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是连接
非洲及
亚洲的
三角形半岛,面积61000平方公里(23500
平方英里)。西滨
苏伊士湾和
苏伊士运河,东接
亚喀巴湾和
内盖夫沙漠,北临
地中海,南濒
红海。东西最宽约210公里(130英里)、南北最长约385公里(240英里)。半岛上广大的干燥地区称为
西奈沙漠,西与埃及的
东部沙漠间隔着
苏伊士湾及
运河,东边与
内盖夫沙漠相连,地形上没有显著的改变。西奈半岛通常被认为地属亚洲,位于埃及的东北端,与东边的
以色列和
加沙地带相连。1967年
阿以战争期间曾被
以色列军队占领,但1982年依据1979年的和平条约归还给
埃及。
历史沿革
西奈自
史前时代起就一直有人居住。最早的文字记载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记录他们来此找寻开采
铜矿一事。西奈似乎在更早便已闻名,其名可能源于
中东最早的一个宗教(崇拜月神辛〔Sin〕)名称。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曾经过西奈是无疑的,但路线及时间仍有争议。西奈同样也以
摩西接受
律法的地点闻名,但那一座山是确实的所在仍然存疑。一条沿着西奈北岸的道路是埃及和
巴勒斯坦间许多世纪以来的主要
贸易路线,埃及可能曾建筑一连串的要塞来守卫这条路线。
埃及帝国没落后,来自
佩特拉(Petra)的纳巴泰人(Nabataean)控制了西奈的贸易路线达2个世纪,直到公元106年遭罗马打败,该地区遂成为
罗马帝国阿拉比亚行省的一部分。
公元初期,西奈变成许多隐士和
苦行僧的居地,特别是南部山区。530年拜占庭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在
西奈山的低坡上兴筑
圣凯瑟琳修道院,该院成为该地区散布的各基督教团体的中心,并且一直是中世纪的朝圣地。1517年后,西奈成
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并由
君士坦丁堡(如今的
伊斯坦布尔)派来的官员治理。19世纪初埃及脱离
土耳其的直接统治而独立后,西奈的情况变糟且商旅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阿里什地区成为英国与土耳其的战场,战争结束时西奈复归埃及,1967年
以色列在
六日战争中侵入西奈半岛前一直受埃及治理。自1949年以来,西奈一直是以埃每次兵戎相见的争夺焦点,半岛东北部的吉迪(Giddi)及米特拉(Mitla)两山口曾经在1956、1967及1973年分别发生过惨烈的战争。
考古学家根据迈加拉山谷发现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载,认为西奈至少有7000年的人类文明史。1992年,一支美国考古队在费兰洼地发掘出一具距今3.3万年的人类骨骼化石,说明西奈的文明史还可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在半岛上开采铜矿、
绿松石矿。从这里开采的
花岗石,供作在
尼罗河河谷修建寺院、宏伟宫殿的建筑材料。半岛的东北部地区,在纪元前和1世纪时曾是人烟稠密的地方,人们在那里修建
储水池,灌溉山坡耕地。
西奈半岛由于其特殊的
地理位置,成为了古战争中的“行军之路”。公元前1479年4月,
新王国时期法老
图特摩斯三世率领埃及士兵远征
亚洲,曾途经西奈。如今在
上埃及的神庙里,还有记载那次在西奈荒漠和石山中艰难行军9天的壁画,其行军路线仍清晰可辨。公元前13世纪,
拉美西斯二世率军穿过西奈沙漠,征服巴勒斯坦、
黎巴嫩,并在
贝鲁特郊外的狗河边,竖起一块铭记其战功的石碑。公元前6至4世纪,
古亚述人、
波斯人和希腊人都是从这里入侵埃及的。后来的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和
奥斯曼帝国军队,也选择了这条进入埃及的道路。近代名将
拿破仑,则将阿里什看成是打开埃及和
叙利亚等国大门的“一把钥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经历了4次大规模的
阿以战争,西奈是主战场之一。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来,“历史之路”又是埃及同
西亚国家和
海湾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尼罗河文明与幼发拉底和
底格里斯两河文明等的交汇点。另外,西奈也是几种
宗教信徒崇敬的地方。
近二十多年来西奈半岛几经战火的洗劫。1956年,以色列第一次占领它,埃及军民在其它阿拉伯国家和世界人民的支持下英勇抵抗,以色列被迫撤走。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再次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西奈。1973年,埃及发动十月战争,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解放了西奈部分土地,从而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埃及人普遍认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打开了通往和平之路,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缔结和约,按照条约规定,到1980年1月,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1982年又收复了三分之一的领土。
有关传说
传说,古代的时候伊兹去西奈半岛寻找乌祖利斯。法老在西奈半岛发现了金子。
摩西使者看到了烧毁的树木,从西奈半岛阿拉伯军队在阿姆尔·本·阿斯将领的领导下,征服埃及。
西奈山是埃及最高的山峰,《圣经》中记载有古犹太人领袖摩西在此接受“十诫”的故事。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圣凯瑟寺院坐落在西奈山脚下,寺院内雅利克教堂、凯瑟琳教堂和奥马尔清真寺三座古建筑鼎足而立,是犹太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每年来这里的游客和教徒数以万计。
历经沧桑
西奈半岛,几经战火洗劫,经历了太多的
沧桑变化。在西奈解放25周年的日子里,踏上了美丽诱人的西奈半岛,在层峦叠嶂、碧海蓝天和五光十色的酒吧街里感受西奈永恒的魅力。
1956年,埃及人民在这里英勇抵抗以色列的第一次占领,以色列军队被迫撤走;1967年,以色列再次占领西奈;1973年,十月战争让埃及摧毁了以色列的“
巴列夫防线”,解放了西奈部分土地,从而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1980年,埃及根据1979年签署的埃以和约,收复了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领土;1982年,埃及又收复西奈另外三分之一的领土,西奈全部回归埃及。西奈是埃及在亚洲的领土和行政区,位于
非洲和亚洲的交界处、亚洲的最西端,酷似一只嵌在两块大陆之间的楔子。西奈半岛面积为6.1万
平方公里,占埃及总面积的6%。
位于西奈半岛南端的圣凯瑟琳修道院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圣经》故事中先知摩西受十诫的地方,如今已成了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和睦相处的象征。登上摩西山,眺望山麓的
圣凯瑟琳修道院和其中的
清真寺,离世隔俗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离开圣凯瑟琳修道院,在蜿蜒的山路上穿越秀美奇特的山峰和沙丘,宛若置身于画中。在随后抵达的“和平之城”——
沙姆沙伊赫,细软的沙滩、温热的海水和常年充足的日照以及几乎没有污染的红海珊瑚礁海域和光怪陆离的海底奇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海滩边不远处清澈透明的海水中,五颜六色的鱼儿在成群地游弋,似乎一点都没有受到游客的惊扰,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在沙姆沙伊赫酒吧一条街上,脚下的
青石板在灯光的照耀下透着洁净清爽。游客们有的坐在露天酒吧里享受各式美味,有的
吸着埃及传统的
水烟喷云吐雾,有的在街道上闲庭信步。灯火辉煌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游客让昔日的恐怖阴影荡然无存。
2005年7月,沙姆沙伊赫发生的连环爆炸案造成80多人死亡,约200人受伤,给埃及旅游业蒙上浓重的阴影。而今,埃及政府采取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旅游警察和安全人员在前往沙姆沙伊赫的沿途多次检查,每一道关口都需要递交通行
路条,有时还要检查游客的身份证件,防患于未然。
在与以色列接壤的西奈半岛北部塔巴地区、距埃以边界
检查站仅200米的塔巴
希尔顿饭店,2004年10月曾发生爆炸案。当年饭店入口处被炸塌的部分外墙已看不出任何损坏痕迹,但警卫依然森严,非饭店旅客不得入内。
1982年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但埃以双方在塔巴归属问题上的争端又持续了6年之久。1988年9月,国际仲裁大陪审团作出了塔巴归属埃及的裁决,并于同年12月19日在塔巴竖起了最后一个
界标。根据埃以双方协议,以色列公民不需要签证就可以在西奈半岛范围内旅游。西奈半岛是以色列人最喜爱旅游的地点之一。
西奈历经沧桑,但不管是战争还是
恐怖活动都难以掩饰其赏心悦目的美丽。在这里,人们会更加渴望纯净,企盼和平,追求美好,这也许就是西奈的魅力所在。
地理
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是指埃及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亚洲部分国土。全境61000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沙丘,气候干燥,缺水。居民中大多数是贝都因人,世世代代以放牧羊群和骆驼为生。
半岛包括南、北西奈两个省,
北西奈省省会阿里什,北濒
地中海,南部
椰枣成林,抵挡着流沙的侵袭,是一座景色秀丽的古城,人口约八万多。
南西奈省省会
图尔,位于
苏伊士湾口。西奈南部临红海,由
亚喀巴湾和苏伊士湾东西环抱,地势较高。西奈山是埃及最高的山峰,《圣经》中记载有古犹太人领袖摩西在此接受“十诫”的故事。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圣凯瑟寺院坐落在西奈山脚下,寺院内雅利克教堂、凯瑟琳教堂和奥马尔
清真寺三座古建筑鼎足而立,是
犹太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每年来这里的游客和教徒数以万计。
西奈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有石油、煤、锰、铁、铜等,所产石油占埃及石油
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埃及政府把西奈列为优先开发的地区。
地理位置
埃及在亚洲的领土和行政区,位于非洲和亚洲的交界处,亚洲的最西端,是指埃及
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亚洲部分国土。属于埃及领土。它酷似一只嵌在两块大陆之间的楔子,从苏伊士运河北端的福阿德港到临近
巴勒斯坦加沙的边陲重镇拉法一线,长约200千米,是楔子的底;分别濒临亚克巴湾和
苏伊士湾的东西两条海岸线,向南直插
红海,相交于穆罕默德角,形成楔尖。
地形地貌
西奈半岛地势南高北低,从布隆角至穆罕默德角的南北距离约为400千米,面积为6.1万
平方千米,占埃及总面积的6%。南部为山地高原,海拔800-1500米,最高峰
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西南有加阿沿海平原。北部为平坦高原,间有
石漠和流沙。地中海沿岸为平原,海拔300米以下,是
塞得港通往
巴勒斯坦的陆上走廊。
西奈可分为两个主要区域。一为南边的高山群,包括高2642公尺(8668呎)的凯瑟琳山、高2585公尺(8482呎)的乌姆萧马尔(Umm Shawmar)山、高2437公尺(7997呎)的台伯特(ath-Thabt)山及2285公尺(7497呎)的
西奈山等峰。南部区域基本上由
火成岩构成,被峡谷状的深峻荒溪(
季节性水道)所遽切,荒溪之水注入苏伊士湾及亚喀巴湾。这些荒凉的
山块与西边的苏伊士湾隔着狭窄的
滨海平原,但其东侧却自亚喀巴湾骤然升高。另一个区域位于山块的北侧,占西奈全境2/3,是一片由逾900公尺(3000呎)的高度向
地中海下降的大高原。其
地形特征包括广阔的阿里什河平原、一些岛状丘块以及沙丘连绵的西部及北部海岸宽广平原。一条沿着西奈南缘呈
马蹄铁曲线的明显山脊,形成了三大流域区。北部(地中海)流域区以阿里什河为主,在阿里什镇附近注入地中海。东部(亚喀巴湾及
死海)流域区及西部(苏伊士湾)流域区均包含多条小溪。据估计西奈沙漠一年吸收当地降水20亿立方公尺(160万亩呎)的水量。约有1/4的降水成为
地表径流,大约同量的水渗入
地下含水层,后者极佳地保护了水源。
西奈位于横贯
北非和
南亚的大干燥带内,因而土壤表面崩解、沙丘广阔、盐化及多荒溪。从偶尔出现的厚层
冲积土及
湖积层看,以往曾普遍有较不干燥的气候状况出现。低起伏的西奈北部(地中海)地区冬天雨量较多(125公釐〔5吋〕),夏天干燥酷热,春、秋两季则有干燥的喀新风(
khamsin,南风)及偶发的暴雨。南部(红海)地区的气候随山地分布而改变,高突的山峰终年白雪缭绕且冬季覆冰。其次,冬季降雨些许,夏季自东南吹来少有的季风也偶尔带来大雨。虽然夏季白昼酷热,夜晚却寒冷。盛行的微风主要来自北方。海滨的
相对湿度大致很高,地中海沿岸达74%,
红海沿岸60%。
形成过程
西奈半岛原是同
阿拉伯半岛和非洲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巨大的地壳断裂作用,非洲
陆块在大约5000万年前开始南移,产生了红海;在大约3500万年前产生了苏伊士湾;在大约2500万年前形成了亚克巴湾,
遂使今天的西奈成了楔子模样的半岛。
动植物资源
西奈半岛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少,仅在干谷处生长有刺灌木和
草本植物。
除了北部
海岸平原的新灌溉区外,西奈沙漠的植被生命大多短暂,但南部陡坡及北部高原上长有多年生灌木。多汁及耐盐
植物生长在次沙漠的海岸平原,药用及秣料植物则分布广泛。半岛上动物稀少,
代表性的种类包括有高地
山羊、
羚羊、
沙狐、豹、
野猫、
胡狼、
野兔、猬及
鼹鼠等。
留鸟有隼和雕,候鸟则有鹑、
山鹑及
松鸡等。
矿产资源
西奈半岛的
地下资源丰富,
锰矿储量估计有900万至1400万吨,还有煤、石膏、云母、粘土、铜、
磷酸盐、铁和
稀有金属钴、铅、锌等。自1910年在丹卡
赫山发现石油以来,如今许多地方,尤其是沿苏伊士湾海岸一带发现了新油田,成了埃及的重要石油基地。有石油、煤、锰、铁、铜等,所产石油占埃及石油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埃及政府把西奈列为优先开发的地区。
经济发展
西奈稀疏的人口大多集中在给水充裕的北缘及发展石油与
锰矿工业的西缘。居民从事耕作、开垦、畜牧及石油业、矿业、渔业、旅游业等。游牧的贝都因族逐水草而居,但已渐被工业及农业所吸引。多山的南部有一群
东正教修士住在
圣凯瑟琳修道院中。1910年首先在西奈西部塔那卡(Tanakah)山发现的石油是半岛最重要的矿产。值得开采的矿物则包括锰及铀。另有其他多种矿物,
建筑石材、
白云石及
砂石也为数可观。
土地开垦及利用地下水或抽取
尼罗河水的
灌溉工程,使北部
海岸平原多了数十万的新耕地。生产大麦、水果、市场蔬菜、海枣、
油橄榄等,也种植林木。
海枣丛遍布整个半岛,有时半岛上原住的贝都因人仍从事游牧。
自从1982年西奈回归埃及以后,为了改变西奈半岛干燥、缺水的问题,发展西奈半岛的经济,埃及政府一直把西奈的水利工程放在各个项目的首位。自1982年以来,已经建成了6条直径0.5米的向西奈
输水管道,总长度为540千米。另外,埃及还实施了一项将改变西奈面貌的宏伟工程——修建和平渠,把
尼罗河水引入西奈。首期工程已于1997年10月26日胜利竣工。
埃及在西奈半岛还修建了3600千米的公路以及1100千米的碎石路,大大改善了半岛上的交通状况。此外,西奈半岛的其他一些基本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一些
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过去满目荒凉的西奈,已成为埃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方热土,显示出诱人的美好前景。
旅游相关
主要景点
西奈半岛距以色列陆路距离很近,是以色列人最喜爱旅游的地点之一,而犹太历法新年将至,西奈半岛是喜爱外出的以色列人的首选度假地区。西奈半岛拥有珊瑚海,石头。沙漠包围着大海。那儿是一个旅游胜地,还有岗岩的石头和红海金黄色的海滨。在那儿,可以看到
热带鱼和稀有的鸟。此外,还可以看到奇妙日落的景观。西奈半岛的夜晚星光灿烂。
圣凯瑟琳修道院
圣凯瑟琳
修道院埃及圣凯瑟琳修道院坐落在西奈半岛腹地、摩西山麓。这座希腊正教修道院是1400多年前东罗马大帝修建的,它以公元4世纪时埃及
亚历山大市的一位美貌才女凯瑟琳的名字命名,来纪念她反抗
偶像崇拜而殉道的壮举。由于西奈半岛西临苏伊士运河,北临地中海,东北与以色列和
巴勒斯坦地区相邻,南濒地中海,是通向埃及领土非洲部分的走廊,联结欧亚非大陆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再加上摩西山相传又是《圣经》里所写的摩西第一次同上帝谈话并在丛林烈火中接受“十诫”的圣地,因此自古以来,无数朝圣和旅游者冒着风沙烈日,跋涉荒漠到圣凯瑟琳修道院瞻仰圣迹,考察古物,修道膜拜。如今,埃及已把它开辟成南西奈“
宗教旅游”的圣景之一。
旅游贴士
气候:由于沙漠的原因,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埃及的
平均气温很低,
开罗1月平均气温14
摄氏度,要特别注意早晚的温差相当大。建议,冬季穿毛纺衣服,夏季穿薄棉布衣服,同时衣服的颜色尽量选择
浅色系,这样可以反射阳光,而且洗后容易晾干。游客最好是穿
旅游鞋和过膝
长裤,衬衫遮住肩膀和上肩最佳。
饮食:阿拉伯风味,穆斯林食品,没有
猪肉。如果你想吃猪肉制品,可以选择到中国餐厅。
特别提醒
1.埃及是一个穆斯林国家,虽然不是很严格保守,但是作为游客仍然要遵守穆斯林国家的风俗传统,尽量不接触女性身体,征求意见后再拍照。任何时候,女性不要穿过于暴露衣着,并用头巾包头。进清真寺请
脱鞋,女性要得到允许才可以进内,并可能指定在某一个地区活动。在
清真寺里请保持安静。
2.很多地方
公共交通工具分男女车厢,请注意上自己应该上的车厢。
3.携带
创可贴、
感冒药或治疗肠胃不适的药物等。同时配备
夏桑菊冲剂、
十滴水等以免一时难以承受过于干燥和酷热的气候。
相关节日
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节庆时间: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活动项目:各家都要宰羊,并将
羊肉的三分之一分给穷人,三分之一分给亲友、三分之一自用。
最佳旅游时间: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