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即犀牛角,俗称的亚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重,犀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犀角有纹丝,而且较直,较粗。犀角横切面为小砂眼,形似蜂窝状,斜切面为鱼籽状纹,犀角的纹丝都是直线形,互不粘连,有破茬处用手一撕轻松到头,
犀角圆身的上面有一深沟,底部洼进部分底面凸出一条岗,俗称天沟地岗。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和雕刻材料。
异名
低密(《纲目》),乌犀角(《
证治准绳》),香犀角(《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
动物形态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
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分布
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形与
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
无花果等为食。分布爪哇。
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
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
苏门答腊、
婆罗洲等地。以上几种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
犀性凶猛,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开枪射杀,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
药材
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
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
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
镑片呈灰白色,有
芝麻花点或短线纹。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主产印度、
尼泊尔、
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犀角除上述品种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种:
①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
黑犀或
白犀的角。
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五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
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首。底盘圆形,直径3~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细。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
镑片多弯曲。味稍浊。
化学成分
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肽类及
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
甾醇类等。犀角角蛋白的组成氨基酸中,
胱氨酸占8.7%,3种
碱性氨基酸:
组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其
分子数比值为1:5:12,因此它与羊毛、牛角等相似,主要属于
优角蛋白。
近来在医疗上常用价廉的
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进了对于两种角的成分研究。
关于两种角的成分比较,可参考水牛角条。
简单地说,两种角都含胆甾醇,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他甾醇、碱性肽类的组成氨基酸,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无之。
又犀角所含胍类较水牛角为少。
犀角煎液,执行
纸上电泳,在阳极侧有比
半胱氨酸略慢的
茚三酮阳性点两个,经
水解后,有半胱氨酸。
犀角用热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中含
丝氨酸,
甘氨酸等约20种酸。
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药理作用
①对心血管的影响犀角水煎剂对正常及衰弱的离体蟾蜍、兔心脏及蟾蜍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犀角对犬、
家兔的
血压先上升,后下降,然后持续上升,此种血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心脏和血管的综合作用。
对蟾蜍下肢灌流先表现短暂的收缩而后扩张。
②解热作用犀角与广角对
大肠杆菌发热之家兔无解热作用,
水牛角混悬剂及水牛角注射液对牛乳发热之家兔亦无明显解热作用。
③其他作用犀角及牛或羊角、猪蹄
爪甲煎剂对离体兔肠有兴奋作用。
④从离体
心脏、肠管、兔血压、解热、
血象、抑菌等实验的初步试验结果,有人认为牛羊角及猪蹄爪甲与犀角的作用基本相似。
另谓犀角以
生理盐水浸煮后,对离体蛙心在短暂的抑制后有兴奋作用(振幅增大,心率无明显改变);
家兔静脉注射后
血压上升,兔耳血管扩张,离体兔肠及子宫兴奋;对
大肠杆菌发热之家兔,静脉注射可使
体温降至正常;对兔眼有轻度
扩瞳作用;小鼠静脉注射30%0.5毫升可出现痉挛、呼吸不整、
眼球突出,5分钟内消失,以后呈睡眠状态达5~6小时。
炮制
犀角片:取犀角劈咸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
镑片,晒干。
犀角粉:取犀角锉粉,研成极细粉末。
②《
本草衍义》:犀角尖,以磨服为佳,若在汤散,则屑之。
性味
酸咸,寒。
②《别录》:酸咸,微寒,无毒。
归经
主治功效
治
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
谵妄,
斑疹,发黄,吐血,
衄血,下血,
痈疽肿毒。
④《
药性论》:辟中恶毒气,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
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
⑤《
食疗本草》:治
赤痢,研为末,和水服之;又主卒中恶心痛,诸饮食中毒及药毒、
热毒,筋骨中风,心风烦闷。又以水磨取汁与小儿服,治惊热。
⑥《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泪痰,解山瘴溪毒,
镇肝明目。
治中风失音,
热毒风,时气发狂。
⑦《纲目》:磨汁治吐血、
衄血、下血及
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磨汁或研末,3~6分;
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
宜忌
④《
本草经疏》:痘疮
气虚无太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选方
①治温热暑疫,痉厥昏狂,谵语发斑,
舌色干光,或
紫绛,或圆硬,或
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夹带
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内炽,
口糜咽腐,
目赤神烦:乌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真怀
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鲜者捣汁用尤良)各-斤,
粪清、
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香豉八两,
元参七两,花粉、
紫草各四两。
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可加入中黄四两研丸。(《
温热经纬》
神犀丹)
②治太阴
温病,
神昏谵语者:犀角尖二钱(冲磨),元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连乔心二钱,连心
麦冬三钱。水煎服。(《
温病条辨》
清宫汤)
③治伤寒
热毒内盛,身发赤斑:犀角(镑)、
麻黄(去根节)、石膏各一两,黄连(去须)三分,
山栀子仁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
犀角汤)
④治
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两,茵陈二两,黄芩一两,
栀子仁一两,川
升麻一两,川
芒硝二两。上药,捣筛为散。
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又
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犀角散)
⑤治
伤寒及
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
蓄血者,及
鼻衄、吐血不尽,内余
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
生地黄八两,
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犀角地黄汤)
⑥治吐血似鹅
鸭肝,昼夜不止:犀角二两(镑屑生用),
桔梗二两(生用)。上二味,捣罗为散。暖酒调下二
钱匕。(《
圣济总录》
生犀散)
⑦治下痢鲜血:犀角(屑)、
干地黄、地榆各二两。上三味,捣筛,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温服之。(《
古今录验方》)
⑧治小儿
疮疹,不
恶寒,但烦躁,
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半两,防风二两,黄芩半两。上为粗末。每服抄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奇效良方》
犀角散)
⑨治孩子
惊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钱匕,水二大合,服之。(《广利方》)
⑩治
小儿丹毒,遍身游走,风热烦躁昏愤:
牛蒡子(炒)、荆芥、防风、黄芩各一钱,犀角五钱,
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贴之,干则另换。(《
奇方类编》
犀角消毒饮)⑾治
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下食:犀角屑一两川
升麻一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
马牙硝半两,
黄柏(锉)半两,黄芩一两。上药捣筛为散,以水四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两沸,放温,徐徐含咽。(《圣惠方》
犀角煎)⑿治亦眼肿痛:犀角末半两,秦艽(去苗、土)二两,黄连(去须)、
滑石(碎)、马牙硝各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出油)半两。
上六味,捣研为末,和匀,以沙糖水一处入药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汤化洗之。
(《
圣济总录》
犀角膏)⒀治
瘭疽:饮犀角汁。(《千金方》)
名家论述
①《纲目》: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
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
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
②《
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
衄血、下血,
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
清热、
凉血解毒之功耳。
③《
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伤寒热毒闭表,烦热昏闷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搀入药中,取汗速如响应。
仲景云:如无犀角,以
升麻代之者,正以此两物俱入阳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
每致疑词,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热,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
倘中气虚弱,
脉细无神,及痘疮
血虚,
真阴不足等证;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当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补剂用之。
④《
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
衄血、大小便血,
犀角地黄汤为专药。
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
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
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犀角雕刻珍品多
犀牛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产于东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犀角十分珍贵,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最长可达30厘米;表面为深棕色,也有浅灰黄色;有较粗的直线纹,顶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窝。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犀角的记载。到商周时,已把犀牛视为“国之宝”,也把犀角称为“物之珍”。犀角中含
角质及
碳酸钙、
磷酸钙和酪氨钙等,是清热、解毒、定惊、止血、滋补的良药,因此,古人就用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达到疗病养身的效果。
在南北朝石刻壁画中,尤其是
宴饮图中,可以看到达官贵族高举犀角觚杯祝酒庆贺的场面。宋代文献中也时常有关于
犀角杯的记载,但很少见到实物。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皇宫贵族不仅要拥有高雅的瓷杯、精美的玉杯等,还别出心裁,将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中,于是,花样众多的犀角杯脱颖而出,且闻名于世。
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代政府的控制,犀角制成的饰物便成了等级尊卑的标志。因此,犀角雕刻未得到普遍的流传,也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而多由竹木牙雕艺人兼工。在文献记载中,只有明代雕刻家鲍天成为专治犀角的名匠。
由于犀角的品种不同,犀角的色泽、外形、大小也有显著的差别,但所有的犀角都有天生凹洼的特性,因此构成了适合于做成容器的特有条件,成为工艺大师雕刻作品时所需要的雏形。这些犀角经过他们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染色、抛光,便成为一件件色泽温润、雕刻精美、形制优雅的工艺精品。有的是利用“天沟”、“地冈”,就势把装饰作为构图融入到凹洼之处;还有的利用犀角本身的粗细材料,截取出不同的段落而随行布势;也有的是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质地、色泽等微小变化,做成各式杯、槎、佛等。
现藏天津博物馆的明代莲叶形
荷花口
犀角杯,就是一件典型的利用材料形状制成的完美艺术珍品。此杯通体黑棕色,杯体做成莲叶形,杯口为荷花状,敞口,杯身为交错环绕的12株荷莲,曲转流畅,枝叶、花苞的弯曲向背略有夸张,底足衬以
紫檀木座,堪称明代犀角杯中的精绝之作。由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喻为品格高尚的植物,是历代文人雅士和艺术家们热爱的题材,故
犀角器中颇多以莲花为题材的作品。天津市文物公司2001年春季竞买会上的犀角雕花瓣形《老者观书》杯,是明代犀角雕刻的又一件珍品。杯体形成莲花瓣形,花瓣中间坐一老人,手执书卷,周边刻有水纹浪花,造型别致,镂空精细,人物生动,极为精湛。它在改变犀角形状的制作手法上非常成功,突破了因材施艺的传统做法。
清代犀角雕刻的方式很多,有兽面纹、
几何纹、云水纹、
龙凤纹等,结构与形象的处理都体现了很强的传统风格。2007年北京举办的一场明清犀角雕刻专场拍卖,总计二十多件拍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眼球。其中一件清中期犀角雕刻螭龙葡萄杯(题图)创下了18.4万元的高价位。此杯雕作卷曲的葡萄叶状,内壁刻有叶筋和11只昆虫;螭龙探身入杯中,作窥视状;外壁满雕葡萄及枝叶,并伸延至底,用葡萄叶构成杯足。这件作品刀法纯熟,构思巧妙(在清代,葡萄寓意为“多子多福”),透露出时代气息。此场拍卖,将犀角工艺品收藏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