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的学说。其主要观点为:
规模收益递增为国际贸易直接提供了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收益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
成本优势,由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企业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
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理论简介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Economies of Scale and Trade Theory)
规模收益不变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假设,即假定厂商无论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总是不变的,即
边际成本不变。或者说,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事实上,现代许多
工业部门具有规模经济特点,即
收益递增、成本递减。规模经济愈大
生产效率愈高,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可以增加一倍以上。
假设条件
(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更为广阔的
市场空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这种规模经济的取得,使企业增强了竞争力,提高赢利水平。国内外
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各国企业的
市场观念和经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经济产生
规模经济效应,企业便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更加专业化地进行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
不完全竞争即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垄断和竞争并存的
市场结构。在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的市场结构是垄断和竞争混合并存的市场,而这类市场又可分为:
垄断竞争市场或
寡头垄断市场。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
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某国集中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由发展,也可以协议分工。但
发达国家之间
工业产品“双向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
比较优势。
理论观点
企业的
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
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
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
生产成本和
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
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
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
国际市场上增加了
竞争能力。
规模经济效应使
资源禀赋即使
无差异的国家之间也能凭生产规模大的优势形成竞争力,取得
贸易利益。
理论价值
(1)规模经济因素导入国际贸易,标志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
新贸易理论的转变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的
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甚至需求偏好这类基本的经济特征,各国为了充分发挥以这些基本特征的国际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
比较利益而进行贸易。但实践表明,发达
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别是资本、
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并不是以这些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为基础的。从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看,规模经济、
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已跃居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在区域内、
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常规的比较利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规模经济因素被抽象出来作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在理论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标志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当代
新贸易理论的转变。
2.说明当代国际贸易普遍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2)说明了当代国际贸易越来越普遍的
产业内贸易现象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约一半甚至更多的
国际贸易属于
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或
水平贸易,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间、
产业间贸易或
垂直贸易的比重在下降,用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现象。
通过国际贸易,厂商可以面对更为广阔的市场,生产规模可以扩大,规模经济使扩大生产规模后的厂商的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下降,生产
相同产品而规模不变的其他国内厂商就会被淘汰。因此,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某一
产业部门内,各国将各自专于该产业部门的某些
差异产品的发展,再相互交换(即开展产业内贸易)以满足彼此的多样化需要。国家间的
要素禀赋越相似,就越可能生产更多相同类型的产品,它们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量就越大。正是有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规模经济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相对要素报酬的差异,这又直接导致了两国相对
商品价格的差异并进行交易,从而形成国际贸易,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是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如果两国不存在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两国间的贸易就不会发生。但从当代贸易的发展来看,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并不是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可以解释国际贸易形成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只要有规模经济的因素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
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同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就不能由要素
价格差异直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国规模经济的不同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也就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商品
相对价格差异决定的机制是: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相对
要素价格差异,相对要素价格的差异和国家间的规模经济差异(具体说是
产出水平的差异)
共同决定了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所以,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是等价的。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间规模经济差异的共同作用才是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这样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规模经济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这就解释了
传统贸易理论面临的
发达国家间存在大量贸易这一难题。
一国一旦以获取规模经济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
大规模生产,哪怕启动之初的规模优势很微弱,这种优势也会随着生产扩张而滚雪球式地增大,最终达到专业化生产和相互贸易。许多贸易(尤其是资源、技术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是这种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的产物,而不是以
比较利益为依据的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例如,
飞机制造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经济是很大的。据估算,美国
波音公司在销售一架777
喷气式飞机前须投资30亿美元,销售300架才能拉平成本与收益,这样高昂的
固定成本需要巨大的规模经济,而世界需求或
世界市场容量只能支持三家这样的
寡头垄断公司。可见,世界市场只能容纳下屈指可数的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厂家,由此而形成的少数几个厂家便能完全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为了使这些厂家为世界市场服务,国际贸易势在必行。
(4)修正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于要素价格效应的观点
赫克歇尔一俄林一萨缪尔逊模型(H—O—S定理)指出,在某些严格的假定条件(包括不完全专业化和不存在
要素密集度逆转)下,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还会使
要素价格均等化。但从
规模经济学说来看,如果存在
规模收益递增,哪怕具备了上述严格的假定条件,要素价格均等化一般也不会发生。这是因为,在具备规模经济的条件下,
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取决于生产规模的大小,也取决于H—O—S定理成立所必需的若干因素。
因此,在满足了H—O—S定理成立所必需的某些严格的条件之后,如果各国并不是以同样的
经济规模进行生产,贸易还是不会使要素价格的国际差异趋于均等化。在规模经济使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基础日益扩展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可见,在关于国际贸易中要素
价格效应的分析上,
规模经济学说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
5.揭示了当代贸易利益的又一重要来源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家的
贸易利益主要是由
生产要素禀赋的国际差异孕育而成。规模经济学说则提示了
规模收益递增是贸易利益的又一重要来源。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意味着,即使是两个经济情形相似的国家之间也可以从贸易中获利,这种新型贸易利益可以区别于任何利益而独立存在。
国际经验也表明,一国缺乏规模经济或只在国内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在开展贸易后都能获得国际规模的递增收益,本国制造业和某些服务业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消费者也能获得更多的福利。前面说过,两国进行汽车贸易,每一国生产100万辆在
国内消费,如果进行贸易,两个市场形成一体化,共有200万辆汽车,这样的市场对厂商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对于一些
西欧小国,规模经济是它们从区域
贸易一体化中获利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常规的
比较利益。就算是大国,规模经济因素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有学者论证到,当贸易双方绝对规模不等时,大国能够获得更多的来源于
规模收益递增的贸易利益。
实践意义
规模经济因素被抽象出来作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后所有形式的规模经济因素都将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应更为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1.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培育规模经济
与一般的发展中小国不同,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目前的经济增长较快,国内市场容量广阔,
发展潜力也相当大,加上国内的资源条件,这些都为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提供了
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有可能依托国内市场需求发展规模经济。但要看到,我国已建立的部门比较齐全的
现代产业是在国家的高度保护下建立起来的,有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布局不合理的特点,
行政区划导致的
地方主义和国内交通运输通讯的不完善从主客观方面造成了
市场分割。因此,需要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封锁,促进企业联合兼并,成立大型企业集团,规范
市场行为,真正为发展规模经济创造条件。在利用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在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综合
竞争能力。
2.大打“规模经济”牌
(2)大打“规模经济”牌,扶植起一大批强大的集团企业参与
国际分工和贸易
当前,我国单个企业的出口规模偏小,且主要利用低工资和低土地
成本优势弥补规模经济之不足,属“力战型”出口生产。许多行业的生产和出口规模较小,“小而全”,导致产品单位生产成本较高,从而使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由于传统贸易产品的
技术进步缓慢,国际市场萎缩,这些贸易部门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目的,有的甚至造成
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强调了国际贸易的
规模经济效应,而只有在那些与技术进步、
资本密集密切相关的行业才会出现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这些行业比传统贸易部门
技术等级和资金密集程度的要求高,大规模开展这种贸易的意义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出口创汇,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改进技术和提高工艺,在享受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
先进技术的产业,这些产业面向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技术等级和管理水平领先,可以有效地带动国内其他产业的成长。国家在制定
贸易政策时,应大打“规模经济”牌,扶植一大批强大的集团企业参与
国际分工和贸易,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3)考虑采用“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把
产业政策与出口贸易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何使某些
产业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提出了一个“
战略性贸易保护”的问题。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现代
企业规模经济以及
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如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以扩大生产
降低成本,成为企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果政府能够正确地选择某些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帮助其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话,对本国利益和发展都会有利。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
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的主要方式是把产业政策与出口贸易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形象地说,
传统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看作小麦之类典型商品的贸易,而规模经济下的
新贸易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将国际贸易视为飞机之类的典型
商品贸易。因此,我国必须抓紧提升出口产业层次,迎合规模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当前,在适当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
轻纺工业的同时,应重点发展
重化工业,包括钢铁、机电、能源、交通工具(如汽车、铁路、飞机)和各类
化学工业,明确其
出口导向的
战略目标。对于高科技产业,我国在某些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距离。目前阶段以吸收消化改进为主,国家在财政许可的条件
下应多方面资助其发展。以期将来走高科技出口强国之路,从而实现由
贸易大国向
贸易强国的根本转变。
(4)注意开掘和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的、静态和动态的规模经济形式
厂商一旦成为出口型企业,将面对
远大于国内市场的国际市场,因而能够进一步拓展生产规模,获得更多的
规模经济效益。对那些尚未达到最佳规模经济水平而又面临国内市场限制或国外
贸易壁垒的厂商来说,实行
跨国经营不失为进一步寻求规模经济发展之上策。
跨国企业可以有意识地将某些原材料、零部件和
中间产品的
生产集中在某一东道国的子公司,并将
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到母国总部或其他合适地点,令其为全公司的
国际生产和市场服务,从而赋予其适度的规模经济,有效地突破东道国和所在国一地一隅的
市场规模限制。跨国公司集下属子、分公司各点的规模经济于一身,必能综合成一种更大的规模经济。同时,如果我们能加入经过选择的
地区性一体化组织,还可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开掘和形成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