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鲁特(Beirut),
黎巴嫩首都。位于
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
黎巴嫩山,既是
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既是
中东商业、交通、
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结点和出入中东的大门。贝鲁特以它那精美的
建筑艺术,绚丽的自然风光和闻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名称来历
贝鲁特(Beirut)最初的名称叫阿什特里特,其意为爱和美的女神,后来改称为贝鲁特。“贝鲁特”在古叙利亚语、
腓尼基语和
希伯莱语中,是“多井之城”的意思,这是因为该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当时为了解决饮用和灌溉农田用水问题,人们在沿城墙边缘地带挖掘了许多水井,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称这个地方为“贝鲁特”,最后终于取代了“阿什特里特”这个名字。在贝鲁特市内仍可以看见一些古井的遗迹。
城市介绍
贝鲁特(Beirut)是
黎巴嫩首都,位于黎巴嫩海岸线中部突出的海岬上,面向
地中海,背靠
黎巴嫩山脉,是地中海东岸最大
港口城市,也是以其独特
建筑风格与
气候环境并美而闻名的
海滨城市。属地中海气候,气候温暖,
年平均气温21℃,
年温差小,冬季多雨。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人口180万,民族成分以当地阿拉伯人为主,
少数民族有
亚美尼亚人、
巴勒斯坦和
叙利亚的
阿拉伯人。居民1/3为
逊尼派穆斯林,其他还有亚美尼亚正教、
东正教、
天主教、
什叶派穆斯林等。贝鲁特市内,保存有罗马时期的城墙、庙宇、水池的遗址和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清真寺。虽然经过内战的创伤,贝鲁特仍是黎巴嫩的文化中心。
该市歌舞表演、影视制作等娱乐行业非常发达。贝鲁特还拥有庞大的教育机构,
黎巴嫩大学、
贝鲁特美国大学、
圣约瑟夫大学、
贝鲁特阿拉伯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其中,贝鲁特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不仅是黎巴嫩最好的大学,而且也是
中东地区最富盛名的大学,号称“中东的
哈佛”。此外,在黎巴嫩还有国立
音乐学校、美术学校及其他专业性学校。很多国际性、地区性会议也经常在该市举行。贝鲁特现仍是中东地区重要的
交通枢纽。
贝鲁特港口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港区面积66公顷,港深15至18米,10万吨级货轮可直接靠岸装卸货物。
贝鲁特国际机场是国际上著名航空港,每天有2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这里起降。
风土人情
贝鲁特已成为
阿拉伯世界中
生活费用最高的城市之一,仅次于
特拉维夫。贝鲁特在
世界城市生活费用排名中处于第52位。中东
北非地区内生活费用最低的城市是
伊朗的德黑兰,在总共接受调查的144个世界城市中处于129位。世界范围内,生活费用最高的城市是日本的
东京,最低的是
巴拉圭的首都
亚松森。该研究是由
伦敦的一家咨询公司完成的,生活费用主要包括
公共设施价格、交通费用、租金、休闲和娱乐费用以及烟酒价格等。与该研究的参考城市纽约相比,贝鲁特的
体育休闲费用和空置
房屋租金是最高的,由于
海湾地区投资的不断流入,贝鲁特市中心的一套豪华公寓的价格高达400万美元。费用过高阻碍了贝鲁特商业的发展,每分钟0.44美元的移动通讯收费是阿拉伯地区中最高,电价和
水价也都是地区内最高的。
交通状况
综述
境内陆运输以公路为主,在
国际运输方面,除有与邻国相通的
汽车运输外,海上的
船舶运输也较方便,主要港口贝鲁特港。贝鲁特港为主要
贸易港,1997年的
吞吐量达585万吨。交通以海、空为主,公路次之。
水运
主要港口有贝鲁特港。贝鲁特港为主要贸易港,现有集装箱及集散货码头14个。2002年吞吐量为471.2万吨,承担着黎70%的进出口
货物运输量。
空运
贝鲁特机场是著名
航空港,内战前有70家航空公司飞机飞经贝鲁特机场。内战期间,机场经常被迫关闭。1990年黎
政府投资4亿美元改造贝鲁特机场,将其吞吐量由每年200万人次提高到600万人次。有35家航空公司飞经该机场。2002年起降班次30627次,年航空
货物吞吐量为6万吨。
公路
贯穿全境,公路在内战期间破坏严重,政府制定了修复计划,但因资金无法到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黎平均每3人拥有一辆汽车,人均汽车拥有量居世界前列,车辆总数为145万辆。
文化习俗
黎巴嫩共和国(TheRepublicofLebanon),简称黎巴嫩。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和英语。首都贝鲁特(Beirut)。1943年11月22日独立。贝鲁特是
自由港,每年有大量西方国家的商品经黎巴嫩转达到中东各国。出口商品主要有蔬菜、
金属制品、纺织品、化工品、玻璃制品和水泥等。货币
黎巴嫩镑LebanesePound.黎巴嫩穆斯林的婚俗与埃及、叙利亚等国大体相同。人们普遍主张早婚,黎巴嫩允许
近亲婚姻,此俗盛行至今。传统的婚礼长达7天,在巴加,人们举行婚礼时,为了将欢乐送遍全区,往往鸣枪助兴。
商务活动要约会,但
黎巴嫩人不太注重准时。饭后是谈公事的合适时机,鲜花和糖果是比较好的礼物,不要送酒和香烟。黎巴嫩人喜欢别人赞美他们的家庭。可以谈论买卖、孩子、教育和旅行。他们爱听笑话。避免谈论政治、宗教和
男女关系。在黎巴嫩的里布瓦地区,
姑娘们心目中最爱的是“骑土式丈夫”。因当地
马匹很少,新郎多骑毛驴赴新娘家。途中常被埋伏在路旁朋友“劫”走,他必须施展全部武艺。才智,越快逃脱,回到新娘身边,那么他的才智、武艺就越高,就越能成为新郎。
文化古迹
贝鲁特是一座文化古城,不但以它秀丽的景色、温和的气候与别致的建筑,而且以它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各国的游客。在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内,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有世界上最先发明
字母文字的
腓尼基人的
象形文字,还有很多雕像、宝玉等。全国有4所大学,在贝鲁特就有3所,其中最著名的是1886年创办的美国大学,它是美国在国外最大的教育机构。
阿拉伯国家的很多高级官员都毕业于这所学校。此外还有美术学院、国立音乐学院等许多
专科院校。贝鲁特为世界许多地方输送了医生、教授、工程师和
实业家。
在贝鲁特市内,有罗马时代的城墙、庙宇、澡堂的残迹和奥斯曼帝国时期修建的清真寺。贝鲁特东80多公里的巴勒贝克,是腓尼基时代建立的古城,有著名的希腊和罗马时代的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巴勒贝克神庙,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神庙建于公元前2000年,是腓尼基人为祭祀太阳神巴勒而修建的。城北30多公里处的比布鲁,现名
朱拜勒,有古腓尼基人的城堡遗迹。城南40多公里的赛达港有
十字军修筑的坚固城堡。在贝鲁特以北山区离卡勒卜河不远的山崖上,不同时代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刻满了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拉丁字和阿拉伯字等近20种文字。这是古时胜利了的军事统帅在这里记下的光辉战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
留言崖”。这里最早留下记载的是公元前13世纪埃及
法老拉姆仁斯二世战胜
赫梯人的一段碑文。石崖上留下最后记载的是阿拉伯人自己刻下的,上面写着“1946年12月31日,最后一个法国士兵离开了黎巴嫩领土”。
文化历史
早期文明
早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贝鲁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时代贝鲁特已具城市雏形,是当时重要的商业港口,并以织造业、印染业、铸铁业闻名。在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曾进驻贝鲁特,使这座城市具有
希腊文明的特点。贝鲁特的繁荣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达到顶点,罗马式的广场、剧院、运动场、
澡堂鳞次栉比。公元349年和公元551年由于强烈地震和海啸,贝鲁特被毁。穆斯林征服者在635年占领贝鲁特时,该城大部分仍为废墟。
十字军时期
贝鲁特由穆斯林重建,重新出现一座有围墙的小要塞城市,作为大马士革省(jund,穆斯林省)的一部分,属巴勒贝克(Baalbek)管辖。直至9或10世纪,贝鲁特在商业上还无足轻重,主要因当地两位法学家奥扎伊(Awzai,774年卒)和马胡勒(Makhul,933年卒)的生涯而著名。10世纪时,海上贸易回到地中海,特别是叙利亚在977年受
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统治后,才使该城恢复了重要性。1110年,贝鲁特被第一次
十字军的
军事力量征服,与沿海郊区组成
耶路撒冷王国的封地。
贝鲁特作为十字军的前哨基地,与
热那亚等意大利城市贸易兴旺;但是受到山区腹地德鲁兹部落(Druze)的经常侵袭,因而在战略上地位不稳定。
萨拉丁在1187年从十字军手里重新征服贝鲁特,但10年后他的继承人又将之交还给神罗国王
腓特烈二世。
马木路克王朝军人终于在1291年将十字军侵略者赶走。在马木路克统治下,贝鲁特成为威尼斯香料商人在叙利亚的主要停靠港。
被统治时期
贝鲁特及叙利亚其他地区于1516年落入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统治之下,前此不久,葡萄牙人绕
非洲大陆而行(1498),使东方的
香料贸易不经过叙利亚和埃及。贝鲁特在商业上的重要性于是下降。但是,及至17世纪,该城重新成为黎巴嫩丝运往欧洲、主要是意大利和法国的出口港。贝鲁特当时严格地说是奥斯曼帝国大马士革省的一部分,1660年后是西顿的一部分。但是,从1598~1633、1749~1774年,它落入伊斯兰教
德鲁兹派和基督教
马龙派山区腹地马恩(Man)和希哈布(Shihab)的埃米尔(封建
宗主国君主和财务代理人)的控制之下。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来自山区的马龙派显要人物在贝鲁特任法国领事,在当地相当有势力。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贝鲁特受到俄国人猛烈轰击。其后,被土耳其人从希哈布埃米尔手里夺走,不久缩小为一个约6,000人的村子。
现代贝鲁特的发展是
欧洲工业革命的结果。西方
世界工厂生产的物品开始侵入叙利亚的市场,此时的贝鲁特几乎从零开始,只会从
现代工业世界得到好处。埃及人在
穆罕默德·阿里领导下占领叙利亚(1832~1840),为贝鲁特进入商业发展新时期提供了所需要的刺激。埃及人占领结束后,城市发展曾一度迟滞,但及至1848年城市已发展到城墙外,人口已增至约15,000。山区的内战发展为1860年德鲁兹人屠杀基督徒,大批基督徒难民的到来使贝鲁特人口更加膨胀。同时,由大国保证,山区在自治政体下实行和解(1861~1914),稳定了该城与内地的关系。1888年贝鲁特成为一个单独的省的首府,该省由整个叙利亚沿海地区构成,包括
巴勒斯坦在内。及至世纪之交,贝鲁特是个约有120,000人口的城市。
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基督教
新教传教士,与主要是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在贝鲁特活跃起来,特别在教育方面。1866年美国的新教传教士成立了叙利亚基督教新教学院,即后来的
贝鲁特美国大学。1881年法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成立了圣约瑟大学。早些时候由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传教士引进的印刷机促进了贝鲁特出版业的发展,主要用阿拉伯语,也用
法语和英语出版。及至1900年贝鲁特已成为阿拉伯新闻业的先驱。有一批知识分子致力于恢复
阿拉伯文化遗产,终于成为新的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第一批发言人。
现代贝鲁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贝鲁特被
协约国占领,1920年被法国委托统治当局定为大黎巴嫩国首都,大黎巴嫩国于1926年成为黎巴嫩共和国。贝鲁特的穆斯林反对该城被包括在基督徒占统治地位的黎巴嫩内,宣布忠于比大多数基督徒愿意支持的范围更广的
泛阿拉伯主义。由此引起的冲突连绵不断。贝鲁特在法国托管下(1920~1943)及其后,经济加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贝鲁特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中东的金融、旅游和新闻中心,并以
转口贸易驰名于世。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但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社会关系更加紧张。这种紧张关系由于1948年后数以千计的
巴勒斯坦难民涌入而愈增。贝鲁特及黎巴嫩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紧张关系,加上基督徒与穆斯林的紧张关系,于1958年爆发为公开的战争,
1975年
黎巴嫩内战爆发后,贝鲁特被一分为二,从北部的贝鲁特港经
中心商业区沿
大马士革路到东南郊,形成一条长约6公里、宽约200米的
无人区(人称“绿线”)。“绿线”以西市区和南部郊区居民大部分为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居民聚居区。“绿线”以东为基督教区。绿线既是东西区
隔离带,也是两大教派民兵频繁交战的地带,两区居民不敢轻易往来。长期由来自各国的人构成的巨大外国人社会曾丰富了贝鲁特的社会
文化生活,使之具有鲜明的世界性而享誉,至此荡然无存。西贝鲁特主要毁于1982年
以色列军队与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成员的激烈战斗,当时以色列对在该城活动的巴解基地发动了全面进攻。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大部分巴解游击队基地所在的西贝鲁特。经过一系列谈判,巴解军队及领导人从黎巴嫩撤往其他
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军队撤走后,造成分裂的派别忠诚有增无已。叙利亚保持军事存在,组成联合政府,都不能平息暴力。炮轰持续不断,许多人逃离。
1984年初,基督徒领导的黎巴嫩军队企图用武力巩固对西贝鲁特的控制,遭到失败后,城内两方彻底分裂。在东贝鲁特,军队协同
黎巴嫩力量所统一的基督教民兵,维持秩序直至1990年。但在西贝鲁特,各派穆斯林民兵在街上不断发生冲突以解决教派或党派的宿怨,局势几乎沦为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安全不复存在。许多黎巴嫩人和长住的外国人被各政治集团扣作人质,经年累月为其囚徒。有些人质甚至被决心强调某一政治主张的集团所杀害。1986年西贝鲁特的领导人呼吁叙利亚人再次强行进城,以控制局势。
1989年,东贝鲁特的黎巴嫩军队猛烈炮轰西贝鲁特达数月之久,显然要将首都的穆斯林部分从叙利亚占领下解放出来。在内战最后阶段,黎巴嫩军队与黎巴嫩力量冲突时,东贝鲁特很大部分及基督徒居住的郊区被毁或遭
严重破坏。导致这些前盟友疏远乃至最后对峙的问题涉及1989年达成的恢复黎巴嫩和平的《
塔伊夫协议》是否能为基督徒方面接受。与黎巴嫩力量及其他信仰基督教的黎巴嫩领袖不同,黎巴嫩军队司令
米歇尔·奥恩将军认为该协议在原则上根本不能接受。他指挥的部队与黎巴嫩力量的冲突最终被叙利亚的
军事干涉制止。奥恩将军后来被迫赴法国。
新政府成立,贝鲁特东、西区相互开放,首都治安逐步好转。1992年起政府制定了大规模重建计划,城市面貌逐渐恢复。但由于多年内战,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作因
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文明古国
贝鲁特还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著称于世,它是现代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已定居在这里。到公元7世纪初,
阿拉伯帝国占领了这块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殖民当局把这个地方变为统治
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中心。黎巴嫩共和国于1943年独立后,贝鲁特成为首都。今天,在贝鲁特的国家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
贝鲁特市内保存有罗马时期的城墙、庙宇、水池的遗址和
奥斯曼帝国时期的
清真寺。在贝鲁特以北30多公里的比勃洛斯,仍能看到腓尼基人的一个村庄和罗马时期的城堡、庙宇、房屋、商店、剧场的遗迹。在众多的古迹中,最吸引游客的是贝鲁特东北80多公里处称为巴勒贝克的神庙,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修建了这座庙,供奉日光之神巴勒,而“贝克”意为“城”,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巴勒贝克。后来罗马帝国时期,又动用两万多奴隶,花了几十年时间,在原庙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好几座规模宏伟的新庙宇。庙宇四周的城墙高大而坚实,是用一块块巨石垒砌而成的。进入城墙,走上石阶,便是祭祀神的大庙。
由于历经沧桑,遭受了多次地震和战争的破坏,庙宇已经残破不堪,祭神大庙已破损,断裂的石梁和石柱倒卧地上。但从这些石梁和石柱上,仍能清晰地看到雕刻精细的各种图案。
神庙的现状虽然如此,但在其他任何地方,即使在
意大利的罗马城里也找不到比这里保存得更好的
罗马时代的神庙了。
宗教
贝鲁特是地中海沿岸最多样化的城市,这里的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
马龙派、希腊正教、希腊天主教、
亚美尼亚宗徒教会、亚美尼亚天主教、叙利亚
正教、罗马天主教及基督
新教)和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以及独立的
德鲁兹派。贝鲁特大多数
犹太教信徒自1975年战争爆发以后起,都永久地移居美国,现在主要居住在布鲁克林、纽约。贝鲁特在
黎巴嫩内战中分成几个部分,主要是穆斯林为主的西贝鲁特和基督徒为主的东贝鲁特。现任贝鲁特的总主教是苏法伊尔。
教育
贝鲁特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都是私立的,
黎巴嫩大学是贝鲁特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有高等教育理事会负责统筹全市的大学、学院。
贝鲁特的
私立学校有法国-黎巴嫩
公立中学(Grand Lycée Franco-Libanais)、黎巴嫩美国
社区学校、贝鲁特国际学院等。
贝鲁特美国大学是该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1862年由美国
清教传教士成立。其他的大学有黎巴嫩美国大学、美国科技大学、巴拉曼大学、圣若瑟大学、
贝鲁特阿拉伯大学、黎巴嫩国际大学、亥伽兹安大学、全球大学、École supérieure des affaires等。
交通
贝鲁特-
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位于此地南郊。贝鲁特港是地中海东部最大的
商业港口之一,也是通衢,与
塞浦路斯之间有较频繁渡轮往来。
贝鲁特与黎巴嫩及一些主要
叙利亚城市之间有巴士往来,该城的巴士等
公共交通由多家
私人公司负责,但也有上市公司“OCFTC”运营的巴士,该公司也经营铁路
运输业。
城市现状
如今的贝鲁特,城市人口达150多万,市区面积比原来大大扩展。在那些白墙红瓦的古老房屋中间,现代化
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街面繁华异常。由于
地理位置好,
交通设施优越,使贝鲁特在黎巴嫩独立后不太长的时间内一跃而成为中东地区规模最大、最兴旺发达的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
旅游中心。
贝鲁特有中东的巴黎之称,一方面是因为黎巴嫩
二战前曾是法国
托管地,因此建筑都很有
法式风格,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这座城市虽然经过战乱其实亦拥有其浪漫之处。
旅游景点
综述
贝鲁特是很受欢迎的
旅游目的地,有“
中东的巴黎”之美誉,有多家
国际大酒店和繁荣的夜生活。这个城市开始重建旅游业,在毁坏的
城市中心开始建设主要建筑物和恢复工作,并建了一个新的散步道。在城市的其余部分还保守时,已经可以穿着西式服饰,包括
短裤和
短裙了,但在宗教性建筑里仍然是不允许的。
除了城市本身外,附近还有一些考古场所,包括巴勒贝克和
比布鲁斯,据说是世界是最古老的连续有人居住的城市。在Faraya Mzaar Kfardebian这样的胜地,可以在山上进行
冬季滑雪。
巴尔贝克神庙
巴尔贝克神庙位于贝鲁特东北85公里的贝卡平原北部,是世界驰名的古迹。公元前3000年,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阳神“巴尔”的庙宇,称为“巴尔贝克”(“贝克”意为城,“巴尔贝克”意为“太阳城”)。后
腓尼基人取代迦南人在此定居。
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占领黎后,在黎沿海建立了
贸易中心,同时也同化了由腓尼基人居住的巴尔贝克城,巴尔贝克遂易名为“希利奥波利(太阳之城)”。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认为希利奥波利
战略地位重要,加快了希利奥波利和神庙的建设,并派军队驻防。其后奥古斯都皇帝驱遣两万名奴隶,历时数十年,在腓尼基神庙原址上大规模扩建。公元60年,巴尔贝克神庙基本竣工。以后经过300多年的继续修建,最后成为规模宏伟的神庙群,用以祭祀罗马
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美神
维纳斯。公元312年,
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希利奥波利神庙改建成教堂,其中的阿夫卡神殿完全拆毁。君士坦丁大帝的继承人朱理安不信仰基督教,阿夫卡神殿得以重建。公元375-395年间,在提奥多亚的统治下,阿夫卡神殿又被废弃。该地区现存的许多基督教建筑物都是在提奥多亚时代建立的。从二世纪中叶起,罗马几位皇帝由安托尼乌斯带头,从事于这座神庙的扩建装饰工作,使之成为一座卫城。公元211-217年卡刺卡拉最终完成这座建筑物,使之成为一座要塞。七世纪时,阿拉伯人统治黎,巴尔贝克又恢复原名。
奥斯曼帝国时期(1516-1918),巴尔贝克隶属
大马士革省。该城曾先后毁于发生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的地震,神庙大部分倒塌,居民多半迁徙。法国
委任统治时期,巴尔贝克是大
黎巴嫩的一部分。
如今的巴尔贝克神庙虽称作
罗马神庙遗址,但它实际上是
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历经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残败不堪,但残存的宏伟规模仍使人惊叹不已。据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
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从1956年开始至内战前,每年夏季都在这里举行巴尔贝克国际舞蹈和音乐节,酒神巴卡斯庙通常作为音乐节的会场。内战后巴尔贝克艺术节逐步得以恢复。
神庙由祭礼大厅、朱庇特庙、酒神巴卡斯庙、美神维纳斯庙组成,全部用巨石垒成,气势极其巍峨。庙外有巨石筑的高墙环绕,庙内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达数十米的
台基上,巨石长19-20米,宽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达2000吨。
祭礼大厅穿过入口,迎面有几块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经过一个
六边形的
前院,来到祭礼大厅。厅长104.5米,宽103米。厅内有两个祭坛,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于大厅开阔,公元四世纪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在此建一座长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后墙已毁。厅中原有128根大花岗石石柱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乱遍地。
朱庇特庙大厅西端,有石阶通向朱庇特庙。此庙约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尼禄皇帝时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组成气势雄伟的
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侧面各19根,共计54根。巨柱高达20米,直径2.3米,均由3节圆柱
镶接而成。石缝之间毫无
粘合剂,而刀刃不能入。
朱庇特神庙已濒全毁,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们以其雄伟高峻被视为黎的骄傲,人们常把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并称为黎的象征。
贝特丁宫
贝特丁宫位于贝鲁特市南部45公里处,始建于18世纪末期。一直是巴希尔·谢哈布酋长(1840年流亡国外)的行宫。1842年谢哈布王朝被推翻,但该宫仍属巴希尔后裔的财产。1861年国家将其收购,成为当时政府的所在地。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它又成为地方政府的办公处。1930年黎当局宣布它为历史古迹
保护地,并予修复。1943年黎首任总统扈利决定把贝宫改为自己的夏宫,并将1850年客死的巴希尔酋长
遗骨从君士坦丁堡运回贝鲁特,葬于贝宫。此后,黎当局对贝宫进行了全力修复,使其保存了完好的面貌。
贝宫分三部分:(一)巴哈尼埃宫。其庭院是举行舞会和表演的集体活动场所,酋长及其随从出征或狩猎前在此集结。院子的一侧是长排客房,上层改为博物馆,内有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
珍贵文物,如兵器、服装、珠宝等。(二)马斯塔宫。内有一大院,原为马厩,可容纳约500匹马及其骑士,国王的600名卫兵也可在此集结。马厩上方有个美丽的庭院,中间建有喷泉。左侧是大臣办公室和接待处。(三)哈里姆宫。这是酋长、
王后及
嫔妃的生活区,设有厨房、
备餐间、华丽舒适的浴室、闺房及厅房。厅房是酋长处理朝政和休息的地方。由于山区冬季严寒,酋长与其亲属在二层过冬。内院还有酋长
发妻(卒于1918年)的陵墓,酋长遗骨运回后也葬于此。
贝宫旁边还设有酋长三子的行宫。
贝宫造型优美,雕琢精细,富有黎民族特色,是黎建筑的瑰宝。
贝宫内还设有黎
社会进步党主席瓦利德·琼布拉特的父亲──卡迈勒·琼布拉特的生平展览。卡是黎社会进步党的创始人,曾获得
列宁勋章,访华期间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卡1977年3月遭暗杀身亡。
杰达溶洞
杰达溶洞位于贝鲁特以北20公里的
黎巴嫩山脉底部,属
喀斯特地貌,经数千万年形成,造型呈罗马教堂穹窿状,最顶部
净高80多米,洞内有
地下河,洞体构造为天然导流通道,是黎
凯勒卜河(又名
狗河)的主要水源。洞内先进的灯光设备,将洞顶瑰丽景象呈现得一览无余,徜徉于
石柱之间饱览天然之匠心,趣味无穷。洞体分上、下两洞。上可步行观赏,地质年代较下层早几百万年,在长650米的
廊道上呈现不同地质分层,
洞石造型千姿百态,峡石与断裂地形尤为壮观。下洞观光包括地下河泛舟游览,既有瀑布激水的清越,又有曲径通幽的妙趣。夏季,洞内凉爽怡人,冬季,河水水位上升,下洞关闭。
1836年,美国传教士威廉·汤姆森首次发现该洞,后迈克斯威、赫胥黎等人先后两次探险,现洞内洞口上方石柱仍留有当时他们历险时刻下的名字与年代,称“迈克斯威柱”。该石上方200米称“万神殿”,当年迈克斯威等人曾将探险者名字和记录探险经过的文献封存于一瓶中置于一石笋顶部,经
石灰水浸渍,形成天然的碱膜,该瓶便被固定于石笋上了。1892年至1940年期间,英、美、法探险家对该洞进行了多次勘探。1940年,黎第一个“
洞穴学俱乐部”的探险家对该洞进行了多次勘探。
上洞和下洞分别于1969年和1958年开放,内战期间关闭,1995年洞内及外部设施经全面更新后重新开放。
酒神巴卡斯庙
朱庇特神庙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庙。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约建于公元100年。正面耸立8根石柱,侧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径2米,柱上刻满包括各种蔬菜水果的精致图案。石柱镶接成长廊,拱顶有巨石浮雕,刻有28个神像。神庙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墙上刻有葡萄和
酒壶组成的图案。现庙顶虽已坍坏,但四壁及石柱尚存。
美神维纳斯庙
巴卡斯神庙前为美神维纳斯庙,建于公元245年。此庙是一座圆形建筑,高68米,宽36米,,四周环绕50根石柱,内供奉维纳斯神像。相传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庙畅饮后,就来到这里欢聚。
巴贝克城
贝鲁特以东85公里的巴贝克,位于贝卡山谷北部,是个标高1150公尺的古老城市。被广大橘子园及城镇环绕的
古城遗址,自古为
宗教圣地,当时叫太阳城,里头残留的神殿是已被发现的
罗马帝国遗迹中最大的。巴是他们的主神,贝克是村落之意,所以巴贝克就是指神庙前的繁荣都市。
古城遗址里的祭坛大厅(GreatCourt),寛150公尺,长120公尺;邱比特神殿寛50公尺,长89公尺;连小一点的酒神神殿也寛达36公尺,比雅典的帕德嫩神殿还大。正因建于“和平罗马,的太平盛世,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神殿。神殿雕琢豪华而且纤细精致,过度的装饰里隐约可见时当
罗马文化的
成熟度。战争生活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一向与战争的硝烟分不开。我们从城市随处可见的废墟就可以解读战争给这座美丽的
地中海城市留下的伤痕。但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却没有因此心情沉重。虽然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被誉为“中东巴黎”的贝鲁特却仍然阳光灿烂。由于历史的原因,黎巴嫩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里有来自欧洲许多国家的移民和他们的后裔。纯正的伊斯兰民族已经逐步地被同化,原本的风俗习惯已经非常“欧洲”了。在贝鲁特街头,到处可以看到衣着欧洲
时尚服装的女人。她们身上基本已经找不到什么森严的伊斯兰戒律对妇女的禁锢,她们美丽的身影自由自在地穿梭在阳光灿烂的贝鲁特街头,我们可以从疾驶过的汽车上听到她们无忧无虑的笑声。对待外国人,她们往往以主动的微笑来带给你“中东巴黎”的浪漫和魅力。
阳台上悬挂的五颜六色的衣服、阳光下休闲聊天的男男女女和墙角里不断打着
哈欠的各种各样的小猫,都告诉我们这里似乎永远不会被战争摧毁。在迷人的海边,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许多游客在清脆的涛声当中悠闲地钓鱼。夜晚到来之后,贝鲁特的大街上,一辆辆或新或旧的名牌汽车载着各色各样的人在炫目的霓虹灯下风驰电掣。
惟一的战争标志在贝鲁特的许多角落里,荷枪实弹的黎巴嫩士兵24小时值勤站岗。他们的旁边往往是一辆装甲车或是坦克。但是当有外国人向他们那里望去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善意的微笑。我们曾经在海边看到几个黎巴嫩士兵坐在他们的装甲车旁喝茶,他们得知我们是中国来的记者之后,举起了双手大声祝愿我们的球队胜利。看来在战争随时可能降临的贝鲁特,已经习惯了在战争中生活。
黎巴嫩山
高达3000多米,山顶上白雪皑皑,而山脚下却是果树成林,一片翠绿,与
地中海交相辉映,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神往。汽车可以沿着宽阔的
盘山公路,从山脚一直开到山顶,山坡间建有许多式样新颖的别墅、旅馆和饭店,掩映在苍郁的林木丛中。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可以观赏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山上人们在开心地滑雪,山下
海滨浴场上彩伞簇立,人头攒动,男男女女游客或是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或是裸露着身子躺在沙滩上进行
日光浴。黎巴嫩出版的一本旅游册上曾这样风趣地写道:“到贝鲁特来吧!一天之内您既可以上山滑雪,又可下海游泳。”同一地区内由于山上山下气温差别甚大,才出现这样一种离奇的场面。
温馨提示
气候
属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湿润凉爽;冬季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在黎巴嫩山区冬季有大量降雪。7月平均
最高气温32℃,1月平均
最低气温12℃地方
语言
流通货币
黎巴嫩镑,1美金=1500黎镑。黎巴嫩境内所有店铺均收美金,而且所有店铺的汇率统一,所以并不需要购买黎巴嫩镑。但是游客要在消费付款前讲明美金找钱,以防店铺美金不够找
游览注意
1、允许非伊斯兰教徒进入当地
清真寺参观,但是进入清真寺游览游客需脱鞋,女士需围上头巾以遮盖其头发,旅游景点(如
大马士革的
伍麦叶清真寺)内有带帽子的衣装出租,很方便,不用特意准备。
2、电力服务为220瓦特
交流电,插头为
欧洲标准插头(德国双圆头插头)。中国联通通信网络的手机用户,可以在当地
国际漫游.
3、当地酒店内备有:拖鞋,沐浴洗发用具,头套。但是不备有牙具(牙膏+牙刷),请游客自备。
4、购买当地银制饰品,请仔细鉴别,阿拉伯古董还是看看为好。
5、
阿拉伯咖啡很苦,但是气味很香。
阿拉伯水烟味道很淡的(据不会抽烟的游客说,尝不出烟味,只有淡淡水果花朵清香)不妨一试。
6、在
死海漂浮中,不可以把头浸在海水里,因其所含盐分太高,会刺激眼睛和鼻孔,只可以仰卧漂浮。
7、冬季旅游,请自备伞。
8、在当地旅游过程中,司机和导游的每日
小费是必须的,也是其收入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他们服务的好,请您肯定他们的服务,
9、出游方式:可搭乘
埃及航空班机从
开罗飞往贝鲁特,每周一班,或是乘
阿联酋航空从
迪拜转机前往。
10、住宿:建议入住贝鲁特的星级酒店比较安全,Mediterranee Hotel、Le Bristol Hotel等都比较热门,价格每晚折合
人民币1200元以上。
11、美食:黎巴嫩也是
美食之都,街边不少餐厅都提供正宗的当地美食,像柠檬奶油
大虾、黎巴嫩特色面。
时尚生活
虽然经历了十多年内战和2006年夏天的
黎以冲突,贝鲁特要重新成为“中东巴黎”尚需时日,可当地人似乎没有改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时尚一直流动在贝鲁特人的血液之中。街上、商场和教堂的男男女女都衣冠楚楚,大有不输时装之都巴黎、
米兰之势。在基督教人口几乎占到人口一半的黎巴嫩,社会比较开放。初夏时节,穿着
吊带背心或
低胸裙衫的女孩随处可见,偶尔也可见看到衣着稍微保守的穆斯林女子,但素面朝天的几乎没有。贝鲁特人
爱漂亮体现于诸多方面。超市、商场、
咖啡店和餐馆装修细致,服务员、侍者的
工作服干净考究。不见得金碧辉煌,却于细小处不动声色见匠心。
游园会
贝鲁特政府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游园会,市民们打扮漂亮,拖家带口来参加,志愿者的服装也是专门设计。经营园艺、家具、食品和美容产品的企业占了很多摊位。入夜,时尚的年轻人会去市中心酒吧云集的莫诺街喝上一杯,在音乐声中消磨时光。衣香影鬓之中,让从想起了那首著名的由黎巴嫩歌手
艾利萨和英国歌手克里斯伯格演绎的《黎巴嫩之夜》:欧洲游客爱上了黎巴嫩女子,女人的故事如泣如诉:“昨夜你梦中,有没有甜蜜的
摇篮曲,和着那深夜的枪声?我的生命是一个和平不能到达的地方。战争中的孩子什么都没有。”夜里贝鲁特下起了安静的小雨,海岸很平静,惟愿枪声不要来打扰。
爆炸事故
2020年8月4日,一场巨大的爆炸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中心掀起了“致命的波澜”:
黎巴嫩卫生部11日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爆炸造成的
死亡人数升至171人,6000多人受伤,另有三四十人仍下落不明。爆炸还造成约30万民众无家可归。
8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黎巴嫩贝鲁特发生重大
爆炸事件向
黎巴嫩总统奥恩致慰问电。习近平在慰问电中指出:惊悉贵国首都贝鲁特发生重大爆炸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伤者和遇难者家属致以诚挚的慰问,祝愿伤者早日康复。
关闭使馆
2024年8月3日,据法新社报道,瑞典政府表示,由于担心加沙战争可能升级为地区冲突,关闭驻黎巴嫩使馆。此前,瑞典敦促数千名本国公民离开黎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