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汉语词汇,读音为jìng nàn,意思是平定变乱。一般指明成祖
朱棣发动的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将会向他动手,在谋士
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
惠帝身边的
齐泰和
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即“平定”,“靖难”代表“平定祸乱”),瞬即控制北平附近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由于明太祖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
建文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好派65岁老将
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人。炳文军十三万人在八月到达
真定,燕军趁中秋之夜突袭南军在
雄县的据点,又击败了援兵,攻陷鄚州(在今河北
任丘)。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
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
顾成被执,炳文与残军十万人退入真定城(今河北
正定),坚守不出。黄子澄建议撤换耿炳文,改以李景隆接任,增兵至五十万人;李景隆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齐泰反对李景隆接任,但
建文帝不听。景隆上任后败得更惨烈,损失更大。朱棣在此期间突袭宁王所在的
大宁(今内蒙古
宁城),挟持宁王
朱权,得其
军马。建文二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今河北
雄县境内)大败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进至济南,守将
盛庸、
铁铉坚守,燕军攻城不下。朝廷撤换李景隆,封盛庸为平燕将军。十二月盛庸在
东昌(今山东
聊城)大破燕军,燕军损失数万人及大将
张玉,此役是中央军自开战以来首次大捷,燕军退回北平。建文三年三月,燕军在夹河(今河北
武邑境)大败盛庸,此后燕军又取得多次胜利。由于
建文帝曾告诫诸将“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故此中央军与燕军作战时诸多制肘,甚至有一次中央军围困了朱棣,却不敢伤害他,结果被他逃脱。虽然燕军屡败中央军,因兵力不足,往往放弃所攻下的地方,仅能据有北平、
保定、
永平(今河北
卢龙)三府。建文三年冬,有南京宦官逃到
朱棣那里,告之京城守备空虚,朱棣便率兵南下,绕过盛庸军,直趋南京。建文四年四月,中央军平安、徐辉祖部先后击败燕军,可是朝廷在这时调走
徐辉祖,令燕军有机可乘,在
淮北大破中央军,平安被俘,十万人降。
五月燕军击败防守
淮河南岸的盛庸,进至长江北岸。六月有水师叛降燕军,燕军渡过长江,谷王
朱橞和李景隆等人开南京城门让燕军入城,宫中起火,建文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然后为惠帝举行葬礼。盛庸在南京失守后率军向朱棣投降,铁铉不久兵败被擒。
明太祖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
朱标病故,继立为
皇太孙的
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燕王
朱棣与周王
朱橚及齐、代诸王均
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
朱允炆即位后,即与
齐泰、
黄子澄等密议
削藩。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朱允炆令
张昺为北平
布政使,
谢贵、
张信掌北平
都指挥使司,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
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捕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
朱棣随即为备。七月,
朱棣以计
擒杀张昺、
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
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
齐泰、
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这就是“
靖难之役”。
因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降燕从战者甚多。燕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
宋忠等战死。八月,
朱允炆以太祖旧将
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十三万伐燕,屡战失利。
建文三年年底,有
内臣自京师告密,
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
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
扬州。
朱允炆败局已定,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四年六月,江防都督
陈瑄以
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
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
金川门降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踪。
朱棣下南京后,自即皇帝位,下令大索
齐泰、
黄子澄等建文朝臣50余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杀,并实行
族诛之法,族人无少长皆斩,妻女发
教坊司,姻党悉戍边。朱棣还令尽复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朱棣夺取皇位后,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建立
厂卫,继又迁都北京,使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成祖在“
靖难之役”获胜后,诛杀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及众多建文旧臣如:
卓敬、
暴昭、
练子宁、
毛泰、
郭任、
卢植、
戴德彝、
王艮、
王叔英、
谢升、
丁志方、
甘霖、
董镛、
陈继之、
韩永、
叶福、刘端、黄观、
侯泰、
茅大芳、
陈迪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直至
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
明神宗时始获赦免。成祖不承认建文年号,以即位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元年。虽然成祖因为反对
惠帝削藩而起兵,但他即位后却跟
惠帝一样推行
削藩。
因为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
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埋下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明史》本纪第四、第五、列传第十四、十八、三十二、三十三 陈时龙、许文继,《
正说明朝十六帝》
张宏杰,《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奉天刑赏录·教坊录》中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
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
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
(1)燕王多年守边,故军中部将旧从众多。靖难兵起后,多归降.
(2)燕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迫不得已求生,以获得道义上的同情;同时燕王治军严明,注意约束燕军不嗜杀掠,以争取人心,故南军多愿归降。也就是说,燕王在起兵后,注意做思想宣传工作,为日后当皇帝收揽人心。
(3)
靖难之役是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
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非改朝易姓。故而文臣武将多持观望之态,因为是
朱元璋的子孙之间的内讧,所以无论支持谁都没有原则上的错误。因此燕王所遇的阻力(包括道义上的,军事上的)就大为减少。这是燕王能够取胜的关键。
秦王樉晋王㭎潭王梓 赵王杞 鲁王檀 湘王柏靖江王守谦(明太祖从孙)死在
明太祖之前。潭王梓、赵王杞、湘王柏无后,
国除,其余都有儿子
袭爵。皇子楠早死,无封。
周王,代简王
朱桂,韩王
建文时都被废。
秦隐王朱尚炳应该是支持
建文帝的。
明史有如下记载:永乐九年,使者至西安,尚炳称疾不出迎,见使者又傲慢。帝逮治王府官吏,赐尚炳书曰:“
齐王拜胙,遂以国霸;晋候惰玉,见讥无后。王勉之。”尚炳惧,来朝谢罪。宁王
朱权是支持燕王。明史有如下记载: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代简王朱桂也支持燕王,后被建文废了。谷王橞是首鼠两端的,大多中立。象安惠王楹,鲁王等都还年幼。
第二,路线单一。从北京到南京,进军的路线一直是从河北、山东、
南直隶这样过来。结果只要路上被阻止,粮草供应不上就必须得退回老家。一座座的坚城不是那么容易就破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