
《和子瞻煎茶》宋·苏辙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独能谙。
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争茶不知势。
又不见: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
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斗,匙脚旋转秋萤光。
何时茅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从苏辙的“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可知,在唐宋及以前,无论江南、中原、浙东、西蜀,在茶水中放入姜、盐、椒,是很常见的煎茶形式,从今天南方的‘擂茶’还可见到这种五味调和的饮茶方式。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东坡此诗与其当时的人生际遇有很大关系。通过对‘月夜江边汲水煎茶’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从‘枯肠未易禁三碗’来看,诗人作诗有时难免有强为之事,强为虽不得其清新,却满含情感。大约饮茶汤、搜枯肠、陶茶情之后,更加无聊,所以会有‘坐听荒城长短更’之句。《汲江煎茶》诗中的独饮的落寞,甚似李白的《月下独酌》。酒,不宜独酌,独酌则的孤寂;茶,不宜独饮,独饮则的落寞。朝云哩?
大文豪苏东坡堪称“诗史”第二,借《荔枝叹》干涉茶事,云: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疮痏。(wěi)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东坡此诗前半部分借用前代之事揭露统治者的贪婪,后半部分批评了奢靡斗茶之风,给予劳动人民深深同情。此诗全无风花雪月的唯美,只用“二尤”挑事,,充分表达作者的廉俭育德的茶道思想和仁爱之心。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从此拟人化的赞茶诗来看,苏学士确是怜香惜玉,甚解风情之人。负水斋居士打油诗二首《黄茶叹》明珠暗投寻常事,可恨正值豆蔻年,深闺无风忽云雨,碧玉破瓜请君怜。《白茶叹》谁怜红颜弹指老,垂髫之年既萎凋刹那芳华君须记,三杯退尽麻疹烧。负居士谓:白茶为天山童姥,黑茶是灭绝师太。黄茶是碧玉破瓜青茶出阁少妇。绿茶为青春曼妙,红茶为徐娘半老。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
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
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
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
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此诗是诗人午睡后在园中露天煎茶品饮思念远方故人所作。
白氏饮茶不单在树荫下、青苔地上“置绳床”、“洗茶器”,有时还会“移榻临平岸,携茶上小舟”。
有着‘诗魔’、‘诗王’称号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留下了大量‘茶诗’。据‘和茶网’统计,白居易存诗二千八百首,提及‘茶’字的诗有八百首,其中记叙茶事、茶趣的就有五十多首。
“品茶先备水”,白居易深知其中三味
“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用的是泉水。“渭水煎来始觉珍”,用的是河水。“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与“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用的则是雪水。“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与“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是春天喝春茶。“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写的是夏天喝茶。“夜茶一两勺,秋吟三数声”写的是秋天喝茶。
白居易每日茶事多多。“檐前新叶复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说的是日出饮早茶。“鼻香茶热后,腰暖日阳中”说的是中午喝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桃根知酒渴,晚送一杯茶’则说的是入夜饮晚茶了。‘午茶能破睡’,‘破睡见茶功’,这是用深夜饮来提神破睡眠的诗。
白居易嗜茶又嗜酒,他写诗虽道‘茶能散闷为功浅,不似杜康神用速’,但又‘爱酒不嫌茶’,常常‘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无酒之时,‘聊将茶代酒’。食罢也有诗:‘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瓯茶’。一边品茶,一边读诗书,使白居易得到许多乐趣,‘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闷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邻远到茶’,最为雅事。更有趣的是身边有童子侍茶:‘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茶教纤手侍儿煎’。
白居易老来多病,茶又和药一起入诗:‘茶药赠多因病久’;‘病闻和药气,渴听碾茶声’;‘病来肺渴觉茶香’;‘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
茶,是伴随了白居易一生,饮而有诗可谓有情。——
诗人爱茶必有诗为证。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作者此曲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松花和春水,无疑使得酒和茶的味道最好的发挥出来,所以松花与春水对于酒与茶是很重要的,可以理解为伯乐知音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茶人特别注重“茶之功”。
《长思仁·茶》金·马钰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此词可见,全真教重阳真人坐下首席大弟子马丹阳饮茶与崇尚玄风的唐代茶人品茶不同,马钰品茶不讲情太多的情调,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依然是把饮茶当作忘却云雨阳台的红尘烦恼、逍遥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1194-?)在一阕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茶情之诗确实常常会透露出茶人的出世思想。古人常说‘禅茶一味’,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在沉思中领悟。‘禅茶一味’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参悟,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感受。下面的几幅对联与茶诗很有境界。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七碗受之味》 赵朴初居士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前人东坡居士曾以《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教饮茶人学着‘怜香惜玉’。
负水斋居士有《新长恨歌》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茶人侧。
茶则唤起百媚生,茗国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盖碗里,温泉水滑洗凝脂。
碗盖撩拨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银枪暗蚀白毫泛,芙蓉碗里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茶人不早朝。
承欢侍饮无闲暇,玉叶玉液液专叶。
明珠暗投寻常事,可恨正值豆蔻年,
深闺无风忽云雨,碧玉破瓜谁人怜。
一朝抱得佳茗归,孟浪气煞许次纾。
【注】‘深闺无风忽云雨’是指黄茶在制作时的闷黄工序(用纸包裹或是以湿布覆盖来进行轻度的发酵),‘碧玉破瓜’是用少女因过早的婚姻及走上社会来比拟黄茶被夺去青春姿色。
——明代许次纾则以‘碧玉破瓜’来形容第二泡茶汤中茶叶的姿态。许次纾言绿茶“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停停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开之大以为然。”
苏居士与许茶人饮过佳茗甘泉之后,又是如何作为,无从得知。笔者却是有着红学情结的痴人。
《芳茗之歌》
茶烟酒者,各有其妙,但凡男子,终嗜一好。世间饮者,多尚高阳酒徒刘伶荒诞、使人荷锸;魏武微醺,横槊赋诗太白遗风,独步天下。
予独爱茶,性如茶痴,每饮芳茗甘泉,常感天地至物之可贵难能,倍觉茶农苦辛。茶痴恋茶,情胜红楼,凡饮茶后,常效黛玉葬花、更填茶词。日复一日,文学渐进,或悟恋茶之功,而待茶益敬。于是,芳茗圣骨,或是葬于花木之下;或是入殓纸棺于窗前,丽日和风、星月三临,以绵绸囊囊之、停泊在雕花床头。
某日,风清月朗,沐浴更衣,焚香抚琴,浅唱低吟,歌月徘徊之际,忽有佳人来伴,耳鬓厮磨、于飞缱绻、高枕无忧。翌日,佳人忽黯然,曰:“蒙君厚爱,以甘泉宝器妙手回我青春,承恩泽身心以许,虽色衰亦受垂怜,今吾已成无常白骨,于君无益矣,况会者定离,吾寿终矣。明日吉时,劳君送我归葬南山。勿悲戚,吾去后,会有吾家小妹为君再续高山流水之音。切记,明日南山相见之时,君宜歌之:采采佳茗,薄言袺襟。小妹闺字‘佳茗’,君纳之以礼,可成四季之好。”
痴人潸然,芳茗乃歌:“蒙君爱,妙手来,承恩泽,回青春。以身心,报君恩,珠黄老,尚垂怜。爱反常,岂良人;爱太过,君无益。会定离,君莫泣。将心月,勿沟渠。伤离别,将寂灭,茶人情,泉水结,年月日,不稍歇。终将去,心悲切,再辞君,歌一阕。
内容简介
《茶情》内容简介: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在紧张繁忙之中,沏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能让思绪跟随佳茗进入内心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日茶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雅静之地,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乃人生一大幸事。◎茶艺是《茶》和的有机结合,就是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品饮技巧。它把日常的饮茶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为茶赋予了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编辑推荐
《茶情》:知名茶·解茶性·通茶史·修茶艺·行茶礼·修茶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和睦清心,明伦养性。
渐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媒体推荐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宋徽宗赵佶
雪水胜如活水烹,未须着口已心清。汤看蟹眼初开鼎,叶煮莲须细入瓶。满颊生香知腊味,一时高唱起春声。思家不寂寻常惯,共对瑶华听鹤更。
——《雪山烹茶》清·官献瑶
一自蒲团就石床,三门桂蕊六飘芳。曾知地瘦禅心静,不觉山深市念忘。莫际摊轻秋色老,水边试茗舌根香。问谁肯入烟萝社,共听禽听送夕阳。
——《清水山居》清·意求
目录
第一章 茶史略说
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
茶的发展
茶的传播
第二章 名茶地图
茶叶的种类
我国主要茶产区
古代名茶
我国绿茶名品
我国红茶名品
我国黄茶名品
我国花茶名品
我国乌龙茶名品
我国紧压茶名品
第三章 茶叶鉴别
茶的不同特性
茶叶审评方法
茶叶审评程序
茶叶审评项目
第四章 饮茶新趋势
茶饮料的出现
代用茶
第五章 茶馆种种
茶馆史略
形形色色的茶馆
现代茶馆建设
第六章 民间茶
家庭饮茶之道
斗茶习俗
分茶
茶山万般情
第七章 名人茶情
名人茶缘
第八章 茶事掌故
苏轼游径山
品茗中走出的神怪鬼魅
茶马交易
马换《茶经》
茶似佳人
扑朔迷离的一幅古画
世界各国、各地区饮茶习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9:24
目录
概述
茶情形成的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