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
市场经济各种因素与国际收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是指市场经济各种因素与国际收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国际收支失衡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经济变量的变化,后者又反过来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缩小的趋势。
概况
中国目前概况
中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管理体制,调节国际收支,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在日前召开的2005年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2008年中国外汇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简化手续,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此外,中国还将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监测管理,防范对外金融风险;加大外汇领域反洗钱力度,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资本净流入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初步估算,2007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约7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5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约1120亿美元,增长1倍多。错误和遗漏项下的净流入约200亿美元。2001年以来国际收支顺差以资本净流入为主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可能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格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趋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2年以后,随着本外币利差和人民币预期的转变,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由前些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04年约为570亿美元,成为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主要包括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和关联企业境外垫付货款等,通常有一定的贸易和投资背景,但往往以逐利为主要目的,因此波动性较大,存在大进大出的风险。外汇管理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利用外资质量的提高,支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首先,要转变管理思路,实行平衡管理。改变过去歧视性和不对称的政策框架,实现外贸进出口、资本流入流出、内资机构与外资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等待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律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促进涉外经济发展。进一步理顺外汇供求关系,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再次,要强化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服务意识和功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简化手续,为涉外企业、机构、个人合法的涉外经济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充分发挥外汇管理部门的市场监督职能;进一步整顿外汇市场秩序,加快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配合其他兄弟部门加快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有关政策的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作为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研究建立该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还指出,要研究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管理体制。这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化金融外汇体制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开放条件下内部经济失衡的外在反映,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内部经济失衡。因此,在宏观调控目标中,国际收支平衡不是次要的外在的一个方面,而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局部的、地区的或单个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应当有全面、长远的打算和多个领域的协调配合。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外汇管制的有效性越来越弱,成本和代价却越来越高。在年国际收支规模达到上万亿美元的情况下,境内机构和个人自然会根据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价格方面一个百分点的变化就可能引起上百亿美元跨境资金流向的转变。我们要想在不影响正常对外经贸和人员往来的前提下,运用行政手段对这类资金流向实行有效的调节,几乎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调节国际收支应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法律的手段,尤其是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行政干预只能逐渐转为辅助性手段。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还要从体制上消除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隐患。外汇管理形成了“宽进严出”、“内紧外松”、“重公轻私”的格局。随着外汇资源逐渐从十分稀缺转为相对过剩,这些政策框架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管理部门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
表现
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书籍
金本位制
1、在金本位制下,存在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黄金的国际流动,导致该国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这会改变各国的物价水平和商品国际竞争能力,并最终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国际收支逆(顺)差→黄金外(内)流→货币供应量减少(增加)→商品国内价格下降(上升)→出(进)口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影响国民收入,并通过进口的变化促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收入调节机制:逆(顺)差→国内生产下降(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增加)→社会总需求减少(增加)→进口支付减少(增加)→逆(顺)差得到改善。第二、国际收支货币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引起利率和价格的变化,从而促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货币调节机制:逆(顺)差→外币支出增加(减少)→储备减少(增加)→进口减少(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
浮动汇率制
3、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即国际收支差额会引起汇率的变化,并通过后者调节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逆(顺)差→对外汇需求增加(下降)→外币升(跌)本币跌(升)→进口(出口)产品贵→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逆(顺)差得到纠正。
局限性
1、在
现实生活中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影响其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发挥。
2、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见效较慢。
3、市场调节机制无力解决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国际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
4、在市场调节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国民收入、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等变量的变化可能给一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5、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积极调节国际收支,这有时使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受到限制。
政策措施
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或临时性向外借款来改变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政府进行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改变税率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再贴现率、调整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影响总需求。
汇率政策
它指政府通过影响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可以对本国货币法定贬值法定升值,即通过改变本币金平价来调整汇率。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也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通过增加或减少外汇储备,使汇率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指政府直接干预国际经济交易的政策措施,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外汇管制指政府对外汇买卖国际结算资本国际流动所规定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贸易管制指政府直接干预进出口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关税政策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制、一系列技术、卫生、包装标准等构成的非关税壁垒出口补贴、出口信贷政策出口退税外汇留成制等鼓励出口的政策。
一般原则
(一)根据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选择适当的调节方式。
(二)尽量避免国际收支调节措施给国内经济带来过大的消极影响。
(三)注意减少国际收支调节措施带给国际社会的刺激。
价值意义
国际收支失衡会引起国内某些经济变量的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国际收支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变量的调节自动恢复平衡。当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理论上所描述的那些作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
货币一价格机制
“货币一价格机制”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1752年最早提出来的,其论述被称为”价格一现金流动机制”。”货币一价格机制”与”价格一现金流动机制”的主要区别是货币形态。在休谟的时期,金属铸币参与流通,而在当代,则完全是纸币流通。不过,这两种机制论述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是一样的。在金本位条件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大于收入,黄金外流增加,导致货币供给下降;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下降,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也下降,出口增加,国际收支因此而得到改善。反之,当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盈余时,意味着对外支付小于收入,黄金内流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物价上升,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也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趋于消失。“货币一价格自动调节机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对外支出大于收入,对外币需求的增加使本国货币的汇率下降,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收入机制
收入机制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的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会发生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削弱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会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及进口需求下降,从而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国民收入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金融项目收支。国民收入下降会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需求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从而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利率机制
利率机制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的利率水平会发生变动,利率水平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该国的货币存量(供应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资本与金融项目得到改善。同时,利率上升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收支也会得到改善。
调节
政策调节
市场失灵 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将被削弱或失效,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政府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的手段多种多样,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不同措施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
1.外汇平准基金中央银行拨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发生短期不平衡时,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来调节外汇供求,影响汇率,从而推出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和改善国际收支。
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财政政策通常用作调节国内经济的手段,但由于总需求变动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启动国际收支的货币和收入调节机制,因此财政政策成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如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政府可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如削减政府开支,或提高税收,迫使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相对下降,从而有利于出口,压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国际收支。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很大时,政府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或减少税收,以扩大总需求,增加进口及非贸易支出,从而减少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顺差。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其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以及法定准备金率。由于货币供应量变动可以改变利率物价国民收入,启动国际收支的货币和收入调节机制,因此货币政策成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时,主要采用改变再贴现率以此影响市场利率的政策。如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再贴现率市场利率也随之上升,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物价开始下降,从而有利于出口,压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同时市场利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吸纳国外资本,从而改善国际收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可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由此调节内部均衡,但它作为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为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而采取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可能同国内经济目标发生冲突。因此,政府选择财政货币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时,要注意时机选择。
4.汇率政策汇率政策是指一国通过调整本币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如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可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强本国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同时,国外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反之,当一国长期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可使本国货币升值,本币升值刺激进口、减少出口,二者共同作用于贸易收支,使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当然,汇率政策除了影响国际收支外,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
5.直接管制政策直接管制政策是指政府直接干预对外经济往来,以实现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贸易管制和财政管制等形式。国际经济组织经济学理论多半不赞成采用直接管制,但在国际收支发生较严重的困难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程度不同地采用过直接管制。(1)外汇管制。主要指一国政府通过有关机构外汇买卖国际结算进行行政手段干预。外汇管制通常由中央银行、外汇管理部门或财政部门来执行。各国常用的外汇管制手段包括:①限制私人持有外汇,如规定出口商必须将全部或部分外汇收入按官方价格出售给国家。②限制私人购买外汇,如限制进口商购买外汇的数量。③限制资本输入,如提高非居民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对非居民存款不付利息或倒收利息;限制非居民购买本国有价证券;限制企业利用外债等。④限制资本输出,如限制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性;限制居民存款项目向非居民存款帐户的资金转移;征收利息平衡税等。⑤实行复汇率制,即针对国际结算的不同项目或不同商品分别为本国货币规定不同的汇率。⑥禁止黄金输出,限制个人携带本币进出国境的数量。当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管制原则上持否定态度。(2)贸易管制。主要指一国政府直接限制商品进出口数量的政策手段。各国常用的贸易管制手段包括:①进口配额制,即政府规定一定时期某种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②进口许可证制,即政府通过发放进口许可证来限制进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③规定苛刻的进口技术标准,包括卫生检疫条件、绿色环保要求、安全性能指标、技术性能规定、包装和标签条例等。④歧视性采购政策,如要求政府部门和企业尽量采购国产商品,限制其购买进口商品。⑤歧视性税收政策,如政府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销售税消费税和牌照税等。(3)财政管制。主要指一国政府通过有关机构,如财政部、海关和官方金融机构等管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成本,从而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手段。各国常用的财政管制手段包括:①进口关税政策,如提高关税税率来限制进口数量,或降低某些进口生产资料的关税来扶植本国进口替代出口替代产业的发展。②出口补贴政策,如对出口产品发放价格补贴和出口退税等。③出口信贷政策,如官方金融机构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优惠贷款;以优惠利率贴现出口商的票据;政府对出口商或出口商银行提供信贷担保等。直接管制手段成为政府调节国际收支基本手段时,优点是明显的:①见效快,较少通过市场机制的中间环节。②由于它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较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效地采用这种手段,即它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③其效力容易测定。④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面较小,政府在采用这种调节手段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⑤使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深入到微观领域,可克服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宏观调节手段的某些局限性。当然,直接管制手段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基本手段也有弊端:①容易受到对方的报复,从而给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带来消极影响。②它本身要耗费一定的行政管理费用和信息成本。③可能扭曲市场价格信号,使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发挥自身优势。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会削弱国内企业的创新动力。⑤可能产生寻租行为,助长不正之风,如配额、许可证分配中经常出现权力和金钱的交换。
6.供给调节政策在运用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时,不应忽略社会总供给的作用。从供给角度讲,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有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制度创新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达到增加社会产品(包括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供给、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供给政策具有长期性,虽然在短期内难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可从根本上提高一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从而为实现内外均衡创造条件。 (1)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正确的产业结构规划,鼓励发展和扩大一部分优势产业,对一些缺乏根本竞争力的产业部门进行调整、限制,乃至于取消。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的,在于克服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流动的障碍,使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能适应世界市场的情况,从而达到减少乃至消除结构型的国际收支失衡。(2)科技政策。现代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发挥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人们的共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科技政策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推动技术进步。从内部看,要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重视技术教育,鼓励技术发明和创新,使原有的传统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从外部看,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原有企业或新建企业直接采用国外先进生产方法或工艺,代替传统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政府应在这两项工作中都发挥指导作用,引导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第二,提高管理水平。现代管理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它又大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的重点在于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管理经验,改进管理手段,培养企业家阶层。第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运用科技进行管理的主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真正制约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不只是物质资本和技术,而是缺乏人力资本优势,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无法对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使用和管理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增加投资强度,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鼓励国际交流,从而最终提高本国劳动力的素质。 (3)制度创新政策。制度创新政策是针对经济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而提出的。如不少国家都存在着大量规模庞大、效率极其低下的国有企业,因体制不合理,这些企业对市场信号反应迟缓,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经营状况极差,往往只能依靠国家的大量隐性的或显性的财政补贴予以维持。如果经济中存在的低效率有普遍的制度性原因,进行制度创新就显得非常必要。制度创新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制度改革,包括企业创立时的投资制度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富有活力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观经济主体是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目标的基础。
7.政策搭配实际上,一国政府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其次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时国内社会和宏观经济结构,再次取决于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都会对宏观经济带来或多或少的调节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相机抉择,搭配使用各种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或均衡。正确的政策搭配是国际收支成功调节的核心。
国际调节
各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时往往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采取的有关调节措施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其他国家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为了维护世界经济与金融的正常秩序与运转,各国政府之间需要加强对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国际协调。 1.通过各种国际经济协定确定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原则。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了多边结算原则、消除外汇管制原则和禁止竞争性货币贬值原则等;世界贸易组织就规定了非歧视原则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禁止倾销和限制出口贴补原则、磋商调解原则等。这些原则都是以经济和金融自由化为核心,通过限制各国采取损人利己的调节政策来缓和各国之间的矛盾。 2.通过国际金融组织或通过国际协定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资金融通,以缓解其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其会员国发放有关贷款用于解决暂时性国际收支困难,设立特别提款权用于补充会员国的国际储备资产。通过“借款总安排”或货币互换协定要求有关国家承诺提供一定的资金,由国际收支逆差国在一定条件下动用以缓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和稳定汇率。 3.建立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以促进区域内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国际收支调节。目前国际经济中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主要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共同体和统一货币区。如在欧盟,已基本实现了商品和要素国际流动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农业政策,在货币一体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已有12个国家加入了欧元区,通过有关政策协调来缓解成员国之间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16:27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