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亦称“贸易出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
出口额大于
进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
对外贸易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背景介绍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or trade surplus)。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
出口贸易总额大于
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
贸易逆差。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对外依存度过高。
前言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研究一国
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
贸易平衡表。一般而言,
平衡表比较系统地载有表明出口和进口的数字统计,大体可反映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乃至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一国对外贸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进口等情况,分别构成贸易顺差、
贸易逆差或
贸易平衡。
解析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
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
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
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么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该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
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
外汇储备的膨胀,给
本国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德国除外)
优势
1、贸易顺差促进
经济增长。首先,
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经济增长。一是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刺激国内
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主要源于
净出口的增加,是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促进了
国民经济增长。二是净出口的
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主要是净出口增加的结果。净出口的增加具有
外贸乘数效应,在外贸乘数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净出口额,大于
经常项目贸易顺差额。其次,
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一是资本项目贸易顺差直接增加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资本项目贸易顺差源于资本净流入的增加,大部分是外商对中国的
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资本净流入增加了国内的总需求中的
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二是
外商直接投资的
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在外商直接
投资乘数的作用下,经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
外商直接投资额,大于资本项目贸易顺差额。
2、贸易顺差增加了
外汇储备,增强了
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
融资能力和
引进外资能力。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资本项目有
逆差外,中国的
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伴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长,外汇储备2003年底已超过401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是提升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
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二是表明中国有良好的国际
偿债能力,在
国际市场进行融资时,能够较为容易地以较低成本取得各类贷款。三是对中国进行
直接投资的外商,对其利润汇回该国有
安全感,这些外商愿意更积极注入资本,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
3、贸易顺差有利于
经济总量平衡。
经济总量平衡不仅与储蓄投资有关,还与外贸有关。当财政有
赤字时,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
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
供求平衡,那样,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
外贸赤字并存的
双赤字现象。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
净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保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中国的现实是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从1998年以来,连年实行了积极的
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递增,因而贸易顺差的增加,特别是净出口增加部分地弥补了财政赤字。以贸易顺差弥补财政赤字,不但有利于国民经济
总量平衡,而且避免了双赤字现象。
4、贸易顺差加强了中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
经济安全。连年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上的
债权国。因而,中国不仅有足够的外汇满足
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而且增加了中国对外
清偿能力、保证对外支付,还有利于应对
国际金融风险,提高了国家抵抗各种
经济风险的能力。
5、贸易顺差有利于
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
宏观调控政策。一是贸易顺差使得国家有充足的外汇
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国家有充足的外汇
调节国际收支,执行主动的对外经贸政策。三是贸易顺差增强了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由于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努力地招商引资,因此,中国
资本流动性实际上比较大。在
资本流动性实际比较高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加强了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效应,促进了国民经济较快发展。
弊端
1、贸易顺差弱化了
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
资源利用效率。外汇流入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
固定汇率和
外汇结售汇制度下,
中央银行要以
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
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
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
物价水平上 升。贸易顺差与国内
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贸易顺差引起的大量
外汇储备高达4000多亿美元,同时,国内居民储蓄高达11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约有14多万亿人民币。这14多万亿人民币没有形成
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闲置资金,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
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加并存的现象。
2、贸易顺差提高了
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
资金流出。在
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有风险的,最明显的是
汇率风险。中国实行钉住
美元的
固定汇率,每当
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
通货膨胀,中国外汇储备都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贸易顺差越大,需要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外汇越多,国家外 汇储备的成本越高。贸易顺差增加了资金流出。在
结售汇制度下,由于流入的外国资金都要转换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主要是储备美元、
欧元的债券。贸易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越多,
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这两方面形成了内在的矛盾:贸易顺差引导外资流入,出口越多和
外国直接投资越多,资金流入越多;贸易顺差导致
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备越多,
资金流出越多。
3、贸易顺差导致经济
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
在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
货币供给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经济正面临
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维持现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 贷款浮动利率,从而推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对策
贸易顺差既影响国内经济也影响对外经济,因而,需要调整
经济政策,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 济发展,化贸易顺差之弊为利。贸易顺差是中国长期执行出口导向型
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在
开放经济条件下,化解贸易顺差之弊,需要依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将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出口导向型
发展战略转向出口与
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的新取向是:从贸易顺差转向保持
经常项目适度贸易顺差、
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经常项目适当贸易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人民币不是
国际货币,如果出现国际贸易
赤字,不能通过多印人民币来弥补国际贸易赤字。因此,在
国际收支有
逆差、
外汇储备又不足时,中国会缺乏足够的外汇购买进口产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国债务,影响国家信誉和
经济发展。因此,经常项目有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外汇市场和
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强
国际支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国民经济
对外依存度。
1、实行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完善
投资政策,拓宽
投资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以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由于国内
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经济增长难以带动就业增长,
失业率逐年攀升。努力拓展投资渠道,改善储蓄转为投资的机制,将充分利用14多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那么,在技术水平不变、资源利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即使不依赖引进外资,中国
经济增长速度也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就业机会随之大大增加。
2、保持
经常项目适度贸易顺差,必须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大经常项目开放力度,完善
结售汇制度。调整进出口结构,主要是在重视出口的同时,要考虑适当增加进口。增加进口要注意优化进口结构。政府要鼓励企业引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和
产业升级;加大石油和矿产等
战略物资的进口;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教育和旅游及消费增长带动进口。大量的贸易顺差给经常项目加大开放力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放松经常项目中对企业和个人
外汇管理,增加售汇数量,不仅能更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用汇、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而且有利于调节
外汇储备。同时,由于
资本项目还没有放开,为了防止资本项目从
经常项目下汇出,政府还需要规范对经常项目的管理,主要是真实性审核。完善
结售汇制度,推广意愿
结售汇,增加开设
外汇账户的企业,让更多的企业从强制结汇转为
意愿结汇,这样,企业在进出口过程中,减少
外汇买卖,可以节省时间,
降低成本。
3、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必须完善
汇率机制,推动
利率市场化改革,控制外资进入和增加对外投资。实行
浮动汇率,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外汇市场
价格机制作用。二是有利于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货币。三是对汇率敏感的部门受益,有利于企业控制出口
产品成本和防止价格上升。四是促进
金融市场、特别是与外汇相关的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五是
企业融资会逐渐从
银行业转向
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多元化。六是有利于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减少
资本项目贸易顺差,不能简单地限制外资进入,还要
增加资本的流出。增加
对外直接投资,既有利于减少资本项目贸易顺差,更有利于企业超越外国设立的关税和
非关税壁垒,
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4、加强与WTO规则相关的微观经济规制及其政策体系建设,规范
进出口贸易。运用WTO规则趋利避害,需要围绕出口与
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民族产品、
民族工业的现代化。利用WTO要坚持讲
民族经济的政治、讲维护
国内产业利益的政策、讲
应对策略的三原则。
5、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和
扩张性货币政策。适度偏紧的财政政策,一是统一国内外企业
税赋,取消给外资企业的
超国民待遇,给
民族企业创造
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民族经济发展增加
税源。二是扩大减税范围,刺激
社会总需求。三是适时推进
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实际负担,促进
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四是增加
转移支付,主要是
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或提高
弱势群体的
生活水平,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增加消费。五是增加财政
担保贷款或
财政贴息贷款,通过
财政担保或
贴息贷款支持
出口企业和
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中小企业发 展,以增加供给,缓解
结构性失业的矛盾等。扩张性货币政策,一是降低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配合财政公债政策,在
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中央银行买进公债,扩大
货币供给量。三是
银行贷款向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鼓励出口,扩大出口企业生产,
增加就业机会。四是增加
消费信贷,促进有增长潜力的产业迅速地将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五是适度偏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激活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保险市场和
信托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开放和发展增加投资渠道,将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状况
促使中国贸易顺差迅猛增长的原因
一是经济
全球化为这一结果提供了
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今各国的经济比以往联系得更加紧密,商品和服务越来越更自由地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这必然为推动刚刚加入
世贸体系的中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是我们的供给能力比较强。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
国内投资的较快增长,以及
国际分工带来的
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的
生产能力已经是大大增强,而且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形成这一生产能力的,正是国际上短缺的或者是不愿意经营的
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比重已达60%,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
商品需求比较大。受整体
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劳动密集型仍是中国21世纪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与中国
贸易量最大的欧盟、美国、日本等都是以
技术含量较高的
经济结构为特征,与
中国经济有着较强的
互补性,同时这三个地区和国家经济总量占世界大约75%左右,自然决定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也比较大。
四是中国
生产成本比较低,决定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
国际组织数据测算,中国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
发达国家的20%-30%,
亚洲四小龙的50%-60%,亚洲四小虎的50%左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世界经济增长比较快,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相应来说盘子就比较大,本来贸易顺差可能没有这么多,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总量很大,相应也放大了贸易顺差的量。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未来中国保持贸易顺差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
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
逆差后转为
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中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
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
历史记录。
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中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
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
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58.47%;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
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中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
先进技术的产品向中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中国
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
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
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
统计数据估算
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
资本流动,就高达662.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0%。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
转口贸易、
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2002年下半年以来,
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
资本外逃转向资本
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中国大陆外贸顺差。
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2014年1-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12.4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下同)下降0.9%。其中,出口6.5万亿元人民币,下降1.2%;进口5.9万亿元人民币,下降0.6%;贸易顺差6306.1亿元人民币,下降6.5%。按
美元计,1-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20208.6亿美元,增长1.2%。其中,出口10618.6亿美元,增长0.9%;进口9590亿美元,增长1.5%;贸易顺差1028.7亿美元,下降
5.1%。
2014年12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了前11月外贸数据。201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3.95万亿元,
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4.4%;进口10.95万亿元,
同比下降0.4%;贸易顺差2.05万亿元,扩大40.4%。
2015年前5个月,海关统计,我国进出口总值9.47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同期(下同)下降7.8%。其中,出口5.4万亿元,增长0.8%;进口4.07万亿元,下降17.2%;贸易顺差1.33万亿元,扩大2倍。
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97万亿元,下降9.7%。其中,出口1.17万亿元,下降2.8%,降幅较4月份继续收窄3.4个
百分点;进口8033.3亿元,下降18.1%;贸易顺差3668亿元,扩大65%。
2023年1月13日消息,据海关总署数据,以美元计价,中国12月出口同比下降9.9%,12月进口同比下降7.5%,1-12月贸易顺差8776亿美元。中国2022年出口值同比增加7%至纪录高位3.59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