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
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等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
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
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
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
经济运行带来损失;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
分类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
二、执行层
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由各级
财政部门和
中央银行执行。
内容
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济政策可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
1、制定经济和
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
产业政策,以控制
社会总供给和
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
产业布局;
2、制定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
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
通货膨胀;
3、制定
收入分配政策,引导
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
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
通货膨胀的产生。
利益
经济政策在
阶级社会里,经济政策是由占统治地位的
剥削阶级制定的。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政策,旨在巩固对奴隶的统治和残酷剥削奴隶的
剩余劳动。
封建制国家的经济政策,旨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榨取沉重的
封建地租及各种
贡赋。
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保证
资产阶级通过对
雇佣劳动者的剥削获得高额利润的手段。虽然,处在
上升阶段的剥削阶级有可能制定和
社会发展的利益相一致的经济政策,但是随着这些阶级的日益衰朽,它们的经济政策总的说来是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矛盾的,并且必将导致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体现着工人阶级和其他
劳动人民的
经济利益,它的目的是实现政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迅速发展生产力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消灭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的
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正确的经济政策能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发生显著的作用,给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极为慎重地制定经济政策。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要依据在
社会主义社会中发生作用的
经济规律,力求反映它们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
利益关系,以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由于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会存在着矛盾,它也将表现为经济政策和客观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以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劳动人民
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
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的标准。毛泽东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80页)。在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和经验的总结,改变经济政策中那些错误的或过时的内容,按照客观
经济规律的要求增加新的内容或制定新的政策,将会有助于社会
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评价
了解各项主要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给评价现状和预测未来做铺垫,因为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分析总是围绕其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与工具等进行的,对各项政策的
功能特性有一大体认识,在评价和预测时就易于把握大方向。
步骤
经济政策一般说来,分析评价各项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评价分析的标准。一般说来应以各项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为依据。
第二,比较各经济政策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与政策目标,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评价政策手段的
有效性;有时还应分析由于某项经济政策实施给其他方面带来的
间接影响。
第三,根据上一步所得结论,结合新形势的新要求,预测下一阶段可能会实施的政策。
原则
为保证评价效果正确、有效,对经济政策的评价必须坚持下面两个原则:
1、
系统性原则。由于各项经济政策的
政策目标都是多元的,那么其效应必定也是多元的;另外,政策效应不仅包括经济效应,往往还包括了一定的
社会效应。因此,对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必须考虑到各项经济政策的各个目标的实现状况,不能只要增长不要稳定,也不能只讲规模忽视效益,等等。必须从多方面、从整体上评价政策效应的好坏,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某一政策实施所造成的后果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才能为下阶段的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2、
客观性原则。所谓
客观性是指评价应有客观标准,不能只从主观出发来判断效应的好坏。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所处地位、环境、自身实力等有差异,出发点往往各不相同,如果全凭
主观判断,很可能对同一现象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显然不利于发现真实的客观状况。因此,评价政策效应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尽量让数字与资料来说话。
问题
温家宝:采取灵活审慎经济政策第一,评价政策效应应考虑到政策的
机会成本的大小。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经济政策实施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这一代价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
社会矛盾等。举例来说,如果政策为实现
物价稳定目标而对
城镇居民进行
价格补贴,在总量资金一定的条件下,必然意味着政府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要相应减少,特别是减少了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这会使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为实现物价稳定而在其他方面付出的代价太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一政策是
不成功的,在下一阶段很可能就不会再采用这一政策。
第二,在进行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另外一个具体的问题,即经济政策效应的间接性问题。经济政策往往从其政策目标或手段本身无法
直接反映出来,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指标间接反映。例如,对于
资源优化配置抽象概念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收入公平等六大
宏观经济目标作一介绍。这是因为,各项经济政策均以这六大目标为根本目标,那么其实现状况显然可以反映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
经济结构合理化与
经济效益的提高,由此,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就成为观察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的标准。如何衡量经济结构合理与否、
本章第二节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至于反映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从宏观经济角度讲,主要是
全要素生产率,即
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
生产要素综合投入量的比率。这一指标可反映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表明资源使用效率越好。更具体地讲,
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概括起来可分为劳动力与资本(或资金)两部分,那么与之相对应,全要素
生产率也可分为两个部分生产率比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与资产产值率,它们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虽然各有自身衡量标志,但它们都体现了在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
经济系统地稳定发展,因此,可以把这三个目标综合为一个
经济稳定目标加以判断。经济稳定与否在宏观领域最直接地表现就是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显然,使社会总供求处于平衡的经济政策其效应是好的。 经济增长目标主要通过
国民生产总值与
国民收入两个指标体现出来。在其他条件许可时,经济
增长速度即国民生产总值与即民收入增长速度越快,表明政策效应越好。
对于收入公平目标的衡量争议较多,提出的表示
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较有
代表性的有洛伦茨曲线、
帕累托曲线、
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等,其中,库兹涅茨指数是比较直观的一个。库兹涅茨指数又叫相对收入阶层分布,它代表一定收入水平以下的阶层所占的比重,这就是现实的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
主要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
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一方面,单个
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
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
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
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相对
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
关联信息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12年经济工作。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这次会议传递出2013年经济政策的哪些信号?
信号三: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
科技项目信号五: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信号六:稳步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中国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正确把握
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
保障机制,缓解困难地区财政运转压力,决不让基本
民生保障出问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深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
实际利率水平。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
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
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发力、务求实效。