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是古代
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
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
词语解释
龙王是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的产物。龙是古代神话传说生活于海中的神异生物,为
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宋代
赵彦卫《
云麓漫钞》:“《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
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
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中国学术界普遍认同“龙王”外来的观点,
文献材料表明龙王形象自唐代开始在中国流行,而出土的谭副造
释迦牟尼像背面的龙王形象则进一步表明这类图像可能与古印度艺术存在联系,并将中国出现龙王形象的时间上溯至5世纪。“龙王”传入中国后,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 又迅速被本土的道教吸收接纳, 并且结合中国原有的龙文化, 形象越来越饱满、丰富, 地位也不断提高, 进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承认。
民间习俗
龙王
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中国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王信仰
龙王信仰在古代颇为普遍,龙王是非常受古代百姓欢迎的神之一。唐宋以来,帝王封
五龙神为王。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的神,龙王治水则成为中国民间普遍的信仰。据史书记载,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
雨师之仪
祭龙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
王爵。
民间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
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小说《
西游记》中提到的四海龙王,即
东海龙王敖广、
南海龙王敖钦、
北海龙王敖顺、
西海龙王敖闰,使四海龙王成为妇孺皆知的神。
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
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
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形成
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据专家考证,
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的征战有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对抗、吞并、联合,并把战胜的部落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吸收与充实,龙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这个中国所信奉崇拜的标志。
史载
中国古代神话中龙为众鳞虫之长,
四灵(龙、凤、
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
蛇尾。一说为身披
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
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在佛教中,龙是“天龙八部”的其中一部,详见“天龙八部”。
正因为龙是一种胜利者以及神一般的存在,人们就将想象的各种高超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美德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以龙为荣、为尊。龙骁勇善战,而智慧威严。他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秋分潜伏深水,春分腾飞苍天,吞云吐雾,呼风唤雨,鸣雷闪电,变化多端,无所不能。它能预见未来,并且象征着地位、富裕与吉祥。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
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古人由于思维的
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汉高祖
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
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
义龙为
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
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在古代,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君王都自称为龙之子,从而秉承了龙的高贵的地位与人品,不流于俗的高尚与威猛庄重,以及作为人类中的佼佼者的依据。在龙的身上集中了所有人们美好的愿望,世间的杰出人物被称为
人中龙凤,
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龙文化影响
龙影响着中国华夏儿女精神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绵延万里的长城,便是中国作为“腾飞的东方巨龙”的象征。 带有龙名的地方更是数以千计,其中又有以数字为题的,如
江西省的三龙、
辽宁省的四龙;有些以龙的身体为题,如江西省的龙头、
四川省的龙角、
贵州省的
龙额;有些以组成的词语如龙王、龙母、大龙、小龙、金龙、木龙,等等。 中国含“龙”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个,而我们熟识的黄、青、赤、白、黑龙,就分别在四川省(黄龙河)、
河北省(
青龙河和赤龙河)、天津(
青龙湾河和
黑龙港河)、
甘肃省(白龙江)、上海(白龙港河)和
黑龙江省(黑龙江),有以他们命名的江河。几乎每
一省都有龙江、龙湖、
龙山、龙洞、龙泉、龙潭,还有数不清的龙王庙。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衣有
龙袍、龙冠;食有
龙虾、
龙眼、
龙须面;建筑有龙宫、
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
龙椅、
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
龙葵、
龙舌兰、
龙须草、
龙须菜、
龙柏、
龙爪槐。
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
龙骨水车,大吊车叫
龙门吊。还有著名的
国宝九龙壁。 而明代之所以将都城定在现在的北京,据说就是因为在
紫禁城下面发现潜藏有“龙脉”,而在此建都,就可以保证帝国百年的昌盛兴旺不败。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如“初九,潜龙勿用”,而“九五,飞龙在天”等等。像《
太平广记》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八十一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词语来源
龙王一词来源自佛教的传入,并且经过了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相传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曾有名为迦罗和郁加罗的两位兄弟,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
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在《
过去现在因果经》里,浴佛的龙成了
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
天众、
龙众、夜叉、干达婆、阿修罗、
迦楼罗、
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
伎乐,歌唱赞颂,烧香
散花,抛撒
天衣、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
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他们是:
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
摩那斯龙王,
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
张胜温作《
法界源流图》,画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这六位龙王都是人间王者的形状,穿袍蹬靴,携侍带眷,衬以天云海水。
唐代翻译的《华严经》中,龙王增至十位,名称也不同于上述八位。他们是:一毗楼博叉龙王,二
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
龙等级划分
而
龙又分等级,三爪的龙是最低等的,爪数越多越稀有珍贵。而最尊贵的莫过于四海之主的四龙王。在古印度的“天龙八部”中,龙王就是海中的富豪,拥有大量的财富与珠宝,守卫天界与人间。而中国龙是“水界之神”,《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
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
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
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
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
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
四海龙王。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
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由此,四海龙王又称:东海青龙王、南海红龙王、西海白龙王以及北海黑龙王,并各自拥有不同的属性,各司其职,各为其能。然后包括在“中”间的黄帝(即龙帝),这也恰好就是
太极八卦中的“五行”学说的体现。
龙王和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上至宇宙形成,下至
人事关系等各种事物的理论基础,一是中国最基本的
自然哲学之一。“五行”简单的说,就是至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天运也会随之更换,王朝同时随之更迭。战国时的
秦始皇,西汉的
王莽、东汉的
黄巾之乱等,都是以天运五行更迭,人间的王朝也随之更迭而革命、交替。
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环环相扣,循环不息。天干地支与
阴阳五行配合后,天干地支也产生出相生相克的关系,此变为推算命理的基本根据。相生为吉,相克为凶,人的吉凶祸福不一,实因其得于五行之顺应悖逆。
而之所以是四龙王而有五行,
东西南北四海龙王,而中间的就是龙帝。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
龙族之首。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龙的起源来自
伏羲氏,据中国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但是实际
上龙只是一种图腾,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上的由人类虚构的生物,并且是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鱼尾、鹿角、
鱼鳞。五方龙王与四海龙王是民间所熟悉的神灵,但当前普遍认为他们源自佛教。因为虽然中国自古就有
龙文化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说灌顶神咒经》。
赋予职责
这些龙王有何功能呢?一是护持佛法,导佑众生。如排在佛教二十位“诸天”中第十九位的“
娑竭龙王”,尽管是中国传说中掌管
水蛇的海王,也要以
护法神的身份供奉和护持佛舍利、佛经等佛的“法宝”。西晋
竺法护译的《海龙王经》里,还讲了一个龙王请佛到大海龙宫受供养,并请“世尊及大众”诸佛为其“无数眷属”说法的故事。二是兴云布雨,消灾弥难。《华严经》称,诸位无量大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
历史传承
真正龙王一词的产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事。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发展鼎盛,使原本已经淡化宗教意义的龙又注入了宗教的内容。佛教的传入使得龙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并有了兴云布雨的职能。佛教是
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他就是佛教里所称的释迦牟尼佛祖。佛教创立后,渐渐经西域传播到中国。佛经中,龙是佛的护卫者,佛降生后,就护卫在佛的左右,吐一温一凉的净水为佛洗浴,在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妙花,并且也可以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居于海川沼渊之中。有许多地方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相似,于是佛经在转译为中文时,就顺理成章的被译为了龙,中国的百姓也就对佛教中的龙慨然接受,
中国文化中开始有了龙王的概念,且由佛经而演绎出了龙宫宝殿。
有关龙王的佛经很多,这里随便列举几部《
大集经》记载说:“尔时梵释天王、龙王、
夜叉等,合掌向佛作是言……悉共守护。”《
大云轮请雨经》等经还载有称赞天龙八部威德的“天龙八部赞”;《善见论》卷十七记载:“龙者,长身无足”;慈云《天竺别集》卷上说:“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滴水,散六虚以为洪流”;《海龙王·请佛品》说:“海龙王诣
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孔雀王经》、《大云经》、《僧护经》等佛经均载有龙王护持佛法的故事。又说龙的同类很多,《最胜经》载有七龙王,《法华经》载有八龙王,《华严经》载有十龙王,此外还有八十一龙王和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等。从这些可以看出佛教利用了龙的威仪来为自身说法,也说明了龙王由龙到龙王的佛教渊缘传承转移关系。
接下来谈谈龙王与道教的渊缘传承转移关系。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它是在中国原始
巫教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的,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
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全盘继承,神仙并以龙为
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龙称为龙峤。据
道教经典说,乘龙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那里,都会有神祇出迎。早期的道教,只是拿龙当脚力使用,直到后来佛教龙神的出现,才大力争抢龙神,奉为龙主。说起来缘于早期道教与佛教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争相拉拢封建
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二是尽量附和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所以当佛教关于龙王的内容日益渗入中国文化之中产生社会影响后,道教把道教中的龙也附会为龙王,且后来居上,名目的繁多超过了佛教。上古
原始宗教的龙虽有神性,但并不占地盘,发展到这时候,道教的龙王均有守土之责,诸天有龙,四海有龙,五方有龙,三十
八山有龙,二十四向有龙,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湖海河川,还是渊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内都有龙王驻在。
相传隋末唐初的
孙思邈,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酉阳杂俎》记有孙思邈在终南山隐居修行,时天下大旱,一名来自西域的僧人在
昆明结坛求雨,七日后,池水缩数尺,池中的龙王化为一老者到孙思邈处求救。孙说:“我知道
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将方予我,即可救你。”龙回答说天帝不准仙方外传,但事急已顾不得了,遂将仙方奉上,孙大喜,嘱龙不必忧虑。孙思邈密而作法,此后果然池水渐涨。
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刺激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神兽变成了神,于是使大江南北无处不存在龙王。封建帝王对龙神更是产生了兴趣,多次以
政府行为待之,唐代制定了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的举措。帝王的褒扬,使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但是龙虽为神,却在佛、道二教中都没有显赫的地位,无论佛寺和道观都不给予供奉,至多成为它们建筑的装饰或佛、仙的坐骑,可在民间龙却扬眉吐气了,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祇,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
土地庙成为
滇东北到处可见的庙宇。
帝王和龙王
一般的龙也可升格为 “王”。这样的提升,常常是人间帝王根据老百姓的愿望,通过诏封形式予以确立。帝王们是乐于做这样的事情的,因为它可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人们对水中龙王的崇拜,也就喻示着对人间帝王的尊服。《
宋会要辑稿》载:
熙宁十年八月信州五龙庙“祷雨
有应”,神宗皇帝便赐以“会应”的匾额。到了大观二年十月,徽宗皇帝干脆将天下的五龙神都诏封以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
五龙神因“祷雨有应”而
封王,有一条小龙则因帮助“王师南征”而封王。《
事物纪原》载:
熙宁年间,王师军杖数十船泛江南渡,彭蠡小龙显异“伏其中”,使帝王和船队乘风破浪,“日数百里”。于是,有人上奏章将小龙的功绩表述了一番,神宗皇帝便诏封这条小龙为“顺济王”,并派遣礼部官员将诏书直接送到龙祠。
相关典故
中国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
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
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
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
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另外,见“台风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