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明朝大臣,内阁首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永乐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1414年3月16日),商辂生于父亲商仲瑄为官的
建德梅城。商辂未满周岁,母亲解氏便携商辂回到家乡淳安芝山生活,与其父商仲瑄异地分居。所以,早年对商辂的抚养与教育多是由解氏完成。解氏虽喜爱幼子,但并不溺爱,对商辂品行要求严苛,学习要求严谨。商辂虽小,但内敛懂事,听从母亲教诲。商辂自幼聪颖,六岁时母解氏授以《
孝经》《
论语》。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商仲瑄赴京
听选,十岁的商辂想随行,被其父以年纪尚幼拒绝,推说“待我做官之日,同你到任”。商辂愤愤而言:“你做官,我也做官。你到我任,我不到你任。”商父听后默然无语,私下对解氏说:“此子实有志气,可取。尔宜善视之。”
宣德三年(1428年),商辂出外就学,初入学堂,便能作文成理,对所授《
大学》《
中庸》《
孟子》《论语》四书,不仅能熟诵无错误遗漏,而且能通晓其意义。
三榜魁名
宣德九年(1434年),商辂赴杭州入
府学,始习科举业。
宣德十年(1435年),商辂在
乡试时考中了第一名,为浙江
解元。
正统元年(1436年),商辂参加会试,以他的才学,考取进士并不难,但此次会试考官
周叙坚信商辂有考取会元的实力,因不愿屈才,特将其考卷收起,致使商辂落第。此后,商辂在家自习科举业。
正统四年(1439年),商辂父亲去世,商辂因
丁忧未参加会试。
正统七年(1442年),商辂
春闱不第后,入国子监太学继续学习。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参加
会试,在担任主考官的翰林学士
钱习礼和侍讲学士
马愉的评定下,被择取为
会元。三月十五日,在奉天殿举行的
殿试中,商辂的
对策又受到明英宗的赞赏,遂被擢为第一甲第一名,荣获状元。赐冠服银带,授翰林院修撰,阶
承务郎。商辂于
会试、
殿试皆为第一名。终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间,在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的(
三元及第,指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只有商辂一人而已。
初入内阁
正统十二年(1447年)二月,商辂与
刘俨等十八人应诏进
东阁,“习
制诏,读
中秘书,时朝廷方拟择相,储其才。”一日经筵
侍班时,明英宗注意到了长相英俊奇伟的商辂,亲自把他选为展书官,并命学士
曹鼐挑一人与之对。不出一月,明英宗又下令商辂讲书。此后,商辂时常被明英宗召命侍直进讲。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
土木之变”爆发,明英宗被俘。值国势危疑,商辂与群臣具本,伏文华门恳请郕王即位,郕王推辞未敢应。随后,皇太后命郕王
朱祁钰总摄百官,并下旨商辂做御策,册立明英宗皇长子
朱见深为太子。在学士
陈循、
高谷的举荐之下,朱祁钰“令翰林院修撰商辂、
彭时入文渊阁,参预机务”。翰林院
侍讲徐有贞倡议迁都南京,商辂与兵部侍郎
于谦等持相同立场,极力反对南迁。并与文武同僚积极经略战守,制定诱敌反间之计,成功逼退进犯京师的瓦剌军。不久后,朱祁钰即位为帝,即明代宗,并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同年冬,商辂进升为翰林院
侍读。
建言献策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商辂等奉命前往
居庸关,迎接被
瓦剌释放的太上皇朱祁镇,并受太上皇朱祁镇之命写书进呈两宫及明代宗。随后,进升为
翰林院学士。
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明代宗有意废东宫朱见深,立子
朱见济为太子,商辂对此持保留态度,并提出异议,终未能阻止易储之事成为定局。五月,明代宗将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置东宫官属。商辂升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赐第南薰里。七月,锦衣卫指挥使
卢忠令校尉上奏诬告太上皇与少监
阮浪、内使王瑶图谋复位。明代宗震惊愤怒,下诏将两人逮入
诏狱,彻查此事。卢忠到占卜师同寅处占卜,同寅以大义责备他,并说:“这是大凶之兆,死都不足以赎罪。”卢忠听后大惊,假装疯颠,希望逃避惩罚。商辂及中官
王诚对明代宗说:“卢忠得的疯病,不足相信,不应听他胡说,伤害根本的伦理(指代宗和明英宗的兄弟情)。”明代宗怒意稍稍缓解。于是将卢忠一并下狱,以其他罪名定罪,降为事务官,命其立功赎罪。又杀了王瑶,将阮浪禁锢在狱中,没再追究此事。九月,为减轻部分地方州县因供给粮饷而增加夫役以及官多扰民的弊害,商辂上《减省官员疏》。十一月,因塞上肥美田地被权势豪门所侵夺,商辂上《边务疏》奏求核实后归还部队。十二月,开封、凤阳等地饥民流入济宁、临清一带,被官员驱逐。商辂担心民变,上《招抚流移疏》,建议将饥民招至京畿地区分予闲田,并由官府提供粮食、种子,使饥民不再生活无依。
景泰四年(1453年),商辂多次上疏举贤任能,经其推荐的
林聪、
姚夔、
王翱均得到提拔与重用。八月,商辂为京城社会治安问题,上《止盗疏》以求解决,得到执行。
景泰五年(1454年)五月,礼部郎中
章纶、监察御史
钟同因奏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太子朱见济已于景泰四年夭折),触怒明代宗而下锦衣卫,生命垂危。商辂建言力救,使二人得以免死。
景泰六年(1455年)八月,南京大理寺左少卿
廖庄因上言请明代宗岁时节日往南宫朝见太上皇,明代宗大怒,命锦衣卫捉拿杖八十,得商辂力救方性命无虞。
景泰七年(1456年)四月,给事中林聪因上言忤吏部尚书兼阁臣
王文意,王文授意御史弹劾使其下狱,欲坐林聪
大辟。商辂正色直言救之,事后不言此事。五月,《
寰宇通志》编成,明廷拟升商辂为兵部尚书,因得罪王文受阻,王文认为,“诸总裁皆止进兼官,商岂可独升?”商辂仍为兵部左侍郎,仅加兼
太常寺卿,众人愕然不满。
贬斥为民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危,群臣请求立东宫太子,明代宗不允。大臣们准备继续上奏,商辂执笔写道:“陛下是宣宗章皇帝(
明宣宗)的儿子,应当立章皇帝的子孙为继承人。”听到的人都很感动。因天色已晚,故而这封奏章没有及时上呈。这天夜间,大将
石亨等人已经迎接太上皇朱祁镇
复辟。
次日,明代宗时期的重臣王文、于谦被捕,明英宗召商辂与高谷进入便殿,温语安慰一番后,命他们起草复位诏书。石亨偷偷对商辂说,宽赦的文字不要写入另外的条款。商辂说:“这是旧制,我不敢改。”石亨等人不高兴了,便暗示言官弹劾商辂朋比为奸,将他投入狱中。商辂上书申诉说《复储疏》在
礼部中,可以复核,但明英宗不加理会。中官
兴安略微为商辂开脱,明英宗反倒更加恼怒。兴安说:“从前这些人提议南迁,不知道当时他们把陛下置于何地。”明英宗这才怒意渐消,于是将商辂贬斥为平民。但明英宗常常独自在念叨着:“商辂是朕亲自选取的人才,他曾与姚夔一起侍候东宫太子,”总不忍就这样将他弃而不用。但因为有人忌妒他,终明英宗
天顺一朝,商辂最终没再获任用。
复官治政
明宪宗即位后追念商辂,于
成化三年(1467年)二月,遣使驿召商辂来京,并恢复商辂兵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职务,召直内阁,参预机务。商辂上《谢恩乞恩疏》恳请辞去官职,明宪宗未予允准并说:“先帝(明英宗)已知你是冤枉的,你就不要推辞了。”商辂就职后,于六月上《政务疏》,向明宪宗提出勤奋学习、采纳谏言、防卫边疆、裁省冗官、设立社仓、崇敬先圣名号、广泛培养人才八项建议,均被明宪宗采纳。他在建议纳谏时,请求召回成化元年(1465年)以后因进言而被贬斥的人,
罗伦、
孔公恂等因此得以恢复官职。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明英宗皇后慈懿太后崩逝,因明宪宗生母周太后阻挠,一直不得
祔葬。商辂上《陵庙疏》,领文武百官文华门哭谏。经多番抗争,明宪宗与周太后才终于妥协。由于该年异常天象频现,地质灾害频发,商辂多次上《乞恩罢职疏》引咎自省,均未获允。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为九月,彗星出现,给事中董旻、御史
胡深等人弹劾不称职的大臣,都涉及商辂。御史林诚攻击商辂曾经参与明代宗更换太子,不宜任用,明宪宗不听,商辂因此请求辞职。明宪宗大怒,命当廷审问那些言官,想给他们加以重罚。商辂说:“臣曾经请求优待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臣反而责备他们,对公众舆论又怎么解释呢?”明宪宗转怒为喜,杖责董旻等人后将他们复职。十月,商辂进升为
兵部尚书,兼职如故。
成化五年(1469年)三月,商辂替“夺门”之后遭石亨一党诬陷的
萧鎡、
俞士悦、
项文曜等人伸雪冤案。明宪宗接纳建言,为上述人等平反复官。
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顺天、河北大水成灾,商辂上《赈恤疏》请求立即赈济京畿灾民。又以盗贼纷起,京城社会秩序不宁,商辂上《弭盗疏》,请求缉捕盗贼,安定社会。所上两疏所议事均获允准执行。十二月,商辂为明英宗复位后遭石亨等陷害的
陈循进言洗冤。后值仁寿太后的庄户与平民争田地,明宪宗欲将平民迁至塞外,商辂说:“天子以天下为家,还要什么皇庄?”此事遂罢。
成化七年(1471年)春,商辂举荐贤才,上《乞加讲官刘诩学士衔疏》。七月,商辂领群臣多次上疏,请立皇太子
朱祐极,明宪宗同意。十二月,因见彗星,文武大臣、科道各言时政缺失。商辂上《修德弭灾疏》,提出正心术、谨命令、亲接见、慎赏罚、纳谏诤、励官守、恤军民七条建议,希望明宪宗能除旧布新、力行新政。
成化九年(1473年)三月,商辂呈《拯救民困疏》,极言人民艰食,饿殍在目,乞省科敛,减力役。明宪宗纳其言,发户部施行。五月,商辂改户部尚书,兼职如故。
成化十一年(1475年)四月,商辂改兼
文渊阁大学士,实为首辅。同年,
乾清宫门发生火灾,工部请求到四川、湖广采集木材。商辂进言说应该稍微延缓一下,以保持警戒畏惧,明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子朱祐极于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后明宪宗因继承人的事而忧虑。纪妃生有皇子(即后来的明孝宗
朱祐樘),已经六岁,左右侍从畏惧
万贵妃,没有人敢进言。直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才被报告给明宪宗。明宪宗非常高兴,想向朝臣宣告,派遣中官到内阁告诉自己的意图。商辂请求诏礼部拟定上报皇子的名字,于是朝臣相互祝贺,明宪宗于是命令皇子出宫会见朝廷大臣。过了几日,明宪宗又御临文华殿,令皇子侍奉,召见商辂及众内阁大臣。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应当立即立为太子,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明宪宗点头同意。同年十一月,皇子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
当初,明宪宗召见皇子留在宫中,而纪妃仍然居住在西内。商辂怕有其他祸患,又不好明说,与同僚上书说:“皇子聪明机灵,关系到太子的确立。委重任让贵妃保护,她对太子的宠爱超过对自己的儿子。但朝廷外的人议论说皇子的母亲因病另外居住,长时间不能相见。应当迁移到临近的地方,使母子朝夕相处,而皇子任由贵妃抚育,国家就非常幸运了。”纪妃于是迁居至
永寿宫。过了一个月,纪妃病重,商辂说:“纪妃如有不幸,葬礼应该优厚隆重。”并请求
司礼监侍奉皇子,到纪妃住所探视,并制作葬服准备行李之用。明宪宗都表示同意。
此间明廷发生另一件大事便是恢复郕王
徽号。亦由商辂先行提请复郕王位号,文华殿廷议时,“辂极言王有社稷功”,言辞恳切,遂使明宪宗下定决心,恢复郕王皇帝号,谥“恭仁康定景皇帝”。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进商辂
太子少保,改
吏部尚书,兼职如故。七月,京城有
黑眚伤人,商辂顺势上《修德弭灾疏》条陈八事:为番僧国师法王,不要滥赐印章;四方日常的贡奉之外,不要接受玩赏的物品;允许众臣直言进谏;分别派遣刑部使者审查囚犯案卷,减少冤假错案;停止不急需的修建项目;充实三边军队的储备;守卫沿边的关隘;设置云南巡抚。明宪宗下发赞扬嘉奖的诏书奖励他,采纳了他的意见。八月,明宪宗沉迷
斋醮,在宫北修建玉皇阁。商辂上《灾异疏》,规劝明宪宗暂停内廷斋醮,其余修斋皆按旧例施行。
致仕归乡
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商辂进
谨身殿大学士。五月,中官
汪直监督西厂时,“数兴大狱”。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说:“陛下委托汪直听讼断狱,汪直又把韦英这类小人当做耳目。都自称奉密旨,可以专断刑杀,擅自作威作福,残害虐待好人。陛下如果认为揭发坏事禁止扰乱,按法律不得不如此,那么在前几年,为何安定无事。况且
曹钦的变乱,是由
逯杲打探事情激发而成,可以作为鉴戒。自从汪直掌权,士大夫不安心于他们的职守,商人不安心于经商,老百姓不安心于生产,如不赶快除去,天下安危就不可知了。”明宪宗怒道:“任用一个太监,怎么竟危及到天下,是谁主使的这个奏折?”命太监
怀恩传旨,责备十分严厉。商辂严肃地说:“朝廷大臣无大小之分,有罪都请下旨逮捕追问。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大同、宣府是边城的要地,守备片刻不能缺,汪直一天拘捕数人。南京是祖宗的根本之地,留守大臣遭汪直擅自收捕。各位近臣侍奉在皇帝左右,汪直动辄更换。汪直不除去,天下怎能没有安危?”阁臣万安、刘珝、
刘吉也在一起对答,依据大义,慷慨激昂,怀恩等屈服。商辂看着同僚道谢说:“诸公都为国家这样做,我又有什么担心的呢。”正值九卿
项忠等人也弹劾汪直,于是当日明宪宗就罢免汪直在西厂的职务。汪直虽然不再管理西厂事务,却还是像原来那样受到宠幸。他诬陷商辂曾收受指挥使杨晔的贿赂,想洗脱自己的罪行。商辂心中不安,而御史
戴缙又歌颂汪直的功劳,请求重开西厂,商辂于是坚持要求
致仕。明宪宗同意,下诏加商辂为
少保,命令用
驿车送他回家。商辂离开后,士大夫们更俯首听命于汪直,没有人敢与他对抗了。
居家去世
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486年8月17日),商辂在居家十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讣闻传至京城,明宪宗深感痛惜,
辍朝一日以示悼念,追赠
特进荣禄大夫、
太傅,
谥号“文毅”。又四次派官员
谕祭,命有司为其营造坟墓。商辂死后,葬祭悉从令典,逝后第二年(1487年)二月初十,宰辅
万安受明宪宗派遣,抵达淳安县文源芝山村商府祭奠;六月十六日,墓穴下葬。
主要影响
商辂历仕明英宗、代宗、明宪宗三朝,一直孜孜奉国,精诚辅政,是明代中期较有作为的内阁辅臣。为解决明代中期的社会、政治问题,他不断劝谏皇帝革除弊政、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边疆、维护礼制,其多数建议得到采纳并取得实效,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明代中期的下滑趋势。其主要举措如下:
力主抗战
“土木之变”后,瓦剌挟明英宗为奇货频频骚扰,边关接连报警,而北京守备空虚,两相对比,力量殊悬。以明朝当时的危急形势,如果处置不当,很有可能重蹈北宋的覆辙。据守京师的郕王召大臣朝议战守,一些官员认为明廷已现群龙无首之势,故不必再镇守此处,倡议南迁。如徐有贞散布鼓吹天命,惑乱人心的言论。值此关键时刻,商辂作为主战派的重要成员则疏言认为,此时绝不可动摇军心、臣心,定要镇守京城,不可南迁,但要注意遏制南方蛮夷与少数民族可能的趁火打劫。对于主张南迀之人,商辂“唾面斥之”。加之于谦也上疏抗言,并得到陈循、
王直等人支持,最终明廷降旨,如有敢言迁都者,诛之。确定朝廷之所在和力主备战,是决定政局走向及解决后续一切问题的基础。
也先利用明英宗要挟明朝的企图终因郕王即位而落空。于是,转而在讲和的条件中增加了为明英宗正位的要求。十月,也先以送还太上皇为名,入寇紫荆关,长驱进逼京师。在内商辂和于谦等文武元僚,经略战守,设策拒敌。如焚毁京畿仓粮,使敌野掠无获;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商辂上疏建言宣府、辽东,令总兵官
杨洪、
曹义各选劲骑,刻期以援,与京军配合,内外夹击。在外协助于谦操练军马,整伤器械,为战守之具。此外,商骆还使人张榜敌营,悬购也先首级,以扰敌制胜。上述措施及时、详备,有力地配合了于谦指挥的战斗,为捍卫京师起了重要作用。
边防除弊
明中期军备松驰,边防虚弱,经过土木堡一战暴露无遗。边防贫弱的弊端与朝庭设置镇守太监有直接关系。《明史·职官志三》载“凡各省各镇无不有镇守太监”。所谓镇守,名义上是监视边防军事,充当统治者耳目,实则包揽边防大小一切军政事务,牵制守将,任意胡为。景泰二年四月,经过一番细致查访,商辂摸清了镇守太监等势豪任边地的所作所为。如侵盗官库,克扣军晌,私役兵丁,坐吃空额,霸占民田等种种弊端,他疏呈明代宗,一针见血指出边防积弊,是“朝庭失于姑息,安于回循”的结果,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
山西独石、马营、龙门等八城,曾遭也先入侵,一度失守残毁,流亡士卒相当一部分竟被监军、管带等带居京城,充当私役,商辂希望朝廷“逐一查究”。
霸占军民田产是边地又一实质性问题。权贵将边地各城堡膏腴田地占作己有,每岁役使军夫耕作,盘剥食利,致使军民失业,衣食无由足给,边境益愈虚空。商辂请求朝廷派出得力官员,将边地“势要之家占种田地尽数分派于附近军民为业。”这对于边地军民立根安业,发展生产,巩固边防,减轻农民养兵运粮的负担,都具有积极作用。
伏阙哭谏
明英宗复辟后,面对的棘手问题便是钱皇后无出,只有周氏育有皇子,庶子名分难定。按制当废钱后而立周氏,但明英宗与钱后夫妻感情深厚,加之其美德令名,明英宗并无意废后。为了保护钱后,明英宗在临终之前留下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驾崩。群臣议上两宫尊号,按照礼制,两宫并尊。成化元年(1465年),封钱氏为慈懿皇太后。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慈懿太后崩,周太后希望为钱后另择墓地安葬,日后自己独自祔葬裕陵,由此引发议礼问题。
慈懿太后去世后,商辂等人上奏,提议遵循明英宗遗旨,“梓宫当合葬裕陵,主祔庙,故制也,有何议”,但太监夏时在周太后授意下,公开叫嚣“慈懿无子,且有疾,不宜入山陵,只宜别葬”,且拒绝一帝祔葬二后的提议。商辂坚持以理据争,再上《陵庙疏》。通篇奏疏言辞恳切,逻辑严密,在情在理,并得到群臣纷纷声援,明宪宗看完奏疏,心中有所犹豫,但在周太后的威逼利诱之下,明宪宗选择站在母亲一方,仍令礼部会文武群臣“其议别卜”,并以不临朝议事的方式进行躲避。朝臣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彭时、商辂的支持之下,由礼部尚书姚夔出面召集在廷文武大臣、翰林院、科道等九十九名官员,集议慈懿太后丧葬的陵庙礼制,众大臣一致通过决议并上奏明宪宗,指明一帝祔葬二后,慈懿太后居左,皇太后居右,既遵守了明英宗遗愿,皇太后千秋后也有安置,皇帝不失孝心,此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明宪宗给予的批复是:同意慈懿太后葬于裕陵旁的风水之地。这样的结果朝臣当然不能接受,纷纷上奏,希望能用集体的压力使明宪宗妥协。这些抗章极谏的行动都得到了彭时、商辂等阁臣的大力支持。在频频上疏仍不能使明宪宗一改初衷的情势下,经彭时、商辂策划,姚夔带领,包括内阁、五府、六部、九卿、詹事院、翰林院、科道在内近两百名官员跪伏文华门外,
伏阙请愿,哭声震天,这是明朝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官员请愿活动。明宪宗传旨令众人退下,但群臣执意要跪到明宪宗下令帝后合葬为止,期间,商辂、
刘定之等大臣上疏再次铮谏,明宪宗亦深受感动。大臣们从巳时跪至申时,明宪宗恳请太后顺从人心,周太后见己犯众怒,明宪宗又已转向,被迫妥协。最终,慈懿太后被葬于裕陵左侧,上尊号为“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商辂坚持按礼制行事,上疏劝谏得到群臣的声援,又率领群臣哭谏于文华门,为圆满解决此事起了重要作用。此次事件不仅引起了明朝祔葬制度的重大变化,开始了一帝祔葬二后之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以后群臣对皇权不当行为抗争请愿活动的开端,为正德年间武宗南巡时群臣“哭谏”和嘉靖大礼议时的左顺门事件所效仿,影响深远。
禁抑皇庄
明初在土地问题上,朱元璋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下令把北方各城市荒闲土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规定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一带额外开垦的荒地,可听其自主,“永不
起科。”到正统年间,不但开垦荒地永不征税的规定遭到破坏,王公权贵还公开侵占官民田地。明宪宗变本加厉,他刚即位就把没收的田产充作官中庄田,“皇庄之名自此始。”上行下效,乞田成风。皇亲国戚,豪强中贵更有恃无恐,渐从京畿之地蔓延扩张到各州县,皇庄成为明中叶以后严重的社会问题。
皇庄照例由太监掌握。太监除帮助主子管理庄田外,还仗势侵占民田,从中渔利。成化六年(1470年)春,周太后的管庄内官在苏州强夺民田,激起民变。众民被逼无路,他们声称“无地亦死,杀内官亦死。”纷纷手执器械逐打内官。周太后勃然大怒,滥施淫威,欲把起事苏民八十余家尽数徙充边地。司礼太监将本发下阁议,想例行通过。太后之意其时明宪宗也退让三分。
廷议中商辂凛然正色道“自古及今,未有冻馁的太后。天子以天下为家,何以庄为?只有内官侵占民地,未有百姓敢侵占官地者。”一语甫出,震惊四座,阁议未能通过。明宪宗被迫收回成意,苏地众民遂免涉边之苦。
权贵势要除广置庄田外,还霸占草场。商辂指出这种“国公科敛,弊出百端”的行径,使“军民穷困日甚一日。”他关心民间疾苦,面呈明宪宗“清理三营草场,使军民便于放牧,减退势家庄田,使百姓便于耕种。”请求都察院严行禁治。
罢革西厂
明朝特务机构有东厂,锦衣卫和西厂。其中西厂权势最大,西厂的魁首便是汪直。汪直飞扬跋扈,全仗明宪宗撑腰。商辂提出强烈抗议,具数汪直罪责,并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五月,上了著名的“罢革西厂疏”,并得到兵部尚书项忠等人的大力支持。明宪宗见群情激愤,难以孤行,极不情愿地罢了西厂,放汪直仍回御马监,韦瑛调戍边卫。
历史评价
明·
马文升:杨文贞(
杨士奇)、李文达(
李贤)尚不及文毅(商辂)。他不论,此有深指在。
明·
尹直:惟公丰仪山立,襟度渊澄,词气温徐。平居敬慎不懈,接人恭逊。早擅三元,旋登内阁。以经济为己任,以荐贤为己首务,间论古今治乱,事机得失贤否。亹亹不倦,文牍盈案,裁决如流。中遭诬间,夷然不校。权奸既败,事白复起,倚毘益切,建白良多,虽一时佥壬倾之,举无能为。卒之身退名完,德业着于当时,风声耸于后世。视古名相硕辅,如勃之厚重、崇之应变、旦之沉静,亦何忝哉。(《少保商文毅公墓志铭》)
明·
朱见深:少保兼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商辂,性资刚直,操履端方,三榜魁名,四海仰其文学,两朝内阁庶政,资以经纶。
明·
廖道南:①予以阏逢敦犠,发练浦,泛清溪,舣棹桐江,眺望文毅之庐,万峰回合,千岩蜿蜒,意其为间气所钟也。及读国史,乃见其诸疏侃侃有大节。于乎!宋之王旦、王曾、宋庠俱以三魁致位宰辅,若文毅者,视古先哲何如耶?②三魁华名,士林所称。三孤崇秩,官箴所评。德不孚名,奚名之荣。勋不孚秩,奚秩之尊。允也文毅,大节峥嵘。龙山岋嶫,桐江渟潆。谁其荐之,明德惟馨。(《
殿阁词林记》卷二)
明·
项笃寿:彭文宪公(彭时)与商文毅公,皆以科名致位宰辅,诸所论建,切中时弊,概见施行,勋名、行谊相伯仲矣。易储一事,商公不能以死争之,不可则止之,义宁无媿乎。(《
今献备遗》)
明·
袁帙:商公以三元超致宰辅。己巳之秋,颇著劳勋。及再起,多所匡益。惟易储一事,世多议之。要之当以死争,岂以进退为念哉!故孔子论大臣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况乎元良万国治本,以密勿之臣,坐视其易而不能救,又不能去,固不得辞其责矣。(《皇明献实》)
明·
王世贞:夫以杨文贞、李文达、商文毅、刘文靖、杨文忠(
杨廷和)之贤于辅,而不得从(配享)。
明·
张元忭:辂体貌修伟,风神雅秀。文章典实,不事华藻。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登第甫六年,即入内阁,预机务,侪辈多有异议,而辂处之自如。尤与钱溥不相能,溥至为秃妇传讥之,亦不与之较。其再起也,黎淳以景泰中易储事专归咎于辂,上章攻之,辂待之无异平时。君子谓其有大臣之量云。(《馆阁漫录》卷六)
明·
屠隆:商文毅辂、彭文宪时、刘文靖健(
刘健)、谢文正迁(
谢迁)、杨文懿守陈(
杨守陈)、王文恪鏊(
王鏊)、吴文定宽(
吴宽),风骨峻整,德器渊涵。才不露锋颖,功不计岁月。外示凝然,中怀凛然。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有古大臣之风焉。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矣。(《屠隆集·鸿苞卷·十一》)
明末清初·
查继佐:科名品望,禄位经济,商素庵居明绝……(马文升)岂以其无择君之嫌乎?然则文毅得安、吉而此举克济,否及矣。或其义能夺安、吉使勿二。则文毅之权,用为不可及哉。(《
罪惟录》)
明末清初·
林时对: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然吾浙实多名臣硕彦,相业则有余姚谢文正迁(谢迁)、淳安商文毅辂(商辂)、永嘉张文忠孚敬(
张璁)。(《
荷牐丛谈》卷二)
清·
张廷玉:①彭时、商辂侃侃守义,尽忠献纳,粹然一出于正。其于慈懿典礼,非所谓善成君德者欤?辂科名与宋王曾、宋庠埒,德望亦无愧焉。②有明贤宰辅,自
三杨外,前有彭(时)、商(辂),后称刘(健)、谢(迁)。(《明史》)
清·
夏燮:成化初阁臣,自李贤以下,其可称者,彭时、商辂而已。(《
明通鉴》卷三十一)
轶事典故
对对联
商辂13岁时和先生对句。私塾先生出上联:
岭上古松,仰着龙头望月。
商辂瞥见窗外园景,灵机一动,随即吟下联:
园中新竹,钻出凤尾朝天。
先生抚须微笑,赞道:“勤奋读书,必成大器。”
勤奋用功
商辂少时,劈来松明点燃照明,“俯而读,仰而思”,直至深夜,不知疲倦。先是在沙盘里练字。后来把烟灰兑水调匀,用来练毛笔字。
和而有执
大臣
钱溥曾经因未能升迁官职,作《秃妇传》来讥讽商辂;
高瑶请求恢复朱祁钰的王位,
黎淳上疏驳斥,极力诋毁商辂。商辂都不与他们计较,对他们还是像平常那样。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赠送的金钱礼物非常丰厚。商辂竭力推辞,使者告诉他贵妃的意图。商辂说:“不是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贵妃不高兴了,商辂最终也不顾及。他平和而有操守就像这样。
不敢妄杀
商辂致仕后,
刘吉前去探望。刘吉见他子孙众多,感叹说:“我与您共事多年,未曾见您笔下妄杀一人,上天回报您如此礼厚,实是应该的。”商辂谦逊说:“只是不敢让朝廷妄杀一人而已。”
寻穴下葬
据说,商辂辞官回到老家淳安后,闭门谢客,潜心研究佛学。当时商辂的大儿子已经夭折;二儿子良臣考取进士第九十六名,在朝中任侍读,身体也非常之差;三儿子良辅是一个秀才。怎么把商家官位一代代传下去,为此商辂绞尽脑汁,他想到了风水,于是到徽州寻访到了一位很有名望的风水先生,供在家里,到处寻访龙穴。因为商氏家族定居淳安已有十二世之久,几十里范围内所有的风水佳地都有了祖塚,商辂就带着家人和风水先生登上了淳安与寿昌交界的千里岗,沿岗而上,一路欣赏美景,一路察看风水,一直走到绿荷塘最高处的山脊。风水先生往绿荷塘一侧一指,对商辂说,真龙千里迢迢发迹数百里到此结为一穴,此龙穴像一朵盛开的荷花,此地便是荷花穴。穴前峰峦矗立,叠嶂层层,重水环抱。这里集山川之灵秀,汇天地之精华,若商大人百年之后葬于此地,必有精英造化。
商辂一行便顺岗而下,来到荷花穴中,仔细查看,觉得此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确是不错的风水佳地。于是就来到绿荷塘底左侧洪佳山村小住,托人将这块墓地买了下来,做了一个大墓,共有七个墓室,外道有碑坊耸立,两旁有石狮守候。商辂为官正直,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怕死后有人毁墓,像这样的墓,他一共做了十二座,据说在寿昌县境内就有三座。
商辂七十三岁寿终正寝,其儿良辅按生前嘱托,用十二副棺材在商氏祠堂一字排开。出殡前将抬棺材的人的服饰换成一色,把十二副棺材抬起来转了几圈后才分别抬往各个墓地。商辂有个大女儿非常聪明,很有心机,她在商辂入殓的时候,在棺材盖上插入了一支绣花针,所以她知道父亲真正葬在绿荷塘。
人际关系
(以上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商辂参与编修《
寰宇通志》《续资治通鉴纲目》,并有《
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麈》等著作。
后世纪念
墓址
商辂的墓葬至今不明,据《商辂年谱》记载:“(成化二十三年)六月十六日,甲申窀穸(墓穴)奄临(下葬)”,没有说明具体的下葬地址。一说葬于淳安县文源芝山村,一说葬于建德市寿昌镇绿荷塘三元坞,相传有“三十六”疑冢之说,待考证。
牌坊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严州知府
黄澍以郡人商辂乡试、会试、廷试俱登首选,在府前正街宣威桥上建三元牌坊,以示表彰之意。
因为商辂的功绩,明宪宗下旨在商辂家乡所在地严州府城建立“三元”石牌坊, 以之旌表。因商辂功名赫赫,在浙江建有三处“三元坊”,一处即在严州府治梅城, 人们叫“落元里”,大部毁于抗战期间。2019年春,梅城复建“三元坊”古牌坊。一处在杭州,即商辂参加乡试时居住过的凌椒巷巷口,后将巷子改称三元坊巷。1929年,因所处地段道路拓建,将其拆除。只剩下一块“三元坊”石额,嵌在元福里一座亭子的下面。还有一处在商辂故乡淳安县,牌名“三元宰相”。其实,在省外,尚有两处三元坊:一处是在北京,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一处是在江苏武进, 也是旌表商辂的。
纪念馆
商辂文化陈列展示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大千古街南侧,南接后坑大桥,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4平方米,建筑高度25.34米,总投资360万,展馆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3名。该馆一层为商辂文化展厅,建筑面积740平方米,主要展示商辂生平事迹、古代科举制度以及商辂相关诗词书画、文物展示等;二层展示现代里商的发展状况、风景名胜和未来发展方向、文创产品馆等;上层为主体三元阁,形式采用三层仿古楼阁建筑。
史料索引
《少保商文毅公墓志铭》
文学形象
《
商辂三元记》(又名《
断机记》)是明代中期以来剧坛上长期上演的一部剧作,剧叙商辂之父商霖在拜望岳丈时,见到了未婚妻秦雪梅,回家后一病不起。父母情急之下,命家中养女爱玉许身于商霖作为妾室,不意商霖终因相思成疾,命丧黄泉。秦雪梅前来吊孝,得知爱玉怀有身孕,决意留在商家。她含辛茹苦奉养公婆,督责商辂刻苦攻读,最终商辂连中三元,荣耀一门。在现代地方戏中,这个剧目的名称基本都叫《
秦雪梅》《秦雪梅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