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是
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
四库全书》
史部正史类。于元末
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
脱脱和
阿鲁图先后主持
修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书。它和《金史》《辽史》一样,也是早就拟定编修,也准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料,但由于“正统之争”而始终未能进行,直到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开始编修,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编修完成,历时两年半。
主要内容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
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
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
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
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
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
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
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
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选举志》、《职官志》系统地记载了宋朝官僚的诠选考课制度和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兵志》分述了宋朝武装种类和招募、拣选、廪给、训练、屯戍、器甲等制度。
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
蔡京、
黄潜善、
秦桧、
张邦昌、
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
道学》四卷,为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
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宋史》列传有传主二千余人;志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仅《食货志》就有十四卷;《礼志》二十八卷,为“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礼志》的总和。
《宋史》设有“世家”,记载了五代和宋初的降王李煜、孟昶和钱俶等人。
作品目录
本纪
志
表
列传
成书过程
中国人自古以来历史意识便十分强烈,各朝不但有完善的史学机构记载历史,而且每个朝代都会为先朝修史。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文化相对落后,但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也传承了这一传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1279),曾下令撰写宋、辽、金三史,后来仁宗、文宗也曾下诏,但由于朝廷内部对修史体例意见不统一,各史都没有修成。当时朝廷内部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一派则坚持“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这场有关王朝正统的论战,影响了三史的编写工作。
到元顺帝至正三年( 1343),决定宋、辽、金三朝各为一史,命执政大臣脱脱为都总裁官,铁木儿塔识、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等为总裁官,斡玉伦徒、泰不华等二十三人任史官,开始修史。到五年( 1345)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
《宋史》由丞相
脱脱挂名任都总裁,
铁木儿塔识、
贺惟一、
张起岩、
欧阳玄、
李好文、
王沂和
杨宗瑞等七人任总裁,史官有
斡玉伦徒、
泰不华、
杜秉彝、赵普、
宋褧、
王思诚、
干文传、
汪泽民、张瑾、
麦文贵、
贡师道、
李齐、
余阙、
刘闻、
贾鲁、冯福可、赵中、
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
张翥、
吴当和
危素等二十三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文人。《宋史》即是由总裁与史官三十人集体编撰,而总裁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欧阳玄、张起岩、李好文等,都颇有名望。历代有重修宋史者。
作品鉴赏
内容优点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
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如外国和蛮夷分别列传,这就分清了国内的民族和国外的邻邦的界限。《宋史》的列传比
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宋史》把他和为拥周反宋的
李筠、李重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既弥补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的历史作用,这种处理是十分恰当的。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
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
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
天文历法、
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
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
二十四史中所仅见。《宋史》列传有忠义传,在儒林传外,又有道学传,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历史特点。
不足之处
《宋史》成书匆促,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对史料缺乏精心的剪裁,大多拼凑成书;记事详略不一,详北宋而略南宋,详南宋前期而略后期,因而轻重失当;史实的疏漏、前后矛盾的现象比较常见;存在一人两传的情况,如程师孟、李孟传等都一人两传;本纪、志、列传之间,甚至各列传之间往往互相抵牾;对一些人物、事件的评价,失当之处比比皆是。
《宋史》旨在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尤其是尊奉道学(理学)的思想倾向很明显。它首创《道学传》,记载r两宋的道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学的地位。再有忠义、孝义、列女三传也都是宣扬道学思想的。
《宋史》内容广博,修撰的时间相当仓促,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其最大的缺点是编纂得比较草率。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宋代国史,国亡时皆入于元,元人修史时,大概只就宋旧本稍为排次。”这一说法是符合事实的。由于编排失当,《宋史》的结构显得较为混乱。有些列传的编排不以时间为序,造成了前后顺序的混乱。
《宋史》否定
王安石变法,尊崇道学,将变法派
吕惠卿、
曾布、
章敦等人列入奸臣传,南宋权奸
史弥远祸国殃民,却未被列入奸臣传。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史学价值
《宋史》最大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如此的鸿篇巨著却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成书,一是因为元朝编修《宋史》时依据的相关史料,如编年体的历朝实录、纪传体国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极为繁富。二是两宋时期,经济、文化有所发展,政治制度曰臻完备,雕版印刷已被广泛采用,活字版的发明,大大便利了书籍的印刷和广泛流传。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汇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的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如外国和变夷分别列传,使国内民族和国外邻邦的界限清晰化。列传较前代更丰富,首创道学传,记载了周敦颐、程颢等两宋的道学家,突出了道学的地位,为后世研究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而对于“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宋史》把他和为拥周反宋的李筠、李重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这样处理,既弥补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的历史作用,是十分妥当的。
《宋史》的十五志,记录了宋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各种版本
主要有下列几种: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成化本(
朱英在广州按
元刻本的抄本刻印,后来的版本大都以此为底本):
1934年上海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1958年
缩印本个别卷帙有抽换)。由于百衲本是用至正本和明成化本配补
影印而成,又同殿本作了
对校,修补和改正了某些错字,是一个较好的版本。
1977年
中华书局出版《宋史》标点
校勘本,是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同时吸收
叶渭清《元椠宋史校记》和
张元济《宋史校勘记》
稿本的成果,参校了殿本和局本,是如今较好的版本。但中华书局校点本中亦有不少错误,故百衲本仍不可废。
后世修订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
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
成书的有明朝
柯维骐的《
宋史新编》二百卷,合宋、辽、
金史为一编,以宋为正统。《宋史新编》订正了《宋史》的一些错误,但史料的丰富远不及《宋史》。
清末
陆心源的《
宋史翼》四十卷,根据历代碑文及私人笔记, 增补《宋史》
列传七百八十三人,附传六十四人。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比《
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
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
日历等书,这些史籍如今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考订著作
《宋史札记》(清
李慈铭)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35-949页
《宋史地理志考异》1卷(近人
聂崇岐) 二十五史补编本第6册据
稿本《宋史艺文志补》1卷(清
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八史经籍志本
金陵丛刻本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丛书集成第11册
《宋史艺文志》(清
朱文藻) 清吟阁书目有抄本16册
《宋史
艺文志宋史新编艺文志歧异》(上海书报
合作社编) 中国历代艺文志本
《宋大臣年表》2卷(
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
《宋中兴三公年表》1卷(宋失名)
藕香零拾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藕香零拾刻
永乐大典本
《北宋经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稿本分5卷
《南宋制抚年表》2卷(近人吴廷燮) 景杜堂铅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宋史孝宗纪补脱》1卷(清卢文弨)
群书拾补本
脱文已见
百衲本宋史
《宋史李重进列传传注》1卷( )黄氏逸书考附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9-273页
《宋史忠义传王禀补传》(近人
王国维) 学术丛编二集本观堂集林卷22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61-269页
广仓学社丛书本
《
宋史翼》40卷(清
陆心源) 潜园丛书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479-934页
《宋史外国传地理考证》1卷(清
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950-963页
《
宋史夏国传集注》14卷系表1卷(近人
罗福苌撰今人
罗福颐补) 1937年
石印本《西夏艺文志》1卷(近人
王仁俊)
西夏文缀附刊本 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
西夏志略》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273-375页
《
西夏纪》(戴锡章) 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375-697页
《
西夏书事》42卷(清
吴广成) 二十四史订补第12-13册
民国印本作者介绍
蔑里乞・脱脱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
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脱脱幼养于
伯颜家,从
浦江吴直方学。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
宣政院事,迁
中政使、
同知枢密院事、
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
至正元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1343年),脱脱主编《
辽史》、《宋史》、《
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
至正交钞”,并派
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
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被派往讨伐
高邮(今属江苏)
张士诚起义军,正酣战即将攻陷士诚之际,为朝中弹劾,功亏一篑。事因
皇太子不满“未授册宝之礼”,而支持康里人
哈麻弹劾脱脱,致使脱脱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
平章政事哈麻
假传元顺帝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脱脱的死使得他殚精竭虑修补元王朝统治的堤坝付诸东流,也成为元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转折点。
阿尔拉·阿鲁图
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
蒙古族,蒙古
阿儿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元顺帝(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执政时期,中书右丞相蔑里乞·
脱脱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农历5月因病辞职,由阿尔拉·阿鲁图继任中书右丞相。
阿尔拉·阿鲁图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
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
虽然在参与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尔拉·阿鲁图名为都总裁,但他素不识汉字,因而并没有参与实际编修,但他在财政、管理、史料提供上给予了莫大支持,因此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三史皆修成,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奏进。《宋史》在三史中虽然是最后完成,但只历时两年半。
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