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
吴越方言文化区域
吴地的概念首先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以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为中心,最南界至钱塘江以北,最北界至苏北废黄河以南地区。
简介
吴地的概念首先源于春秋后期五霸之一的吴国,当时吴国的疆域大致以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为中心,最南界至钱塘江以北,最北界至苏北废黄河以南地区。
吴地最早专指苏州到南京一线(彼时上海还没有形成),此一代为吴的核心。春秋时代吴的范围为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江东地方,以苏州为核心。后来三国时期东吴建立,吴的概念由此建立。以南京中心。从周朝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古代扬州属吴语地区,南京曾是吴语代表大城市,彼时的金陵雅音,都是中国古代音韵的范本。五胡乱华之后,南京的音系开始改变,北方人逐渐移民于此。
吴国
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句吴。以姑苏(今苏州)为都城。
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帝国,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以建业(今南京)为都城。
吴国(902年-937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的帝国,后改为王国,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以江都(今扬州)为都城。
吴越国(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为临安钱氏。由钱镠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所建的王国,定都杭州。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吴方言区
吴方言又称吴语,虽然在所使用的地区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内部许多基本的语音要素、共享了许多基本语汇,吴语方言各自内部互通。
代表方言自古为苏州话,学术上研究以苏州话为标准。近代上海开埠以来,逐渐变成大城市,上海也变成了吴语地区的强势区域。但是由于上海人口流动性大,本土语言保留不足,第一人称的‘我’,已经被宁波话‘阿拉’取代。上海话,以苏南本土吴语为主,苏州话、宁波话、苏北话共同融合,形成上海话的雏形。
古代扬州属吴语地区,南京曾是吴语代表大城市,彼时的金陵雅音,都是中国古代音韵的范本。五胡乱华之后,南京的音系开始改变,北方人逐渐移民。虽说杭州老城仍然属于吴语区,但是杭州话音调同北方强调相似,只是词汇与浊音声母上仍保留吴语特征。南京、杭州的情况皆是因为做过国家都城或者行在的地方,北方人逐渐迁入,人口流动性大。
当今的吴语区范围基本为:江苏省南部南京市高淳区、溧水区,镇江市的丹阳市常州市,泰州市的靖江市,南通市崇川区南部、通州区海门区启东市如东县东南部、海安市东北部,无锡市,苏州市,盐城市大丰区小部等地;上海市;浙江省大部;安徽省南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广丰区广信区玉山县等;福建省西北角浦城县等。
吴语和古代的吴语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共同使用了“吴”这个汉字。
吴文化区
当今的吴文化区即吴语文化区(吴文化又称吴越文化),分布在苏南、上海、浙北、皖南局地、赣东北。
吴文化区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以及皖南的一些地区。但是这些城市如今的吴语保留逐渐变淡,有些地方只是保留了吴语的词汇和声调,发音或许已经逐渐普通话化。南京做过十代都城,南北人口流动,语言变化快,扬州曾经的“扬一益二”也是因为人口流动性强,而逐渐丧失吴语区的地位。古代南京话第一人称“x侬“就是这么来的。
杭州虽然属吴语区,但是由于做过都城,声调已经和北方音调相似,只是保留了吴语的发音而已。
古时的南京、扬州、滁州和镇江都属于“吴语文化区”的范畴,其传承的士族文化有浓烈的江南吴文化特色。此外吴文化传播的范围还可以明确至安徽南部的徽州黄山地区,这些地与苏南、浙北接壤,传统上习俗相近,出行多乘舟走水路,民居沿水而筑。明朝以来由于省域不按文化圈划分,苏、浙两地吴文化圈的人们对于吴地的认同态度有所不同,说到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苏州为东吴,常州中吴,浙江的吴文化圈则被称以“越”(越文化),实际上古吴国、古越国的习俗文化早已失传,流传下来的江南文化始于永嘉南渡,发展于隋唐,成型于南宋,而极盛于明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8 18:11
目录
概述
简介
吴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