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
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五个皇帝。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亲薄姬在秦末原为魏王魏豹妾。楚汉之争初期,魏豹附汉而叛汉,乃为汉将韩信曹参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成了俘虏,送入织室织布。后刘邦见她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岁余不得宠幸。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初,刘邦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管夫人赵子儿两位美人相伴,她们在一起谈笑当年与薄姬的约定。汉高祖听到后,问她们笑什么,两人将实情全部告诉了汉高祖。刘邦内心感到伤感,怜悯薄姬,当天就把薄姬召来并与她同房。薄姬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汉高祖说:“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在河南成皋生下儿子刘恒。自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刘邦。
初封代王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其后刘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母亲的悉心教导,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为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与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登基为帝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考虑到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评估了诸王和外戚势力后,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反而引起了疑心,属臣们也意见不同:代国郎中令张武等认为有诈,提议以有病不能前往为由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而中尉宋昌力排众议,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表明: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卜卦人马上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夏启延续夏禹那样。卦师向他解释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级。
于是,刘恒初步决定入京即位。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步步为营,深怕中计,丧命黄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到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宋昌到达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宋昌到高陵回报刘恒,于是刘恒行进到达渭桥,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太尉周勃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说:“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太尉周勃就跪着送上天子玉玺。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入代邸商量,期间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随后刘恒让刘兴居清理宫掖,确保万无一失,才住进了未央宫。选择良辰吉日,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文帝。
巩固皇位
汉文帝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方面主要是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从此,汉文帝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汉文帝很快也答应了。
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多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丞相职务。
再后来,派有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文帝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惧祸才束甲,决无谋反之心的实情。汉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这和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确实很宽容。
汉文帝巩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①掌握军队
军权是最大的权,汉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相关部门分别诛杀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
②封赏功臣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中央。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个月后,根据群臣的建议,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同月,立窦氏为皇后。
镇压叛乱
由于汉初大力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文帝的即位,使得刘氏宗室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位继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开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汉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土崩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贾谊献策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用激烈的方式实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构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宽俭待民
文帝以秦亡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苦对政权安定的意义。其性又节俭,故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因怜吏卒输送之劳而令列侯归于封国,不须留于长安奉朝请;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肉刑(包括黥刑劓刑刖刑),通过赦免而减死一等时,采用宫刑作为替代刑;又诏罢天下田租。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
汉文帝以作风俭朴、爱惜民力著称。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想修一个露台,但想到要花费百金,就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于是作罢。此外,他常穿绨衣,并命自己宠爱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上,帏帐不得绣花纹,给天下人做榜样。自己的陵墓霸陵都用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作为装饰。
后来,汉武帝曾问东方朔教化的办法,东方朔提到文帝身为天子,统治四海,却身穿黑色的粗衣,脚着生皮制成的鞋,用皮带系剑,以莞蒲为席,不治兵器,絮衣无饰,收集上书所用布囊,连缀成官中帷幕,以道德、仁义作为准则。因此全国节俭蔚然成风,教化大兴。不过后来刘向汉成帝指出此说荒诞无稽,因为未央前殿一直都很豪华,无须以书囊作帷幕。
病重去世
文帝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前157年7月4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月乙巳日(7月10日),葬于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西端)。
为政举措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造成这种贫困的状况,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农民遭受残酷剥削,淫侈之风日益严重,以及社会背本趋末的结果。这表明汉初一度缓和的社会矛盾,到刘恒即位时又逐渐趋于表面化。于是他开始大显身手,开始了他的治国之路。
政治
①司法改革
秦汉时期的黄老学一个主要特征是“守法而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法”是“无为”的界限,而无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废”,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轻易变更,要“循守成法”。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力,而不得犯法。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过渭桥,有人从桥下走出,使文帝乘车的马受惊而跑。廷尉张释之判处此人“罪金”(罚四两金)。文帝要求处死。张释之向皇帝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们轻易地改变法律,就会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样做才对。”文帝终究表示廷尉做得对。
黄老思想虽然吸收了法家的“执法”“守法”思想,但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场,对法家的“重刑轻罪”主张并不首肯。黄老思想不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这种思想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坚持除秦苛法。
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连坐法”。明令宣布:“废除一人犯罪,家人收为奴婢及各种株连的法律。”这是对旧传统的否定,对成法的改革。
②刑制改革
废除连坐法(首孥连坐法)。
文帝十三年(前169年)五月,废除肉刑,通过赦免而减死一等时,采用宫刑作为替代刑。(详见汉文帝刑制改革)。
恢复夷三族令。吕后曾废除了夷三族令,但是文帝时又恢复,即“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班固对汉文帝复行三族之诛,更改法制的做法不以为然,他指出“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于末流者乎?”。
③令列侯归国
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因当时列侯多居于长安,离封邑很远,吏卒供给输送甚为劳苦,而列侯亦无机会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于是下诏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职与诏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④废除过关用传制度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废除进出关要出示证件的法令。
⑤礼制改革
文帝十三年(前169年)鲁人公孙臣上书,称秦为水德,汉为土德,将有黄龙出现,应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但丞相张苍认为汉为水德,被文帝罢免。
文帝十五年(前171年),成纪出现所谓黄龙,正是土德之应,文帝乃拜公孙臣为博士,开始策划改正朔、易服色等事宜。翌年,赵人新垣平因善于望气而得到文帝信任,在其建议下建立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并亲自祭祀,同时让博士诸生摘取六经文句作《王制》,并讨论巡狩、封禅事宜。
文帝十七年(前163年),新垣平让人拿一个刻着“人主延寿”四字的玉杯,献给文帝。在新垣平的建议下,文帝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后来有人告发新垣平所称之神异都是在欺君,文帝就灭了他三族,从此懈怠于改正朔、易服色、祀神明等事务,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虽然依然保留,但都是遣官致祭,不再亲自前往。
经济
①减免租赋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当年的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
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免除了当年全部田租。这些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另一方面,对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更有利,助涨了他们兼并土地的贪欲,致使大量自耕农沦为租佃农民或依附农民,造成西汉中期及东汉中期以后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的局面。所以荀悦在《汉纪》中说:“官收百一之税,民输泰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文帝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耳。”对于汉文帝减免田租的做法,班固的《汉书》是把它作为一种仁政加以歌颂和记叙的。 而到了《汉纪》这里,荀悦却透过历史的表象与传统的认识,第一次触及了问题的实质。通过荀悦的分析我们得以明了,表面上政府要求百姓承担的赋税虽然有所减轻,但却允许广占田地的豪强随意征租,实际上朝廷不过在资助他们盘剥农民。
刘恒时期,算赋(人头税)由每人每年交120钱,减至每人每年交40钱。
②减轻徭役
文帝“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
③放弃铸币权
文帝五年(前175年)四月,废除盗铸钱令,允许私铸钱币,从而放弃了国家铸币权,实行铸币放任政策,但受到了贾谊等人的反对。贾谊主张垄断铸币权,但当时太中大夫邓通正受刘恒宠幸,刘恒想要邓通富贵,赐之铜山,使之铸钱,因而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于是,西汉出现了货币的不统一和铸币权的分散的局面,导致地方诸侯(如七国之乱的发动者吴王刘濞)开采铜山铸钱,进而在经济实力上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资格,极大地威胁了大一统的局面。
有观点认为,此举使朝廷处于“抱厝之积薪之下而寝之下,火未及燃”的危险境地,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的钱遍布天下,从而发生了以“清君侧”为名的七国之乱。如桑弘羊曾指出:“汉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吴王擅障海泽,邓通专西山……不反本何为?”
文帝的自由铸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剧了贫富差距。由于一般平民不具备铸钱能力,因而富人依靠铸钱越来越富,而穷人要取得货币又受制于富人,只能变得越来越穷困。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如唐人刘秩指出:“若许其铸钱,则贫者必不能为。臣贫者弥贫而服役于富室,富室乘之而益恣。”
④放弃盐铁官营
汉文帝时期,对盐、铁和铜的经营都采取了更放任的政策,《盐铁论·错币》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商人大贾、豪强地主甚至地方诸侯王往往占有山海,进行采矿铸币、冶铁和煮盐活动,其规模可达到“至千人”。社会风气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即到了汉文帝时的百姓类似于战国时期,大都放弃了农业而从事工商业。
⑤放弃山泽禁令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刘恒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此举一方面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与盐铁生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导致西汉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由此导致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农民生活穷困、而地主商人和王公贵族却骄奢淫逸,甚至出现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动摇了国家的根本,影响了国家的稳定。
⑥标价卖爵,允许罪犯买爵赎罪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太子家令晁错向刘恒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于是刘恒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
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是郡县也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
刘恒让罪犯买爵赎罪的措施,历来褒贬不一,如宋仁宗时期的朝臣认为,此举只能使“富人得赎,而贫者不能免”,并非良策。
⑦允许诸侯国不向朝廷纳贡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刘恒下诏,“令诸侯无人贡”,即令诸侯国无需向朝廷纳贡
军事
文帝在位期间,采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即位后,将军陈武等提议收取南越和朝鲜,文帝说:“朕能任衣冠,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原,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原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
对匈奴的国防政策亦是如此。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当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汉文帝,分析汉朝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各自的长短,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其主要内容为: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刘恒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这个策略。
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这些措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单一轮换屯戍的制度,既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又大大加强了抗击匈奴的防御力量;有利于休养和生息,使内地的社会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民族
文帝即位后,不仅内政复杂棘手,边事也十分严峻,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白登之围以来,汉廷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贵族的威胁,双方一直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对匈奴和亲。
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并进袭上郡(今陕西绥德地区),杀略汉民,威胁长安。双方虽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和亲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刘恒给予冒顿单于国书,说:“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表示从使者那里听说了冒顿单于“苦兵事”,于是送给冒顿单于绣袷绮衣、长襦、锦袍、比疏、黄金饬具带、黄金犀毗、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
同年(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其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刘恒便派遣宗室女子翁主出嫁老上单于,并让宦官中行说服侍翁主。中行说不想去,刘恒却强迫他去,于是中行说到达后便投降了匈奴单于。
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入北地郡,进占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彭阳(今甘肃镇原东南),烧毁回中宫(秦汉离宫,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前锋直抵雍城(今宝鸡凤翔)、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距长安仅200里,直接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中心。刘恒得报,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屯驻长安附近,防卫京师;又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遫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上郡、北地、陇西等处兵马车骑迎击匈奴。老上单于留在汉朝境内一个多月,汉军将其驱逐出塞就返回了,未能对匈奴兵有所斩杀。从此,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西汉王朝深以为患,不得不遣使者复与匈奴修好和亲。
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刘恒遣使“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表示每年都送给匈奴单于(高粱)、(大米)、金帛(黄金和丝绸)、绵絮等物,于是老上单于答应了恢复与西汉和亲之事。贾谊上疏说:“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无已也。以汉而岁致金絮缯彩,是入贡职于蛮夷也”。
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老上稽粥单于死,其子军臣立为单于,仍以中行说为亲信,积极准备攻汉。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军臣单于绝和亲之约,大举入侵汉朝,以6万骑兵,分两路,每路3万骑,分别侵入上郡及云中郡,杀略甚众。刘恒急忙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率军进驻飞狐(今山西上党附近);以原楚相苏意为将军,将兵入代地,进驻句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又派将军张武屯兵北地,同时,置三将军,命河内守周亚夫驻屯细柳,祝兹侯徐悍驻棘门,宗正刘礼驻霸上,保卫长安。此时,匈奴骑兵已进至代地句注边,烽火直通甘泉、长安。汉军经数月调动,方抵边境地区。匈奴见汉军加强了守备,遂退出塞外,汉军也罢兵撤警。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及岭南一带,聚居一种支族众多的越族,被统称为“百越”。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越人,因地处“之南”,被称为“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个郡。秦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行南海郡事的赵佗自立为王。
汉高祖时,赵佗接受“南越王“封号,从此“称臣奉汉约”,成为西汉王朝下的一个属国—南越国。吕后统治时期,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政策,赵佗即以兵戎相见,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文帝即位后,改变扼杀政策,采取安抚政策,向南越提供发展生产所需的铁器、农具、马牛羊等。并派人修葺赵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坟,置守邑,岁时祭祀。又撤掉进攻南越的军官,拜赵佗的兄弟做官。然后,遣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诚意的感召下,赵佗谢罪称臣,从而再次赢得了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到武帝时期,岭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已有较大发展。
汉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维持相安友好关系,以礼相待,兄弟相称,这对于加强中原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增进友谊,起了很好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汉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两汉
路温舒: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
贾捐之: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
许嘉:孝文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刘向:①文帝遵汉家基业初定、重承军旅之后,百姓新免于干戈之难,故文帝宜因修秦余政教,轻刑事少,与之休息,以俭约节欲自持,初开籍田,躬劝农耕桑,务民之本,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结,所谓治安之国也。其后匈奴数犯塞,侵扰边境,单于深入寇掠,贼害北地都尉,杀略吏民,系虏老弱,驱畜产,烧积聚,候骑至甘泉,烽火通长安,京师震动,无不忧懑。是时,大发兴材官骑士十余万军长安,帝遣丞相灌婴击匈奴,文帝自劳兵至太原、代郡,由是北边置屯待战,设备备胡,兵连不解,转输骆驿,费损虚耗,因以年岁谷不登,百姓饥乏,谷籴常至石五百,时不升一钱。②故若文帝之仁贤,不胜其善,世俗褒扬,言其德比成王,治几太平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于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
桓谭:“汉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汉初定,躬俭省约,以惠休百姓,救赡困乏,除肉刑,减律法,薄葬埋,损舆服,所谓达于养生送终之实者也。及始从代征时,谋议狐疑,能从宋昌之策,应声驰来。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与匈奴和亲。总撮纲纪,故遂褒增隆为太宗也。”
班固: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师下以德,农不共贡,罪不收帑,宫不新馆,陵不崇墓,我德如风,民应如草,国富刑清,登我汉道。
张纲:文、明二帝,德化尤盛。观其礼为,易循易见,但恭俭守节,约身尚德而已。中官常侍不过两人,近幸赏赐裁满数金,惜费重人,故家给人足。夷狄闻中国优富,任信道德,所以奸谋自消而和气感应。
魏晋
唐宋
明清
负面评价
两汉
唐代
清朝
近现代
亲属成员
轶事典故
代城祭父
传说刘恒生于军中,长大后不知道父亲是谁,长大后每天在代城东门外祭父。刘邦多次梦见一个小孩在祭祀自己,派使者到代,果然发现了刘恒,于是就将他立为代王。
传统节日
相传,刘恒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后来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宠爱邓通
邓通是深受汉文帝宠信和喜爱的佞臣。汉文帝时常进入邓通家游戏,然而邓通没有什么才能,只是靠他的身体以媚惑汉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叫一个看相的术士给邓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讳地对刘恒说:“邓大夫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文帝听后大不高兴,愤愤地对邓通说:“朕要想让你富,有何难哉?“说完即下了一道诏书,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邓通,并允许他铸钱,于是“邓氏钱”遍布天下,邓通从此富可敌国。
汉文帝宠幸邓通,动辄赏赐给邓通数以万金,而且前后达十几次。赏给邓通的钱,可以建上千座露台,与刘恒之前考虑民生而不建露台的事放在一起比较,汉文帝之前的节俭,简直有一种惺惺作态的作秀感。
刘恒曾得痈病(毒疮发作),其宠臣邓通经常为刘恒吮吸毒疮。汉文帝不开心,从容地问邓通说:“天下谁最爱我者乎?”邓通回答说:“宜莫如太子(刘启)。”于是,太子刘启来到文帝寝宫探病,汉文帝便让刘启帮自己吮吸毒疮,但刘启始终下不去嘴。后来听说邓通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便怨恨邓通。等到汉文帝驾崩,刘启即位,当即将邓通罢官归家,没收邓通所有家产。馆陶长公主只好私下赐邓通财物,然而刘启却让官吏立刻没收,还让邓通“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馆陶长公主只好借给邓通衣服穿。邓通被刘启剥夺地身无分文,最终饿死在其他人家中。
斥逐材臣
周勃与陈平一同拥立刘恒为帝,然而刘恒即位后,借口长安城中列侯太多,导致京师供应压力增大,暗示绛侯周勃带头离开京师,到自己的封地居住。离开京城,意味着远离最高权力,周勃一百个不愿意,但又无力反抗。
周勃回到绛县后,再次被打击,文帝将其下狱论罪,扣了一顶谋反的大帽子。周勃花了大钱疏通国舅薄昭,在薄太后面前求情才免罪出狱。当年那位将百万之军、杀诸吕定社稷的周大将军,不由得哀叹今日才知狱吏之贵。
周勃真有反心吗?肯定没有。薄太后就质问过汉文帝,他要想谋反,当初做太尉时早反了,为何要等到现在。后世史家解读绛侯系狱,大多归因于周勃是汉初军功集团首脑,汉文帝打击他乃是消解功臣集团的影响力。此说固然有理。但是打击功臣纵有千般理由,不至于这样刻薄。对此,桓谭评价道:“溺于俗议,斥逐材臣,又不胜私恩,使嬖妾慎夫人与皇后同席,以乱尊卑之伦,所通而蔽也。”
宠溺宦官
文帝时,有赵谈北宫伯子两名宦官,经常得到文帝的亲幸,然而两人的受宠程度都比不过邓通
宦官赵谈凭借汉文帝的多次宠幸,经常陷害忠臣袁盎袁盎很担心,便趁着赵谈与汉文帝同车外出时,俯伏车前说:“我听说与天子一同乘车的都是天下英豪。如今大汉虽然缺乏人才,陛下奈何只与刀锯之余(受过阉割者)共同乘车?”汉文帝笑着让赵谈下车,赵谈便哭着下车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同子参乘,袁丝(袁盎字)变色”。后世亦常引此典故,讽喻宦官身份之卑。
亲尝汤药
汉文帝时大臣袁盎曾提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后来这个故事成为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
灭族新垣平
汉文帝刘恒后期的“新垣平案”,是他执政二十多年的一个缺憾。新垣平是一名“望气”的术士,宣称在渭河北岸建庙,祭祀五帝,可重现周鼎。结果事与愿违,周鼎没有出现,反遇一场重大水灾。汉文帝刘恒大怒,逮捕并夷灭了新垣平三族,恢复了族刑。刘恒族诛新垣平,成为了政治论议中的坏典型。
夷三族令在吕后时期就已废除,但是文帝时又恢复,即“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班固对汉文帝复行三族之诛,更改法制的做法不以为然,他批评道:“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于末流者乎?”
迷信鬼神
刘恒执政的后半程,对鬼神越来越感兴趣。他召回贾谊,不问治国方略与民间疾苦,谈到三更半夜,只聊鬼神之事,还叹息“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著名诗句,除了为贾谊未被重用鸣不平外,也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为虚无缥缈之事而迷失方向。
唐人李义山一反过往对汉文帝的推崇,辛辣讽刺文帝向鬼神求安慰。其实这何尝不是文帝内心恐惧忧虑的反应呢?文帝也对皇族兄弟有过类似举动。文帝把幼弟淮南王刘长逼死,纵容儿子刘启打死吴王刘濞的太子,民间传言:“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文帝对此传言作出回应,他引用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等事件,引经据典看似有根有据,但怎么辨也抹不平骨肉相残的事实。
汉文帝虽有政治正确的面具,但那个面具只是一个壳子,内心的不安却无人照顾。夜深之际,孤独而阴沉的汉文帝,也不得不求助鬼神。
后世纪念
主词条:霸陵
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国外汉学家称为“东方金字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的江村大墓,霸陵在白鹿原原头的断崖上凿洞为玄宫,内部以石砌筑,并有排水系统,墓门、墓道、墓室以石片垒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计,后来排水系统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门后来被水冲开,墓室结构遭到破坏。霸陵最迟在西晋即遭盗掘,并在当时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
相关争议
杀妻灭子
刘恒入长安前夕,代王王后病死。刘恒登基即位之后,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具有吕氏血统的儿子,在短短三个月内依次病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晓时推测,代王后母子五人(或四人)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杀死的。这一切都可能与代王后的姓氏有关,她可能姓吕。
历史学博士代剑磊亦持有相同观点。他指出,刘恒登上帝位之际,代王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所患何病,已无从考察。但何以代王王后所生四子会在短短两月一起夭折,而其他姬妾所生四子却安然无恙?
吕雉死后,汉朝功臣对吕氏子弟残杀殆尽,未留活口。选谁当新帝,候选者母族、妻族的问题成为诸方讨论的焦点。关于代王后四子之死,是刘恒有意而为,还是意外而亡,代剑磊认为,代王王后出自吕氏,她所生4子所拥有吕氏血脉,刘恒为了不使功臣后裔忧患,所以权衡之下,刘恒选择用子嗣换取皇位稳固,以安功臣之心,彼此达成政治上的默契。
绝嗣惠帝
刘恒即位不久,派人分路诛杀汉惠帝刘盈还存活于世的各个儿子,于是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不疑及后少帝刘弘均被杀死于各自府邸中,汉惠帝刘盈至此绝后。刘恒对汉惠帝“斩草除根”,以巩固自身即位的合法性,足见其手段狠厉。
史料索引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1:4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