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乙,读音作yǐ(ㄧˇ)],中国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北京、山东、河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山西、四川、安徽、甘肃、广西、福建、台湾等地。乙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望出
襄阳、河南、
荥阳、平原。汉代有
乙瑛;又有乙世,
南郡太守;宋代有乙太度,
宁化知县;明代有乙瑄,成化进士。清代乙山研官至
两广总督。现代名人有乙晓光,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
历史发展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
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的缔造者
商汤,字天乙,号成汤。其后代子孙便取其字为姓氏,称乙氏。在成汤的后世支庶子孙按顺序排行,还有取顺序编号为姓氏者,长门称壹氏,简文为一氏。
该支乙氏、一氏同宗同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皆尊奉商汤为
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第三个渊源
源于春秋时
北狄。襄阳乙氏出自春秋时北狄。(《
通志·氏族略》)
第四个渊源
源于
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弗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魏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中有乙弗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
实施过程中,乙弗氏多改为
汉姓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乙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那娄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乙那娄氏部落,亦称壹那娄氏、一那娄氏。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在北魏孝文帝
元宏(拓拔·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一那娄氏多改为汉姓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一氏、乙氏。鲜卑族乙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名人辈出。据记载,乙氏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人是乙那娄·瑰,史称其为“
乙瑰”。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时期,乙瑰出任
镇南将军、
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又做过侍中、
征东将军、
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
西道都将。按史书记载:“瑰善骑射,手格猛兽。尚太武女上谷公主,除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从驾南征,都督前锋诸军事,勇冠三军。后进爵为王,又为西道都将。薨,年二十九,赠太尉公,谥曰恭。子乙乾归袭爵。”
在乙瑰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为荣,世代沿袭称乙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
源于
匈奴族,出自
西域古匈奴奚王属臣格斯齐宜,属于帝王
赐姓为氏。据史籍《
五代史》记载,在后唐时期,
后唐明宗李亶(公元927~933年在位)曾赐奚王副使格斯齐
宜姓乙,其后裔遂世代称乙氏。后在其后裔族人中,有因避难而改姓为谐音的一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商汤、乙瑰(乙那娄·瑰)、格斯齐宜。
各支始祖
乙 贯:老海州乙氏家族一世先太祖,生于元朝,万户侯位,参政食禄,为君为民,功绩累累。卒后葬于
江苏省
沭阳县湖东镇陆口村下湾庄,墓前有石门、石人,至今保存完好。是为海州乙氏之祖。
乙 瑄:字崇壁,海州人。清
嘉庆年间的《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先由进士改授
庶吉士,转吏部文选司主事,擢山西左参议,巡大同等处。他威德信孚,益励清操,西陲以宁。
迁徙分布
乙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列入百家姓前一五百位,在
台湾省则名列第六十六位。
今
北京市,
山东省、江苏省的
宿迁市、
连云港市海州区、
灌云县、、
扬州市,
天津市的
武清县,
黑龙江省,
湖南省的
永州市
东安县,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广东省、
云南省、台湾省等地,乙氏族人分布较多。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
戊寅,公元198年)分
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
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
湖北襄樊
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
襄樊市、
南漳县、宜城县、
当阳县、
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
三川郡。
西汉高祖二年(
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
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
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
洛水、
伊水下游,
双洎河、
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
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
孟津、
偃师、
巩义、
荥阳、原阳、
中牟、郑州、
新郑、
新密、临汝、
汝阳、
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
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
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襄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江苏海洲乙氏族谱,(现代)乙氏阖族重修,2000年计算机
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连云港市
海州区新坝镇乙氏宗祠。
字辈排行
安徽
淮北乙氏字辈:“万福从天继大化德志承光明守正本传家永长兴道广景星献青俊庆云祥凤鹤年恒久松柏延茂昌”。
山东
德州夏津乙氏字辈:“海震国世
三兴永传远 荣华兆美祥”。
乙氏一支字辈:“德国春立东”。
历史名人
乙瑛:公元前147年东汉官员。
桓帝时为鲁相。
元嘉三年(153)上奏朝廷,请为
孔子庙置百石
卒史一人,掌朝中礼品、
祭器及往返公文。诏准之日,乙瑛已满秩离去,后相名平者遵诏杂试,得孔和一人,除为百石卒史。后人为此事立碑记之,今碑仍在,简称《
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
孔和碑》,现存
曲阜孔庙。此碑为隶书,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是
汉碑中的精品。未书书人姓名。民国十五年《
高唐县志》谓:“乙瑛事迹除请百石卒史碑外无可考,对于本县无直接影响。然其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关心
先圣,裨补
儒教,其及于
人者非浅鲜,且其事列入他篇,举非所直,故以为德范之首。”
乙瑰:公元441年,魏世主时,做过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做过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死后赠太尉公,谥曰恭。
乙瑰之子乙乾归,袭父的爵位,年龄方十二岁,就为
侍御中散。后做过驸马都尉、侍中、
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征西道都将,又为中道都将。三十一岁死后,赠
左光禄大夫、
开府仪同,谥曰康。
乙瑰之子乙海,年少时就做过侍御史散、散骑侍郎。四十一岁死后,赠散骑常侍、卫将军、
济州刺史,谥曰孝。
乙瑰之子乙瑗,做过驸马都尉,济南太守。后又做过
司农少卿,
银青、
金紫、左、
右光禄大夫,
中军将军,
西兖州刺史。四十六岁战死。
乙瑰之子乙琛,做过解褐司空参军事。
东平、
济阴二郡太守,散骑常侍。
乙邦才:
弘光元年三月 (公元1646年)
史可法守卫扬州抵御清兵时,麾下有一副将名曰乙邦才,率部众拼死血战
扬州城,战至最后一人自刎而死。(见
明史二百七十二卷)扬州已找到乙氏后人,经调查,他们确系乙邦才的后人。他们是在扬州大战的前夕,被乙邦才安排出了城,方留下乙氏的血脉到今天。但乙邦才是系哪个乙氏后裔,尚无明晰。
乙弗绘:河南洛阳人,文帝皇后之兄也。文帝即位,位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中书监、魏昌
县公。又为
吏部尚书。
乙瑄:字崇壁,海州人。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先由进士改授庶吉士,转吏部文选司主事,擢山西左参议,巡大同等处,威德信孚,益励清操,西陲以宁。
乙贯:在现江苏省沭阳县湖东镇
杨跳村东侧,至今还保留一座古墓,占地半亩,古墓南侧有一石门,是湖东镇最古老的建筑。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古墓建于元朝,墓葬主人是湖东乙氏家族的一世先祖,名叫乙贯,距今七百余年。当时乙贯是万户侯位,在
盐城任职,参政食禄,为国为民,功绩累累。妻子乙
孙氏,受命诰封为“
太君夫人”,干家立业,勤劳贤惠,心地善良。乙贯年迈辞官,养身故里。他机谨度势,明察时情,避乱求安,抛离盐碱,建居下湾(现湖东镇陆口村),子孙瓜迭,蠡庆繁衍。现如今的陆口村下湾庄乙姓人口占据95%以上。乙贯二老卒后葬于下湾西边,当时在墓前建石门一座,还有四个石人把守(现存两个)。石门宽约1.5米,高约2米,由三块长形条石构建而立,上端横梁穿于两边石柱的孔眼里,历经700余年没有脱落下来。据传,解放前,这石门西侧柱子下沉,倾斜角度很大,随时都有可能倒地。解放后,这石门却慢慢
自行扶正了,向西南方向倾斜的角度变的很小。石门由于年代久远,日晒雨淋,锈迹斑斑,已看不清上面的字迹。据当地的村民传讲,古墓西侧王庄的王某家的稻田就在古墓旁,有一年夏天,王某在整地时,把古墓前的石人移动了位子。当天夜里,王某头痛脑热发高烧,浑身打颤嘴哆嗦。第二天,他叫家人赶快把石人搬回原地,并烧了纸钱祈祷一番。奇怪,王某的病当晚就好了。这虽是迷信,当地人却对古墓敬重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